表带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2712发布日期:2020-05-08 17:3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表带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产品具有贴身佩戴,可随时检测身体健康情况等诸多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认可和使用智能穿戴产品。

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具有表盘以及连接在表盘上的表带,表带可以绕设安装在佩戴者的腕部。表盘上设置有用于监测佩戴者心率等健康指标的传感器。当表带箍紧腕部后,传感器可以与腕部接触,从而检测佩戴者的健康指标。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智能手表,佩戴者在运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智能手表在腕部滑动和晃动,影响智能手表的健康检测功能,导致健康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表带及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佩戴者在运动时,智能手环的健康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表带,包括:表带本体;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部设置于表带本体上;且吸水膨胀部能够吸水膨胀,并增大吸水膨胀部沿垂直于表带本体方向的厚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当佩戴者的手腕与表带之间积汗后,吸水膨胀部可以吸汗而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表带本体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的方向层叠设置的顶层以及底层;底层背离顶层的表面构成表带本体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设置在顶层与底层之间,且底层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的连通部。使得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底层为整层结构,其可以覆盖吸水膨胀部,提升表带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为沿表带本体的长度方向由顶层的一端延伸至顶层的另一端的层状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内的多个第一膨胀体。由于第一膨胀体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使得底层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一膨胀体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膨胀体之间的距离为3mm至10mm。可以为第一膨胀体的膨胀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可以在皮肤和表带之间形成透气槽,达到透气效果,提升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以平行于表带本体的平面为横截面,每个第一膨胀体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5平方毫米,提高第一膨胀体的吸水膨胀能力,且避免吸水膨胀后的第一膨胀体面积太小,易造成皮肤痛感的问题,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顶层与底层之间设有分隔壁,分隔壁将顶层和底层之间分隔为围设成阵列排布的多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容纳有一个第一膨胀体。该方式可以减轻第一膨胀体沿平行于表带本体方向的膨胀,从而使得第一膨胀体可以快速沿垂直于表带本体的厚度膨胀,使得表带可以快速箍紧手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连通部包括开设在表带本体的内表面、且贯穿底层的多个通孔,通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多个通孔在表带本体内表面上呈阵列排布;且阵列包括沿表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m行,以及沿表带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的n列;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阵列排布的多个通孔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均匀吸收汗液,并同时减少底层的开孔面积,提升表带的强度和美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连通部包括至少一个开设在表带本体内表面上的通槽,通槽贯穿底层并延伸至吸水膨胀部。从而可以增大吸水膨胀部与汗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其快速吸收汗液。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通槽均沿表带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至少一个通槽均沿表带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以进一步增大吸水膨胀部与汗液的接触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顶层的边缘和底层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允许顶层和底层之间的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的吸水膨胀,使得表带的厚度可以随着吸水膨胀部的吸水或脱水而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顶层边缘和底层边缘之间通过弹性侧壁连接,弹性侧壁允许顶层和底层之间的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的吸水膨胀,使得表带的厚度可以随着吸水膨胀部的吸水或脱水而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顶层的边缘和底层的边缘连接,且顶层和底层为厚度可变的弹性层,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的吸水膨胀,使得表带的厚度可以随着吸水膨胀部的吸水或脱水而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连接在表带本体的内表面,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上的多个第二膨胀体。由于第二膨胀体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表带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二膨胀体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膨胀体之间的距离为3mm至10mm。该数值使得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以平行于表带本体的平面为横截面,每个第二膨胀体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5平方毫米,提高第二膨胀体的吸水膨胀能力,且避免吸水膨胀后的第二膨胀体面积太小,易造成皮肤痛感的问题,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为由表带本体的一端延伸至表带本体的另一端的层状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表带本体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以及第二材料层,吸水膨胀部设置在第二材料层背离第一材料层的内表面,通过将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复合可以调整表带的韧性与强度,提高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在表带本体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表带本体面积的30%至60%。从而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在吸水膨胀后可以箍紧手腕的同时,并提高表带的透气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厚度变化量小于等于1.5mm。使得吸水膨胀部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卡合固定在表带本体上;或者,吸水膨胀部粘接在表带本体上;或者,吸水膨胀部通过化学成型工艺固定在表带本体上。以上各实施方式均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与表带本体之间的固定连接,提高固定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表带本体上设置有卡槽,吸水膨胀部具有与卡槽相卡合固定的凸起,该方式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吸水膨胀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卡槽可以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可以位于第一段靠近佩戴者皮肤的一侧,且第一段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段的横截面面积凸起的形状可以与卡槽的形状相同,可以提高吸水膨胀部和表带本体之间的卡合强度。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表带,表带安装在设备主体上。本当佩戴者的手腕与表带之间积汗后,吸水膨胀部可以吸汗而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本申请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吸水膨胀部膨胀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a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吸水膨胀部膨胀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吸水膨胀部与表带本体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2中a-a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b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c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c-c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c-c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连通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1中连通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d-d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d-d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7中d-d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表带;

