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406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及生产工艺,涉及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引起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疾病的治疗药物,属于中医制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鹿胎作为中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长期以来临床得以证明,但作为单方使用,并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特别是妇科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疾病治疗,疗效并非显著,因此,鹿胎只有与其它中药配伍,协调作用,才能共奏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鹿胎颗粒中药制剂,为多种药物复合组成,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药物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依据祖国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妇科疾病的致病机理,经研究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调和,五脏安和。但由于经带胎产的生理关系,耗伤气血损其肾精,故鹿胎方中鹿胎性温,有补血益肾之功能,红参味甘大补元气,上两味鹿胎、红参为君,即补气养血,益肾精;妇人如气血虚衰,则任脉太冲脉衰,经带胎产诸疾至,气血又可以互相资升,补气以生血,养血则益气的原则,后天以脾胃为主,脾主运化为统血之脏,且为生血之源,臣药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冲任虚弱之本在肾,加入鹿茸、龟板、阿胶、当归、熟地、续断、地骨皮为血肉有情之品及益肾滋肾阳等药。加强君药补血益肾精的功能。血赖气行,气为学血帅,气上则血止,因方中加入木香、香附、莱菔子舒肝理气,经脉通畅。又以益母草、丹参、蒲黄、赤勺、川芎元胡活血祛瘀止痛,小腹之病变除有瘀带、气血不畅,也有寒湿入侵、湿阻气滞,导致冲任二脉失调,胞宫虚寒,此时用肉桂、茴香、辛香走串之品牛膝引药下行为佐药;温经散寒药物直达病处,治疗小腹虚寒痛经等症。甘草、味甘调和诸药而为使药。故本方虽然较多,但君、臣、佐、使配伍适当,故临床疗效甚佳。
全方君臣佐使诸药配伍补气养血、温精散寒主治气血不足,虚弱羸瘦,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寒湿带下等症。
本发明选用下列药物按重量份数组分组成红参20-35份、当归30-50份、益母草40-65份、熟地黄30-50份、香附(醋制)10-18份、龟甲(醋制)5-8份、地骨皮5-10份、延胡索(醋制)3-6份、白术(麸炒)6-10份、阿胶6-10份、丹参20-35份、赤芍8-15份、续断10-18份、川芎5-10份、牛膝5-10份、鹿茸3-6份、茯苓60-100份、鹿胎(或失水鹿胎)50-100份。
本发明药物各组分用量还可以是红参20-35份、当归30-50份、益母草40-65份、熟地黄30-50份、香附(醋制)10-18份、龟甲(醋制)5-8份、地骨皮5-10份、延胡索(醋制)3-6份、白术(麸炒)6-10份、阿胶6-10份、丹参20-35份、赤芍8-15份、续断10-18份、川芎5-10份、牛膝5-10份、鹿茸3-6份、茯苓60-100份、鹿胎(或失水鹿胎)50-100份、莱菔子(炒)5-10份、肉桂3-6份、木香3-6份、甘草5-10份、小茴香(盐制)4-8份、蒲黄5-10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为红参31.95g、当归48g、益母草64.05g、熟地黄48g、香附(醋制)16.05g、龟甲(醋制)7.95g、地骨皮7.95g、
延胡索(醋制)4.8g、莱菔子(炒)7.95g、白术(麸炒)9.6g、阿胶9.6g、肉桂4.8g、木香4.8g、丹参31.95g、赤芍12.75g、甘草7.95g、小茴香(盐制)6.45g、续断16.05g、蒲黄7.95g、川芎7.95g、牛膝7.95g、鹿茸4.8g、茯苓96g、鹿胎(或失水鹿胎)86.4g。
所述的失水鹿胎系指母鹿正常娩淘汰处死的白蹄仔鹿或流产者,均应带完整胎衣。
具体炮制工艺如下以上24味,取鹿胎,将胎衣切开,收集胎水另置;剥离鹿胎的外皮另置;将鹿胎剖腹,去净胎粪,切块,胎衣亦切块,共置锅中,加水煎煮1~3次,每次1-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6倍,至肉化、骨酥,分次趁热滤过,合并滤液;鹿胎的外衣切块,加水煎煮1-3次,每次1-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1-7倍,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粘稠状,加入胎水,搅匀,继续浓缩成膏状,备用;红参、鹿茸、阿胶粉碎成细粉,过筛;香附、木香、小茴香、当归、白术、肉桂、川芎加4-8倍水提取挥发油,将挥发油制成β-环糊精包结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以60-85%乙醇回流提取,加醇量分别为8-6倍,滤过,滤液备用;延胡索、丹参加4-8倍量乙醇回流提取,药渣再加2-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与前述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备用,药渣与益母草等11味加水煎煮2-3次,每次1-3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6倍,分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蒸馏后的水溶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4(80℃测),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7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加入上述醇提浸膏、鹿胎浸膏、红参、鹿茸、阿胶细粉、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糊精、红糖细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颗粒。本品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调经散寒。用于气血不足,虚弱羸瘦,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寒湿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一个月为1疗程,或遵医嘱。
