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85257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背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北:?
冃市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孕婴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家长在看待婴儿或者想带婴儿出行仍然需要采用怀托手抱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弊端明显,特别是很难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出行,长时间的抱婴行走,会使家长双臂的负担过重,消耗家长大量的体力,婴儿也会很不舒服,甚至会因此而摔伤婴儿。
[0003]为此,市面出现一种背带或者带有背带的抱婴腰凳,而背带结构一般包括背带护体、左肩带和右肩带,左肩带和右肩带分别与背带护体连接,背带护体主要用于托住婴儿,如图1所示。
[0004]然而,由于婴儿的抵抗力较差,外界的气温变化,又或是风吹雨下,都会使其生病,一般的背带结构并没有包括防风结构,而有的背带带有防风结构但该防风结构在使用时容易发生位置偏移而起不到防风保暖作用以及在不使用时收纳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带,带有可展开展开状态位置稳固的防风体,防风效果显著。
[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背带,包括背带护体、第一肩带体和第二肩带体,所述第一肩带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横向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横向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还包括防风体,所述防风体的横向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肩带体上,横向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肩带体上,纵向下侧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背带护体上部的外侧面上。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二魔术贴由第二毛面带和第二勾面带组成。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毛面带横向设置在所述防风体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勾面带对应设置在所述背带护体的外侧面上。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由第一毛面带和第一勾面带组成。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毛面带纵向设置在所述防风体的横向另一侧上,所述第一勾面带设置在所述第二肩带体的与所述第一毛面带对应位置上。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多个第一按扣,每个所述第一按扣分别包括配套使用的第一母扣和第一子扣。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母扣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防风体的横向另一侧上,所述第一子扣设置在所述第二肩带体的与所述第一母扣对应位置上。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保证在防风体可展开且展开状态位置稳固的基础上,还可使得防风体可卷绕且防风体的卷绕状态位置稳固,收纳方便,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改进:所述背带护体上部还设有间隔条和连接带;所述间隔条与所述第一肩带体相邻设置,所述间隔条包括下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肩带体的外边缘、以及远离所述第一肩带体的内边缘,所述下边缘与所述防风体的纵向下侧横向对应;所述连接带包括相对置的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内边缘上端,所述活动端卷绕于所述第一肩带体后通过第三连接件与所述固定端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为第三魔术贴,所述第三魔术贴由第三毛面带和第三勾面带组成,所述第三毛面带和所述第三勾面带分别同轴且横向设置在所述连接带的同一侧面上。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为第三按扣,所述第三按扣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同一侧面上的第三母扣、第三远端子扣和第三近端子扣,所述第三母扣设置在所述固定端上,所述第三远端子扣和所述第三近端子扣设置在所述活动端上且沿所述活动端长轴方向间隔设置。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背带的背带护体上部还设置防风体,该防风体使用时可覆盖在婴儿的头部及以上,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防风功能。
[0019]2.由于防风体横向一侧固定连接在第一肩带体,横向另一侧通过魔术贴或按扣等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肩带体,纵向下侧通过魔术贴等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背带护体上部的外侧面上,如此可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防风体在展开使用状态下,防风体能够与背带牢固连接,位置不易偏移。
[0020]3.由于在靠近第一肩带体的背带护体上设有间隔条和连接带,间隔条的下边缘和防风体的纵向下侧端缘横向对应,连接带的固定端固定连接在间隔条的内边缘上端,连接带的活动端可绕过第一肩带体后再通过魔术贴或按扣等第三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如此结构一方面可在防风体处于使用展开状态时,利用连接带和第三连接件的连接作用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背带护体和第一肩带体位置稳定,且挺括,保证防风效果;另一方面可在防风体卷绕于第一肩带体后,利用连接带绕过带有防风体的第一肩带体后再通过第三连接件而使得防风体卷收状态下位置能够很好地固定和结构稳定,收纳方便。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技术背带结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风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去防风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风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风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去防风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风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00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卷收状态示意图。
[00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去防风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连接带结构示意图一。
[00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连接带结构示意图二。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背带护体;20.第一肩带体;30.第二肩带体;40.防风体;50.第一连接件;51.第一毛面带;52.第一勾面带;53.第一母扣;54.第一子扣;60.第二连接件;61.第二毛面带;62.第二勾面带;70.第三连接件;71.第三毛面带;72.第三勾面带;73.第三母扣;74.第三远端子扣;75.第三近端子扣;80.连接带;81.固定端;82.活动端;100.间隔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所述背带护体10外侧面为所述背带护体10穿戴使用后远离婴儿或抱婴者的一侧;
[0037]定义所述防风体40外侧面为本实用新型穿戴使用后且所述防风体40展开盖于婴儿头部时远离婴儿或抱婴者的所述防风体40侧面,所述防风体40内侧面即与所述防风体40外侧面相对置的靠近婴儿的侧面;
[0038]实施例一:
[0039]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带,包括背带护体10、第一肩带体20、第二肩带体30和防风体40,所述第一肩带体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10横向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体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10横向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肩带体20上,横向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件5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肩带体30上,纵向下侧通过第二连接件6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背带护体10上部的外侧面上。
[00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一侧可通过车线缝合连接在所述第一肩带体20上,所述第一连接件5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连接装置,比如第一魔术贴。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件50为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由第一毛面带51和第一勾面带52组成。所述第一毛面带51可纵向设置在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另一侧上,则所述第一勾面带52设置在所述第二肩带体30的与所述第一毛面带51对应位置上。当要使用所述防风体40,则将所述防风体40横向两侧展开使之呈完全展开状态,并利用所述第一毛面带51和所述第一勾面带52相配合而固定所述防风体40和所述第二肩带体30。
[0041 ]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60为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二魔术贴由第二毛面带61和第二勾面带组成。所述第二毛面带61可横向设置在所述防风体40的内侧面上,则所述第二勾面带对应设置在所述背带护体10的外侧面上,如此当所述防风体40完全展开后可通过第二毛面带61和第二勾面带相配合而固定所述防风体40在所述背带护体10外侧面上,保证所述防风体40使用展开状态下不会向上卷而影响防风效果。
[0042]实施例二:
[0043]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带,包括背带护体10、第一肩带体20、第二肩带体30和防风体40,所述第一肩带体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10横向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体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带护体10横向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肩带体20上,横向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件5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肩带体30上,纵向下侧通过第二连接件6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背带护体10上部的外侧面上。
[00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一侧可通过车线缝合连接在所述第一肩带体20上,所述第一连接件5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连接装置,比如第一按扣。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件50为多个第一按扣,每个所述第一按扣分别包括配套使用的第一母扣53和第一子扣54。所述第一母扣53可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防风体40的横向另一侧上,则所述第一子扣54设置在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