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2621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诊断仪器。
人们进行中医脉象客观检测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许多不同结构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俗称脉象仪)。所用检测方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换能器(也称传感器)代替中医手指切脉提取中医脉象的部分特征信息,并将之变换成电信号,进而根据所得电信号的多少和性质分类进行电的处理,最后进行不同形式的显示或/和记录。按照中医的传统习惯,应当在病家手腕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同时检测中医脉象。与此对应,用寸部、关部和尺部三个脉象换能器同时进行检测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称为三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有时为了简化,只用一个脉象换能器依次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进行检测,这种简化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称为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无论在哪类检测装置中,换能器组或换能器是一关键性单元,它的功能决定了所提取信息的多少,因而决定了其后的信号处理单元和显示记录单元的结构;其性能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脉象检测的精度和重复性等指标。在众多的研究方案中,以检测换能器触头下脉搏搏动力总和或平均压强为特点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被广泛地应用,因为与液柱、光电、超声、电阻抗等方式的换能器相比,其检测方法和特点与中医手指切脉的技术特点更为相近,其显示、记录的图谱易为中医理解和接受。现有测力式脉象换能器种类繁多,根据其检测中医脉象信息的多少可分为只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简易型脉象换能器,和还能同时检测脉道形态的多功能型脉象换能器两类;根据其触头的物理特性又可分为具有柔性触头的和具有刚性触头的两类,与具有柔性触头的脉象换能器相比,具有刚性触头的脉象换能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若根据触头上测力探头的数目则又可分为单探头和多探头的两类。具有柔性触头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以内充液体传导介质的硅杯式脉搏传感器(莫正文等“硅杯脉搏传感器”,全国脉象检测技术专题研讨会会议论文,1983年12月,上海市)为代表,它又属于简易型和单探头类。常用的具有刚性触头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有简易型单探头的(李景唐等“HMX-3C型脉象换能器”,《医疗器械》54-9,1979),也有多功能型多探头的,而后者又可分为一般多功能多探头式的(魏韧“多因素脉图识脉法”,《医疗器械》21-7,1981)和多功能多探头复合式的(李景唐等专利“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申请号86107766)等多种。多功能多探头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是首先由李景唐等在其发明专利“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申请号86107766)中公开的。这种多探头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的特征在于,用以检测脉道形态信号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也称子换能器组)寄生在用以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主换能器(也称母换能器)上面,主换能器固定在总的中医脉象换能器的基体即壳体上。其他形式的多探头中医脉象换能器,其各分换能器都分别独立的固定在总的换能器基体上。多探头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结构简单而紧凑可以把整个换能器做得比较小。
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提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它包括具有脉道形态检测功能的中医脉象换能器组、包含脉道形态信号处理电路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利用该装置可得到由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波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组成的中医脉象图谱报告,是现有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功能较为全面、性能较理想的一种。
遗憾的是,现有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仍存在一大缺陷,即不能兼顾浮脉与中、沉脉的检测和诊断。利用测力式脉象换能器检测中脉、沉脉时,从得到的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确定与最大压力脉搏波波幅对应的最佳切脉压力,并根据最佳切脉压力值的偏小、偏大来诊断中脉、沉脉。这一过程和结果与中医切脉时的指感基本一致。但用测力式脉象换能器检测浮脉时,与中医切脉的指感差别甚大。浮脉给人的指感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濒湖脉学白话解”,人民卫生出版社)。但用测力式脉象换能器检测浮脉时,所得的最佳切脉压力值比指面感觉得大的多,以至与中脉难以区别。脉位的浮、中、沉是中医脉象的基本特征信息,如果脉位混淆不清,对浮、芤、洪、虚、濡、散、革等许多脉象将不能正确归类,甚至对平、沉、弱脉的确诊也会带来迷惑。如果不能解决诊断浮脉问题,即使从简化设备的角度,暂不考虑脉道形态的检测而只讨论简易型脉象检测装置,其实用价值也是不大的。全面解决浮、中、沉脉的诊断有时比客观诊断脉道的宽度还要重要。总之,中医师们很难用现有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和由其组成的脉象检测装置全面印证传统脉学理论和自己的经验。
实践证明,前述各种测力式脉象换能器都存在这一缺陷。即使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提供的多功能多探头复合式脉象换能器方案,也是如此。由于测力式脉象换能器被发现存在这一缺陷,致使现有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系统中的后级单元,即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也暴露出其不足之处。显然,为了真正的全面检测中医脉象,现有中医脉象检测装置还有改进的必要。现有的简易型脉象检测装置也急需增设浮脉诊断功能。
对于测力式脉象换能器不能满意地诊断浮脉的问题,本发明人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医切诊浮脉时指面感受的主要特征信息不是压力,而是“位移”,但不是严格物理意义上的位移,是在外加干扰力较小的情况下感受皮下的桡动脉管壁在接近自然状态下的位移运动—可以称之为准位移运动或准位移脉搏波,这时所需的切脉压力只须把脉管上面的皮肤等软组织压缩到足够的程度,其值因人而异,但小于中、沉脉的切脉压力。这时,柔软的指面能随着桡动脉管壁上下运动,几乎对桡动脉管不造成大的干扰。这一点,是刚度较大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不能做到的。但刚度很小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换能器也不能检测中、沉脉。凑巧的是,中医用以切脉的手指指面却正好具有变刚度特性。指面,在自然状态下,或者在外加作用力很小时,是很软的,即其刚度很小。这种状态的指面正好可用来感受浮脉。在用指面切诊中、沉脉时,在对病家脉道施加较大的切脉压力的同时,中医手指指面也被反作用力压扁、压紧、压实。这时指面的刚度变大,类似测力式脉象换能器的刚度,又正好可用来将桡动脉管压扁、压出一个平面,从而可以感受压力脉搏波。由此即可理解,原来现有测力式脉象换能器刚度大而恒定,缺少检测浮脉的小刚度或变刚度特性。