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840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鞋,该鞋构成为鞋面部可装卸地装配,能够充分防止所装配的鞋面部的脱出并实现变薄。作为实施方法之一,为了向外底部(3)装卸鞋面部(5)而在鞋面部(5)的周围形成有多个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的插入片(15),在各插入片(15)上开设有卡止孔(19)。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处,在所述外底部(3)形成有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在该贯通状态下,在能够将卡止孔(19)卡止的位置处,在外底部(3)上形成有卡止突起(31)。插入孔(21)的尺寸如下:进行插入时插入片(15)与插入孔(21)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卡止孔(19)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形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外底部和鞋面部的鞋,特别是,涉及鞋面部能够装卸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构成拖鞋的鞋面部的鞋带部(40)能够装卸可能地装配的机构。对于该机构而言,设置于外底(10)的突起状的卡止部(20)插入形成于鞋带部(40)的两端的孔(41)中,通过该卡止部(20)所具有的防脱爪(21或25A)实现防脱。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实登3083693
[0006]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仅通过防脱爪(21或25A)无法在强度方面进行充分的防脱。另外,必需使鞋带部(40)的两端朝设置于外底(10)的突起状的卡止部(20)向下方移动而进行插入,为了进行该移动插入,需要在外底(10)设置上下方向上较大的空间,无法适用于薄鞋。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防止可装卸地装配的鞋面部脱出并且实现了变薄的鞋。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第一发明涉及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底部,其构成鞋且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鞋面部,其能够向该外底部装卸,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插入片,为了进行所述装卸而在所述鞋面部的周围形成有多个所述插入片,该插入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卡止孔,其开设于各所述插入片;插入孔,其在进行了所述鞋面部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所述插入片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供所述插入片插入并贯通;凹部,其形成在所述外底部上表面或者背面的中央;以及卡止突起,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孔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所述插入片插入的方向从所述外底部的周围朝向内侧,在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卡止突起将所述卡止孔卡止。
[0011]第二发明以第一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还具有:装配于所述外底部上表面的内底部或者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背面的背盖;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嵌合孔,其在与进行了鞋面部的装配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孔重叠的位置处形成于外底部的嵌合孔;以及嵌合突起,其在能够贯通所述卡止孔且与所述嵌合孔嵌合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所述嵌合突起同时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卡止孔并与所述嵌合孔嵌合。
[0012]第三发明以第一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还具有:形成于所述插入片前端部的代替所述卡止孔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以及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
[0013]第四发明以第一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还具有: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以及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的所述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
[0014]第五发明以第一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还具有:所述鞋还具有: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以及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通过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将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而形成,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利用通过将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而形成的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
[0015]第六发明以第一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具有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所述鞋未设置有所述卡止突起,所述插入孔本身成为卡止承受部,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在贯通所述凹部的同时被卡止。
[0016]第七发明以第一、第二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孔的尺寸如下:在进行所述插入时所述插入片与所述插入孔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所述卡止孔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
