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动脉腔内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修复动脉血管的腔内支架,属于可植入血管内的医用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动脉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对于血管瘤、夹层瘤等病症,常用动脉内支架导入法进行治疗,即将动脉腔内支架送入动脉病变部位,在动脉腔内重建动脉壁,恢复动脉正常血流。而现有的动脉腔内支架虽然也能够完成此项功能,但仍存在缺陷。如图1所示的动脉腔内支架能够适应人体内血管的弯曲变形,但由于其圆周上的丝的高度不同,而相邻的折点间的距离相同,因此在装入过程中比较费劲,因为要将动脉腔内支架压缩至送入器的端部,通过送入器送入血管中,但在压缩过程中,每个折点需不同的压力,而压缩时的压力相同,因此很难将动脉腔内支架压缩至送入器中,不利于动脉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该动脉腔内支架植入血管后对周围的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也是不均匀的,影响疗效。
(三)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动脉腔内支架,有利于将动脉腔内支架压缩至送入器内,并且对周围的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均衡。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动脉腔内支架主要由环网单元及轴向连接体构成,环网单元轴向排列,各环网单元分别与连接体固定,形成管状体,管状体的外表覆有膜或布,膜或布与管状体固结在一起,所述的环网单元为“N”字形、波浪形或锯齿形,而相邻的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为不等距的,其与该相邻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波形的高度(h)的比(d/h)在0.6~5.0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环网单元中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与相邻的距离(d’)的差(△d)不小于前一距离(d)的10%。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动脉腔内支架的管状体一端异形或两端异形。
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与现有的动脉腔内支架的应用相同,可通过送入器将动脉腔内支架送入病变处,可依该处动脉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不仅减少应力扭曲变形,使支架与动脉壁紧密贴合,且可以较大程度的弯曲,顺应性强,并且在将动脉腔内支架压缩至送入器前端时,由于其环网单元中每个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与波形高度(h)的比是一定的,因此其对应的所需的压缩力相对均衡,所以极易被压缩至送入器的前端,而且放入动脉血管内的动脉腔内支架对周围管壁的压力是均匀的,方便动脉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提高手术的成功性与手术后的治愈率。
图1是现有动脉腔内支架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动脉腔内支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动脉腔内支架的结构图。
该动脉腔内支架不仅有利于随血管弯曲,顺应性强,使管壁受力均匀,而且有利于压缩,通过送入器准确送至病变部位。
实施例2如图3所示的动脉腔内支架,与实施例1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该动脉腔内支架为两端异形,其环网单元1为波浪形,两波谷之间的距离d与该波形的高度h的比为1.35,相邻的距离d与d’的差△d为15%d,其外表覆有布3。该动脉腔内支架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优点,同样能够便于压缩、送入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均匀的压力。
权利要求1.一种动脉腔内支架,主要由环网单元及轴向连接体构成,环网单元轴向排列,各环网单元分别与连接体固定,形成管状体,管状体的外表覆有膜或布,膜或布与管状体固结在一起,其特征是所述的环网单元为“N”字形、波浪形或锯齿形,而相邻的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为不等距的,其与该相邻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波形的高度(h)的比(d/h)在0.6~5.0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腔内支架,其特征还在于环网单元中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与相邻的距离(d’)的差(△d)不小于前一距离(d)的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腔内支架,其特征还在于管状体一端异形或两端异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修复动脉血管的动脉腔内支架,属于可植入血管内的医用器件。该动脉腔内支架主要由环网单元及轴向连接体构成,环网单元轴向排列,各环网单元分别与连接体固定,形成管状体,管状体的外表覆有膜或布,膜或布与管状体固结在一起,所述的环网单元为“N”字形、波浪形或锯齿形,而相邻的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d)为不等距的,其与该相邻折点、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波形的高度(h)的比(d/h)在0.6~5.0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动脉血管的修复。
文档编号A61B17/00GK2491046SQ0123333
公开日2002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14日
发明者李潮 申请人: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