200:第二表带;

300:表盘;

400:表带本体;

410:第一材料层;

420:第二材料层;

430:顶层;

440:底层;

441:连通部;

442:通孔;

443:通槽;

450:卡槽;

460:分隔壁;

470:凹槽;

480:弹性侧壁;

500:吸水膨胀部;

510:第二膨胀体;

520:第一膨胀体;

530: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本申请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智能手表具有表盘以及连接在表盘上的表带,表带可以绕设安装在佩戴者的腕部。表盘上设置有用于监测佩戴者心率等健康指标的传感器。当表带箍紧腕部后,传感器可以与腕部接触,从而检测佩戴者的健康指标。但是,佩戴者佩戴智能手机表在运动过程中会出汗,表带与手腕之间积汗,容易造成智能手表在腕部滑动和晃动,影响智能手表的健康检测功能,导致健康检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带及可穿戴设备,表带可以吸水体积膨胀,当佩戴者手腕出汗后,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是一种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指环或者头盔等等。为了方便解释,以下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可以根据可穿戴设备佩戴的位置不同而做出适应性调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智能手表包括表盘300以及连接在表盘300两侧的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可以为第一表带100,也可以为第二表带200,或者还可以是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表盘300可以为能够实现智能手表功能的设备主体,表盘300可以设置有显示屏以及后壳,显示屏与后壳围成的腔体内部可以设置有芯片、传感器、电池等部件。

传感器能够检测佩戴者的身体的各种健康指标,例如心率、体温或血压等信息。传感器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能够检测体温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心率的振动感应传感器或者光电传感器、或用于检测血压的压力传感器等。

芯片可以与传感器连接,从而将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转化得到相应得健康指标。芯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其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processingunit,npu)等。

显示屏可以为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lcd)或有机发光显示屏(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等,显示屏可以用于显示时间、健康指标、信息等多种信息。

当然,显示屏可以是触摸屏,或者显示屏上可以设置有按键等操作部件。

电池能够为显示屏、控制器和处理器等部件提供电能,电池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等。

另外,表盘300中还可以安装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提供应用在智能手表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蓝牙(bluetooth,bt),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fm),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实现智能手表与外部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终端的通信连接。

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分别连接在表盘300相对的两侧,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可以分别铰接在表盘300上。

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表带10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表带孔,第二表带200上可以设置有表扣,表扣包括铰接在第二表带200上的框体以及插针,第一表带100可以穿过框体,插针能够穿过任意一个表带孔并抵靠在框体上。

或者,第一表带100上可以设置有卡孔,第二表带200上可以设置有能够卡合在卡孔中的卡扣,从而使得第一表带100可以与第二表带200卡合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佩戴者佩戴智能手环时,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表带100和第二表带200的连接位置,从而将表盘300贴合固定在手腕上,此时,表盘300中的传感器可以与皮肤接触,从而准确检测出佩戴者的健康指标,并将其发送到终端,或者显示在显示屏上。