[0017]第八发明以第一、第二、第七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片呈舌状,具有前端变尖的形状,所述卡止孔朝向所述插入方向而前后较长,或者具有前端或者/以及后端变尖的形状。
[0018]第九发明以第一、第三、第七、第八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突起或者所述卡止承受部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
[0019]第十发明以第二、第七、第八发明的鞋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突起与所述嵌合孔形成为卡止形状。
[0020]发明效果
[0021]根据第一发明,在向外底部装配鞋面部时,将鞋面部的各插入片插入外底部的各插入孔。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的方向并非如以往那样为上下方向,而是从外底部的周围朝向内侧,在贯通至形成于外底部上表面或者背面的中央的凹部之后,通过使各插入片的卡止孔与配置于凹部的底部的卡止突起嵌合,从而将卡止孔卡止。通过进行该卡止,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此外,通过插入孔限制插入片的自由移动。由此,能够充分防止鞋面部的脱出。
[0022]S卩,用于插入片插入并卡止的空间越大,越能较大地得到鞋面部与外底部的连接部分,从而能够使鞋面部向外底部的装配牢固,因此通过使插入片不朝向下方而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获得较大的所需空间,能够充分防止鞋面部的脱出,并且能够减小外底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鞋的变薄。
[0023]另外,卡止孔被各个卡止突起卡止,通过利用插入孔限制插入片的自由移动来实现各插入片各自的防脱,即便假设其中一个插入片的卡止脱离,只要相邻的插入片未全部脱出,插入片就不会从插入孔脱出,即,由于形成为鞋面部与外底部的装配不会脱出的结构,因此充分考虑了施加有整个体重的鞋的安全。
[0024]并且,在从外底部拆下鞋面部时,将各卡止孔从各卡止突起拆下。之后,当拉动插入片时,插入片能够从插入孔脱出,从而将鞋面部拆下。
[0025]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能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26]根据第二发明,代替第一发明的卡止,通过形成于内底部或者背盖的嵌合突起同时贯通开设于鞋面部的各插入片的卡止孔并与形成于外底部的嵌合孔嵌合,从而能够防止插入片自插入孔脱出。
[0027]S卩,在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至中央凹部之后,通过形成于内底部或者背盖的嵌合突起同时贯通开设于鞋面部的各插入片的卡止孔并与形成于外底部的嵌合孔嵌合。通过进行该贯通和嵌合,与第一发明相同,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28]根据第三发明,代替第一发明的卡止的方法,形成于各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被配置于中央的凹部的底部的卡止承受部卡止,从而能够防止插入片自插入孔脱出。
[0029]S卩,在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至中央的凹部之后,通过配置于凹部的底部的卡止承受部将形成于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卡止。通过进行该卡止,与第一发明相同,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30]根据第四发明,代替第一发明的卡止的方法,形成于各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被形成于内底部或者背盖的卡止承受部卡止,从而能够防止插入片自插入孔脱出。
[0031]S卩,在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至中央的凹部之后,利用形成于内底部或者背盖的卡止承受部将形成于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卡止。通过进行该卡止,与第一发明相同,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32]根据第五发明,代替第一发明的卡止的方法,形成于各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被通过将内底部或者背盖装配于外底部而形成的卡止承受部卡止,从而能够防止插入片自插入孔脱出。
[0033]S卩,在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至中央的凹部之后,利用通过将内底部或者背盖装配于外底部而形成的卡止承受部,将形成于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卡止。通过进行该卡止,与第一发明相同,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34]根据第六发明,鞋未设置如第一发明中的卡止突起这样的将插入片装配于外底部的机构,插入孔本身成为卡止承受部,形成于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在贯通中央的凹部的同时被卡止,从而能够防止插入片自插入孔脱出。
[0035]S卩,通过将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至中央的凹部,从而通过形成于插入片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将插入片卡止。通过进行该卡止,与第一发明相同,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以可装卸的方式装配的鞋的鞋面部的脱出,并且实现变薄。
[0036]根据第七发明,在第一发明、第二发明的基础上,通过将插入孔的尺寸设为通过卡止孔变形而刚好能够插入的大小,从而能够充分防止插入片的脱出,并且能够承受施加于鞋面部的力。
[0037]S卩,将插入口的大小设为:插入片在插入时与插入孔接触,从左右被按压,卡止孔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之后,插入片接着插入并贯通,因弹性而扩径至初始的大小,或接下来将外底部的各个卡止突起嵌入插入片的卡止孔,或者通过使内部或背盖的嵌合突起贯通而使该卡止孔鼓起,从而插入片的左右宽度变大至初始的大小。并且,即便向从插入孔脱出的方向对插入片施加力,卡止突起或者嵌合突起也会成为阻碍,插入片的左右宽度不会变小,因此能够防止插入片的脱出。
[0038]并且,当向从插入孔脱出的方向对插入片施加力时,插入片再次与插入孔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由此在卡止孔变形的方向上作用有力,卡止孔与卡止突起或者嵌合突起强力卡合,摩擦增大,卡止变得更加牢固,能够进一步防止插入片的脱出。
[0039]另外,通过卡止孔被外底部的卡止突起卡止,或者,内部或背盖的嵌合突起贯通卡止孔而与外底部的嵌合孔嵌合,从而将鞋面部直接装配于底部的中央的凹部的底部,鞋面部的插入片插入并贯通外底部的插入孔,形成间接地装配于外底周边部的形式,施加于鞋面部的力集中于外底部的插入孔入口。因此,通过尽可能地小地设置插入孔,即,增大支承插入孔的周边部的体积,从而能够承受通过鞋面部施加于外底的插入孔入口周边部的力。
