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2273发布日期:2021-12-12 21:5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休闲运动类可穿戴设备,比如运动手环产品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普遍使用。目前,不同人群的手腕周长尺寸存在较大的差异,对颜色的喜好也存在差异,因而需要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腕带或表带),但是,现有的运动手环产品不易更换腕带或表带,限制了运动手环产品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不易更换腕带或表带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5.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开设有滑道;
6.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包括与所述连接带连接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侧壁对应所述滑道的位置开设有插槽,所述安装框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第二接头伸入所述安装腔内;
7.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活动体和插接块,所述插接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道内,所述活动体能塞入或伸出所述滑道,并对应驱动所述插接块沿所述滑道滑动插入所述插槽或脱离所述插槽。
8.优选地,所述滑道内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活动体能塞入或伸出所述安装孔,所述插接块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一侧;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限位盖,所述限位盖位于所述滑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接头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限位盖与塞入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活动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能为所述活动体提供活动空间,以供塞入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活动体能局部伸出所述安装孔。
9.优选地,所述限位盖设置有卡块,所述第一接头开设有与所述卡块卡接配合的卡槽。
10.优选地,所述活动体包括活动环和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的安装端安装在所述活动环外侧,所述楔形块的自由端远离所述活动环,所述楔形块的自由端形成自上向下向所述活动环倾斜的第一斜面,且所述第一斜面设置有榫头;所述插接块面向楔形块的一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且所述第二斜面设置有与所述榫头配合的榫槽。
11.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内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环形限位缘,所述环形限位缘自所述安装孔的内孔壁向安装孔内延伸,所述环形限位缘用于与所述活动环抵接;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拉绳,所述拉绳与所述活动环连接,并从所述活动环的下端伸出。
12.优选地,所述活动环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外周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
板围成上端开口的空腔;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所述上限位块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下限位块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外,所述底板开设有供所述拉绳穿过的过孔。
13.优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磁吸件,所述第一接头的底部对应所述过孔的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过孔连通,所述下限位块活动收容于所述过孔内,所述磁吸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并用于吸附所述下限位块,所述安装框的底壁开设有避让所述磁吸件的避让槽。
14.优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插塞,所述插塞安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插塞具有收容腔,所述磁吸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插塞与所述避让槽卡接配合。
15.优选地,所述插接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插接块间隔设置,塞入所述滑道的所述活动体位于两个所述插接块之间;所述安装框的两相对侧壁均开设有所述插槽,两个所述插槽与两个所述插接块一一对应插接。
