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053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静脉输液器,具体地是采用内置真空输液袋、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动力来实现静脉注射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临床较为常见和使用的静脉输液器,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所需液体或药液输入到人体静脉中,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有输液装置按其原理来分类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利用空气自然压力(液体静压)式输液器,利用外部空气压力与血管内血压的差别进行体内输液。这类静压静脉输液装置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诸多不便(1)、如必须借助使用输液架、且输液装置需保持一定高度,这就限制了输液者的活动自由;(2)、有自理能力的患者一旦输液就需有人看护或照顾,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或工作能力;(3)、输液时只能在医院或诊所内进行,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生活质量。当发生突发事件而需在医院外大面积救治、或是在战场救护时,传统的输液器更不便于应用,从而影响到伤员抢救、甚至是延误救治时机;(4)、由于外部空气与无菌药液直接接触、易导致空气对液体的污染而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危险和疾病传染。
另外一种输液装置是利用注射针管(或是外加动力式注射器),由人工控制加压的原理进行注射输液。此类静脉注射器虽然较为精准、易于控制输注速度和输注量,但是设备成本较高、只适合于手术或抢救时的麻醉药物注射、并不适合于上述普通临床或临时户外抢救时使用。
还有的是利用空针机械压力进行输液,也称为压力型注射器,也不适应于普通病人的大剂量注射,成本也较高而不适宜大范围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而主要设计有一内置式真空输液袋的输液瓶体结构,输液袋与输液管道和输注速度控制阀等相连,通过输液瓶与内置输液袋之间加入化学反应剂所产生的动力来完成持续压力、密闭无菌式静脉输液,从而实现一种新型无需输液架和输注高度、便于携带和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以及全封闭真空无污染的输液方式,适应于各种户外环境和应急处理场所。
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主要包括有内置式真空输液袋、输液瓶、输液管路和滴速调节器。
所述的输液袋,在灌注药液前内部抽为真空,药液被注入袋体内部后无空气混入而实现完全真空灌注。
所述的输液瓶,内置有一输液袋并留有部分内部空间。输液瓶由塑料、玻璃等较能承受压力的材料制成,输液瓶不易变形。在输液瓶顶端设置有一带有密封塞的注入口,可通过注入口向输液瓶内注入反应试剂。
在所述输液瓶的瓶口,由输液袋的袋口翻边反包在瓶口边沿外部。
输液瓶的内部空间并不与输液袋导通,也就是输液袋内部的药液只能流入到与输液袋连通的输液管路中去。
在所述的输液瓶瓶口处,有一输液瓶封盖反包在所述输液袋袋口翻边的外部,从而将输液袋袋口翻边紧密地贴合在所述输液瓶的瓶口边沿。
为了进一步加强输液袋内药液的密封性能,从而保证药液不与外部空气相混合、接触,还可在输液瓶封盖和输液袋袋口翻边之间内衬一密封垫。
若上述输液袋袋口翻边破裂,则有密封垫加以封堵;若密封垫出现破损现象,则药液还可滞留在输液瓶封盖内,从而保证整体密封效果。
通过所述输液管路的上穿刺针头,可依次刺穿密封垫和输液袋袋口翻边,从而将输液袋与输液管路导通,药液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可从输液袋流入输液管路中。
所述的输液管路,主要包括有上穿刺针头、输液管、滴管和下穿刺针头。
上穿刺针头位于输液管路的前端,依次刺穿封盖和输液袋袋口翻边后将输液袋与输液管路导通;在本实用新型的输液管路中将现有的进气管去除掉,以避免空气与药物接触、混合,药液输注动力来源于输液瓶中化学试剂发生后释放出的压力。
在输液管上侧部连接上穿刺针头和滴管,从而将药物容器中的药物引入到滴管中。
输液管下侧部连接滴管和滴速调节器,所述的滴速调节器套接在输液管外周侧,可选用滑轮式调节器或外置加压泵调节器,从而实现对药液滴速的受压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输液管路中将现有的过滤器去除掉,一方面输液袋是真空灌注、并无空气混杂;另一方面在输液瓶瓶口处,输液袋和输液瓶、密封垫相互密闭避免了空气混入。因而,无需对输液管路中的药液进行过滤杂质。
所述的下穿刺针头位于输液管路的末端,供插入患者注射部位的静脉中进行注射。
以上内容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的基本内容。
应用所述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时所需的输液压力,是在输液瓶与内置输液袋之间加入试剂反应后产生的动力而提供的。
所述的输液瓶与输液袋之间留有部分空间,通过输液瓶顶端的注入口向输液瓶内注入反应剂,然后将密封塞从外部密封。试剂相互混合后反应生成的气体压力在输液瓶内释放,从而对具有弹性、可伸缩和挤压的输液袋持续加压,以推进药液从袋口流入所述的输液管路中。
所采用的试剂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与弱酸,其反应原理是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无刺激、无腐蚀性的金属盐和水。