但是,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时,身体出汗,导致腕部皮肤与智能手表内侧之间积汗,会造成智能手表在腕部滑动和晃动,影响智能手表的健康检测功能。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实施例对表带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厚度方向为垂直于表带的方向,厚度为沿厚度方向的尺寸,长度方向为表带的延伸方向,而宽度方向为与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宽度和长度分为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尺寸。

实施例一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所示的表面为表带的内表面,即佩戴后智能手表与腕部靠近或接触的表面。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表带包括: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部500设置于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400上的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图中黑色粗线框内的部分)。且吸水膨胀部500中的每个第二膨胀体510能够吸水膨胀,使得吸水膨胀部500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方向的厚度增加,即表带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

其中,表带本体400可以是常见的表带结构,其构成材料也可以有多种,例如,表带本体400可以是氟胶、硅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塑性硫化硅胶(thermoplasticsiliconevulcanizate,tpsiv)等软胶材料构成的软胶表带。或者,表带本体400可以是由皮革等材质构成的皮革表带。又或者,表带本体400可以是由不锈钢、铜、铂金、钨钛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表带。

本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400上的多个第二膨胀体510,第二膨胀体510的材质与吸水膨胀部500的材质相同。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表现为至少一个第二膨胀体510吸水膨胀。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截面为横截面,第二膨胀体510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

第二膨胀体510的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二膨胀体510可以由软胶材料和与亲水性基团共聚而成,或者由软胶材料与亲水性物质共混形成。例如,丁苯橡胶与聚丙烯酸共混改性物。

其中,亲水性基团一般有羟基、羧基、氨基等。亲水性物质一般包括淀粉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类、马来酸酐类、改性膨润土、改性白炭黑、聚乙烯醇类、聚氨酯预聚体类、聚亚烷基醚类等。

淀粉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淀粉-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的皂化物、淀粉-丙烯酸的接枝聚合物等。纤维素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纤维素-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产物等。聚乙烯醇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的交联产物、丙烯腈-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丙烯酸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丙烯酸盐(主要是钠盐)(pnaaa)、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聚亚烷基醚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与二丙烯酯交联的产物等。马来酸酐类亲水性物质包括异丁烯-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阴离型聚丙烯酰胺(phpam-1)等。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中可以添加抗菌成分,抗菌成分可为银离子、壳聚糖等常规抗菌成分,避免吸水膨胀部500吸水后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或刺激皮肤等问题。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膨胀可以是整体的膨胀,也可以是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厚度方向的膨胀,具体可以根据材料性质进行设置。

其中,第二膨胀体510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可以阵列排列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如图2中,多个第二膨胀体510排列成两列,每列中的多个第二膨胀体沿表带本体4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对于设置有表带孔的表带本体400,这两列第二膨胀体510可以位于表带孔的两侧。又或者,第二膨胀体510可以以不规则的方式排列在表带本体400上。

此外,表带本体400与吸水膨胀部50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图3为图2中a-a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即吸水膨胀部500未吸水前的初始状态。图4为图3中吸水膨胀部膨胀后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4,表带本体400可以具有平整的内表面,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可以使用分别粘接剂等粘接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或者,表带本体400和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化学工艺一体加工而成。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可以是平整面,即吸水膨胀部500在初始状态,可以凸出设置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

图5为图2中a-a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5中吸水膨胀部膨胀后的示意图;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考图5-6,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凹槽470,吸水膨胀部500中的每个第二膨胀体510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卡合在一个凹槽470中,或者,第二膨胀体510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在凹槽470内。

参考图5,吸水膨胀部500在吸水膨胀前的初始状态时,第二膨胀体510靠近佩戴者皮肤的内表面可以与表带本体400位于凹槽470周围的部分内表面齐平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500在初始状态时,第二膨胀体510靠近佩戴者皮肤的内表面还可以低于或略高于表带本体400位于凹槽470周围的部分内表面,在此不做限定。

