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542发布日期:2020-11-20 10:0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提供发束、鞋带或物品绑束用途的弹性束带,由一定位珠提供一弹性编织带的双段套入通过,形成前段封闭性弹性束口所组成;使通过编织带其中一段或两段带体部位,作逐段式的朝前或朝后拉伸通过定位珠中段套孔,即可完成束带前段束口大小的即时性调整。



背景技术:

束带的材质多种,并主要区分为封闭型(如:橡胶圈)与条状带(如:绑绳);而较被广泛运用在物品的绑束用途,则是内端编入有弹性索(如:橡胶条)的条状弹性束带;使其在完成绑束后,可利用两末段相互绑结定位,达到固定束口范围、形成弹性紧束的预定目的。

然而,当弹性束带被运用在如发束、鞋带等绑束用途时,当有调整束口不同松紧程度的需求时,使用者即必须通过解开该束带的绑结部位,拉紧或松放绑带的其中一段,再绑回绑结部位;且,经常发生再次绑回的松紧度还是不如预期,而须重复相同解开、绑回动作,操作上相当的不顺畅、不方便。

为解决上述绑束使用过程的再调整的方便性需求,坊间即推出有以各种可以调节束口大小的绳扣装置(如见:中国台湾的专利前案m233964.tw);该类结构主要在该绳扣内侧设置的弹性压扣暨主体上,设有可提供绑带带身穿过的内、外贯穿孔,而通过该弹性压扣在束带穿入后弹起,而使该带体侧面的受到该内贯穿孔的内壁压制,使带体对应对应产生些许折弯,并配合带体与内贯穿孔的摩擦力阻挡作用,使束带前段束口可以即时定位,并通过按压弹性压扣即可拉出或推回带体,达到前段束口大小的方便调整目的。

如上述的绳扣装置,虽可提供比传统绑结较方便操作,但由于该弹性压扣有结构复杂性暨弹性设置的需求,在组装难度、故障率高暨制作成本较高,为其既有的结构劣势;尤特别是:

弹性压扣对带体表面的压制,且又存在摩擦力阻挡作用,无法避免会在束带表面产生压痕与磨损,如此导致在几次重复使用后,束带的束口调整操作即会发生带体抽拉不顺畅甚至是卡滞,而无法继续顺畅调整的缺点;此时,即必须整组束带均作更换,此为该类绳扣结构不合实用与经济性不佳的主要瑕疵。

基于克服前列各种现况缺陷,本发明人创设以设有中段贯穿式套孔的定位珠,结合一条一体性编织而成的弹性编织带,即为可调整式的弹性束带的完整组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其中,该挠折性编织带,以编织过程中同时编入内侧弹性索(如:橡胶条)包织;并通过编织过程间歇性的不同聚紧程度控制,制成具有间列性束小状穿套段与凸球状粒状卡滞部的一体式弹性编织带;其具有结构连续、稳定的经济性制造效益,且具有编织带体任意局部拉伸,均可对应达成外径减缩调整的稳定性能,为其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其中,位在定位珠套孔前方或后方的编织带体经拉伸产生时,即使该部位的穿套段与粒状卡滞部外径产生的对应减缩,足能提供即时通过定位珠套孔的伸缩性能;并在拉伸力释放后,穿套段与粒状卡滞部外径即对应回复扩张,立即形成穿套段夹合于定位珠套孔内段,而粒状卡滞部分别卡滞于定位珠套孔两外侧的立即定位效果,由此达到绑带弹性束口的防松脱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仍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其中,编织带的带体经拉伸调整与定位珠结合定位的绑束完成状态,使用者可再由定位珠套孔前方或后方,对单段或双段的编织带再施力拉伸,使粒状卡滞部再因带长伸展而外径减缩时,逐部挤缩通过定位珠套孔,由此达到绑带前段弹性束口扩大或缩小的即时方便调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其中,用于限制弹性编织带弹性束口与定位功能的定位珠,仅为具有中段限定孔径、贯穿式套孔的单件式珠体;其结构简便、低廉,且无操作故障率等结构优势,可提供整组绑带经济性、耐用性的显著提升。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由一条具有挠折性的弹性编织带,其带体两端可同时穿过一设有中段贯穿式套孔的定位珠形成前方绑束用弹性束口所构成;

弹性编织带由内含多道弹性索与外围纱线共同编织而成,为至少具有加倍带长方向拉伸性能的一体式弹性带;其中,该弹性编织带的带体由间列、连续设置的束小状穿套段与凸球状粒状卡滞部所构成;该穿套段的常态套径小于定位珠套孔孔径;而粒状卡滞部的常态粒径为定位珠套孔孔径的加倍大小,呈扩大的蓬松球型;

