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钉钩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单纯腰椎峡部不连或I°滑脱的固定器,尤其涉及一种钉钩固定器。
背景技术:
腰椎峡部不连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局部反复应力和外伤有关,腰椎狭部不连被认为是不伴椎体移位上、下关节突间的缺换;腰椎峡部不连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5%,部分病人可能没有症状,部分病人则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甚至坐骨神经痛。其中30%--40%有不同程度的滑脱。腰椎峡部不连常发生于年轻运动员和腰部反复受旋转应力的人群。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采用相邻腰椎融合,如后路椎板植骨,前、后椎体间融合侧后方植骨融合等,破坏了一节正常的运动节段,容易加速其他间盘的退变。因此,现在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多采用局部植骨加简易内固定的方法;如多种用钢丝将崩裂两部分捆扎固定的方法。腰椎峡部螺钉固定并峡部植骨自下关节突向外上经峡部到本椎上关节突。另有一种是采用细的椎弓根螺钉加钢丝捆扎固定的方法;这些方法操作较繁杂,用钢丝捆扎时松紧度难以掌握,适用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适用效果好的钉钩固定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钉钩固定器;由椎板钩和螺钉构成,其特点在于椎板钩为钩形,椎板钩的钩槽内边缘窄外边缘宽,椎板钩上部开有圆孔;螺钉为松质骨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螺钉穿过椎板钩上的圆孔固定在腰椎关节突基部,这样使腰椎峡部断裂的前后两部分紧密的连为一体,利于断骨的愈合;因此,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且适用效果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一种钉钩固定器,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件,本实用新型由椎板钩2和螺钉构成;椎板钩2为钩形,椎板钩2的钩槽3内边缘窄外边缘宽,此种设计适合于椎板下缘的解剖形态,方便钩挂住椎板。椎板钩2上部开有圆孔1;配有常用的松质骨螺钉经此孔固定于关节突基部,这样使腰椎峡部断裂的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在腰椎后正中切口,于双侧行骨膜下剥离软组织,显露整个椎板、脊柱峡部不连部位、上关节突及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清理脊柱峡部不连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及骨痂样组织,解除可能存在的对神经根的压迫。将峡部清理出新鲜的骨创面,同时清除上关节突及椎板后面的软组织,以利于植骨。切开小关节关节囊并切除上一椎体下关节突的尖端部分。脊柱过伸时,该关节突的尖端对椎弓峡部构成嵌压作用,这一点被认为在脊柱狭部不连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椎板一缘表面去除部分黄韧带,用持钩钳将本实用新型置入,使其钩住椎板下缘,注意要选用大小合适、左右匹配的椎板钩;先用克氏针经椎板钩钩孔在上关节突基部精确定位,用直径2.5MM钻头在上关节突的基部钻孔,钻孔方向约为内斜20°、下倾40°,钻孔须穿透上关节突基底部的全长,深约1.5--1.8CM。选用合适长度的螺丝钉,通过椎板钩孔拧入上关节突基部的孔内,先拧入测量钻孔深度的三分之二,螺钉的带螺纹部分长度约为10MM。这样比较容易判断螺钉已拧入部分的深度。将取自髂骨嵴的松质骨植于脊柱峡部不连部位及峡部不连外侧后侧,再将螺丝钉拧紧。螺钉必须穿透双侧骨皮质,且应穿透上关节突基底部对侧骨皮质1--2MM。注意在拧紧时,植于峡部不连部位的植骨块会受到挤压,应确保无植骨块突向前方顶压神经根或突入椎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钩是按照椎板下缘外形设计,安装椎板钩时,只须切开部分黄韧带,不需咬椎板;椎板钩上部呈薄板状,其孔稍大,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螺丝方向。舍弃复杂的专用螺钉代之以普通松质骨螺丝钉,用改锥直接拧入,可根据螺纹长度掌握深度。
权利要求1.一种钉钩固定器;由椎板钩(2)和螺钉构成,其特点在于椎板钩(2)为钩形,椎板钩(2)的钩槽(3)内边缘窄外边缘宽,椎板钩(2)上部开有圆孔(1);螺钉为松质骨螺钉。
专利摘要一种操作简单,适用效果好的钉钩固定器;由椎板钩和螺钉构成,椎板钩为钩形,椎板钩的钩槽内边缘窄外边缘宽,椎板钩上部开有圆孔;螺钉为松质骨螺钉;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钩是按照椎板下缘外形设计,安装椎板钩时,只须切开部分黄韧带,不需咬椎板;且椎板钩上部呈薄板状,其孔稍大,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螺丝方向。
文档编号A61B17/70GK2850539SQ200520088200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9日
发明者李勇, 韩立平, 渠立振, 王建华, 顾根才 申请人:李勇, 韩立平, 渠立振, 王建华, 顾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