[0040]并且,在从外底部拆下鞋面部时,分别将各卡止孔从各卡止突起拆下,或者,将各嵌合突起从各嵌合孔以及各卡止孔拆下。之后,当拉动插入片时,插入片被插入孔从左右按压,卡止孔或者嵌合孔变形,左右宽度变小,从而能够使插入片从插入孔脱出,将鞋面部拆下。
[0041 ]根据第八发明,在第一、第二、第七发明的基础上,由于插入片呈舌状,具有前端变尖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前端朝向插入孔进行插入,由此鞋面部的装配变得容易。
[0042]另外,由于卡止孔朝向插入方向而前后较长,或者具有前端或者/以及后端变尖的形状,因此在插入或拔出插入片时,卡止孔容易变形,因此鞋面部的装卸变得容易。
[0043]根据第九发明,在第一、第三、第七、第八发明的鞋的基础上,由于卡止突起或卡止承受部的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因此插入片向插入孔的插入变得容易。
[0044]S卩,插入片在向插入孔插入并贯通时不与卡止突起或者卡止承受部碰撞,插入片沿着卡止突起或者卡止承受部近前侧的倾斜自然地向卡止突起前端或者卡止承受部前端滑动上升,因此插入片向插入孔的插入变得容易。
[0045]根据第十发明,在第二、第七、第八发明的鞋的基础上,由于形成于内底部或者背盖的嵌合突起与形成于外底部的嵌合孔形成为卡止形状,因此嵌合突起不易从嵌合孔脱出,即,能够防止内底部或者背盖从外底部脱出,进一步实现插入片的防脱。
【附图说明】
[0046]图1是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分解图,(A)是脚与鞋接触的部分的内底部的立体图,(B)是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的鞋面部的立体图,(B’)是示出(B)的鞋面部的即将装配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C)是能够供(B’)的鞋面部装卸的外底部的立体图,(D)是将(B’)的鞋面部装配于(C)的外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E)是将(A)的内底部安装于(D)的立体图。
[0047]图2(A)是图1(A)的俯视图,(B)是图1(B)的俯视图,(C)是图1(C)的俯视图,(D)是图1 (D)的俯视图,(D’)是(D)的将一部分透视的俯视图,(E)是图1 (E)的俯视图。
[0048]图3是对第一、第二、第七、第八、第九发明所涉及的鞋的、向外底部装配鞋面部的机构进行说明的图,(Fl)?(F4)是对将图1(B)的鞋面部插入片向图1(C)的外底部插入孔装配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Dl)?(D4)是同样对将图1(B)的鞋面部插入片向图1(C)的外底部插入孔装配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面图,(Fl) (Dl)是插入前的图,(F2)(D2)以及(F3)(D3)是插入中途的图,(F4)(D4)是完成插入的图。
[0049]图4是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剖面图,(A)?(C)、(E)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各部分的剖面图,(A)是内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B)是鞋面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C)是外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E)是完成装配后的剖面图,(Ia)?(lC)、(le)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部分的剖面图,(Ia)是内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Ib)是鞋面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Ic)是外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Ie)是完成装配后的剖面图,(2a)?(2c)、(2e)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各部的剖面图,(2a)是内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2b)是鞋面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2c)是外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2e)是完成装配后的剖面图,(3a)?(3c)、(3e)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各部分的剖面图,(3a)是背盖的装配前的剖面图,(3b)是鞋面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3c)是外底部的装配前的剖面图,(3e)是完成装配后的剖面图。
[0050]图5是第二、第七、第八、第十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分解图,(A)是供脚与鞋接触的部分的内底部的立体图,(B)是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的鞋面部的立体图,(C)是能够供(B)的鞋面部装卸的外底部的立体图,(D)是将(B)的鞋面部装配于(C)的外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E)是将(A)的内底部安装于(D)的立体图,(A’)是(A)的剖面图,(B’)是(B)的剖面图,(C’)是(C)的剖面图,(E’)是(E)的剖面图,(D’)是将(D)的一部分透视的俯视图。
[0051]图6是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分解图,(A)是供脚与鞋接触的部分的内底部的立体图,(B)是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的鞋面部的立体图,(C)是能够供(B)的鞋面部装卸的外底部的立体图,(D)是将(B)的鞋面部装配于(C)的外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E)是将(A)的内底部安装于(D)的立体图,(A’)是(A)的剖面图,(B’)是(B)的剖面图,(C’)是(C)的剖面图,(E’)是(E)的插入片部分的剖面图,(E”)是(E)的插入片与插入片之间的部分的剖面图,(D’)是除去凹凸的卡止形状并将(D)的一部分透视的俯视图。
[0052]图7是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分解图,(A)是供脚与鞋接触的部分的内底部的立体图,(B)是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的鞋面部的立体图,(C)是能够供(B)的鞋面部装卸的外底部的立体图,(D)是将(B)的鞋面部装配于(C)的外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E)是将(A)的内底部安装于(D)的立体图,(A’)是(A)的剖面图,(B’)是(B)的剖面图,(C’)是(C)的剖面图,(E’)是(E)的插入片部分的剖面图,(E”)是(E)的插入片与插入片之间的部分的剖面图,(D’)是除去凹凸的卡止形状并将(D)的一部分透视的俯视图。