参考图6,当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第二膨胀体510的内表面可以凸出于表带本体400位于凹槽470周围的部分内表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卡合固定在表带本体400上。图7为图2中吸水膨胀部与表带本体的一种连接示意图;请参考图7,表带本体400上设置有卡槽450,吸水膨胀部500具有与卡槽450相卡合固定的凸起530,该方式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吸水膨胀部500。

可选地,该卡槽450可以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可以位于第一段靠近佩戴者皮肤的一侧,且第一段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段的横截面面积,例如该卡槽450可以是“t形”结构。凸起530的形状可以与卡槽450的形状相同,从而可以提高吸水膨胀部500和表带本体400之间的卡合强度。

以上各实施方式均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500与表带本体400之间的固定连接,提高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中,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时,手腕与智能手边之间容易积汗,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与手腕接触,当手腕出汗后,至少部分第二膨胀体510吸收汗液膨胀,第二膨胀体510的体积增大,使得整个表带(包含表带本体和吸水膨胀部)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第二膨胀体510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表带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二膨胀体510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吸收水分或汗液的过程为物理变化,吸水后的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晾晒、烘干或采用吸水率更高的材料(例如干燥剂、石灰石等)等处理来去除其中的水分,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体积缩小回初始状态。因此,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反复使用。

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二膨胀体510之间的距离为3mm至10mm,可以为第二膨胀体510的膨胀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可以在皮肤和表带之间形成透气槽,达到透气效果,提升佩戴的舒适性。

可选地,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平面为横截面,每个第二膨胀体510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5平方毫米,提高第二膨胀体510的吸水膨胀能力,且避免吸水膨胀后的第二膨胀体510面积太小,易造成皮肤痛感的问题,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

可选地,所有第二膨胀体510在表带本体400内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表带本体400内表面面积的30%至60%,从而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在吸水膨胀后可以箍紧手腕的同时,并提高表带的透气性。

可选地,以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的尺寸为厚度,第二膨胀体510吸水膨胀后,第二膨胀体510吸水膨胀后的厚度减去其吸水膨胀前的厚度的差值可以小于等于1.5mm,使得第二膨胀体510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以上是对吸水膨胀部500的结构、排列方式以及吸水膨胀部500与表带本体400连接方式的改进,图8为图2中a-a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8,作为表带本体400的另一种结构方式,表带本体400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410以及第二材料层420,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第二材料层420背离第一材料层410的内表面。其中,第一材料层410与第二材料层420可以分别由不同种的材料构成,例如,第一材料层410可以为金属层,第二材料层420可以为皮革层等。第二材料层420和第一材料层410可以复合而成整个表带本体400,其中,第二材料层420可以靠近佩戴者的皮肤设置。第二材料层420背离第一材料层410的内表面可以为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

第一材料层410与第二材料层42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机械缝合、粘接、卡合等,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将第一材料层410和第二材料层420复合可以调整表带的韧性与强度,提高表带的佩戴舒适性。

吸水膨胀部500可以设置在第二材料层420的内表面,当然,吸水膨胀部5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多个第二膨胀体510可以设置在第二材料层42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与第二材料层4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500与表带本体100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材料层410可以为皮革层或金属层,第二材料层420可以为软胶层。皮革层或金属层又可以根据佩戴需求进行选择,软胶层靠近皮肤设置,可以提高表带内层的柔软性,提高佩戴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表带,通过设置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部500设置于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400上的多个第二膨胀体510。且当佩戴者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方向的厚度尺寸增加,使得整个表带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第二膨胀体510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表带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二膨胀体510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实施例二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b-b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9所示的表面为表带的内表面,即佩戴后智能手表与腕部靠近或接触的表面。

请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表带包括: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图中黑色粗线框内的部分),吸水膨胀部500设置于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表带本体400的一端延伸至表带本体400的另一端。且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方向的厚度增加,即表带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

其中,表带本体400可以是常见的表带结构,其构成材料也可以有多种,例如,表带本体400可以是氟胶、硅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塑性硫化硅胶(thermoplasticsiliconevulcanizate,tpsiv)等软胶材料构成的软胶表带。或者,表带本体400可以是由皮革等材质构成的皮革表带。又或者,表带本体400可以是由不锈钢、铜、铂金、钨钛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表带。

