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野战背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37457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集成式野战背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囊,具体涉及一种在野外使用的将帐篷与背囊集成在一起的集成式野战背囊。
【背景技术】
[0002]单兵携行具,是指单兵在作战、训练、值勤时携带个人装备品的制式用具。单兵携行具能够携带如棉被(睡袋)、大衣、蚊帐、雨衣、备用服装及鞋靴等。在背囊外面还有一些口袋和固定带等,可根据要携带一些其它装备。在其外面可以插长柄工兵锹,两侧下部可分别挂装水壶袋和防毒面具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充分发挥作战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被称为“军人的百宝囊”。对士兵来说,先进的单兵携行具不仅能减少体力消耗,还能有效提高战斗力。
中国军队装备制式单兵携行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在天津小站训练的袁世凯新军就装备了“弹药携行具”,以配合新式后装步枪的使用。这种所谓的“携行具”相当简陋,其实就是两条棉帆布制的弹带,一条斜挂在肩上,另一条系在腰间。民国初年,各派军阀势力都没有配发统一的单兵携行具,所有装具都因地制宜自行生产和筹措,式样和材料各不相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几个德式师配备了比较正规的制式单兵携行具,标准配置为子弹带、水壶套、杂物包和防毒面具包,但仍为中国军队传统式样。经过多次论证和综合分析,总后军需装备研宄所终于在1991年研制出我军第一代组合式单兵携行具一一91式单兵携行具,并装备部队使用。这种携行具全部采用国产涤纶帆布制成,轻便耐磨、防水性好。几年后新型5.8毫米枪族开始陆续装备部队,总后军需装备研宄所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单兵携行具一一95式携行具。
[0003]单兵携行具随着战争的演变,进行了综上所述的多次改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个背囊重量过重,体积过大;需要装载的物品较多,装载麻烦且效率地下;使用时晃动较大。尤其是其携行负担过重,极大的制约了急行军和远距离作战。目前的单兵携行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作战模式和作战环境的不断变化,严重地影响单兵乃至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集成式野战背囊,解决现有技术体积大、重量中、使用效率低且易晃动的问题,降低了重量,缩减了体积,能够更快的进行收装,稳固性大大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集成式野战背囊,包括展开后成平面的篷身以及与篷身上下两侧贴合设置的两个篷面,该篷身折叠成背囊的形状,在篷身上还设置有背负结构、收纳袋、防潮垫、透气窗以及撑杆袋,防潮垫设置在篷身的右侧靠近侧边的位置,在篷身左右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与边缘贴合的贴合边框,两条贴合边框相互匹配且可相互固定在一起,撑杆袋设置在篷身上下两侧的边缘位置。
[0006]进一步的,上述每个篷面上均设置有一个篷门,该篷门为任意形状。
[0007]再进一步的,上述背负结构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的背侧,背负结构包括肩带防磨垫、与肩带防磨垫相连的肩带、臀垫以及设置在臀垫上方的腰带。
[0008]更进一步的,上述收纳袋主要由一个雨衣袋与两个侧袋组成,雨衣袋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的正面,两个侧袋分别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的左右两侧。
[0009]另外,所述撑杆袋的数量至少为两对,且在篷身上下两侧对称设置,在撑杆袋上连接有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撑杆袋上,另一端与地面相连接。
[001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帐篷与背囊集成为一个整体,很好的将原来被囊中盛装帐篷的空间节省了出来,使得背囊能够盛装更多的物品,同时在野外使用时能够很好的将收拾整理帐篷以及防潮垫的时间节省了出来,大大提高了作战的效率;
(2)本发明不用将帐篷盛装在背包内部,大大节省了盛装的空间,进而缩减了背囊的体积,降低了背囊使用时的重量,其实携带重量能够较现有技术降低3-5KG,不但节省了士兵背负背囊时体力的消耗,还提高了士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与单兵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的提尚了部队的战斗能力;