只要在现有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低刚度的具有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分换能器部件,就应能使其具有全面诊断浮、中、沉脉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首先是提供几种利用复合式换能器技术给现有各种测力式脉象换能器增加检测浮脉功能的技术方案;进而在此基础上并在前述发明专利“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申请号86107766)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功能全面的寸、关、尺三道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它不但保留了前述发明专利的全部功能和性能优点,而且增加了检测、处理和显示或/和记录浮脉特征信息的机构和功能;而且,在此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的每个单元中都采用积木式的插件结构,任选寸、关、尺三部换能器中的一个连同其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和显示记录单元,即可组成简易的但增加了检测、处理和显示或/和记录浮脉特征信息功能的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包括中医脉象换能器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其中,中医脉象换能器组由寸、关、尺三部换能器组成,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由与寸、关、尺三部换能器分别对应的插件式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组成,寸、关、尺三部换能器都是由有检测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和有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上下串联组成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其中至少有一个换能器一般是关部换能器是还包含复合在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触头上的有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在其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中,都含有处理准位移脉搏波信号的电路。在本说明书中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将低刚度的具有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分换能器部件和另一个高刚度的即任何现有的测力式脉象换能器部件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或双重刚度特性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出多种具有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分换能器部件的可行方案,进而在此基础上并在前述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系统方案。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换能器,其结构可能是三种功能独立的分换能器串联成的三级串联复合式结构,也可能是单一功能的分换能器和一复合式换能器串联成的二级串联复合式结构;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的寸、关、尺三部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中,都增加了准位移脉搏波的处理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的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可以同时显示记录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波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如果寸、关、尺三部中只有关部使用上述全功能串联复合式换能器,则其它两个换能器是将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复合在一起的二级复合式结构。因为寸、关、尺三部脉象换能器都是各自独立的,与不同的脉象换能器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也都采用独立的插件式结构,显示记录单元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多少和性质进行搭配,因此,任选寸、关、尺三部换能器中的一个连同其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和显示记录单元,即可组成改进的简化的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的优点在于1、该装置的中医脉象换能器组,能够全面地检测中医脉象的脉位、脉力(即压力脉搏波的幅值)、脉幅(即准位移脉搏波的幅值)、脉势、脉形、脉道、速率、节率、长短等九种特征信息,该装置可以同时显示、记录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形图、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波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因而真正实现了以统一格式的中医脉象图谱全面地描述全部(二十七种)基本中医脉象及其各种兼脉脉象。2、该装置所检测和描述的脉象信号与中医切脉时的指感和中医脉学理论的描述更加一致,因而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3、该装置中的脉象换能器以及与不同的脉象换能器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都采用独立的插件式结构,显示记录单元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多少和性质进行搭配,因此任选寸、关、尺三部换能器中的一个连同其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和显示记录单元,即可组成改进的简化的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与现有简化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相比它至少具有全面检测浮、中、沉脉特征信息的功能。若用全功能的复合式换能器及其对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和显示记录单元组成改进的简化的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在某些场合,例如家庭病床随访、个体开业医生等场合下也能检测全部中医脉象,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总之,这种装置的推广应用将促进中医脉象客观标准的统一,为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和自动化奠定基础。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的系统框图。
图2是一种低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和和悬吊在它下面的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简化的物理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高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和悬吊在它下面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简化的物理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用一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承载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并兼做准位移脉搏波检测传感机构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原理结构简图。