16.优选地,所述安装框的两相对侧壁均开设有定位槽,同侧设置的所述定位槽和所述插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头的两相对侧均设置有定位凸台,两个所述定位槽与两个所述定位凸台一一对应配合。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插接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形成快速拆装结构,实现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的快速拆装,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即使在主壳体及连接带为注塑结构件的情况下,拆装过程中主壳体及连接带几乎不会产生变形,应力变化幅度极小,有效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疲劳性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在一视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在另一视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插接块与活动体的分解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25.图7为图6中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拆装过程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0028][0029][003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3]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
[0036]
如图1至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100包括主壳体10、连接带20以及插接组件30,其中,主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接头11,第一接头11开设有滑道111,连接带20设置有第二接头21,第二接头21包括与连接带20连接的安装框211,安装框211的侧壁2113对应滑道111的位置开设有插槽212,安装框211形成有安装腔213,第二接头21伸入安装腔213内,插接组件30包括活动体31和插接块32,插接块32滑动设置于滑道111内,活动体31能插入或脱离滑道111,并对应驱动插接块32沿滑道111滑动插入插槽212或脱离插槽212。
[0037]
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等穿戴类产品,本实施例以可穿戴设备100为运动手环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主壳体10的下表面为内表面,内表面为与用户手腕接触的表面,主壳体10的上表面即为不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外表面。
[0038]
第一接头11开设的滑道111沿前后方向设置,插接块32可在滑道111内前后滑动。活动体31可活动设置,能塞入或伸出滑道111。连接带20即为运动手环的腕带。装配时,将活动体31塞入滑道111,滑道111的空间被占用,使得插接块32在活动体31的驱动下向滑道111的端部运动并插入安装框211的插槽212内,第一接头11与第二接头21通过插接块32与插槽212的配合相互固定,且活动体31塞入滑道111后可防止插接块32脱离插槽212,提高第一接头11与第二接头21的装配稳定性,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装配。需要拆卸时,使得活动体31伸出滑道111,滑道111的空间被释放,使得插接块32可向滑道111内运动并脱离插槽212,从而失去了对第一接头11及第二接头21的限制,拉动第二接头21,可使得第二接头21退出安装腔213,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拆卸。
[0039]
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100通过第一接头11、第二接头21以及插接组件30的相互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100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之间形成快速拆装结构,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之间的快速拆装,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20,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
且,即使在主壳体10及连接带20为注塑结构件的情况下,拆装过程中主壳体10及连接带20几乎不会产生变形,应力变化幅度极小,有效提高了可穿戴设备100的疲劳性能。
[0040]
具体地,插接块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接块32间隔设置,塞入滑道111的活动体31位于两个插接块32之间;安装框211的两相对侧壁2113均开设有插槽212,两个插槽212与两个插接块32一一对应插接。如图2至图8所示,安装框211具有顶壁2111、底壁2112和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2113,各侧壁2113开设有一个插槽212。两个插接块32前后间隔布置。装配时,将活动体31塞入滑道111,使得两个插接块32在活动体31的驱动下沿滑道111相背运动,即,两个插接块32相互远离,并一一对应插接在两个插槽212内,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装配。需要拆卸时,活动体31伸出滑道111,两个插接块32之间不再有限制,从而使得两个插接块32可沿滑道111相向运动,即,两个插接块32相互靠近,并均脱离与其对应的插槽212,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拆卸。
