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84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床,特别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
目前,国内现有的护理床产品均为简易手摇床、折叠床或电动三折床等,主要均围绕单一床实现有限的功能,如靠背升降、侧翻身或床内如厕等,而不能满足用户全方位的需要,尤其不能很好地解决病人入浴、搬运、移动到轮椅的难题;国外的护理产品通常也局限于只单一解决入浴问题,或脱离主床只针对解决如厕、入浴及轮椅问题,还没有全方位的同时解决防止褥疮、坐卧转换、自动入浴、如厕及转接至轮椅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护理多功能护理床,其梳齿条状床面可交替运动以改变使用者的受力部位,防止褥疮;可折叠的活动床通过传动机构控制,能分别实现靠背升降、腿部曲伸以及自动转接至轮椅或浴缸,以及自动返回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还可实现床内或床外如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有主床体,其特点在于主床体由固定床和位于固体床中可进行升降运动或可脱离开主床体经定位连接机构移动到入浴装置或与轮椅对接的活动床组成,活动床由行走托架支撑和控制,定位连接机构连接在固定床与入浴装置之间。
固定床的床面中间由多条小平板排列而成,四周也由多条平板包围,这些平板由下面的金属支架支撑,平板中间所形成的条形缝隙全部被梳齿状活动床中的多个平板填补,构成完整的床面。
活动床由多节可折叠的梳齿形状的平板构成,行走托架支撑于活动床的下面,活动床的靠背及腿部节段弯曲由行走托架上的驱动机构来驱动,足部段弯曲靠自重随动。当活动床靠背部分旋转升起至一定角度,用户由平躺转为坐姿,可方便用餐或阅读等;同时活动床的中间部分可在行走托架上的驱动机构驱动下作上下升降运动,从而使病人可交替躺在固定床或活动床面上,避免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生褥疮;此外活动床还可单独分离出来放至轮椅小车上,共同组成完整的轮椅以推出户外。由于行走托架支撑的活动床可实现各种动作并分离,因而通过与轮椅小车或入浴装置的对接动作,可自动将用户送至轮椅或浴缸。
入浴装置由底部装有驱动机构的浴缸及具有条形叉齿的悬臂结构组成。悬臂结构包括条形叉齿和升降机构两部分。条形叉齿一端固定,另一端无任何支撑,悬臂升降机构的结构原理完全同行走托架相似,也采用中间丝杠两边导柱的结构形式;而浴缸底部分别装有四个滚轮,通过电机驱动连接在浴缸底部的丝杠来实现浴缸的移动。入浴时通过控制系统,行走托架将病人从床内托送至入浴装置上,其上的条形叉齿从活动床与病人之间的缝隙中插入,上升后托起病人至一定高度,等行走托架返回后再下降至浴缸底部;反向操作则可将病人从浴缸接回到床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能实现全方位护理,其梳齿运动可变换病人受力接触部位,有效防止褥疮;自动实现入浴、如厕、与轮椅转接及靠背升降等多项功能,使用者(护理人员或病人自己)可简单轻松的完成操作控制;全部动作实现只需通过按键操作即可完成。从而可极大的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护理费用,同时对病人身体及心理影响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各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固定床与活动床(及行走托架)对接后形成完整主床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活动床旋升一定高度时主床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托架完成将活动床与轮椅对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托架实施与浴缸对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床与轮椅对接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托架结构的主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托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手持器的电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行走托架控制器电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开门机构控制器电原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入浴装置控制器电原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自动入浴程序动作流程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的自动轮椅对接程序动作流程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的自动如厕程序动作流程图。