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两者这件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使用粘接剂等粘接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或者,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化学工艺一体加工而成。再者,吸水膨胀部500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合等多种机械连接方式嵌设在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表带本体400与吸水膨胀部500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图3、图5或图7等中的连接方式)。

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其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软胶材料和与亲水性基团共聚而成,或者由软胶材料与亲水性物质共混形成。例如,丁苯橡胶与聚丙烯酸共混改性物。

其中,亲水性基团一般有羟基、羧基、氨基等。亲水性物质一般包括淀粉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类、马来酸酐类、改性膨润土、改性白炭黑、聚乙烯醇类、聚氨酯预聚体类、聚亚烷基醚类等。

淀粉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淀粉-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的皂化物、淀粉-丙烯酸的接枝聚合物等。纤维素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纤维素-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产物等。聚乙烯醇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的交联产物、丙烯腈-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丙烯酸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丙烯酸盐(主要是钠盐)(pnaaa)、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聚亚烷基醚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与二丙烯酯交联的产物等。马来酸酐类亲水性物质包括异丁烯-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阴离型聚丙烯酰胺(phpam-1)等。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中可以添加抗菌成分,抗菌成分可为银离子、壳聚糖等常规抗菌成分,避免吸水膨胀部500吸水后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或刺激皮肤等问题。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膨胀可以是整体的膨胀,也可以是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厚度方向的膨胀,具体可以根据材料性质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表带本体400的一端延伸至表带本体400的另一端,即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为长条状结构,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截面为横截面,吸水膨胀部500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其在表带本体400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等于或小于表带本体400内表面的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可以覆盖整个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或者覆盖部分表带本体400的部分内表面。

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时,手腕与智能手边之间容易积汗,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与手腕接触,当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吸收汗液膨胀,整个吸水膨胀部500的体积增大,使得整个表带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吸收水分或汗液的过程为物理变化,吸水后的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晾晒、烘干或采用吸水率更高的材料(例如干燥剂、石灰石等)等处理来去除其中的水分,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体积缩小回初始状态。因此,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反复使用。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在表带本体400内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表带本体400内表面面积的30%至60%,从而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在吸水膨胀后可以箍紧手腕的同时,并提高表带的透气性。

可选地,以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的尺寸为厚度,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的厚度减去其吸水膨胀前的厚度的差值可以小于等于1.5mm,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表带,通过设置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部500设置于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表带本体400的一端延伸至表带本体400的另一端。且当佩戴者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方向的厚度尺寸增加,使得整个表带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实施例三

图11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c-c处一种的截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1与12,表带包括: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表带本体400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顶层430以及底层440;底层440背离顶层430的表面构成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顶层430与底层440之间,且吸水膨胀部500由顶层的一端延伸至顶层的另一端。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500的连通部441。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而增加吸水膨胀部500的厚度,从而使得底层440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

其中,表带本体4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顶层430和底层440,顶层430位于底层440背离佩戴者皮肤的一侧,底层440的内表面可以构成整个表带的内表面。

顶层430可以是由氟胶、硅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塑性硫化硅胶(thermoplasticsiliconevulcanizate,tpsiv)等软胶材料构成的软胶表带。或者,顶层430可以是由皮革等材质构成的皮革表带。又或者,顶层430可以是由不锈钢、铜、铂金、钨钛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表带。底层440也是可以软胶表带、皮革表带或金属表带。另外,顶层430和底层440可以由相同材质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构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图12中,顶层430和底层440的边缘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在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形成一个空腔,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固定或填充在该空腔中,此时,底层440和顶层430可以是皮革或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的材料构成的弹性层,该弹性层的厚度可以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底层440可以向内凸出,增加整个表带的厚度。

或者,图13为图11中c-c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3,顶层430的边缘和底层440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允许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初始状态。即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可以无直接连接,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可以靠吸水膨胀部500连接。