[0053]图8是对第三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向外底部装配鞋面部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图,(Fl)?(F4)是对使鞋面部插入片贯通外底部插入孔而向卡止承受部插入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Dl)?(D4)是同样对使鞋面部插入片贯通外底部插入孔而向卡止承受部插入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面图,(Fl)(Dl)是插入前的图,(F2)(D2)以及(F3)(D3)是插入中途的图,(F4)(D4)是完成插入的图。
[0054]图9是第三、第四、第五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剖面图,(G)、(G’)、(E)是第三发明所涉及的鞋的剖面图,(H)、(H’)、(E’)是第四发明所涉及的鞋的剖面图,(I)、(I’)、(E”)是第五发明所涉及的鞋的剖面图,(G)、(H)、(I)是将各个插入片卡止爪附近部分与插入方向垂直地切断后的剖面图,(G’)、(H’)、( I’)是将各个插入片卡止爪部分与插入方向垂直地切断后的剖面图,(E)、(E’)、(E”)是将各个插入片部分沿插入方向切断后的剖面图。
[0055]图10是第六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分解图以及对鞋面部向外底部装配的装配过程进行说明的图,(A)是供脚与鞋接触的部分的内底部的立体图,(B)是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的鞋面部的立体图,(C)是能够供(B)的鞋面部装卸的外底部的立体图,(D)是将(B)的鞋面部装配于(C)的外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E)是将(A)的内底部安装于(D)的立体图,(Fl)?(F3)是对插入片向插入孔插入的插入过程进行说明的图,(E’)是(E)的剖面图,(D’)是除去凹凸的卡止形状并将(D)的一部分透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在图1?图4中示出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
[0057]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是拖鞋,将鞋面部5可装卸地装配于外底部3,通过利用内底部9覆盖装卸机构7而能够实现鞋面部5的更换。
[0058]如图1(C)所示那样,外底部3构成鞋I的下部,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11。
[0059]如图1(B)图2(B)所示那样,鞋面部5能够安装于该外底部3且能够从该外底部3拆卸,并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13。为了进行该装卸,在鞋面部5的整周形成有多个插入片15。
[0060]上述插入片15由与鞋面部5相同的材料且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具有强度和弹性的材料构成。另外,在各插入片15的前端部的大致中央开设有卡止孔19,该各插入片5在鞋面部5的周围沿着框部17排列,且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但是,在插入时,如图l(B’)所示那样,各插入片15因弹性而暂时朝向下外侧。
[0061]并且,如图1(C)所示那样,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且是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的上部缘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多个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且插入孔21的入口 23开口。
[0062]并且,为了能够承受使鞋面部5的插入片15穿过而施加于外底部3的插入孔周边部的力,优选插入孔21尽可能小,因此如图3(F1)?(F4)等所示那样,插入孔21的左右方向(图中上下方向)的尺寸为,在插入时插入片15与插入孔21接触而从左右被挤压,卡止孔19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
[0063]此外,如图1(C)、图2(C)等所示那样,各插入片15的出口29在外底部3上表面的中央形成的凹部25的内周壁27开口。另外,在该出口 29附近的、外底部3的凹部25的底部形成有卡止突起31。该卡止突起31分别配置在凹部25的底部的周围的、装配有鞋面部5的状态下能够将各插入片15的卡止孔19卡止的位置,呈大致短圆筒状,并且插入方向附近侧形成为斜面状,以便不妨碍插入片15的插入,另一方面,前端朝向插入方向伸出,以使得插入片15不容易脱出。(图3(D1)?(D4))
[0064]由此,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的方向并非如以往那样为上下方向,而是从外底部3的周围朝向内侧。另外,插入片15的形状呈舌状且具有前端变尖的形状,以便能够容易地将各插入片15插入较窄的插入孔21(图1(B)(B’)、图2(B)、图3(F1)?(F4))。另外,各嵌合孔19朝向插入片15的插入方向而前后较长,且具有后端变尖的形状,形成为所谓的泪珠型,以便容易将插入片从插入孔拔出。(图1(B)(B’)、图2(B))
[0065]并且,在插入片15贯通凹部25的出口29之后,在插入孔21内被暂时缩窄的卡止孔19通过弹性或者操作者的手指而扩径。然后,使插入片15在插入方向上进一步伸长,从朝向插入方向伸出的卡止突起31的前端嵌入扩径后的卡止孔19,从而开设于插入片15的卡止孔19被卡止。并且,当对插入片15向从插入孔21脱出的方向施加力时,插入片15再次与插入孔21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从而在卡止孔19变形的方向上作用有力,因此卡止孔19强力地抓住卡止突起31,摩擦增大,卡止变得更加牢固,插入片15不易从插入孔21脱出。此外,通过插入孔21限制插入片15的自由移动。由此,能够充分防止鞋面部5的脱出。
[0066]S卩,用于插入片15插入并卡止的空间越大,越能较大地得到鞋面部5与外底部3的连接部分,从而能够使鞋面部5向外底部3的装配牢固,因此,通过使插入片15不朝向下方而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获得较大的所需空间,从而能够减小外底的上下方向的空间,由此能够实现鞋的变薄。
[0067]另外,如图1(8)(8’)、图2(8)(0’)等所示那样,鞋面部5的将设置有插入片15的各个位置之间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平滑的曲线33。因此,通过使各卡止孔19与卡止突起31卡止,从而曲线33的两侧被插入片15拉伸,未设置有插入片15的曲线33部分也朝向外底部3的中央方向作用有力,由此鞋面部5向外底部3的装配变得更加牢固。
[0068]设置有由插入片15、卡止突起31等构成的装卸机构7的凹部25如图1(E)、图2(E)、图4(E)所示那样被内底部9覆盖,该内底部9的下表面形成为填埋卡止突起31组的间隙的形状。由此,通过装配该内底部9,卡止孔19更加难以从卡止突起31脱出。