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毒、无味。碳酸钠与弱酸反应速度较慢,而碳酸氢钠与弱酸反应较快,二者可以单用或混用,这主要视患者输注的具体要求。
选用的弱酸以酸性较弱的稀醋酸为宜,可以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的均衡性。
具体的反应式是
上述两种化学试剂的混合并无复杂的操作要求,原有的输液瓶内充满有空气,将密封塞打开后通过注入口,分别使用短针头注射针吸取规定剂量的两种试剂并注入到输液瓶中,然后用密封塞封闭注入口,使得输液瓶成为一密封容器。
轻摇几下瓶体,使上述两种化学试剂充分混合并均衡反应,则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膨胀并挤压输液袋,从而产生大于人体静脉血压的输注压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应用所述的输液器可实现大容积液体输注,将传统的静脉输液变为便于携带和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的内置式自动压力装置,取消了输液支架使用,患者可以自由走动、不受场地和环境局限;2、特别适合于进行户外使用、突发事件处理、或是在战场实施救护。进行抢救时,可在医院内、外救护、可随时注射,注射后将输液瓶放置在病人的一侧即可;在战地或突发事件中抢救伤员,可避免环境的影响,而且在狭窄的地方也可以随时注射,不受空间的影响;3、实现了全封闭真空无菌输液,避免了空气污染和空气输入体内所造成的事故和疾病;4、可采用一次性聚乙烯输液袋,输液袋和输液瓶密封结构简单易行,所述输液器整体生产成本低、易于推广使用;
图1为所述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输液袋和输液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内置式真空输液袋1、输液瓶2、输液管路3和滑轮滴速调节器4。
输液袋1,包括袋口翻边11;输液瓶2,包括密封塞21、注入口22、瓶口23、密封垫24、封盖25;输液管路3,包括上穿刺针头31、输液管32、滴管33和下穿刺针头3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主要包括有内置式真空输液袋1、输液瓶2、输液管路3和滑轮滴速调节器4。
输液袋1在灌注药液前内部抽为真空,然后灌注入药液。输液袋1被置于输液瓶2内部并留有部分空间。
输液瓶2的顶端设置有一带有密封塞21的注入口22,可通过注入口22向输液瓶2内注入反应试剂。
输液瓶2的瓶口23处,由输液袋袋口翻边11反包,同时输液瓶封盖25反包在袋口翻边11的外部,在封盖25和袋口翻边11之间内衬有一密封垫24。
输液管路3的上穿刺针头31位于前端,可依次刺穿封盖25、密封垫24和袋口翻边11将输液袋1与输液管路3导通;滑轮式滴速调节器4套接在输液管32外周侧,可实现对药液滴速的受压调节。
使用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所需的输液压力,是在输液瓶2与内置输液袋1之间加入试剂反应后产生的动力而提供的。
所采用的是碳酸氢钠与醋酸反应,试量是;碳酸氢钠3.8克,浓度2%的醋酸250毫升,输液瓶容量是500毫升,即
使反应均衡、始终保持输液在压力状态下并达到推动液体进入体内的要求,现有的静压式输液器的空气压力为标准大气压是每平方厘米1.0336公斤,而上述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的反应压力可保持在1.5公斤左右。
将上述两种化学试剂的混合,将密封塞21打开后通过注入口22,分别使用短针头注射针吸取规定剂量的两种试剂并注入到输液瓶2中,然后用密封塞21封闭注入口22,使得输液瓶2成为一密封容器。
轻摇几下瓶体,使上述两种化学试剂充分混合并均衡反应,则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膨胀并挤压输液袋,从而产生大于人体静脉血压的输注压力。
权利要求1.一种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主要包括有依次串接的输液瓶和输液管路、以及套接在输液管路的输液管外周侧的滴速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输液瓶内部置有一真空灌注的输液袋,并在输液瓶内部留有部分空间;在输液瓶顶端设置有一带有密封塞的注入口;输液袋的袋口翻边反包在瓶口边沿外部;在输液瓶瓶口处设置一封盖反包在所述输液袋袋口翻边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在输液瓶封盖和输液袋袋口翻边之间内衬一密封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滴速调节器采用滑轮式调节器或外置加压泵调节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主要设计有一内置式真空输液袋的输液瓶体结构,输液袋与输液管道和输注速度控制阀等相连,通过输液瓶与内置输液袋之间加入化学反应剂所产生的动力来完成持续压力、密闭无菌式静脉输液,从而实现一种新型无需输液架和输注高度、便于携带和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以及全封闭真空无污染的输液方式,适应于各种户外环境和应急处理场所。所述的内置真空式静脉输液器,主要包括有内置式真空输液袋、输液瓶、输液管路和滴速调节器。所述的输液袋,在灌注药液前内部抽为真空,药液被注入袋体内部后无空气混入而实现完全真空灌注。
文档编号A61M5/14GK2726609SQ200420096788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王子正, 王忠政, 杨程, 杨均海 申请人:王子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