禁忌孕妇禁服。
规格每袋装10g。
本发明的药剂可以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颗粒、胶囊、片剂、口服液、水丸剂、蜜丸及注射液。
本发明药物对妇科多种疾病有疗效,如气血不足,虚弱羸瘦、月经不调,虚寒痛经,寒湿带下等症。
为观察本发明药物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于97年4--8月,由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妇科、长春中医学院附院、长春市中医院共观察122例,未婚124例,已婚58例,年龄20岁以下88例,21-30岁67例,31岁以上27例,学生101例,工人34例,干部47例;病程,6个月-30例(占16.48%),1-92例(占50.55%),3年以上60例(占32.67%);中医证型气血虚弱型112例(占61.5%),肝肾亏损型70例(占38.5%);病情轻度27例(占16.5%),中度95例(占52.2%),重度60例(占32.97%)。并以鹿胎胶囊60例做对照,观察组总有效率92.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
受试对象选择1.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症诊断标准①痛经诊断标准[1]凡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及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②月经后期诊断标准[2]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③月经量过多症诊断[3]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100ml,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2.中医辨证
①痛经辨证气血虚弱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肝肾亏损证经后1~2日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部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伴有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潮热,舌质淡红,脉沉或细。
②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症中医辨证气血虚证经色淡红,质稀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细弱。
肝肾亏损(肾虚证)经色淡黯,经质稀薄,血色淡黯斑,腰骶酸痛,性欲减退,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2.西医诊断①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及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青妇女。
②月经不调(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症)a.排卵型功血;b.生殖器炎症引起的月经不调;c.宫内节育及人流术后引起的月经不调。
三、病例入选标准受试对象按《中药新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1.纳入病例标准以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为主症,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且符合中医辨证者。
2.排除病例标准①经妇科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肿瘤所致的痛经、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不调。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年龄小于13岁大于45岁者不做观察病例。
四、试验方法1.分组摸低球随机分组法观察组鹿胎冲剂,每天二次,每次1袋(20g),温开水冲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判定其疗效,停药三个疗程后判定总疗效。
对照组鹿胎胶囊,每天三次,每次5粒胶囊口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判定其疗效,停药三个疗程判定总疗效。观察期间禁用其它相关的药物。
2.统计方法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配对资料、率之间显著性测验用“X2”检验。
3.观察指标入选病例均按观察方案及观察表的要求,填好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妇科内诊(肛诊),必要的妇科检查项目。
五、试验结果(一)疗效判定标准及其依据依据《中药新药指导原则》根据病人的主述及临床表现,采用计分法评定症状疗效。
1.评分标准 分值(1)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 5分(2)小腹冷痛 1分(3)小腹绵绵痛 1分(4)坐卧不宁 1分(5)面色苍白 0.5分(6)冷汗肢冷 1分(7)恶心呕吐 2分(8)神疲乏力 +1分,++2分,+++3分(9)头晕眼花 +1分,++2分,+++3分(10)少气懒言+1分,++2分,+++3分