[0041]
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100中两个插接块32互为对称结构,本实施例以其中一个插接块32为例进行说明。
[0042]
本实施例的滑道111内形成有安装孔112,活动体31能塞入或伸出安装孔112,插接块32位于安装孔112的一侧;插接组件30还包括限位盖33,限位盖33位于滑道111的上方并与第一接头11可拆卸连接,且限位盖33与塞入安装孔112的活动体31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能为活动体31提供活动空间,以供塞入安装孔112的活动体31能局部伸出安装孔112。
[0043]
如图3、图7所示,滑道111的中间位置形成安装孔112,活动体31能塞入或伸出安装孔112,插接块32位于安装孔112的一侧,可以理解地,两个插接块32分设于安装孔112的前后两侧。限位盖33与塞入安装孔112的活动体31的顶部具有间隙34,从而为活动体31提供活动空间。可穿戴设备100能穿戴在用户的手臂上,装配时,用户可甩动手臂,活动体31可在自重加速度的作用下塞入安装孔112,进而推动插接块32插入插槽212内,将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21锁止,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甩手即时装配,利于提高装配快速性与简捷性。并且,限位盖33还具有限位作用,可限制活动体31的活动范围,仅能供塞入安装孔112内的或活动体31局部伸入安装孔112,从而防止活动体31全部伸入安装孔112后脱离安装孔112。
[0044]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限位盖33设置有卡块331,第一接头11开设有与卡块331卡接配合的卡槽113。如图3所示,卡槽113开设于滑道111的边沿处,通过卡块331与卡槽113的配合将限位盖33卡接于第一接头11上,使得限位盖33加强了第一接头11的强度,从而提高了第一接头11以及主壳体10的的抗拉拽性能,防止在连接带20非正常拉拽时使主壳体10产生变形。为了方便装配,限位盖33的两端均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卡块331,对应地,第一接头11在滑道111的两端边沿处均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槽113。卡块331呈燕尾榫,卡槽113呈与卡块331配合的燕尾槽,方便装配。
[0045]
本实施例的活动体31包括活动环311和楔形块312,楔形块312的安装端安装在活动环311外侧,楔形块312的自由端远离活动环311,楔形块312的自由端形成自上向下向活动环311倾斜的第一斜面3121,且第一斜面3121设置有榫头3122;插接块32面向楔形块312的一面形成有与第一斜面3121配合的第二斜面321,且第二斜面321设置有与榫头3122配合的榫槽322。
[0046]
本实施例楔形块3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楔形块312对称布置在活动环311的两侧,各楔形块312的安装端安装在活动环311的外侧,且其自由端远离活动环311。两个楔形块
312与两个插接块32一一对应布置,各楔形块312和与其对应的插接块32互相面对的一面分别形成第一斜面3121和第二斜面321。以安装在活动环311前侧的楔形块312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斜面3121自上向下向后倾斜,第二斜面321与第一斜面3121相互配合。活动体31的活动环311与安装孔112的形状匹配,能塞入或伸出安装孔112。
[0047]
在活动体31塞入安装孔112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斜面3121与第二斜面321的配合,可推动插接块32向滑道111的端部运动并插入插槽212,简单方便。并且,第一斜面3121设置有榫头3122,第二斜面321设置有榫槽322,使得活动体31与插接块32之间通过榫头3122和榫槽322形成榫卯式配合结构,插接块32可稳定地在滑道111内滑动。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滑道111为倒t型滑道,插接块32为与倒t型滑道配合的倒t型插接块32,进一步提高插接块32在滑道111内滑动的稳定性。
[0048]
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2内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环形限位缘114,环形限位缘114自安装孔112的内孔壁向安装孔112内延伸,环形限位缘114用于与活动环311抵接;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拉绳40,拉绳40与活动环311连接,并从活动环311的下端伸出。
[0049]
活动体31塞入安装孔112后,安装孔112内的环形限位缘114与活动环311抵接,表示活动体31塞入到位,不再下沉。若活动环311与安装孔112的孔壁之间发生堵塞或摩擦,或者插接块32与滑道111产生摩擦力,使得活动体31被卡死而不能下沉到位,进而导致插接块32不能沿滑道111滑动插入插槽212,即,甩手不能进行拆装。那么此时,用户可通过在下方拉动拉绳40,进而拉动活动体31下沉到位,实现主壳体10和连接带20的快速装配。通过设置拉绳40,可防止活动体31发生卡死状态,使得可穿戴设备100的拆装具有甩手即装以及手动拉动拉绳40的双保险,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拆装可靠性以及使用体验。
[0050]
