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短路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7799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防短路口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属于疾病防护设备及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短路口罩。
【背景技术】
:
[0002]口罩是日常生活与医疗护理中的必不可少的保护用品,可以对外部气体进行过滤,防止污染物的吸入,也可以过滤人体呼出的气体,防止外部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普通的口罩使用时,由于口罩和人的面部的贴合不紧密,会发生未经过滤的空气通过缝隙短路漏入和漏出,降低口罩的保护作用。有些口罩做了一些改进,但成本较高,或效果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成本低、保护效果好且容易由普通口罩改造而成的防短路口罩。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短路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及防短路膜,其特点是所述防短路膜为方框型,由柔性且不透气的材料制成,防短路膜设置在贴近人脸的一侧的口罩本体上,防短路膜与口罩本体的连接处为环形的防短路结合线。
[0005]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外侧。
[0006]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内侧。
[0007]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中部。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防护效果好。
【附图说明】
:
[000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1- 口罩本体,2-防短路结合线,3-防短路膜。
【具体实施方式】
: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及实施例三,均包括口罩本体I及防短路膜3,所述防短路膜3为方框型,由薄橡胶膜制成,防短路膜3设置在贴近人脸的一侧的口罩本体上,防短路膜3与口罩本体I内侧面的连接处为线形,且构成环形的防短路结合线2,防短路结合线2可以使用胶水将防短路膜3与口罩本体I粘合构成。实施例一中,防短路结合线2设置在防短路膜3外侧,实施例二中,防短路结合线2设置在防短路膜3内侧,实施例三中,防短路结合线2设置在防短路膜3中部。
[0014]人体佩戴口罩时的呼吸特点是:口罩与呼吸通道组成的空间在呼气时高于外界气压,处于正压;在吸气时低于外界气压,处于负压。本发明正是利用这一规律,并利用正压和负压时的压力差作为动力使防短路膜进行封闭工作,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防短路膜3变形进而封堵面部和口罩本体I间的缝隙,从而防止发生气体短路。
[0015]在一些需要保护外部生产环境的行业例如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业,人员佩戴口罩主要是防止呼出的代谢产物污染生产环境。这种场合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防短路口罩,当人体呼出气体时口罩本体I和人脸之间组成的空间处于正压,防短路膜3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变形贴附在面部防止内部气体通过缝隙漏出,所有呼出气体必须经过口罩本体I的过滤才能呼出。这样保护了外部环境不受人体呼出污染物的污染。当人体吸气时,外部的压力大于口罩本体I内部的压力,防短路膜3不起作用,外部气体可以通过口罩本体I与面部的缝隙漏入,减小了呼吸阻力。
[0016]在一些污染环境中,需要保护人的呼吸系统的情况下,则需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防短路口罩。当人体吸入空气时,口罩本体I和人脸组成的空间处于负压,由于防短路结合线2在防短路膜3内侧,防短路膜3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变形贴附在面部,防止外部气体通过缝隙漏入,所有吸入气体必须经过口罩本体I的过滤才能吸入,保证了吸入空气全部经过口罩本体I的过滤,提高了吸入气体的质量,保证了身体健康。
[0017]也可以同时设计成兼具气体防漏入和防漏出的功能,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三的防短路口罩,防短路结合线2设置在防短路膜3中部,当人体呼气和吸气时,防短路膜3都会起作用并通过口罩本体I过滤空气。
【主权项】
1.一种防短路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及防短路膜,其特点是所述防短路膜为方框型,由柔性且不透气的材料制成,防短路膜设置在贴近人脸的一侧的口罩本体上,防短路膜与口罩本体的连接处为环形的防短路结合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短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短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短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短路结合线的设置位置为防短路膜中部。
【专利摘要】一种防短路口罩,属于疾病防护设备及日用品技术领域,包括口罩本体及防短路膜,其特点是所述防短路膜为方框型,由柔性且不透气的材料制成,防短路膜设置在贴近人脸的一侧的口罩本体上,防短路膜与口罩本体的连接处为环形的防短路结合线。本发明的防短路口罩结构简单、成本低,防护效果好,容易普通口罩上进行改造制成。
【IPC分类】A41D13-11
【公开号】CN104799451
【申请号】CN201510213944
【发明人】郭海丰, 宋延丽, 尚少文, 李勇, 马兴冠
【申请人】沈阳建筑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