[0069]根据以上这种机构,能够自由地进行鞋面部5的更换。另外,通过丰富地准备所更换的鞋面部的种类,能够有效地对外底部3进行再利用,变化成不同功能的鞋,享受各种装扮,还能够应对流行、过时。此外,若外底部3、鞋面部5、内底部9的各部分为能够再利用的单一原料,则分别能够直接回收,能够经济性地将资源再利用。
[0070]在图5中示出第二、第七、第八、第十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
[0071]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是拖鞋,将鞋面部5可装卸地装配于外底部3,并通过内底部9进行覆盖,从而能够实现鞋面部5的更换。
[0072]另外,如(C)、(C’)所示那样,外底部3构成鞋I的下部,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11。
[0073]此外,如(B)、(B’)所示那样,鞋面部5能够安装于该外底部3且能够从该外底部3拆卸,并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13。为了进行该装卸,在鞋面部5的整周形成有多个插入片15。
[0074]上述插入片15由与鞋面部5相同的材料且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具有强度和弹性的材料构成。各插入片5在鞋面部5的周围沿着框部17排列,且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
[0075]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处,在外底部3形成有多个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需要说明的是,该插入孔21在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的上部缘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多个,且插入孔21的入口 23开口。
[0076]在外底部3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较浅的凹部25。该凹部25具有供内底部9嵌合且被完全覆盖的形状和大小。如(C)、(C’)等所示那样,插入孔21的出口 29在凹部25的内周壁27开口。由此,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的方向从鞋面部5的周围朝向内侧。
[0077]并且,各插入片15的前端部在大致中央开设有卡止孔19,该卡止孔19朝向插入片15的插入方向在前后较长,且具有后端变尖的形状,形成为所谓的泪珠型,插入孔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为,插入时插入片15与插入孔21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卡止孔19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
[0078]以上,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在第二、第七、第八、第十发明的情况下,除此以外还在鞋面部5装配于外底部3的状态下的与卡止孔19重叠的位置,在凹部25的底部形成有嵌合孔37,此外,在贯通该卡止孔19且能够与嵌合孔37嵌合的位置处,在内底部9形成有嵌合突起39。
[0079]S卩,在使插入片15贯通插入孔21之后,使形成于内底部9的嵌合突起39贯通卡止孔19并与嵌合孔37嵌合,从而借助嵌合突起39将卡止孔19装配于外底部3。另外,该嵌合突起35的前端具备卡止形状,从而更可靠地装配于外底部3,嵌合突起35不易从卡止孔19脱出,SP,插入片15不易从插入孔21脱出,能够充分防止鞋面部5的脱出。
[0080]并且,对于插入片的装配方法以外的功能以及效果,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81]在图6中示出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以下与国际公布文本的0040段落相同)
[0082]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是拖鞋,将鞋面部5可装卸地装配于外底部3,通过利用内底部9进行覆盖,从而能够实现鞋面部5的更换。
[0083]另外,如(C)、(C’)所示那样,外底部3构成鞋I的下部,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11。
[0084]此外,如(B)、(B’)所示那样,鞋面部5能够装配于该外底部3且能够从该外底部3拆卸,并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13。为了进行该装卸,在鞋面部5的整周形成有多个插入片15。
[0085]上述插入片15由与鞋面部5相同的材料且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具有强度和弹性的材料构成。各插入片5在鞋面部5的周围沿着框部17排列,且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
[0086]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处,在外底部3形成有多个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需要说明的是,该插入孔21在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的上部缘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多个,且插入孔21的入口 23开口。
[0087]在外底部3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较浅的凹部25。该凹部25具有供内底部9嵌合且被完全覆盖的形状和大小。如(C)、(C’)等所示那样,插入孔21的出口 29在凹部25的内周壁27开口。由此,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的方向从鞋面部5的周围朝向内侧。
[0088]以上,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在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并贯通至形成于中央的凹部25之后,通过配置于凹部25的底部的卡止承受部45将卡止爪41卡止。并且,由于该卡止承受部45的形状是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从而不会成为插入片15插入的阻碍,能够实现顺畅的装卸。另外,卡止保持部45的嵌入口比卡止爪41的对应位置的尺寸小,而且前端朝向插入方向伸出(E”),从而防止卡止爪41从卡止承受部45脱出。
[0089]由此,通过该卡止,与第一发明同样,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鞋面部的脱出,并且能够实现鞋的变薄。即,对于插入片的装配方法以外的功能以及效果,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90]在图7中示出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以下与国际公布文本的0040段落相同)
