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8897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历史悠久,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标本兼治,预防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国内医药工作者努力发掘祖国中医药宝库,相继开发了如复方丹参片、山海丹、血栓心脉宁、回天再造丸、中风回春丸、心脑舒通胶囊等中成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些药物多数有组方单一、造价高、起效缓慢、疗效欠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该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脑供血不全、心血管血栓等病症见效快、疗效高。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发明人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中草药的药理和药性,选用了丹参、三七参、人参、川芎、琥珀、水蛭、安息香、五味子、延胡索、茯苓、石菖蒲、附子、山楂十三味中药为原料,配制加工而成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
丹参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等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盐能使心肌缺血程度显著下降,心肌缺血范围缩小,减轻心肌缺血时的细胞损害,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同时丹参多酚酸盐可降低心脏耗氧量,并能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认为三七“颇类人参,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三七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三七参含人参皂甙、葡萄糖人参皂甙、三七皂甙、七叶胆皂甙等,这些皂甙医药行业称为三七总皂甙,三七总皂甙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已经证明,三七参具有降低机体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鉴于上述两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选用丹参和三七参为君药。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等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癖”,而血癖则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川芎能够降低氧自由基水平,调控血栓素与前列环素间的平衡,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作用。水蛭含有抗血凝物质水蛭素,另外还含有肝素、抗血栓素等,可治疗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病症。根据上述三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选用人参、川芎和水蛭为臣药,增强君药功效和协同作用。
安息香含有苯甲酸,具有行气活血和开窍祛痰作用。琥珀含有树脂、挥发油和琥珀松香酸,具有活血散淤和安神利尿作用。五味子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而改善血液循环,兴奋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心作用。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镇痛、解经和镇吐作用。根据上述四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选用安息香、琥珀、五味子和延胡索为方中佐药。
茯苓具有利尿、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石菖蒲含有挥发油,具有开窍宁神作用。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强心作用,在此方中使药温补心阳引经作用。山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降压强心作用,此方中为使众药胃中腻滞,心脏疾患多为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故而佐使消化健胃协同活血化淤药。根据上述四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选用茯苓、石菖蒲、附子和山楂为温阳健胃开窍之使药。
本发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可以按丹参120-180、三七参80-120、人参40-60、川芎80-120、琥珀40-60、水蛭40-60、安息香24-36、五味子40-60、延胡索40-60、茯苓40-60、石菖蒲24-36、附子32-48、山楂56-84的重量份配比配制。
作为本发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的优化方案,最好按丹参135-165、三七参90-110、人参45-55、川芎90-110、琥珀45-55、水蛭45-55、安息香27-33、五味子45-55、延胡索45-55、茯苓45-55、石菖蒲27-33、附子36-44、山楂63-77的重量份配比配制。
作为本发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的最佳方案,按丹参150、三七参100、人参50、川芎100、琥珀50、水蛭50、安息香30、五味子50、延胡索50、茯苓50、石菖蒲30、附子40、山楂70的重量份配比配制。
本发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制备方法是1、水蛭切段,干燥,加入黄酒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微黄色;2、延胡索用醋拌匀,浸润,至醋吸尽,用文火炒至微干;3、丹参、山楂分别用水熬煮二次后弃渣,再用慢火浓缩为流浸膏状;4、安息香和琥珀研成细粉;5、将炮制好的水蛭、延胡索及人参、三七参、川芎、五味子、茯苓、石菖蒲和附子分别粉碎成粗颗粒状;