参见附
图1、2,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床1、活动床2、行走托架3、轮椅4、入浴装置5、定位连接机构6、手持控制器7等组成,其中定位连接机构6采用导轨,连接固定在固定床1与入浴装置5之间,并使行走托架3在运动对接时起限位作用。
参见图2、3、4,固定床1的床面中间由多条小平板10排列而成,四周也由多条平板11包围,这些平板由下面的金属支架12支撑,平板10及11中间所形成的条形缝隙14全部被梳齿状活动床2中的条状板20填补,从而构成完整的床面。便器8置于固定床下,使用时可分别旋转至床内或床外,上升至工作位置后拧紧,床内使用时可缩短运行时间,床外使用时膝盖可以弯曲。
参见图3、4、5、6、7,活动床2由四节可折叠的梳齿形状的条状板20构成,它由行走托架3支撑并控制,行走托架3伸出的两托臂311上分别设有定位销310和锁紧机构309,可将活动床1定位并锁紧,或将其单独分离出来放至轮椅4支架上,成为轮椅4的靠坐部分,共同组成完整的轮椅以推出户外,也可通过导轨6接至入浴装置5。活动床2的两侧还可以接有扶手22,为可任意插取的独立件,活动床2的靠背部分的梳齿条采用椭圆形滚轴结构,以避免运动时搓拉后背。
参见图2、5、7,活动床2与轮椅对接时,先将轮椅4推到导轨6上的适当位置上,再操纵轮椅4两侧的手动定位/解锁机构40,分别将其锁销插入导轨槽61中定位,确保轮椅4定位后与导轨6垂直,之后行走托架3的通过控制系统使行走托架3上升、活动床2靠背升起、主床体侧面开门、行走托架3前进并下降及腿部弯曲等一系列程序动作(参见
图16程序动作流程图),最后将活动床2分离出行走托架3至轮椅4上。
参见
图1、2、6,入浴装置5由浴缸51及具有条形叉齿52的悬臂结构组成。悬臂结构包括条形叉齿52和升降机构57两部分,条形叉齿52只有一端靠焊接固定,另一端无任何支撑;悬臂升降机构57的结构原理完全同行走托架3相似,也采用中间丝杠56,两边导柱的结构形式;而浴缸51底部分别装有四个滚轮55,通过浴缸驱动机构53的电机驱动连接在浴缸底部的丝杠54来实现浴缸51的移动。入浴时,行走托架3将病人从主床体中的活动床2内托送至入浴装置5上,入浴装置5上的条形叉齿52从活动床2与病人之间的缝隙中插入,上升后托起病人至一定高度,等行走托架3返回后再下降至浴缸51底部;反向操作则可将病人从浴缸51接回到活动床2内。
参见图8、9,行走托架3由行走机构31与升降机构32两部分构成,行走机构31上装有两个电机分别用以驱动行走和升降两个动作,电机传动采用伞齿轮结构;升降机构32安装于行走机构的丝杠301及两侧导柱302上。升降机构上另装有两个电机,通过丝杠312、313及丝母303、304来控制支臂305、306摆动,以实现靠背及腿部段弯曲两个动作,丝母303、304两侧均有固定限位块以限制其只能垂直升降而不能转动。行走机构31在采用中间丝杠加两侧导柱结构形式的同时,为有效克服悬臂结构的升降运动所带来的大摩擦阻力,在两侧导柱上还分别安装了滚珠导套307及拉杆机构308。
参见
图10,控制系统采用分散控制方式,全部系统由手持器101、开门控制器102、行走托架控制器103、入浴装置控制器104组成,其中手持器101为系统的主控制块,其它的作为从属模块控制。手持器101接收用户的控制命令,并转发到下面各分系统,各分系统接收到控制指令后,作出相应的动作,并将动作结果上报给手持器。开门控制器102控制一个开门电机,并随时检测门开限位开关、门关限位开关、床后限位开关、床中限位开关的状态。行走托架控制器103控制行走电机、靠背电机、腿部电机、托架升降电机,在这四个运动方向都设有极限保护开关,其中行走托架3运动方向、活动床2靠背和腿部运动方向上都设有光码盘,用来检测上述三个运动部件的位置。入浴装置控制器104控制浴缸移动电机及悬臂叉齿52升降电机,在升降运动方向、浴缸51移动方向上都设有极限保护开关,悬臂叉齿52升降运动方向设有光码盘来检测悬臂叉齿52的位置。
参见
图11,手持控制器101作为系统的主控制器,由单片机AT89C52及RS485串行接口芯片MAX491构成。完成键盘扫描及系统状态显示,并根据所按下的键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通过串行接口发送给相应的控制器进行动作。
参见
图12,行走托架控制器102由单片机AT89C52、定时/计数器8253、光电隔离电路TLP521-4、光码盘电路、串行接口电路MAX491、可控硅电路MOC3041构成,完成对行走托架3各动作部位的控制功能。行走托架3各动作部位的定位是通过定时计数器8253计数固定在各动作部位丝杠上的光码盘发出的连续脉冲来实现的,在各动作部位的两端设有极限保护开关。
参见