图5是一种用一低刚度弹簧作为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承载者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原理结构简图。
图6是一种用柔软弹性材料和柔性敏感元件做成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或粘贴或包裹在刚性单探头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触头下表面上构成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解体结构简图。
图7是一种在硅杯式脉搏波换能器的基础上利用串联复合换能器技术制做成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图8是前述发明专利“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申请号86107766)中提供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简化的物理模型结构示意图。同时只要改变其刚度参数Km其同样的结构形式又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的由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复合在一起的具有双重刚度特性的二级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简化的物理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双曲线形触头悬臂梁式多功能和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触头形状和尺寸设计方法图示。
图10是改进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双曲线形触头悬臂梁式脉象换能器的传感机构(换能器内芯)解体结构简图。
图11是另一种改进的的主、副传感机构联体的矩形触头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传感机构(换能器内芯)解体结构简图。
图12是一种利用模拟电路实现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设计略图。
图13是一种在脉波波形图上叠加切脉压力和放大器增益标记的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
图14是一种将切脉压力和放大器增益标记放在脉波波形图前面的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
图15是一种切脉压力采用预定系列值因而省却了切脉压力和放大器增益标记的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
图16是中医脉象信号计算机处理框图。
图17是利用计算机处理的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报告的一种格式例。

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包括全功能串联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组[1],具有准位移脉搏波处理功能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5]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9]。如
图1b所示,其中换能器组[1]由寸、关、尺三部换能器[2]、[3]、[4]组成,信号处理单元[5]由与寸、关、尺三部换能器分别对应的插件式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6]、[7]、[8]组成。在本实用新型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中医脉象换能器组[1]中的三部脉象换能器[2]、[3]、[4]都是具有检测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切脉压力及压力脉搏波功能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图中双杆箭头都是表示多个信号同时传送的信号流。
如图2a和2b所示,[10]表示带有触头[11]的任何结构形式的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的刚性基体,[12]表示低刚度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的刚性基体,图中[14]表示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12]中的刚度为k的弹性传感机构或弹性承载机构,[14]的一端与[12]、与总的脉象换能器的壳体[13]也即和换能器调节控制机构固定连接,[14]的另一端与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的基体[10]连接,[15]表示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中的刚度为K的弹性传感机构,[15]的一端与[10]连接,[15]的另一端与触头[11]连接。设计时应当使k<<K。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可以是只具有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分换能器部件,也可以是还同时具有检测脉道形态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的多探头多功能复合式分换能器部件,在后一情况时检测脉道形态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复合在触头[11]内不属于现在的讨论内容故未示出。
当用图2所示的系统检测中医脉象时,省略掉繁长的数学分析而只引用其简化的分析结论在切脉压力P较小的起始工作阶段,因为K>>k,所以整个系统的刚度较小并决定于k,准位移脉搏波的位移及其微小的力F都能传递到[14]上,并形成[10]与[12]间的相对位移,直接或间接地检测[10]与[12]间的距离d的动态变化,就能检测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当切脉压力P大到一定的程度,[14]达到预先设定的最大变形,[10]与[12]间的距离d变为0,[10]与[12]的基体成为刚性连接,[12]和[14]即不再起作用,整个系统的刚度变大而决定于K,此后便只是利用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中的[15]来检测中、沉脉的压力脉搏波。由此可见,这种由低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和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上下串联而成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具有变刚度的特性。整个检测过程中的静态切脉压力值P,都可用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中的[15]检测。
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图2中的[10]和[12]互换一个上下位置串联,把低刚度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12]悬挂在高刚度的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的触头[11]的下面,数学和物理分析都可证明其效果和图2中的把高刚度的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0]悬挂在低刚度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12]下面的一样,也具有变刚度的特性。
总之,从理论上讲,由低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和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任意上下串联而成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都具有变刚度的特性,可以用之检测浮、中、沉脉脉象。
图2和图3中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12]的具体结构和直接或间接检测[10]与[12]间的距离d的动态变化的方法,有多种可行方案。在下面各种实施例的介绍中,为突出重点,很多处将忽略掉换能器壳体结构的描述,而只绘出其主体结构即传感机构、应变元件粘贴位置等和能量转换有关的环节。