又或者,图14为图11中c-c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4,顶层430边缘和底层440边缘之间通过弹性侧壁480连接,弹性侧壁480允许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初始状态。

上述多种方式均可以实现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膨胀,使得表带的厚度可以随着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或脱水而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吸水膨胀部500与顶层430和/或底层44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以吸水膨胀部500与顶层430连接为例,例如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使用粘接剂等粘接在顶层430。或者,顶层430和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化学工艺一体加工而成。再者,吸水膨胀部500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合等多种机械连接方式嵌设在顶层430中,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表带本体400与吸水膨胀部500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图3、图5或图7等中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中,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表带本体400的一端延伸至表带本体400的另一端,即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为长条状结构,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截面为横截面,吸水膨胀部500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其在表带本体400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等于或小于表带本体400内表面的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可以覆盖整个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或者覆盖部分表带本体400的部分内表面。

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其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吸水膨胀部500可以由软胶材料和与亲水性基团共聚而成,或者由软胶材料与亲水性物质共混形成。例如,丁苯橡胶与聚丙烯酸共混改性物。

其中,亲水性基团一般有羟基、羧基、氨基等。亲水性物质一般包括淀粉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类、马来酸酐类、改性膨润土、改性白炭黑、聚乙烯醇类、聚氨酯预聚体类、聚亚烷基醚类等。

淀粉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淀粉-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的皂化物、淀粉-丙烯酸的接枝聚合物等。纤维素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纤维素-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产物等。聚乙烯醇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的交联产物、丙烯腈-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丙烯酸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丙烯酸盐(主要是钠盐)(pnaaa)、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聚亚烷基醚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与二丙烯酯交联的产物等。马来酸酐类亲水性物质包括异丁烯-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阴离型聚丙烯酰胺(phpam-1)等。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中可以添加抗菌成分,抗菌成分可为银离子、壳聚糖等常规抗菌成分,避免吸水膨胀部500吸水后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或刺激皮肤等问题。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膨胀可以是整体的膨胀,也可以是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厚度方向的膨胀,具体可以根据材料性质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收汗液,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500的连通部441。

连通部441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图15为图11中连通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5,连通部441可以包括开设在表带本体的内表面、且贯穿底层440的多个通孔442。通孔442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椭圆孔等多种结构,通孔442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选地,多个通孔442在表带本体400内表面上呈阵列排布;且阵列包括沿表带本体40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m行,以及沿表带本体400的宽度方向设置的n列;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m和n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通孔442可以设置成两列,每列中的多个通孔442可以沿表带本体4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当表带本体400设置有表带孔时,两列通孔442可位于表带孔的两侧。阵列排布的多个通孔442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均匀吸收汗液,并同时减少底层440的开孔面积,提升表带的强度和美观性。

图16为图11中连通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6,连通部441包括至少一个开设在表带本体400内表面上的通槽443,通槽443贯穿底层440并延伸至吸水膨胀部500。通槽443可以为长条状结构,从而可以增大吸水膨胀部500与汗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其快速吸收汗液。

可选地,如图16所示,至少一个通槽443均沿表带本体400的长度方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里,至少一个通槽443均沿表带本体40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进一步增大吸水膨胀部500与汗液的接触面积。

上述连通部441的结构形式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的各个位置都分布有通孔442或通槽443,提高吸水膨胀部500与汗液的可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其的吸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时,手腕与智能手边之间容易积汗,底层440可以与手腕接触,当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通过连通部441吸收汗液膨胀,整个吸水膨胀部500的体积增大,使得底层440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底层440为整层结构,其可以覆盖吸水膨胀部500,提升表带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吸收水分或汗液的过程为物理变化,吸水后的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晾晒、烘干或采用吸水率更高的材料(例如干燥剂、石灰石等)等处理来去除其中的水分,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体积缩小回初始状态。因此,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反复使用。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在顶层43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表带本体400面积的30%至60%,从而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在吸水膨胀后可以箍紧手腕的同时,并提高表带的透气性。