具体地,如图5、图7所示,活动环311包括底板3111和围设于底板3111外周的侧板3112,底板3111与侧板3112围成上端开口的空腔3113;拉绳4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限位块41和下限位块42,上限位块41活动设置于空腔3113内,下限位块42活动设置于空腔3113外,底板3111开设有供拉绳40穿过的过孔3114。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拉绳40可为尼龙绳,将拉绳40的上下两端端部热熔成球状的热熔球头,上限位块41和下限位块42均为铝块,拉绳40上端的热熔球头安装在上限位块41内,拉绳40下端的热熔球头安装在下限位块42内。拉动下限位块42,就可通过拉绳40及上限位块41拉动活动体31下沉,并避免拉绳40脱离过孔3114。可以理解地,上限位块41的尺寸大于过孔3114的尺寸,从而使得上限位块41始终保持在空腔3113内,而不至从过孔3114中滑出,保证拉绳40拉动活动体31的有效性。
[0051]
进一步地,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磁吸件50,第一接头11的底部对应过孔3114的位置开设有凹槽115,凹槽115与过孔3114连通,下限位块42活动收容于过孔3114内,磁吸件50可拆卸安装于凹槽115内并用于吸附下限位块42,安装框211的底壁2112开设有避让磁吸件50的避让槽214。在不需要拉动拉绳40时,磁吸件50安装于凹槽115内,且下限位块42收容在过孔3114内,保证结构紧凑性,且磁吸件50设置在第一接头11的底部,不影响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美观度。需要手动拉动拉绳40时,将磁吸件50从凹槽115内拆下,下限位块42在自身重力以及吸附力的作用下下落,进而方便手动拉动拉绳40。装配到位后,最后再将下限位块42重新装入过孔3114内,并将磁吸件50重新装入凹槽115内即可。
[0052]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插塞51,插塞51安装于凹槽115内,插塞51具有收容腔511,磁吸件50安装于收容腔511内,且插塞51与避让槽214卡接配合。如
图3至图8所示,插塞51的收容腔511的上方呈敞口设置,磁吸件50为圆形磁块,圆形磁块安装于收容腔511内后,圆形磁块的上表面与收容腔511的敞口边沿平齐,方便圆形磁块与下限位块42吸附。插塞51与安装框211底壁2112的避让槽214为仿形设计,插塞51插入避让槽214后两者能够形成仿形配合,实现插塞51与避让槽214的卡接,方便插塞51的拆装。
[0053]
具体地,避让槽214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弧形槽,圆弧形槽的圆心角大于180
°
;插塞51的外壁呈圆形且与圆弧形槽的内壁匹配。如图4所示,避让槽214为圆弧形槽,圆弧形槽靠近连接带20的一端封闭,而圆弧形槽远离连接带20的一端开口,且圆弧形槽的圆心角大于180
°
,使得圆弧形槽对插塞51形成有效限位,在未被人为拔出插塞51前,插塞51始终卡接在避让槽214中,防止插塞51松脱,保证磁吸件50与下限位块42正常吸合。
[0054]
本实施例中,插塞51的外周开设有缺口52,缺口52与圆弧形槽的开口同侧设置,插塞51上对应缺口52的位置设置有拨动舌53,主壳体10对应拨动舌53的位置形成向内凹陷的避让区12。如图4至图8所示,缺口52与圆弧形槽同侧设置,且主壳体10对应拨动舌53的位置形成向内凹陷的避让区12,避让区12方便避开人手手指,为人手手指的伸入提供空间。需要拆卸时,人手手指伸到避让区12,并从缺口52处拨动拨动舌53,从而将整个插塞51从避让槽214内拔出,使得磁吸件50带动下限位块42下落进而向下拉出拉绳40,结构巧妙,操作简单方便。
[0055]
本实施例中,安装框211的两相对侧壁2113均开设有定位槽2114,同侧设置的定位槽2114和插槽212间隔设置,第一接头11的两相对侧均设置有定位凸台116,两个定位槽2114与两个定位凸台116一一对应配合。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框211的两侧壁2113均开设有定位槽2114,各侧壁2113设置有两个定位槽2114,与插槽212同侧设置的两个定位槽2114分别位于插槽212的上方和下方。可以理解地,为了实现定位凸台116与定位槽2114的配合,第一接头11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定位凸台116,两个定位凸台116上下间隔布置。
[0056]
在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21装配时,第一接头11伸入安装框211内,第一接头11两侧的定位凸台116分别对应与安装框211两侧壁2113的定位槽2114配合,起到初定位及限位的作用,提供轻微的拉拽力。本实施例定位槽2114的深度可设计为0.15mm,以与定位凸起有效配合。定位凸台116和定位槽2114配合到位后,可进行后续的甩手靠惯性力将活动体31塞入安装孔112以将插接块32插入插槽212的动作。
[0057]
本实施例的主壳体10包括上壳13和下壳14,第一接头11设置于下壳14的端部,上壳13与第一接头11可拆卸连接。如图1至图8所示,主壳体10的下壳14位于主壳体10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内侧,上壳13位于位于主壳体10的不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外侧。本实施例第一接头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接头11分设于下壳14的左右两端。插接组件30的数量以及连接带20的数量均为两个,各连接带20设置有第二接头21,两个第一接头11和两个第二接头21一一对应插接配合。上壳13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第一接头1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上壳13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板131。装配时,将上壳13置于两个第一接头11之间,且上壳13的两个卡板131对应与两个第一接头11抵接,从而将上壳13卡接在下壳14上,方便拆装。
[0058]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