6、按所述比例将丹参、山楂流浸膏同其它粉碎药合在一起拌匀、烘干,再粉碎成200目细粉,得到此药物的粉剂。
本发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选用十三味中药配制加工而成,用药合理,配伍科学,疗效明显。具有通经活络、降压、降脂、扩张冠状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解内分泌,促进阴阳平衡,可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本发明采用中草药配制而成,选药精,疗效好,注重整体效果与局部效果兼顾,见效快、治愈率高、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等优点。经临床证明,按每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4-6克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通常服用1-3个疗程,可有效地治疗高血脂、高粘血症、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及高血压等,无任何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的理想药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1)将500克水蛭洗净切段,干燥,加入50克黄酒拌匀,稍闷,文火炒至微黄色。(2)将500克洗净的延胡索,干燥,用醋拌匀,浸润,至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3)将1500克丹参和山楂700克山楂分别用水熬煮二次后弃渣,再次慢火浓缩为流浸膏状。(4)将300克安息香和500克琥珀研成细粉。(5)将上述炮制好的500克水蛭、500克延胡索及500克人参、1000克三七参、1000克川芎、500克五味子、500克茯苓、300克石菖蒲、400克附子粉碎成粗颗粒状。(6)将上述丹参、山楂流浸膏同其它粉碎药混合在一起拌匀、烘干,再粉碎成细粉,得到此药物的粉剂。装入胶囊,每粒装药粉1.2克,装瓶、灭菌得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成品药。用药方法是口服胶囊,每日2-3次,每次3-5粒。
实施例2按实施例1的制作方法制作本发明药物的粉剂,各原料药的用量如下丹参1700克、三七参1100克、人参450克、川芎900克、琥珀450克、水蛭500克、安息香250克、五味子420克、延胡索420克、茯苓500克、石菖蒲250克、附子350克、山楂800克。将药粉装入胶囊,每粒装1.2克,装瓶、灭菌得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成品药。用药方法是口服胶囊,每日2-3次,每次3-5粒。
实施例3按实施例1的制作方法制作本发明药物的粉剂,各原料药的用量如下丹参1400克、三七参1100克、人参420克、川芎1100克、琥珀510克、水蛭550克、安息香280克、五味子450克、延胡索550克、茯苓450克、石菖蒲320克、附子420克、山楂720克。将药粉装入胶囊,每粒装1.2克,装瓶、灭菌得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成品药。用药方法是口服胶囊,每日2-3次,每次3-5粒。
实施例4道尔吉,男,55岁,干部,收缩压170左右,服用实施例1的胶囊,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5粒,服用一个月后,血压稳定在140左右。
实施例5格日勒,女,60岁,牧民,收缩压170-180,有缺血性心绞痛,服用实施例2的胶囊,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5粒,服用3个月后,心绞痛症状消失,血压降至140左右,甘油三酯(TG)由2.56降至1.68毫摩尔/升。
实施例6李宏升,男,62岁,市民,脑血栓后遗症,不能走路,服用实施例3胶囊,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5粒,治疗一个月后,能借助拐杖行走;总胆固醇(TC)由8.5毫摩尔/升降至6.0毫摩尔/升,甘油三酯(TG)由2.5降至2.0毫摩尔/升。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丹参、三七参、人参、川芎、琥珀、水蛭、安息香、五味子、延胡索、茯苓、石菖蒲、附子、山楂十三味中药原料组成,其重量份配比是丹参120-180、三七参80-120、人参40-60、川芎80-120、琥珀40-60、水蛭40-60、安息香24-36、五味子40-60、延胡索40-60、茯苓40-60、石菖蒲24-36、附子32-48、山楂56-8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其中各中药原料的重量份配比是丹参135-165、三七参90-110、人参45-55、川芎90-110、琥珀45-55、水蛭45-55、安息香27-33、五味子45-55、延胡索45-55、茯苓45-55、石菖蒲27-33、附子36-44、山楂63-7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其中各中药原料的重量份配比是丹参150、三七参100、人参50、川芎100、琥珀50、水蛭50、安息香30、五味子50、延胡索50、茯苓50、石菖蒲30、附子40、山楂7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丹参、三七参、人参、川芎、琥珀、水蛭、安息香、五味子、延胡索、茯苓、石菖蒲、附子、山楂十三味中药原料组成。该药物用药合理,配伍科学,疗效明显,具有通经活络、降压、降脂、扩张冠状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可有效地治疗高血脂、高粘血症、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及高血压等,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的理想药物。
文档编号A61P9/10GK1733019SQ200510098840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日
发明者于勇春 申请人:于勇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