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815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器械,主要涉及眼科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适用于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
背景技术
1877年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获得实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该项移植已经成为临床上最成功的器官移植之一。尽管如此,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在高危病例中,如角膜内大量新生血管侵入,大直径植片的移植和重复多次移植等时,角膜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仍相当高。
角膜最重要的特性是透明性,各种疾病均可使角膜发生疤痕混浊而丧失其透明性。在大部分情况下,角膜的疤痕混浊主要发生在角膜基质层,并没有累及内皮层,因此内皮细胞仍然健康正常。为了恢复患者角膜的透明性,传统的角膜移植是用健康的供体角膜替换包括内皮层在内的全层受体的角膜,即所谓穿透性角膜移植,这种角膜移植的最大缺点是供体角膜的内皮细胞成为排斥反应的主要对象和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角膜移植类型中,有一种只替换部分受体角膜基质层的移植方法,称为板层角膜移植。尽管板层角膜移植保留了受体自身的后基质层和内皮层,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但是保留的后基质层与供体角膜之间容易形成层间疤痕混浊,对恢复角膜透明性和提高视力的效果有限。
深板层角膜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新的角膜移植手术方式。它通过广泛切除病变角膜组织,暴露受体角膜的后弹力膜,然后把供体角膜植片直接移植在受体的后弹力膜上,这种角膜移植因保留了受体的内皮细胞,手术后也不会发生内皮型排斥反应。另一方面,因为受体的角膜基质被彻底去除,光滑平整的受体后弹力膜与供体角膜直接贴合,不会发生层间疤痕混浊,因此深板层角膜移植对恢复角膜透明性和提高视力的效果与穿透性角膜移植相等或更优。
深板层角膜移植最大的技术困难在于如何完整地暴露受体角膜的后弹力膜。因为后弹力膜非常薄,仅5-7μm厚度,手术中非常容易发生穿孔或者撕裂。近年来,有研究者采用了空气角膜基质内注射法6,也有专家采用了水注射板层分离法,这些方法有利于深层角膜基质的切削,乃至最后暴露后弹力膜,尽管如此,采用这些技术时发生后弹力膜穿孔或撕裂的可能性仍相当高。最近,也有研究者通过改进环钻系统,角膜基质染色,前房内窥镜等手段尝试暴露后弹力膜,但均很难达到简便、安全以及完整暴露后弹力膜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该器械由2个深层角膜基质钩和1个粘弹剂注射针头组成,深层角膜基质钩由手柄和带钩头的延长杆连接组成,延长杆在距手柄1.00-1.5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α,夹角α的范围为120°<α<150°,钩头是延长杆的头端,为等腰三角形,与延长杆形成垂直弯折,1个向左侧垂直弯折,另1个向右侧垂直弯折,该等腰三角形钩头的底宽为0.10-0.30毫米,边长为0.20-0.40毫米,等腰三角形钩头的尖部精细尖锐,钩头外壁光滑、平整,粘弹剂注射针头由针座和针管连接组成,粘弹剂注射针头的针座与常规粘弹剂注射器相适,针管头端为弧形的圆滑斜面,斜度γ范围为30°<γ<45°,针管在距针座1.40-1.6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β,夹角β的范围为145°<β<175°,针管内径为0.35-0.45毫米,针管壁厚度为0.10-0.20毫米,针管外壁光滑。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有(1)深层角膜基质钩的钩头的特殊设计,能钩住深层很薄的角膜基质的纤维,从而达到钩取和完整地暴露后弹力膜的目的,解决了目前困绕此手术的关键问题。(2)钩头与延长杆形成向左或向右的垂直弯折,可根据需要方便地钩取不同方向上的角膜基质纤维。(3)斜面粘弹剂注射针头的头部为斜面设计,针管管壁薄,手术时可以方便、安全地插入口袋形暴露的后弹力膜与角膜基质层之间,通过注入粘弹物质,达到完全分离角膜后弹力膜和基质层的目的。(4)采用本发明的手术器械,可以安全、完整、顺利地暴露后弹力膜,达到完成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的手术目的。整个手术时间只需1小时左右(一般的深板层角膜移植需要2~3个小时),术中后弹力膜穿孔率在10%以下(一般的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弹力膜的穿孔率为30%以上6,8)。(5)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制作简便,成本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深层角膜基质钩(钩头向左侧垂直弯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深层角膜基质钩的钩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深层角膜基质钩(钩头向右侧垂直弯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粘弹剂注射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粘弹剂注射针头的斜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常规粘弹剂注射针头应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粘弹剂注射针头应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层角膜基质钩I由手柄1和带钩头3的延长杆2连接组成,延长杆2在距手柄1的1.00-1.5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α,夹角α的范围为120°<α<150,钩头3是延长杆2的头端,为等腰三角形,并与延长杆2形成向左侧垂直弯折,该等腰三角形钩头3的底宽为0.10-0.30毫米,边长为0.20-0.40毫米,等腰三角形钩头3头部精细尖锐,钩头3外壁光滑、平整,手术时可通过钩头3钩住深层很薄的角膜基质的纤维,实现胶原纤维的逐层剥离,直至后弹力膜的完全暴露。