图13,开门控制器103由单片机AT89C51、光电隔离电路TLP521-4、串行接口电路MAX491、可控硅电路MOC3041触发构成,主要完成固定床上开门机构的控制,另外提供手持器与其它各控制器通讯接口的转接插头,并且完成对行走托架3后极限开关、如厕行程开关状态的检测,并将开关状态保存起来,供手持器101作出相应的判断。
参见
图14,入浴装置控制器104由单片机AT89C51、光电隔离电路TLP521-4、光码盘电路、串行接口电路MAX491、可控硅电路MOC3041构成,完成对入浴悬臂叉齿52上升下降及浴缸51的进出控制。入浴悬臂叉齿52的定位是通过单片机内部的计数器计数固定在入浴悬臂叉齿52传动丝杠上的光码盘发出的脉冲来实现的,并在入浴悬臂叉齿52上下两极限设有限位开关。
参见
图15、16、17,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现三种自动程序动作流程图即自动入浴、自动轮椅对接、自动如厕,通过该流程可自动实现此三种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基本由金属机加件及焊接件组成,浴缸和便器为玻璃钢材料订制,床头护板及各床面小板可用木板或塑料板模制,板上的海绵垫可选购有一定硬度的、透气性佳的材料。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形式和方法途径来实现,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如运动机构可采用液压或气动方式等。
本实用新型为机电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护理用设备,适于医院、康复中心或家庭等的高龄、重病患者或残疾人使用。
权利要求1.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有主床体,其特征在于主床体由固定床和位于固体床中可进行升降运动或可脱离开主床体经定位连接机构移动到入浴装置或与轮椅对接的活动床组成,活动床由行走托架支撑和控制,定位连接机构连接在固定床与入浴装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固定床的床面中间由多条小平板排列而成,四周也由多条平板包围,这些平板均由下面的金属支架支撑,平板中间所形成的条形缝隙全部被梳齿状活动床中的多个平板填补,构成完整床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活动床由多节可折叠的梳齿形状的平板构成,行走托架支撑于活动床的下面,活动床的靠背及腿部节段弯曲由行走托架中控制系统来驱动,足部段弯曲靠自重随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行走托架由行走机构与升降机构两部分构成,行走机构采用中间丝杠加两侧导柱结构,升降机构安装于行走机构的丝杠及两侧导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入浴装置由底部装有驱动机构的浴缸及具有条形叉齿的悬臂结构组成,条形叉齿一端固定于悬臂结构上,另一端无任何支撑,悬臂结构的条形叉齿与梳齿状的活动床相对应,能插入梳齿状的活动床的条形平板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固定连接在固体床与入浴装置之间的定位连接机构采用导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与固定床相脱离后的可折叠梳齿状活动床能放置于轮椅的支架上,构成轮椅的靠坐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固定床下面设置有可分别旋转至床内或床外的便器。
专利摘要全方位多功能护理床,其主床体由固定床和位于固定床中可进行升降运动的活动床组成,活动床由位于其底部的行走托架支撑和控制,可单独运动并脱离开主床体,经定位连接机构移动到入浴装置或与轮椅对接。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自动入浴、如厕、与轮椅转接及靠背升降等多项功能,其梳齿条状的活动床通过升降运动,可改变用户受力部位,防止褥疮;使用者可简单轻松的完成操作控制;全部动作实现只需通过按键操作即可完成,从而极大地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护理费用,同时对病人身体及心理影响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
文档编号A61G7/00GK2494192SQ0025799
公开日2002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24日
发明者杨继文, 周宝林, 黄小华, 洪晓纪, 姜正, 马维仁, 隐歧义明 申请人:北京航星机器制造公司, 日本株式会社国际健康开发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