(11)腰膝酸痛 +1分,++2分,+++3分(12)影响工作 1分(13)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 1分(14)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病情轻度积分5分-病情中度积分9分-病情重度积分为14分以上。
2.疗效判定①痛经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三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积分降至0分。
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能坚持工作,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②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症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消失,三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三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亦治疗前减轻。
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无改善者。
(二)疗效分析1.临床综合疗效及组间疗效分析见表1。
表1.综合疗效及组间疗效(182例)病种组别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组间 总有效率例(%)例(%) 例(%) 例(%) P(X2)痛经观察组 6216(25.80)20(32.26)22(35.48) 4(6.45) 93.55>0.05(0.60)对照组 308(26.67) 8(26.67) 11(36.67) 3(10.00) 92.00月经观察组 3011(36.67)8(26.66) 9(30.00) 2(6.70) 93.33>0.05(0.47)后期对照组 3010(33.33)7(23.33) 10(33.33) 3(10.00) 90.00月经观察组 304(13.33) 10(33.33)13(43.33) 3(10.00)量过多表1说明鹿胎颗粒(冲剂)治疗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62%,且与鹿胎胶囊疗效相似。
表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82例)症状组别(例) 治前治后 组内组间+ - + - P(X2) P(X2)经期腹痛观察组 122104183587**对照组 60 48 121545**小腹冷痛观察组 12274 4814108 **对照组 60 46 141149**小腹绵痛观察组 12259 632597**对照组 60 25 358 52**坐卧不宁观察组 12218 104 0 122 **对照组 60 14 460 60**面色苍白观察组 12241 811 121 **对照组 60 46 141149**冷汗肢冷观察组 12249 734 118 **对照组 60 27 339 51**恶心呕吐观察组 12230 923 119 **对照组 60 9 511 59**神疲乏力观察组 12299 235963** **对照组 60 36 241941**头晕眼花观察组 12262 6017105 ** *对照组 60 25 354 56**少气懒言观察组 12259 6320102 ** *对照组 60 28 325 55**腰膝酸痛观察组 12286 364379**对照组 60 50 102040**影响工作观察组 12217 105 4 118 **对照组 60 8 521 59 *注“*”P<0.05“**”P<0.01“”P>0.05组间比较是指治疗后两组数字之间的比较。
表2提示鹿胎颗粒(冲剂)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且组间疗效相似。
3.月经色、质、量治疗前后变化见表3。
表3.治疗前后月经色、质、量变化(122例)月经色 月经质 月经量P(X2)P(X2)P(X2)黯淡 淡红 深红 正常 稀薄 稠粘 正常多少 正常治前 3060 23 9 684014 40 49 33<0.01(70.57) <0.01(50.43) <0.01(41.81)治后 1031 11 70371966 21 18 83经X2检验治疗前月经色、质、量无显著差异(P<0.01=4.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见表4表4.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122例)病情程度 全愈显效有效无效P轻度(9分以下)4 3 70中度(9-) 32 31 33 4 >0.05重度(14分以下) 13 19 25 11表4提示经Ridit分析病情程度与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鹿胎颗粒(冲剂)可治疗各种不同程度的痛经与月经不调。
5.鹿胎颗粒(冲剂)治疗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病程与疗效关系,见表5。
表5.鹿胎颗粒(冲剂)治疗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病程与疗效关系(122)痊愈显效有效无效P6个月-4 8 6 21年- 21 20 20 3 >0.053年- 6 10 18 4表5经Ridit检验,说明病程与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对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病程长短均有较好的疗效。
6.鹿胎颗粒(冲剂)治疗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中医证型与疗效关系,见表6。