实施例二参见图3,等边三角形的钩头3与延长杆2形成向右侧垂直弯折,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参见图4、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粘弹剂注射针头II由针座4和针管5连接组成,针座4能套在常规粘弹剂注射器上,针管5在距针座4的1.40-1.6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β,夹角β的范围为145°<β<175°,针管5内径为0.35-0.45毫米,针管5壁的厚度为0.10-0.20毫米,针管外壁光滑,针管5头端为弧形的圆滑斜面,斜度γ的范围为30°<γ<45°,由于针管5头部为斜面设计,针管5的管壁又薄又光滑,手术时可以方便、安全地插入口袋形暴露的后弹力膜与角膜基质层之间,通过注入粘弹物质,达到完全分离角膜后弹力膜和基质层的目的。
实施例四参见图7,组合应用由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提供的2个深层角膜基质钩I和1个带斜面的粘弹剂注射针头II,进行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用选定直径的角膜环钻在受体角膜上做环形切口,接着用高尔夫形角膜刀加深基质切口深度并向里做板层剖切,然后掀开上部的角膜基质层,暴露下部的胶原纤维;第二步用深层角膜基质钩通过钩取剩余的角膜基质纤维,在切缘的附近对后弹力膜进行口袋形的暴露;第三步是在该后弹力膜暴露的口袋内,用斜面粘弹剂注射针头II插入到角膜基质层与后弹力膜之间,注入粘弹物质,将后弹力膜和基质层均匀彻底地分离,图7中黑点为粘弹物质;第四步沿切缘剪除角膜基质层,然后将供体角膜植片置于受体的后弹力膜上,采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固定于植床上。
本实用新型的粘弹剂针头II由于精细、扁平及有斜面,可以方便、安全地插入口袋形暴露的后弹力膜与角膜基质层之间,注入粘弹物质,顺利分开后基质层和后弹力膜,而常规的粘弹剂注射针头为较粗的平头设计,术中插入口袋时较难,且易造成后弹力膜的损伤,参见图6,图6中黑点为粘弹物质。
权利要求1.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含有由针座(4)和针管(5)连接组成的粘弹剂注射针(II),其特征是还含有2个深层角膜基质钩(I),深层角膜基质钩(I)由手柄(1)和带钩头(3)的延长杆(2)连接组成,延长杆(2)在距手柄(1)1.00-1.5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α,针管(5)在距针座(4)1.40-1.6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β,针座(4)与粘弹剂注射器相适,针管(5)头端为弧形圆滑斜面,斜度为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夹角α的范围为120°<α<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夹角β的范围为145°<β<1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斜度γ的范围为30°<γ<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钩头(3)为等腰三角形,并与延长杆(2)形成垂直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等腰三角形钩头(3)与延长杆(2)形成向左侧垂直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等腰三角形钩头(3)与延长杆(2)形成向右侧垂直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针管(5)内径为0.35-0.45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针管(5)壁厚度为0.10-0.2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其特征是针管(5)外壁光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组合器械,该器械由2个角膜钩I和1个粘弹剂注射针II组合,角膜钩I由手柄1和带钩头3的延长杆2连接组成,粘弹剂注射针II由针座4和针管5连接组成,延长杆2在距手柄1的1.00-1.5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α,钩头3与延长杆2垂直弯折,针管5在距针座4 1.40-1.60厘米处弯折,形成夹角β,针管5头端为圆滑斜面,斜度γ。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困扰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中要求完整地暴露后弹力膜的问题,使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过程更安全,后弹力膜的暴露更彻底,从而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制作简便。
文档编号A61F9/007GK2732220SQ200420081898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3日
发明者姚玉峰, 朱也飞, 裘文亚 申请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