图4是一种用一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并兼做准位移脉搏波检测传感机构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原理结构简图。图中[16]表示任何一种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16’]是其触头,[17]表示低刚度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的刚性基体,[18]是一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18]的一端与[17]固定连接,[18]的另一端悬吊着[16]的基体,[19]是贴在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主梁上的敏感元件应变片,应变元件接成电桥电路可以检测反映了[16]和[17]间位移、及准位移脉搏波的悬臂梁的应变。图中,d、P、F的意义与图2、图3中相同。这里,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主梁的刚度较[16]中的传感机构的刚度小很多,上下两个副梁刚度极大不参与形变。[16]与[17]间的最大可变距离正好满足检测浮脉的要求,即当切脉压力P大到一定程度时,[16]与[17]间的限止机构(此例中其间只允许有限间隙的两个刚性壳体[16]与[17]即成为限止机构)使[16]与[17]间变成刚性连接,于是[17]不再起检测作用,但[16]仍可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
图5是一种用一低刚度弹簧作为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承载者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原理结构简图。图中[20]是内中安装了两个悬臂梁的分换能器部件,[21]是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高刚度悬臂梁,[22]是它的触头,[22]上也可以复合有检测脉道形态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23]是贴在[21]上的应变元件,[24]是一极低刚度悬臂梁,[25]是贴在[24]上的应变元件,[26]是一低刚度弹簧,[26]的一端与作为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刚性基体[27]固定连接,[26]的另一端与[20]的刚性基体固定连接,[28]是固定在[27]上并通过[20]上的一个孔[29]伸入[20]内腔的一个顶杆,当[20]与[27]之间有相对位移时顶杆[28]就会推动[24],[24]的刚度比[26]的、更比[21]的小很多,与前所述一样[20]与[27]间的最大可变距离由两者之间的限止机构调节。实际上,图5的方案与图4的方案一样符合图2的原理,只不过在图5中[26]、[28]和[24]组成了多级传感机构。因为[24]的刚度很小,低刚度弹簧[26]的刚度是该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刚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以把[28]、[24]看作是[20]与[27]之间相对位移的检测机构。把位移传感器[24]与[21]安装在同一壳体中,对处理实际产品的导线电缆[30]的进出比较方便。
不难想象,如果用一带有限止机构的微型气缸充当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代替图4中的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或代替图5中的低刚度弹簧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也能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
上述的用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串联复合成具有变刚度特性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方案适合于现有各种测力式脉象换能器的应急改进和[16]、[20]的重量不大的产品。而且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要解决好上下两个分换能器部件的轴向稳定性问题,在被悬吊的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部件不具备轴对称性,只需增设一付导向套筒并在套筒间安置线性轴承即可。
在更多的情况下,使用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结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方案更为理想。
图6a是一种用柔软弹性材料和柔性敏感元件做成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或粘贴或包裹在刚性单探头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触头下表面上构成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解体结构简图。图中,[31]是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传感机构,实际上任何其它形式的传感机构也是可以的,[32]是贴在[31]上的敏感元件应变片,[33]是悬吊在[31]下面的复合式触头,复合式触头的内芯即是[31]的刚性触头(图6b中的[36]),[34]是裹紧在[33]最外层的热缩性塑料套,[35]是[31]和[33]粘接时的定位槽。
图6b所示,是组成复合式触头[33]的所有零件及其组装次序。图中,[36]是复合式触头[33]的刚性内芯即[31]的刚性触头,它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外轮廓是小长方形体形,在其较宽的两相对侧面上各做有多条,图中是7条竖直浅槽[37],[38]是选用永久变形极小弹性极好的高质量的橡胶、树脂或塑胶材料,按照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触头即[36]下表面的尺寸做成的类似手指指面的小弹性体,[38]的上表面可与[36]的下表面吻合,[38]的下表面呈近似指面的的部分椭圆柱体形,[38]的下表面上还有许多条,图中是7条浅槽[39],而且这些浅槽[39]的位置正好和[36]上的浅槽[37]一一对齐,装配时每条浅槽[39]中嵌入一根作为应变元件的具有一定电阻率的柔性导电橡胶丝或两面镀上金属导电层的PVDF丝带[40],把[38]和[40]装配组件套在[36]的外面再套上预先成形或事后涂复的乳胶或其它软薄外套[41],最后在它们外面再套上可加热使其收缩裹紧的热缩性塑料套或其它扎紧物[34],即成完整的复合式触头[33]。[33]中的[38]、[40]和[41]组成的组件即构成悬吊在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触头下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这是一种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其中的小弹性体[38]是其传感机构,[40]是其应变元件。
把图6a中的复合式触头[33]与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传感机构[31]粘接在一起即组成具有检测准位移脉搏波、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检测脉道形态三种功能的二级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传感机构,把这复合式传感机构装进外壳,即可形成完整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在本实例中假设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触头下表面是长方形的,实际上其它形状的也一样。因为固定和引出[32]、[40]的各导线是很容易解决的枝节问题,就从略了。