可选地,以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的尺寸为厚度,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表带厚度的增加量小于等于1.5mm,在一些实施例中,受限于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直接连接,吸水膨胀部500的厚度差变化可以略大于或等于1.5mm,该数值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表带,通过设置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表带本体400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顶层430以及底层440;底层440背离顶层430的表面构成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顶层430与底层440之间,且当佩戴者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由顶层的一端延伸至顶层的另一端。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500的连通部441。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从而使得底层440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底层440为整层结构,其可以覆盖吸水膨胀部500,提升表带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实施例四

图17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7,表带包括: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表带本体400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顶层430以及底层440;底层440背离顶层430的表面构成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顶层430与底层440之间,且吸水膨胀部500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440内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500的连通部441。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而增加吸水膨胀部500的厚度,使得底层440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

其中,表带本体4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顶层430和底层440,顶层430位于底层440背离佩戴者皮肤的一侧,底层440的内表面可以构成整个表带的内表面。

顶层430可以是由氟胶、硅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塑性硫化硅胶(thermoplasticsiliconevulcanizate,tpsiv)等软胶材料构成的软胶表带。或者,顶层430可以是由皮革等材质构成的皮革表带。又或者,顶层430可以是由不锈钢、铜、铂金、钨钛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表带。底层440也是可以软胶表带、皮革表带或金属表带。另外,顶层430和底层440可以由相同材质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构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包括多个可以吸水膨胀的第一膨胀体520,第一膨胀体520的材质与吸水膨胀部500的材质相同。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表现为至少一个第一膨胀体520吸水膨胀。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截面为横截面,第一膨胀体520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

第一膨胀体520的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膨胀体520可以由软胶材料和与亲水性基团共聚而成,或者由软胶材料与亲水性物质共混形成。例如,丁苯橡胶与聚丙烯酸共混改性物。

其中,亲水性基团一般有羟基、羧基、氨基等。亲水性物质一般包括淀粉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类、马来酸酐类、改性膨润土、改性白炭黑、聚乙烯醇类、聚氨酯预聚体类、聚亚烷基醚类等。

淀粉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淀粉-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的皂化物、淀粉-丙烯酸的接枝聚合物等。纤维素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纤维素-丙烯腈接枝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产物等。聚乙烯醇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的交联产物、丙烯腈-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丙烯酸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丙烯酸盐(主要是钠盐)(pnaaa)、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等。聚亚烷基醚类亲水性物质可以包括聚乙烯醇与二丙烯酯交联的产物等。马来酸酐类亲水性物质包括异丁烯-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阴离型聚丙烯酰胺(phpam-1)等。

可选地,吸水膨胀部500中可以添加抗菌成分,抗菌成分可为银离子、壳聚糖等常规抗菌成分,避免吸水膨胀部500吸水后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或刺激皮肤等问题。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的吸水膨胀可以是整体的膨胀,也可以是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厚度方向的膨胀,具体可以根据材料性质进行设置。

第一膨胀体520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多个第一膨胀体520可以阵列排列在表带本体100内,如图17中,多个第一膨胀体520排列成两列,每列中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沿表带本体4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对于设置有表带孔的表带本体400,这两列第一膨胀体520可以位于表带孔的两侧。又或者,第一膨胀体520可以以不规则的方式排列在表带本体100上。

另外,多个第一膨胀体520设置在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多个第一膨胀体52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图18为图17中d-d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8,顶层430和底层440的边缘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在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形成一个空腔,吸水膨胀部500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都可以固定在该空腔中,此时,底层440可以是皮革或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的材料构成的弹性层,该弹性层的厚度可以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底层440可以向内凸出,以箍紧手腕。

或者,图19为图17中d-d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9,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设置有分隔壁460,使得顶层430与底层440之间围设成阵列排布的多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容纳有一个第一膨胀体520。此时,分隔壁460可以构成弹性侧壁,该弹性侧壁能够允许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初始状态。该方式可以减轻第一膨胀体520沿平行于表带本体400方向的膨胀,从而使得第一膨胀体520可以快速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厚度膨胀,使得表带可以快速箍紧手腕。