表6.鹿胎颗粒(冲剂)治疗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中医证型与疗效关系(12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P(U)气血虚19 23 29 5 U=0.06肝肾亏12 15 15 4 >0.05表6表明鹿胎颗粒(冲剂)对上述疾病,中医证型与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7.鹿胎颗粒(冲剂)舌脉的影响(122例)表7、鹿胎颗粒(冲剂)舌脉的影响(122例)舌质 脉象P(X2) P(X2)淡红正常虚细沉细正常治前65534(75.43)51 60 11(58.44)治后292865 <0.01 20 34 68<0.01表7提示鹿胎颗粒(冲剂),对舌脉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
8、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见表8。
表8、治疗前后RBC、Hb、WBC变化(122例)项目治疗前(X±SD) 治疗后(X±SD)t PRBC 4.49±0.684.68±0.72 2.12<0.05Hb 126.06±14.83 133.02±18.46±4.51 <0.01WBC 7.68±2.207.37±1.88 1.04>0.05表8说明鹿胎颗粒(冲剂)有升高RBC、Hb的作用。
本发明本发明制剂为纯中草药制成,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无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临床症状消失迅速,治愈后无反弹现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列实施例旨在进一步举例描述本发明,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任何改动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的待批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实施例1称取红参31.95g、当归48g、益母草64.05g、熟地黄48g、醋制香附16.05g、醋制龟甲7.95g、地骨皮7.95g、醋制延胡索4.8g、炒莱菔子7.95g、麸炒白术9.6g、阿胶9.6g、肉桂4.8g、木香4.8g、丹参31.95g、赤芍12.75g、甘草7.95g、盐制小茴香6.45g、续断16.05g、蒲黄7.95g、川芎7.95g、牛膝7.95g、鹿茸4.8g、茯苓96g、鹿胎86.4g。
取鹿胎,将胎衣切开,收集胎水另置;剥离鹿胎的外皮另置。将鹿胎剖腹,去净胎粪,切块,胎衣亦切块,共置锅中,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8、6倍,至肉化、骨酥,分次趁热滤过,合并滤液。鹿胎的外衣切块,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为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1、9、7倍,分次趁热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粘稠状,加入胎水,搅匀,继续浓缩成膏状,备用;红参、鹿茸、阿胶粉碎成细粉,过筛;香附、木香、小茴香、当归、白术、肉桂、川芎加8倍水提取挥发油,时间为5小时,将挥发油制成β-环糊精包结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以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加醇量分别为8、6倍,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延胡索、丹参加7倍量乙醇回流提取3小时,药渣再加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与前述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备用,药渣与益母草等11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8倍,分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蒸馏后的水溶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4(80℃测),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加入上述醇提浸膏、鹿胎浸膏、红参、鹿茸、阿胶细粉、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糊精、红糖细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颗粒1000g,分装,即得。本品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
实施例2红参21.3g、当归32g、益母草42.7g、熟地黄32g、醋制香附10.7g、醋制龟甲5.3g、地骨皮5.3g、醋制延胡索3.2g、炒莱菔子5.3g、麸炒白术6.4、阿胶6.4g、肉桂3.2g、木香3.2g、丹参21.3g、赤芍8.5g、甘草5.3g、盐制小茴香4.3g、续断10.7g、蒲黄5.3g、川芎5.3g、牛膝5.3g、鹿茸3.2g、茯苓64g、鹿胎57.6g。取鹿胎,将胎衣切开,收集胎水另置;剥离鹿胎的外皮另置。将鹿胎剖腹,去净胎粪,切块,胎衣亦切块,共置锅中,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8、6倍,至肉化、骨酥,分次趁热滤过,合并滤液。鹿胎的外衣切块,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为1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1、9、7倍,分次趁热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粘稠状,加入胎水,搅匀,继续浓缩成膏状,备用;红参、鹿茸、阿胶粉碎成细粉,过筛;香附、木香、小茴香、当归、白术、肉桂、川芎加8倍水提取挥发油,时间为5小时,将挥发油制成β-环糊精包结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以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加醇量分别为8、6倍,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延胡索、丹参加7倍量乙醇回流提取3小时,药渣再加