用图6所示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检测浮脉时,桡动脉管的准位移脉搏搏动使[38]产生变形并引起[40]工作段电阻的变化或PVDF两极电荷的变化,把每一条导电橡胶丝[40]都接成电桥或分压电路,或取出PVDF两极电荷的变化、进行微电流的放大、再进行积分即可把反映位移脉搏波的信号检测出来(在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中都有现成的技术),在切脉压力较小时这些信号都可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综合7路信号还可反映出脉道的形态。可见这种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是一种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如果不需要检测脉道形态,只取7路信号中的一路或者在制做时只用[40]中的一条,即可只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当用它检测中、沉脉时,因切脉压力很大,由[38]、[40]和[41]组成的组件就被压扁、压实,这一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就不再起作用,脉搏搏动力全部传递到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触头[36]和悬臂梁传感机构[31]上,并通过敏感元件[32]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的静态切脉压力值P,都可用[31]和[32]检测。
图6所式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工作机理和图3所示的物理模型相对应,其优点是低刚度的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可以做得很轻巧,其工作过程与物理模型的理论分析结果很接近。
图7是一种在硅杯式脉搏波换能器的基础上利用复合换能器技术制做成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很多人曾认为内充液体传导介质的硅杯式脉搏传感器其触头和手指指面最为相近,它应当是构造中医脉象换能器的最佳方案。但实际上它对检测浮脉特征信息却和现有的其它测力式脉象换能器同样无能为力。本实用新型人对此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将硅杯式脉搏传感器稍加改造即可按照图3的物理模型结构成具有变刚度的特性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
图7a所示是现有的硅杯式脉搏波换能器的结构简图,图中[42]即在其很薄的底部[42’]上刻蚀有应变电阻[49]的硅杯,[43]是罩在[42]杯口上的硅胶薄膜,[44]是密封在硅杯[42]中的硅油,[45]是换能器的外壳其上端内壁有内罗纹,[46]是一压圈,[47]是带有罗纹的端盖其中央有固定引出导线[48]的圆孔。
图7b所示是本专利提供的用以置换图7a中的[43]的一种新结构的硅胶薄膜[43’]的剖视图和俯视图解,[43’]的外形和尺寸与[43]都基本相同,而不同的是新结构的硅胶薄膜[43’]内镶嵌有多条,图中是7条很细的具有一定电阻率的柔性导电橡胶丝或两面镀上金属导电层的PVDF丝带[50]。图7c示出[50]镶嵌在[4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7d是用[43’]置换图7a中的[43]后新结构的硅杯式脉象换能器[51]的结构简图。这种新结构的硅杯式脉象换能器[51]已经是一完整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其中[43’]在切脉压力较小时充当了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这时[43’]还有相当的变形余地所以有很大的柔性,而[43’]的任何变形都被[50]感知,桡动脉管的位移脉搏搏动使[43’]产生变形并引起[50]工作段电阻的变化或PVDF两极电荷的变化,把每一条导电橡胶丝[40]都接成电桥或分压电路,或取出PVDF两极电荷的变化、进行微电流的放大、再进行积分即可把反映位移脉搏波的信号检测出来(在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中都有现成的技术),在切脉压力较小时这些信号都可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综合7路信号还可反映出脉道的形态。可见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43’]也是一种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如果不需要检测脉道形态,只取7路信号中的一路或者在制做时只用[50]中的一条即可只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当切脉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43’]达到最大程度的变形而变得很硬,这时脉搏搏动力以平均压强的形式通过硅油[44]传递到硅杯[42]的薄底[44’]上,[44’]即是高刚度测力式脉象分换能器的传感机构,[44’]上的应变电阻[49]可以感知即检测出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
图7d所示的新结构的硅杯式脉象换能器的工作机理也和图3所示的物理模型相对应。
图6和图7所给出的实施例固然有它们的优点,但从技术性能的稳定性和操作重复性的角度来看,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中提供的复合式多功能中医脉象换能器的部分设计原则还是值得继承的。在上述几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回顾该发明专利中提供的复合式多功能中医脉象换能器的物理模型即可发现它与前述几个实施例有共通的物理模型,这就为“继承”找到了线索。
如图8所示,图8a是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中提供的复合式多功能中医脉象换能器的直观的物理模型,[52]代表换能器调节控制机构的基座,[53]代表换能器的外壳,[54]代表主换能器的弹性传感机构其刚度为K,[55]代表主换能器的触头,[56]代表寄生在主换能器的触头上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组中的7个微形阵元换能器的弹性传感机构其刚度都是Km,[57]是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应当注意到,主换能器触头的工作面和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的工作面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图8b是其进一步简化的物理模型,这里把7个微形阵元换能器的弹性传感机构[56]合并成了一个等效弹性传感机构[56’],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57]也用一个等效触头[57’]来代替。由图8b的物理模型可见,申请号为86107766的发明专利中提供的复合式多功能中医脉象换能器也是一个不同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的串联复合式换能器,而且由于主、辅换能器的触头始终是同时工作的,所以辅助换能器组在任何切脉压力下都处于灵敏状态。但是,在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并没有考虑检测浮脉或准位移脉搏波的问题,所以当时选择了Km>>K的设计参数,因为主换能器是测力式的所以K本身就很大,Km更大,故不能检测浮脉。似乎问题非常简单,只要改取Km<<K就可以了。的确,图8中取Km<<K,该图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的另一种由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的分换能器部件、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复合在一起的二级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的物理模型结构示意图。但作为一种实施例,还有许多设计原则必须同时改进。下面,假设在图8的物理模型中取Km<<K,并进而讨论把双曲线形触头悬臂梁式多功能复合脉象换能器改进为有同时检测浮脉功能的换能器所必需做的工作。
首先,复合换能器的复合式触头的工作面设计必须修改。