又或者,图20为图17中d-d处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0,顶层430的边缘和底层440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允许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吸水膨胀或脱水缩回初始状态。即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可以无直接连接,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可以靠多个第一膨胀体520连接。

上述多种方式均可以实现多个第一膨胀体520的吸水膨胀,使得表带的厚度可以随着第一膨胀体520的吸水或脱水而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吸水膨胀部500与顶层430和/或底层44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以吸水膨胀部500与顶层430连接为例,例如吸水膨胀部500可以使用粘接剂等粘接在顶层430。或者,顶层430和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化学工艺一体加工而成。再者,吸水膨胀部500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合等多种机械连接方式嵌设在顶层430中,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表带本体400与吸水膨胀部500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图3、图5或图7等中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收汗液,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每个第一膨胀体520的至少一个连通部441。连通部441的结构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例如图15和图16)。

连通部441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的各个位置都分布有通孔或通槽,提高吸水膨胀部500与汗液的可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其的吸水效果。本实施例中,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运动时,手腕与智能手边之间容易积汗,底层440可以与手腕接触,当手腕出汗后,第一膨胀体520通过连通部441吸收汗液膨胀,第一膨胀体520的体积增大,使得底层440的内表面向靠近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第一膨胀体520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使得底层440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一膨胀体520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另外,由于底层440为整层结构,其可以覆盖吸水膨胀部500,提升表带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可以理解的是,吸水膨胀部500吸收水分或汗液的过程为物理变化,吸水后的吸水膨胀部500可以通过晾晒、烘干或采用吸水率更高的材料(例如干燥剂、石灰石等)等处理来去除其中的水分,从而使得吸水膨胀部500体积缩小回初始状态。因此,吸水膨胀部500可以反复使用。

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膨胀体520之间的距离为3mm至10mm,可以为第一膨胀体520的膨胀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可以在皮肤和表带之间形成透气槽,达到透气效果,提升佩戴的舒适性。

可选地,以平行于表带本体400的平面为横截面,每个第一膨胀体520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5平方毫米,提高第一膨胀体520的吸水膨胀能力,且避免吸水膨胀后的第一膨胀体520面积太小,易造成皮肤痛感的问题,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

可选地,所有第一膨胀体520在顶层43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表带本体400面积的30%至60%,从而可以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在吸水膨胀后可以箍紧手腕的同时,并提高表带的透气性。

可选地,以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的尺寸为厚度,第一膨胀体520吸水膨胀后,表带厚度的增加量小于等于1.5mm,在一些实施例中,受限于顶层430和底层440之间的直接连接,第一膨胀体520的厚度差变化可以略大于或等于1.5mm,该数值使得吸水膨胀部500吸水膨胀后,表带的内表面所围成的环形周长不会缩小太多,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表带,通过设置表带本体400和吸水膨胀部500,表带本体400包括沿垂直于表带本体4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顶层430以及底层440;底层440背离顶层430的表面构成表带本体400的内表面;吸水膨胀部500设置在顶层430与底层440之间,且当佩戴者手腕出汗后,吸水膨胀部500包括阵列排布在表带本体400内的多个第一膨胀体520。底层440上设置有用于暴露吸水膨胀部500的连通部441。吸水膨胀部500能够吸水膨胀,从而使得底层440向靠近佩戴者皮肤的方向凸出。表带可以箍紧手腕,防止智能手表在手腕上晃动或滑动,提高了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同时,本实施例的表带还可以吸收汗液,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同时,由于第一膨胀体520间隔排列,当其吸水膨胀后,可以在使得底层440的内表面形成凹凸或波浪形结构,即相邻两个第一膨胀体520之间可以形成凹陷的透气槽,还可以起到透气的目的,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另外,由于底层440为整层结构,其可以覆盖吸水膨胀部500,提升表带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可穿戴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可以通用,例如实施例一中,表带本体400与吸水膨胀部500之间的卡合连接、粘接等固定的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实施例二、三、四中。又例如,实施例三中连通部441的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实施例四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