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与前述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备用,药渣与益母草等11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8倍,分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蒸馏后的水溶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4(80℃测),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加入上述醇提浸膏、鹿胎浸膏、红参、鹿茸、阿胶细粉、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糊精、红糖细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颗粒1000g,分装,即得。本品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
权利要求
1.一种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红参20-35份、当归30-50份、益母草40-65份、熟地黄30-50份、醋制香附10-18份、醋制龟甲5-8份、地骨皮5-10份、醋制延胡索3-6份、麸炒白术6-10份、阿胶6-10份、丹参20-35份、赤芍8-15份、续断10-18份、川芎5-10份、牛膝5-10份、鹿茸3-6份、茯苓60-100份、鹿胎50-1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还有炒莱菔子5-10份、肉桂3-6份、木香3-6份、甘草5-10份、盐制小茴香4-8份、蒲黄5-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的用量为红参31.95g、当归48g、益母草64.05g、熟地黄48g、醋制香附16.05g、醋制龟甲7.95g、地骨皮7.95g、醋制延胡索4.8g、炒莱菔子7.95g、麸炒白术9.6g、阿胶9.6g、肉桂4.8g、木香4.8g、丹参31.95g、赤芍12.75g、甘草7.95g、盐制小茴香6.45g、续断16.05g、蒲黄7.95g、川芎7.95g、牛膝7.95g、鹿茸4.8g、茯苓96g、鹿胎86.4g。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的用量为红参21.3g、当归32g、益母草42.7g、熟地黄32g、醋制香附10.7g、醋制龟甲5.3g、地骨皮5.3g、醋制延胡索3.2g、炒莱菔子5.3g、麸炒白术6.4、阿胶6.4g、肉桂3.2g、木香3.2g、丹参21.3g、赤芍8.5g、甘草5.3g、盐制小茴香4.3g、续断10.7g、蒲黄5.3g、川芎5.3g、牛膝5.3g、鹿茸3.2g、茯苓64g、鹿胎57.6g。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任意项药物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以上24味,取鹿胎,将胎衣切开,收集胎水另置;剥离鹿胎的外皮另置;将鹿胎剖腹,去净胎粪,切块,胎衣亦切块,共置锅中,加水煎煮1~3次,每次1-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6倍,至肉化、骨酥,分次趁热滤过,合并滤液;鹿胎的外衣切块,加水煎煮1-3次,每次1-2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1-7倍,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粘稠状,加入胎水,搅匀,继续浓缩成膏状,备用;红参、鹿茸、阿胶粉碎成细粉,过筛;香附、木香、小茴香、当归、白术、肉桂、川芎加4-8倍水提取挥发油,将挥发油制成β-环糊精包结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以60-85%乙醇回流提取,加醇量分别为8-6倍,滤过,滤液备用;延胡索、丹参加4-8倍量乙醇回流提取,药渣再加2-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与前述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备用,药渣与益母草等11味加水煎煮2-3次,每次1-3小时,加水量分别为10-6倍,分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蒸馏后的水溶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4,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7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膏状,加入上述醇提浸膏、鹿胎浸膏、红参、鹿茸、阿胶细粉、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糊精、红糖细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任意项药物可以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鹿胎颗粒中药制剂,由红参、当归、益母草、熟地黄、香附、龟甲、地骨皮、延胡索、白术、阿胶、丹参、赤芍、续断、川芎、牛膝、鹿茸、茯苓、鹿胎等多种天然中药配伍组成,经科学炮制成为中药制剂,具有补气养血、温精散寒等作用,主治气血不足,虚弱赢瘦,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寒湿带下等多种妇科疾病。本发明制剂为纯中草药制成,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无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临床症状消失迅速,治愈后无反弹现象。
文档编号A61P1/00GK1559495SQ20041001071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日
发明者解钧秀, 许加胜, 于江波, 王永彬, 李兴奎, 曲波, 柯玉娟 申请人: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