上述结构,可由穿套段处施力拉伸,使单段或双段的编织带穿套段,因带体伸展而外径减缩,呈为细长型套身,可分别或同时穿入定位珠而聚挤、夹滞在套孔内;再通过单段或双段的弹性编织带的带体继续拉伸,即可使穿套段前、后方呈凸状,并相互紧靠的各两粒状卡滞部外径减缩,呈为细长型粒身,分别或同时强行通过定位珠套孔;并在通过套孔、施力释放后,粒状卡滞部外径弹性扩回常态粒径,而形成定位珠套孔前、后两侧凸列的卡滞作用;且该弹性束口初步套设或绑束定位后,可在弹性编织带的带体最大伸展度以内,由定位珠套孔的前方或后方,对单段或双段的弹性编织带再进行朝前或朝后施力拉伸,使粒状卡滞部可逐部或连续挤缩通过定位珠套孔,达到改变粒状卡滞部定位位置不同的束口即时调整的目的。

进一步的,弹性编织带的带体与定位珠的穿套结合后,伸出定位珠套孔的末段部位,可通过择取其伸出侧的末段穿套段作尾端绑结、烧结,或以增设套头,使取消该部位伸展性或增大该部外径,形成无法定位珠套孔无法由该处通过的挡止部,由此达到弹性编织带的带体的防止脱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操作的单段拉伸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操作的单段拉伸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操作的双段拉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示意图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示意图例二。

附图标记说明

带体2弹性束口2a

穿套段21细长型套身21a

粒状卡滞部22细长型粒身22a常态粒径22b,

挡止部23

定位珠3套孔3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紧度的弹性束带,包括:

一条具有挠折性的弹性编织带,其带体2两端可同时穿过一设有中段贯穿式套孔31的定位珠3,形成前方绑束用弹性束口2a所构成;

弹性编织带由内含多道弹性索与外围纱线共同编织而成,为一至少具有加倍带长方向拉伸性能的一体式弹性带;其中,带体2由间列、连续设置的束小状穿套段21与凸球状粒状卡滞部22所构成;使该穿套段21的常态套径21a,略小于定位珠3套孔31孔径;而粒状卡滞部22的常态粒径22b,则约为定位珠3套孔31孔径的加倍大小,呈扩大的蓬松球型;

由此,当单段(请配合参阅图5、图6)或双段(请配合参阅图7)的带体2,先由穿套段21处施力拉伸,使因带体2的伸展,使穿套段21的外径减缩,为细长型套身21a,而可分别或同时穿入定位珠3套孔31;使两个穿套段21可同时聚挤而夹滞在套孔31内;

再通过单段(请配合参阅图5、图6)或双段(请配合参阅图7)的带体2的继续拉伸,即可使穿套段21前、后方呈凸状,并相互紧靠的各两粒状卡滞部22外径减缩,为细长型粒身22a,而分别或同时强行通过定位珠3套孔31;并在通过套孔31、施力释放后,粒状卡滞部22外径弹性扩回常态粒径22b,而形成定位珠3套孔31前、后两侧外围,受到各两粒状卡滞部22的凸列与限制(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的卡滞作用;由此形成一具有弹性,且不易松脱的前段弹性束口2a;该弹性束口2a即可做为头发、物品或鞋带(如图8所举例表示),或手腕带(如图9所举例表示)的各种绑束用途。

当该弹性束口2a初步套设定位,或已经绑束在预定位置(如头发、物品等)后,使用者若有增加弹性束口2a束紧度的需求时,可在弹性编织带的带体2最大伸展度以内,由定位珠3套孔31的后方,对单段或双段的编织带进行朝后施力拉伸,而使粒状卡滞部22再因带长伸展而外径减缩,逐部或连续挤缩通过定位珠3套孔31,并在通过套孔31、施力释放后,粒状卡滞部22外径扩回,再即形成定位珠3套孔31前、后两侧的卡滞作用;由此达到绑带前段弹性束口2a。可微段(仅约一定位珠3套孔31深度)或多段连续作缩小、束紧调整,达到即时、方便的操作目的。

相反的,当使用者若有放松弹性束口2a束紧度的需求时,可由定位珠3套孔31的前方,对单段或双段的弹性编织带进行朝前施力拉伸,而使粒状卡滞部22再因带长伸展而外径减缩,逐部或连续挤缩通过定位珠3套孔31,并在通过套孔31、施力释放后,粒状卡滞部22外径扩回,再即形成定位珠3套孔31前、后两侧的卡滞作用;由此达到绑带前段弹性束口2a,可微段(仅约一定位珠3套孔31深度)或多段连续作放大、放松调整,相同达到即时、方便的操作目的。

其中,弹性编织带的带体2在完成定位珠3的穿套结合后(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该伸出定位珠3套孔31的末段部位,可通过择取其伸出侧的末段穿套段作尾端绑结、烧结,或以增设套头的替代方式,使取消该部位伸展性或增大该部外径,形成无法定位珠3套孔31无法由该处通过的挡止部23,由此达到弹性编织带的带体2的防止脱落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可提供绑带结构,具有可即时调整弹性束口暨防松脱的使用效能,并具有结构简单、耐用与使用、操作方便的实用性增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