(3)本发明的肩带防磨垫与臀垫配合,可以大大降低背负时背囊与身体的摩擦,更好的保护了背囊与身体,同时肩带与腰带能够将背囊更好的固定在人的身体上,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时的稳固性,进一步提高了士兵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背囊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发明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发明帐篷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1、篷身;2、肩带防磨垫;3、肩带;4、腰带;5、臀垫;6、雨衣袋;7、侧袋;8、防潮垫;9、贴合边框;10、撑杆袋;11、透气窗;12、固定绳;13、篷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16]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集成式野战背囊,包括展开后成平面的篷身I以及与篷身I上下两侧贴合设置的两个篷面,该篷身I折叠成背囊的形状,在篷身I上还设置有背负结构、收纳袋、防潮垫8、透气窗11以及撑杆袋10,防潮垫8设置在篷身I的右侧靠近侧边的位置,在篷身I左右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与边缘贴合的贴合边框9,两条贴合边框9相互匹配且可相互固定在一起,撑杆袋10设置在篷身I上下两侧的边缘位置。
[0017]上述每个篷面上均设置有一个篷门13,该篷门13为任意形状。上述背负结构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背侧,背负结构包括肩带防磨垫2、与肩带防磨垫相连的肩带3、臀垫5以及设置在臀垫5上方的腰带4。上述收纳袋主要由一个雨衣袋6与两个侧袋7组成,雨衣袋6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正面,两个侧袋7分别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左右两侧。
[0018]所述撑杆袋10的数量至少为两对,且在篷身I上下两侧对称设置,在撑杆袋10上连接有固定绳12,该固定绳12的一端固定在撑杆袋10上,另一端与地面相连接。
[0019]使用时,将背囊打开把防潮垫向下铺设在地面上,接着将两侧对应的贴合边框固定在一起并把篷面分别固定在上下两端的篷身边沿上,在将支撑杆成半圆状穿过设置在蓬面外侧的支撑口,将支撑杆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最后通过固定绳将蓬面的端部拉紧在地面上,如此便很好的完成了本发明的使用。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帐篷折叠成背包的形式即可,在背包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封闭缺口的拉链,在折叠好后将拉链拉拢即可封闭开口。
[0020]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将至少两个篷身的上或下端端部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至少双人使用的多人帐篷。
[0021]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集成式野战背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展开后成平面的篷身(I)以及与篷身(I)上下两侧贴合设置的两个篷面,该篷身(I)可折叠成背囊的形状,在篷身(I)上还设置有背负结构、收纳袋、防潮垫(8)、透气窗(11)以及撑杆袋(10),防潮垫(8)设置在篷身(I)的右侧靠近侧边的位置,在篷身(I)左右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与边缘贴合的贴合边框(9),两条贴合边框(9)相互匹配且可相互固定在一起,撑杆袋(10)设置在篷身(I)上下两侧的边缘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野战背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篷面上均设置有一个篷门(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野战背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结构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背侧,背负结构包括肩带防磨垫(2)、与肩带防磨垫相连的肩带(3)、臀垫(5)以及设置在臀垫(5)上方的腰带(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野战背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袋主要由一个雨衣袋(6)与两个侧袋(7)组成,雨衣袋(6)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正面,两个侧袋(7)分别设置在折叠成背囊形状后的篷身(I)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式野战背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袋(10)的数量至少为两对,且在篷身(I)上下两侧对称设置,在撑杆袋(10)上连接有支撑杆(12),该支撑杆(12)的一端固定在撑杆袋(10)上,另一端用于与地面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集成式野战背囊,包括展开后成平面的篷身以及与篷身上下两侧贴合设置的两个篷面,该篷身折叠成背囊的形状,在篷身上还设置有背负结构、收纳袋、防潮垫、透气窗以及撑杆袋,防潮垫设置在篷身的右侧靠近侧边的位置,在篷身左右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与边缘贴合的贴合边框,两条贴合边框相互匹配且可相互固定在一起,撑杆袋设置在篷身上下两侧的边缘位置。本发明提供集成式野战背囊,解决现有技术体积大、重量中、使用效率低且易晃动的问题,降低了重量,缩减了体积,能够更快的进行收装,稳固性大大高。
【IPC分类】A45F4-04
【公开号】CN104757774
【申请号】CN201510196206
【发明人】邓从强, 王芳, 郭岩松, 韩滔, 王小兵
【申请人】邓从强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