[0091]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是拖鞋,将鞋面部5可装卸地装配于外底部3,并通过内底部9进行覆盖,从而能够实现鞋面部5的更换。
[0092]另外,如(C)、(C’)所示那样,外底部3构成鞋I的下部,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11。
[0093]此外,如(B)、(B’)所示那样,鞋面部5能够装配于该外底部3且能够从该外底部3拆卸,并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13。为了进行该装卸,在鞋面部5的整周形成有多个插入片15。
[0094]上述插入片15由与鞋面部5相同的材料且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具有强度和弹性的材料构成。各插入片5在鞋面部5的周围沿着框部17排列,且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
[0095]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处,在外底部3形成有多个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需要说明的是,该插入孔21在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的上部缘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多个,且插入孔21的入口 23开口。
[0096]在外底部3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较浅的凹部25。该凹部25具有供内底部9嵌合且被完全覆盖的形状和大小。如(C)、(C’)等所示那样,插入孔21的出口 29在凹部25的内周壁27开口。由此,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的方向从鞋面部5的周围朝向内侧。
[0097]以上,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在第三、第九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并贯通至中央的凹部25贯通之后,形成于凹部25的底部的插入片15的前端部和与之凹凸成对的卡止承受部45嵌合,由此将卡止缩径部43卡止。并且,由于该卡止承受部45的形状是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为斜坡状(E” ),从而不会成为插入片15的插入的阻碍,能够实现顺畅的装卸,同时,卡止保持部45的嵌入口比卡止爪41的对应位置的尺寸小,从而防止卡止缩径部43从卡止承受部45脱出。
[0098]由此,通过该卡止,与第一发明同样,插入片15不易从21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鞋面部的脱出,并且能够实现鞋的变薄。
[0099]S卩,对于插入片的装配方法以外的功能以及效果,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00]在图9(H)、(H’)、(E’)中示出第四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插入片局部剖面图。
[0101]对于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功能、效果、以及构成部分,除插入片15向外底部3卡止的卡止方法不同以外,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相同,因此省略不同部分以外的说明。
[0102]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内底部9形成有与插入片15前端部凹凸成对的卡止承受部45。并且,通过将该内底部9装配于外底部3,从而形成于插入片15的卡止爪41与卡止承受部45卡止。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装配内底部9而将插入片15卡止,因此需要将内底部9牢固地装配于外底部3,通过在外底部3与内底部9的、各自相邻的各插入片15之间设置卡止形状47的凹凸,从而使内底部9的装配牢固。
[0103]由此,与第一发明同样,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鞋面部5的脱出,并且能够实现鞋的变薄。
[0104]在图9(1))中示出第五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插入片部分剖面图。
[0105]对于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的功能、效果、以及构成部分,除插入片15向外底部3卡止的卡止方法不同以外,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相同,因此省略不同部分以外的说明。
[0106]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内底部9装配于外底部3,从而形成与插入片15的前端部凹凸成对的卡止承受部45。并且,通过将该内底部9装配于外底部3,利用由内底部9与外底部3双方形成的卡止承受部45将形成于插入片15的卡止爪41卡止。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装配内底部而将插入片15卡止,因此需要将内底部9牢固地装配于外底部3,通过在外底部3与内底部9的、各自相邻的各插入片15之间设置卡止形状的凹凸,从而使内底9的装配牢固。
[0107]由此,与第一发明同样,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鞋面部的脱出,并且能够实现鞋的变薄。
[0108]在图10中示出第六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
[0109]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是拖鞋,将鞋面部5可装卸地装配于外底部3,并通过内底部9进行覆盖,从而能够实现鞋面部5的更换。
[0110]另外,如(C)所示那样,外底部3构成鞋I的下部,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11。
[0111]此外,如(B)所示那样,鞋面部5能够装配于该外底部3且能够从该外底部3拆卸,并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13。为了进行该装卸,在鞋面部5的整周形成有多个插入片15。
[0112]上述插入片15由与鞋面部5相同的材料且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具有强度和弹性的材料构成。各插入片5在鞋面部5的周围沿着框部17排列,且朝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
[0113]在进行了鞋面部5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插入片15的位置处,在外底部3形成有多个供插入片15插入并贯通的插入孔21。需要说明的是,该插入孔21在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的上部缘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多个,且插入孔21的入口 23开口。
