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高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4325发布日期:2020-12-01 10:4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高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特别涉及一种增高鞋。



背景技术:

现行趋势下,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意个人的形象管理,尤其是身高,往往能够增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信,因此,增高鞋和增高鞋垫被广为使用。目前,鞋子实现增高的方式主要依靠在鞋内的鞋跟位置增加增高垫,主要体现内增高,穿戴者的体验感类似于高跟鞋。

现有技术中,如果长时间穿戴,脚掌和鞋垫受力不均匀,增高垫会出现窜动,反而使穿戴者的脚步感觉乏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增高鞋内部增高垫容易窜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增高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增高鞋,其具有衬里;

所述衬里可拆卸成两部分,分别为:

衬底和中衬;

所述衬底固定在鞋底的上方,并自沿鞋前端布置到鞋后端;

第一衬底结构,其自衬底中部至所述鞋后端形成;

所述中衬可填充在所述第一衬底结构上,以使所述衬底和中衬沿鞋前端到鞋后端具有相同的上表面;

其中,所述中衬的底面形成一个朝向鞋领的坡度;

其中,所述中衬填充在所述第一衬底结构时,其一端的下端面靠近鞋后端的一端至鞋底的高度等于其另一端的下端至鞋底的高度。

具体地,所述上表面包括:

第一表面,其为所述衬底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衬底结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布置。

具体地,所述上表面还包括:

第二表面,其为所述中衬的上表面;

所述中衬填充在所述第一衬底结构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衬底结构包括:

衬底弧形部,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

第一构造面,其与所述弧形部第二端连接;

第二构造面,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构造面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鞋后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构造面与所述第二构造面相连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

其中,所述第一构造面自所述衬底弧形部向所述第一夹角方向逐渐升高;

其中,所述第二构造面自所述第一夹角向鞋后端方向逐渐降低。

具体地,所述中衬包括:

中衬弧形部,其用以配合所述衬底弧形部,且其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第一表面临接;

第三构造面,其与所述中衬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

第四构造面,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构造面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鞋后端。

具体地,所述第三构造面与所述第四构造面相连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

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三构造面自所述中衬弧形部向所述第二夹角方向逐渐升高;

其中,所述第四构造面自所述第二夹角向鞋后端方向逐渐降低。

具体地,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呈倾斜状,且自所述鞋前端至所述鞋后端逐渐升高。

具体地,还包括有:

多个凸起结构,多个所述凸起结构均布的布置在所述第三构造面和所述第四构造面上;

其中,所述凸起结构可倾斜的设置;

其中,布置在所述第三构造面上的凸起结构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鞋前端;

其中,布置在所述第四构造面上的凸起结构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鞋后端;

具体地,还包括有:

多个凹陷结构,多个所述凹陷结构均布的布置在所述第一构造面和所述第二构造面上;

多个所述凸起结构与多个所述凹陷结构一一对应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衬底和中衬以实现增高效果,使得中衬代替增高垫,并且是可更换。衬底和中衬沿鞋前端到鞋后端具有相同的上表面,进而使得接触脚掌的部分更加平整,增加舒适感。

为了防止窜动,相当于在脚掌滑动时,中衬的底面具形成一个朝向鞋领的坡度,相当于该坡度形成了阻碍,防止中衬窜动,通过其一端的下端面靠近鞋后端的一端至鞋底的高度等于其另一端的下端至鞋底的高度,保证了中衬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通过设置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进一步的增加了中衬和衬底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衬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衬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衬底、中衬装配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衬里100、衬底10、中衬20、第一衬底结构101、上表面102;

第一表面103、第二表面104;

衬底弧形部13、第一构造面11、第二构造面12第一夹角1、第二夹角2;

中衬弧形部23、第三构造面21、第四构造面24;

凸起结构30、凹陷结构40;

高度h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增高鞋内部增高垫容易窜动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其创新思路为通过对增高垫进行一定的限制,即使脚掌滑动也不容易带动增高垫移动,另外,还需要使得与脚掌接触的部分更加平整,保证增高鞋的舒适感。

具体地,请参阅图1-4所示,增高鞋具有衬里100;衬里100可拆卸成两部分,分别为:衬底10和中衬20,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衬底10和中衬20以实现增高效果,使得中衬20代替增高垫,并且是可更换。

具体地,衬底10固定在鞋底的上方,并自沿鞋前端布置到鞋后端;第一衬底结构101自衬底10中部至鞋后端形成,中衬20可填充在第一衬底结构101上,相当于设置中衬20的空间;如此,以使衬底10和中衬20沿鞋前端到鞋后端具有相同的上表面102,进而使得接触脚掌的部分更加平整,增加舒适感。

其中,中衬20填充在第一衬底结构101时,其一端的下端面靠近鞋后端的一端至鞋底的高度等于其另一端的下端至鞋底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增高的效果,中衬20到鞋后端的位置是逐渐升高的,才能够实现增高效果,为了防止窜动,相当于在脚掌滑动时,中衬20的底面形成一个朝向鞋领的坡度,相当于该坡度形成了阻碍,防止中衬20窜动,通过其一端的下端面靠近鞋后端的一端至鞋底的高度等于其另一端的下端至鞋底的高度,即为附图3中所示的高度,表示为h1,进而保证了中衬20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上表面102包括:第一表面103,其为衬底10的上表面,第一衬底结构101与第一表面103相邻布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上表面102还包括:第二表面104,其为中衬20的上表面;中衬20填充在第一衬底结构101时,第一表面103和第二表面104相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第一衬底结构101包括:衬底弧形部13,其第一端与第一表面103连接;第一构造面11,其与弧形部13第二端连接;第二构造面12,其一端与第一构造面11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鞋后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第一构造面11与第二构造面12相连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夹角1,第一夹角为钝角;其中,第一构造面11自衬底弧形部13向第一夹角方向逐渐升高;其中,第二构造面12自第一夹角向鞋后端方向逐渐降低。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坡度通过设置第一夹角1来实现,并以第一夹角1为分界点。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中衬20包括:中衬弧形部23,其用以配合衬底弧形部13,且其第一端连接第二表面104,并与第一表面103临接;第三构造面21,其与中衬弧形部2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构造面24,其一端与第三构造面21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鞋后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第三构造面21与第四构造面24相连接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夹角2,第二夹角为钝角;其中,第二夹角2与第一夹角1的角度相同;其中,第三构造面21自中衬弧形部23向第二夹角方向逐渐升高;其中,第四构造面24自第二夹角向鞋后端方向逐渐降低。第二夹角2与第一夹角1配合作为防止窜动的一个分界点。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第一表面103和第二表面104呈倾斜状,且自鞋前端至鞋后端逐渐升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所示,还包括有:多个凸起结构30,多个凸起结构30均布的布置在第三构造面21和第四构造面24上;其中,凸起结构30可倾斜的设置;其中,布置在第三构造面21上的凸起结构30的倾斜方向朝向鞋前端;其中,布置在第四构造面24上的凸起结构30的倾斜方向朝向鞋后端;还包括有:多个凹陷结构40,多个凹陷结构40均布的布置在第一构造面11和第二构造面12上;多个凸起结构30与多个凹陷结构40一一对应的设置。通过设置凸起结构30和凹陷结构40进一步的增加了中衬20和衬底10连接的稳定性,另外,以第一夹角1和第二夹角2为分界点的设置的方向不同的凸起结构30和凹陷结构40考虑到了脚掌和脚跟位置的受力,从而使得中衬20能够更加稳固。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