如图9所示,图9a是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双曲线形复合式触头工作面形状和尺寸设计图示,其中[58]是主换能器的悬臂梁,[59]是贴应变片中心位置,[60]是悬臂梁的触头部分其形状和尺寸与复合式触头工作面的相同,在触头的对称轴位置上开有长方形的槽[61],[62]是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的矩形工作面,它们等间距的排列在槽[61]中。因为原来取Km>>K,即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刚度很大,作用到它们上面的脉波搏动力没有任何损失,全部传递到主换能器触头上,假设忽略掉[61]中非工作面的缝隙占具的面积,则这时计算复合式触头工作面形状和尺寸就和没有辅助换能器的单头换能器一样f(x)=C/L-x,C=常数 公式(1)但改进的双曲线形复合式触头工作面形状如图9b所示,[58′]是主换能器的悬臂梁,[60′]是改进后的悬臂梁的触头部分其形状和尺寸与复合式触头工作面的相同,在触头的对称轴位置上开有长方形的槽[61’][62’]仍是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的工作面,现在取Km<<K,即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刚度很小,只用它们来检测准位移脉搏波。由于用这种复合式触头检测脉象时在主触头的开槽部分,即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部分,被检测的皮肤及其下面的桡动麦管产生了变形,即向开槽中凸出,这为检测准位移脉搏波提供了条件。但在检测中、沉脉时,皮肤凸出产生的张力平衡了脉搏搏动力,着一部分的脉波搏动力几乎不能传递到主换能器触头上,所以要保持主换能器的良好的操作重复性等技术指标不变就要按下式计算复合式触头工作面形状和尺寸f′(x)=f(x)+b/2,f(x)=C/L-x,C=常数 公式(2)式中,b是线阵式辅助换能器组的微形触头的工作面在主换能器触头工作面上所占用的长槽部分在y轴方向的宽度,L为敏感元件[77]中心离触头[72]远端的距离。或者,所述触头的工作面的形状也可以取近似上述双曲线形的梯形。
因为由Km>>K改为Km<<K,Km几乎是两个数量级的变化,所以线阵式辅助换能器的结构也必须改变。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所列举的几个实施例都只适合于高刚度辅助换能器的情况。
图10给出一种可行的实施例,是改进的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检测脉道形态、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复合式双曲线形触头悬臂梁式脉象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图10所示,[63]是由多个,图中是7个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构成的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件,[64]是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的主梁,[65]是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66]是贴在[64]上面的应变片,[67]是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件的安装榫头。[68]是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件[63]和主换能器触头[72]的安装框架,[69]是和[67]配合的榫眼,[70]是[68]上为使[65]伸出框架而开的槽,当将榫头[67]装入[69]之后,可以用螺钉[74]紧固,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安装和固定方式。被一分为二并按公式(2)计算的双曲线形主换能器触头[72]可以和框架[68]粘合安装。框架[68]上还有与高刚度的端部开槽的主换能器传感机构悬臂梁[75]紧配安装的开槽[71]。主换能器传感机构悬臂梁[75]的触头部分[76]开有和[70]同宽的槽并能与[71]紧配,[77]是贴在主换能器传感机构悬臂梁[75]上的应变片,[78]、[79]和[80]分别是固定主换能器传感机构悬臂梁[75]的上、下压块和紧固螺钉。可见,在此实施例中,由多个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构成的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件[63]是通过框架[68]悬吊在高刚度的主换能器悬臂梁[75]上的。把上述这些部件安装在一起而成的传感机构组件装进外壳即是完整的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检测脉道形态、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双曲线形触头悬臂梁式脉象换能器。如果不需要检测脉道形态,只取7路信号中的一路或者在制做时只用[63]中的一个阵元即可只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横向尺寸尽量小而对纵向尺寸没有太大限制的脉象换能器。
图11即是符合这种要求的实施例。

图11a所示,[81]是由一高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式主换能器传感机构[82]和一联体的由多个图中是7个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构成的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传感机构[85]串联而成的复合式传感机构,[83]是贴在[82]上的应变片,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分和
图10中的[63]基本相同,[86]是其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主、辅换能器传感机构的结合部形成颈部[84]。为了使高刚度分换能器传感机构[82]有一与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的微形触头在同一工作平面上的主触头,利用下面开槽的框架[87]、夹块[87’]、螺钉[89]抱住[81]的颈部[84],并用螺钉[90]进一步紧固,被一分为二的矩形触头[88]粘合在框架[87]的下面,并与7个微型阵元换能器的微形触头[86]如
图11b安排。被一分为二的矩形触头[88]的总面积决定于脉象换能器的压力或压强的标定标准。把上述这些部件安装在一起而成的传感机构组件装进外壳即是完整的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检测脉道形态、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如果不需要检测脉道形态,只取7路信号中的一路或者在制做时只用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传感机构[85]中的一个阵元即可只反映浮脉的特征信息。
图10、
图11所示的实施例,由于主、辅换能器的触头始终是同时工作的,所以辅助换能器组在任何切脉压力下都处于灵敏状态,这种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具有双重刚度特性。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手指并胜过手指。
由以上所举的所有实例可以说明,为达到能用一个换能器同时检测浮、中、沉脉,实现高、低不同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组成具有变刚度特性或双重刚度特性的串联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的可行结构方案是相当多的。高、低不同刚度的分换能器部件任意上下串联都可以结构出串联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
总结前述各种实施例,图4、图5所示者可以称为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与现有脉象换能器相比较为反映浮脉特征信息它多了一路准位移脉搏波输出信号;图6至
图11所示者可以称为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对不具备脉道检测功能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而言与现有脉象换能器相比较它多了一路准位移脉搏波输出信号,对具备脉道检测功能的复合式脉象换能器而言与现有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相比较它输出的多路脉道信号即准位移脉搏波信号其中兼含了浮脉特征信息和脉道特征信息。实际上,用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悬吊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组成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悬吊轻巧的、不具备脉道检测功能的简易型分换能器部件的情况,亦即这种方法一般不用于关部换能器上。
这样,在设计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时,如
图12所示的利用模拟电路实现的方案中,可以认为可以用于寸、尺部的简易型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即
