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书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828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书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包,特别是一种双肩背的书包。它包括如下几个结构特征有一个装书袋和2条分别挎在人体双肩上的可调长度的背带,该背带的端头可用连接元件与装书袋活动连接。
在“双肩背折叠书包”(中国86205748号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书包。它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双肩背书包背起来向后倾坠——既费力又影响小孩生长发育的缺点,并能使装书袋紧贴背在人体背部的双肩背书包。其构成是,两条背带纵向环绕装书袋一周,背带上的调节元件可调整背带的长度。其不足之处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双肩背上较沉重的书包后,其手劲不足以调动背带上的调节元件而收紧背带,因此背带往往呈过长状态,使装书袋不能紧贴背在人体背部而向后倾坠,让装书袋的下端顶在幼小学生的后腰部,既费力又影响小孩生长发育。若在背上书包之前先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则只能挎上一条背带,而另一条背带根本无法挎上肩。目前市售的另一种双肩背书包能够在背上书包之前预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其构成是,一个装书袋及2条可调长度的背带,该背带的两端通过连接扣件与装书袋活动连接。其不足之处是,挎上背带后,上述背带端头须在人体后背处与装书袋扣接,既不顺手又费力,幼小学生仍不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使装书袋紧贴背在低年级小学生的背部而不向后倾坠的双肩背书包;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在背上人体之前可预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而又便于将背带挎上肩的双肩背书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双肩背书包,包括一个装书袋和2条挎在人体左、右双肩的背带。该背带上有公知的调节元件以调节其长度。该背带的端头按公知方式与装书袋活动连接或固联。上述背带中至少有一条应分成两段,这两段的端头用公知的连接元件构成可离合的活动连接。使用时,可先预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以使书包能紧贴背在人体背部为宜,然后挎上一条背带,并将另一条分成两段的背带挎上肩后再扣上连接元件。上述的分成两段的背带的上面一段可长于其下面一段,以使其端头连接处在背书包者的胸侧较顺手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如上所述的一种双肩背书包,其分成两段的背带之间可设置一条连接带。使用时,背书包者手持该背带的上面一段,就很容易连带摸到该背带的下面一段,更便于扣上连接元件。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勿须在背上书包后再费力且不方便地调整其背带长度,而可在未背上之前省力而方便地预调好背带长度。对幼小的低年年小学生而言,上述预调工作甚至可由家长预先调好;2.预先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后,能方便地背上书包;3.书包能紧贴地背在人体背部,既省力又利于儿童发育。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肩背书包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
图1中的书包已背在人体上的侧视图;图3为
图1中的书包的一种连接元件的示意图;图4为
图1中的书包的分成两段的背带的上部份和下部份之间加设连接带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被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
图1中的双肩背书包包括一个装书袋1和两条背带2和3。该背带上有公知的调节背带长度的调节元件4和5。该背带的端头6、7、8和9以公知方式与装书袋1固联或活动连接。背带2分为2段,其上部份10的长度大于其下部份11的长度。该两部份之间用公知的连接元件12和13活动连接。这样,在背上书包之前可预调好背带的长度,然后挎上背带3,再扣上连接元件12和13而挎上背带2,即使书包像图2所示那样紧贴地背在人体背上。图3显示了连接元件12和13的一种形式。背带2的上、下部份10和11之间还可附加上一条连接带14。这样,手持背带上部份10时,能够更顺手地连带摸到连接元件13,使连接元件12和13的扣接更方便、快捷。
权利要求1.一种书包,特别是一种双肩背的书包,它包括一个装书袋和两条分别挎在人体左、右双肩的可调长度的背带,该背带的端头可与装书袋固联,也可用连接元件与装书袋活动连接,其特征是上述背带中至少有一条背带分为两段(10)和(11),并通过连接元件活动连接这两段。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成两段的背带(10)和(11)之间可设置一条连接带(14)。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成两段的背带的上部份(10)的长度大于其下部份(11)的长度。
专利摘要一种书包,克服了现有双肩背书包背起来向后倾坠,既费力又影响小孩发育的缺点。该书包的背带中有一条分为两段,该两段用连接元件活动连接。这就可以由家长预调好背带的合适长度,使小孩背上的书包能紧贴背部,省力、舒适而利于发育。
文档编号A45C3/02GK2088363SQ9020943
公开日1991年11月13日 申请日期1990年7月3日 优先权日1990年7月3日
发明者陈铁, 陈钢 申请人:陈钢, 陈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