[0114]在外底部3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较浅的凹部25。该凹部25具有供内底部9嵌合且被完全覆盖的形状和大小。如(C)等所示那样,插入孔21的出口 29在凹部25的内周壁27开口。由此,插入片15向插入孔21插入的方向从鞋面部5的周围朝向内侧。
[0115]以上,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在第六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未设置如第一发明中的卡止突起39这样的将插入片15装配于外底部3的机构,如(F1)、(F2)、(F3)中示出其插入过程那样,插入孔21本身成为卡止承受部,形成于插入片15的卡止爪41在贯通至凹部25的同时被卡止。通过该卡止,与第一发明同样,插入片不易从插入孔脱出,能够充分地防止鞋面部的脱出,并且能够实现鞋的变薄。即,对于插入片的装配方法以外的功能以及效果,与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6](其他实施方式)
[0117](I)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插入孔21的入口23在外底部3的周围侧面开口,在整个通路范围内大致水平,但也可以如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入口 23在外底部3的周围上表面开口(图4(la)(lb)(lC)(le)),在以大致L字状弯曲后形成为大致水平。(不限于第一发明,在第二?第十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0118](2)另外,也可以如(图4(2a) (2b) (2c) (2e))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入口 23在外底部3的周围的侧面与上表面相结合的角部开口,在以大致L字状弯曲后形成为大致水平。(不限于第一发明,在第二?第十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0119](3)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装卸鞋面部5时需要拆下内底部9,使装卸机构7露出。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始终使装卸机构7从外底部3的底面背面露出,若使卡止突起31的朝向相反而向下,则能够从外底部3的底面背侧进行插入、卡止等操作,因此即便不拆下内底部9,也能够进行鞋面部5的装卸。(不限于第一发明,在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0120](4)另外,不仅可以如上述(3)那样使卡止突起31的朝向向下,也可以通过背盖35覆盖在外底部3的底面背侧露出的装卸机构7。在装卸鞋面部5时,将该背盖35拆下,而使装卸机构7露出。另外,为了防止背盖35向下方脱落,通过凹凸的卡止形状47将背盖35与外底的底面背盖35卡止。(不限于第一发明,在第二?第十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0121](5)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4(3a) (3b) (3c) (3e))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那样,鞋面部5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内底部9的形状。通过将内底部9设为一体而无法取下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实现防水。另外,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背盖35向下方脱落,通过凹凸的卡止形状47将背盖35与外底的底面背盖35卡止。(不限于第一发明,在第二?第十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0122](6)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卡止孔19具有后端变尖的形状,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前端变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具有前端以及后端均变尖的形状。由此,15的插入容易性进一步提尚。
[0123](7)此外,不仅为了防止背盖35的脱落,对于内底部9而言,为了防止脱出,除能够如(图)6(0’)、图7(0’)、图9(6)、(6’)、(6”)、图10(0’))那样在间隙位置设置卡止形状的突起以外,也可以在内底部9、或者背盖35整体形成与外底部的凹部25凹凸的卡止形状47,从而将内底部9或者背盖35卡止。
[0124](8)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各卡止承受部45形成为在卡止爪41或者缩径部43的左右相邻的卡止承受部相连的一体型,但也可以通过两个突起进行卡止。在该情况下,对于该突起,通过使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从而不会成为插入片15插入的阻碍,能够实现顺畅的装卸,同时,通过使卡止承受部45的嵌入口比卡止爪41或者卡止缩径部43的对应位置的尺寸小、或将卡止承受部45的前端部形成为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形状,能够防止卡止爪41或者卡止缩径部43从卡止承受部45脱出。
[0125](9)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图示了插入片前端在卡止爪呈丨状,在卡止缩径部呈?形状的情况,但只要是能够通过卡止承受部45卡止的形状,具备爪等伸出部或者缩径部,即使是星形或帽形等特定的形状、或者左右非对称的形状,也能够进行卡止。
[0126](10)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卡止爪41或者缩径部43,爪或者缩径部形成在插入片的左右方向,但也可以为仅形成在左右的一方,或者形成在上下方向两方或任一方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形成在所有方向。
[0127]在该情况下,对于该突起,通过使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从而也不会成为插入片插入的阻碍,能够实现顺畅的装卸,同时,通过使卡止承受部45的嵌入口比卡止爪41或者卡止缩径部43的对应位置的尺寸小、或将卡止承受部45的前端部形成为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形状,能够防止卡止爪41或者卡止缩径部43从卡止承受部脱出。
[0128](11)此外,对于卡止爪41或者卡止缩径部43,如上述那样,设置有不从卡止承受部45脱出这样的机构,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了在拆卸时也较为容易而在插入片15设置供手指拉拽的突起,或者如图7(C)所示那样在凹陷形状的卡止承受部45的相邻部分进一步设置供手指进入的凹部。
[0129](12)
[0130]另外,对于第三发明的卡止保持部45,也可以如图8的俯视图(Fl)?(F4)、剖面图(Dl)?(D4)那样,插入片15贯通至凹部25,之后进一步插入并贯通形成为环状的卡止承受部45,从而形成为与第六发明的卡止爪41同样进行卡止的形状。