图1b中的[2]、[4]的输出信号包括来自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切脉压力(直流或缓变)信号和压力脉搏波(交变)信号的混合信号[91]、[91’]和来自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92]、[92’];而一般用于关部但也可用于寸、尺部的多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即
图1b中的[3]的输出信号则包括来自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切脉压力(直流或缓变)信号和压力脉搏波(交变)信号的混合信号[93]和来自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的7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94],这7路信号既能反映浮脉的特征即在切脉压力很小时出现其最大幅值,同时综合7路信号幅值的相对大小又可反映出脉道形态。在
图12中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A、A’即
图1b中的[6]或[8],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B即
图1b中的[7]。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A、A’和B则通过它所包含的电子电路将上述这些共12路输入信号加以处理并输出对应于寸、关、尺三部的脉象输出信号[95]、[96]、[97],并送至中医脉象显示或/和记录单元[9]。参照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说明书,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A、A’和B对混合信号[91]、[91’]、[93]进行切脉压力信号和压力脉搏波的分离,和对可能是来自PVDF敏感元件的7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94]的波形恢复都已是已有技术。现在对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A、A’和B而言,与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所不同的是,输入信号中多了[92]、[92’]2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输出信号中必须增加寸、关、尺三部在不同切脉压力下的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这些脉象输出信号的设计特点可用最后显示或/和记录下来的中医脉象图谱予以说明。
最简单的办法是,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A、A’除保留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的原有内容外仅各增加一路放大器对[92]、[92’]2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B中除用原来的7路脉道信号放大电路改做7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的放大外,并在这7路放大器或其后的7路箝位电路中的任何一路的输出端,一般是当中一路的输出端分离出一路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并通过一隔离电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输出;与此同时,采用6路显示器或/和记录器,其中3路与原来的用法一样,增加的3路则用来显示或/和记录寸、关、尺三部在不同切脉压力下的准位移脉搏波(交变)信号。但是,通用的显示器和记录器是3-4路的。
为了使用3-4路显示器或/和记录器,在模拟电路方案中,可以在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中把分离出的压力脉搏波信号和上述通过隔离电路后的准位移脉搏波信号进行融合处理。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一开关电路,先在较小的一段切脉压力范围例如0-75克力内分段显示或/和记录准位移脉搏波,然后改变开关电路方向再在整个切脉压力范围例如0-250克力内分段显示或/和记录压力脉搏波。这是因为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只在较小的一段切脉压力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样,在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中,处理准位移脉搏波信号、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信号的电路就和处理压力脉搏波、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信号的电路一样了,因而可以合并,寸、关、尺三部各用一套这种电路并把上述开关电路放在该电路的前面。总之,无论繁简,在本专利改进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其任何一路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中都设有准位移脉搏波信号处理电路,尽管上述各种处理电路并不太复杂。至于对压力脉搏波、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的信号处理和显示或/和记录则和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的一样。
图13、
图14、
图15是几种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设计实例。在这三幅图谱中,a、b、c分别是对应于寸、关、尺三部的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含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d、e、f分别是对应于寸、关、尺三部的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g是取自关部的脉道形态示意图,h是取自关部的脉率趋势图。在
图15中,i、j、k是关部在最佳切脉压力下的压力脉搏波波形图。在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说明书中都有它们的同类对应图谱。所不同的是在寸、关、尺三部的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前面都增加了一段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含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其所用技术上面已有详细介绍。其他含义都与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中的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图16所示,模拟信号预处理电路[98]起着和
图1中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5]类似的作用,但不一定和
图12中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A、A’和B完全一样,亦即它可以和上述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A、A’和B一样把13路输入信号处理成与寸、关、尺对应的3路输出信号序列送给A/D转换电路[99],也可以把13路输入信号处理成最多16路输出信号送给A/D转换电路[99]。视软件的具体设计,计算机[100]可以灵活地组织中医脉象图谱的形式并在显示器[101]和打印机[102]上给出报告,使用者可以通过键盘[103]干预各种过程。
图17是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中医脉象图谱报告的一种格式例。参照申请号为86107766的专利说明书,除了a、b、c是新增加的寸、关、尺三部的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含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外,其它的含义都与现有图谱一样。