[0131](13)
[0132]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鞋面部5、外底部3,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插入片15以及插入孔21,但对于鞋面的更换,在拖鞋等具有仅在特定位置跨域脚的形状的结构、设为限定形状而进行更换的使用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限定于该位置而形成插入片15以及插入孔
21ο
[0133](1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鞋I为拖鞋,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具有外底部3和鞋面部5的其他鞋I,例如靴、长靴等中实施本发明。
[0134](15)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插入片15与鞋面部5通过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例如,也可以将插入片15设为合成树脂制,将鞋面部5没为革制,将两者接合而一体化。
[0135]附图标记说明
[0136]I…鞋;3…外底部;5…鞋面部;7..?装卸机构;9…内底部;11..?与地面接触的部分;13...跨越脚背的部位;15…插入片;17…框部;19—止孔;21...插入孔;23...入口 ;25...凹部;27...内周壁;29...出口;3L...卡止突起;33...曲线;35...背盖;37...嵌合孔;39...嵌合突起;41…卡止爪;43...卡止缩径部;45...卡止承受部;47...卡止形状。
【主权项】
1.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具有: 外底部,其构成鞋且具有与地面接触的部位; 鞋面部,其能够向该外底部装卸,且具有跨越脚背的部位; 插入片,为了进行所述装卸而在所述鞋面部的周围形成有多个所述插入片,该插入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 卡止孔,其开设于各所述插入片; 插入孔,其在进行了所述鞋面部的装配的状态下的各所述插入片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供所述插入片插入并贯通; 凹部,其形成在所述外底部上表面或者背面的中央;以及 卡止突起,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孔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 所述插入片插入的方向从所述外底部的周围朝向内侧,在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卡止突起将所述卡止孔卡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还具有: 装配于所述外底部上表面的内底部或者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背面的背盖; 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嵌合孔,其在与进行了鞋面部的装配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孔重叠的位置处形成于外底部的嵌合孔;以及 嵌合突起,其在能够贯通所述卡止孔且与所述嵌合孔嵌合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 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所述嵌合突起同时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卡止孔并与所述嵌合孔嵌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还具有: 形成于所述插入片前端部的代替所述卡止孔的卡止爪或者卡止缩径部;以及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外底部, 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还具有: 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 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以及 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 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的所述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还具有: 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 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以及 代替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承受部,其通过在能够将所述插入片贯通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的位置处,将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而形成, 在所述插入片贯通至所述凹部之后,利用通过将所述内底部或者所述背盖装配于所述外底部而形成的卡止承受部将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卡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具有代替所述卡止孔的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 所述鞋未设置有所述卡止突起,所述插入孔本身成为卡止承受部,所述卡止爪或者所述卡止缩径部在贯通所述凹部的同时被卡止。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的尺寸如下:在进行所述插入时所述插入片与所述插入孔接触而从左右被按压,所述卡止孔变形,从而左右宽度变小,由此才能够插入。8.根据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片呈舌状,具有前端变尖的形状,所述卡止孔朝向所述插入方向而前后较长,或者具有前端或者/以及后端变尖的形状。9.根据权利要求1、3、7或8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突起或者所述卡止承受部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倾斜成斜坡状。10.根据权利要求2、7或8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突起与所述嵌合孔形成为卡止形状。
【文档编号】A43B3/12GK105939629SQ201580006320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9日
【发明人】川上明子
【申请人】川上明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