图13、14、15、17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给出的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尽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格式,但都是由寸、关、尺三部的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含准位移脉搏波波形图)、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波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组成的。
在上述讨论中假设关部换能器是用的多功能的串联复合式换能器,而寸、尺部是用的不具备脉道检测功能的简易式串联复合式换能器。实际上,既可以三部都用多功能的串联复合式换能器,还可以省却寸、尺部换能器及其相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A、A’而只用一个全功能的串联复合式换能器及其相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B和其后的显示或/和记录单元组成单道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依次在寸、关、尺三部进行检测。在个别场合,如果不求全面和严格,还可以用一个不具备脉道检测功能的简易式串联复合式换能器及其相应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A组成更为简易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总之,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多种串联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的设计、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设计和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的设计,不但解决了二十七种中医脉象及其各种兼脉脉象的客观检测和描述问题,而且为具体结构适合于不同场合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它包括中医脉象换能器组[1],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5]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9],其中,中医脉象换能器组由寸、关、尺三部换能器[2]、[3]、[4]组成,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由与寸、关、尺三部换能器分别对应的插件式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6]、[7]、[8]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中,寸、关、尺三部换能器都是由有检测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和有检测切脉压力和压力脉搏波功能的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上下串联组成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其中至少有一个换能器一般是关部换能器是还包含复合在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触头上的有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在其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中,都含有处理准位移脉搏波信号的电路。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由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或低刚度弹簧,或微型气缸等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和悬吊在其下面的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构成。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由具有任何形式的传感机构的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和悬吊、粘贴或包裹在其触头下表面的兼具检测准位移脉搏波和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分换能器部件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构成。
4,按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包括有用橡胶树脂或塑胶材料做成的类似手指指面的小弹性体[38],多条具有一定电阻率的柔性导电橡胶丝或两面镀上金属导电层的PVDF丝带[40]、外套[41]。
5,按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由现有的硅杯式脉搏波换能器更换上一种新结构的硅胶薄膜[43’]而构成,新结构的硅胶薄膜[43’]内镶嵌有多条,很细的具有一定电阻率的柔性导电橡胶丝或两面镀上金属导电层的PVDF丝带[50]。
6,按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包括端部开槽并装有下面开槽的框架[68]的高刚度的主换能器传感机构悬臂梁[75]、通过框架[68]悬吊在[75]自由端上的由多个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构成的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部件[63]、和粘接在框架[68]下面的被一分为二并按公式f′(x)=f(x)+b/2,f(x)=C/L-x,C=常数计算的双曲线形主换能器触头[72],式中b是线阵式辅助换能器组的微形触头的工作面在主换能器触头工作面上所占用的长槽的宽度,L为敏感元件[77]中心离触头[72]远端的距离,或者所述触头[72]的工作面的形状也可以取近似上述双曲线形的梯形。
7,按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脉象换能器包括有由一高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式主换能器传感机构[82]和一悬吊在其下面的联体的由多个低刚度S形带对称副梁的悬臂梁构成的低刚度线阵式辅助分换能器传感机构[85]。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或/和处理分单元[6]、[7]、[8]中都包括处理准位移脉搏波信号的电路。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9]可显示记录组合成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的寸、关、尺三部的准位移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脉位趋势图、压力脉搏波波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寸、关、尺三部换能器[2]、[3]、[4]中的任何一路,都可以连同其所对应的插件式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分单元[6]或[7]或[8]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9]组成改进的简易的或简化的单道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专利摘要改进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属于医用诊断仪器,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以统一格式的中医脉象图谱全面地描述全部中医脉象的检测装置。为此检测装置包括寸关尺三部的由低刚度分换能器部件和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串联组成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换能器一般是关部换能器是还包含复合在高刚度分换能器部件的触头上的有检测脉道形态功能的线阵式辅助换能器部件的全功能串联复合式中医脉象换能器组、具有处理浮脉的准位移脉搏波功能的中医脉象信号处理单元和中医脉象显示记录单元。该装置用于中医临床诊断和科研。
文档编号A61B5/024GK2534971SQ0021883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5日
发明者李景唐 申请人:李景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