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钩钉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968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钩钉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手工工具,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稳固、操作方便的钩钉工具。
在人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需要利用钩钉(洋眼钉)来固定,如有些房屋是以木头建造的,包括其内壁面及各项建材,要吊挂衣服或饰品就要用钩钉固定到木板上,而钩钉有各种规格及尺寸,如有全圆型的,有2/3圆型的,有L型的,尺寸更是多达数十种,在要固定钩钉时,一般人都是用手来转动钩钉加以固定,但用手扳动时,手会相当不舒服,如遇到L型钩钉时,其施力点更是不足,因此又有人用钳子夹固钩钉并将其旋转固定到木制墙上,但这种方式在施力上有着很大的不便,因为在旋转钩钉过程中须施加一垂直力到钩钉上,而一方面手部要施力于钳子,另一方面又要施加一垂直力到钩钉上,这种方式将造成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便,此外钳子也会将钩钉夹伤,大部份的钩钉其表面都是电镀的,被钳子夹伤势必将其表面电镀层夹落,这样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目前出现了一些转钩器,如台湾专利申请号85216997,及台湾专利申请号84218167(公开号285927)中的内容,其中后者主要是利用一扁平状的转钩套,在其端口设一狭长的容钩槽,另一端则设一与把手的容置栓孔相配合的套合栓,利用把手的定位嵌缘嵌置定位,再利用把手连动转钩套转动钩钉以较大的扭矩旋转,在公知的转钩器中,主要利用转钩套的狭长容钩槽来容置钩钉的头部圆弧,若欲自由带动钩钉转动时,将会很容易导致钩钉脱落,因为钩钉并未能受到相当稳固的固定力量加以固定,把手转动时钩钉势必会跟着转动,钩钉很容易自容钩槽内脱出,故容钩槽根本无法将钩钉完全固定。
由上述说明可以得出,目前公知的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钩钉无法完全由钩槽夹固,因为其仅有两点固定,夹固力量不足,容易使钩钉从钩槽中脱出。
2、仅能适用单一尺寸的钩钉,而钩钉尺寸有十数种之多,消费者在使用中,必须购买十数种上述公知的转钩器,对消费者而言负担过重,且在施工过程中携带不便。
3、钩钉的型式有多种,公知技术中的钩槽就无法固定L型钩钉,因此如有四种型式的钩钉,尺寸有十八种,则4×18=72,消费者必须购足72种型式及尺寸的上述转钩器,方能适用于各种型式及尺寸的钩钉,太不方便且不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钩钉工具,尤其是一种利用置入握把本体内的容置空间并加以卡固的第一、二卡制盘上的固定部,来固定各种型式及尺寸的钩钉,使位于固定部内的钩钉受到最佳的夹固力量,由握把本体方便使用者握持并将钩钉旋转进入木板内加以固定的钩钉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钩钉工具,由握把本体、卡制盘组合而成,其中,在握把本体的端部设有容置空间,一卡制盘上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内设有可卡合固定钩钉的卡柱,卡制盘被置入容置容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适用于各种规格及尺寸的钩钉;结构相当简单,仅有4个构件,制造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卡制盘上的固定部上分部有各种形状的卡柱,它可将全圆形、2/3圆形、钩形及L形等各种形状及尺寸的钩钉有效固定,其结构稳固,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沿长度方向的轴线在X-Y轴平面上的剖面图;图3A是图3中沿B-B线的剖面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沿长度方向的轴线在X-Z轴平面上的剖面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欲将第二卡制盘拉出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将第二卡制盘拉出并将钩钉固定于其内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将固定有钩钉的第二卡制盘与握把本体结合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钩钉工具的固定绳固定在固定体的固定槽内的剖面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其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2、3、3A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握把本体10、第一、二卡制盘40、50及固定体20组合而成,其中握把本体10呈细长圆柱形,以方便使用者握持,其两端部分别设有容置空间11、12,该容置空间11、12上设有卡固座17、16,在卡固座16、17的底端设有底部161、171,此外在容置空间11、12下方设有连接块19、191,在连接块的周缘形成有轨道15、13,握把本体10的两端靠容置空间11、12处形成有凹陷处14、18。
第一、二卡制盘40、50呈椭圆形状,其上设有两固定部43、44、53、54,该固定部43、44、53、54内设有各种形状的卡柱431、441、531、541,可用以卡固各种形状及尺寸的钩钉100,这部分请特别参见图6,卡柱431、441、531、541是由可塑性材质制成,故其卡固力量较好,第一、二卡制盘40、50中央位置设有一固定凸点45、55,该固定凸点45、55中央位置设有凹槽452、552,而凹槽452、562下方设有容置部位451、551,该凹槽452、552是用以容置固定绳30、60的,且可让固定绳30、60可由右或由左穿出,而第一、二卡制盘40、50两端的周缘设有凸纹部41、42、51、52、,该凸纹部41、42、51、52是用以方便使用者拿取第一、二卡制盘40、50。
一固定体20两端设有具有弹性的卡固座23、24,在卡固座23、24的下方则有用来置放卡固固定绳30、60的固定槽25、26,此外固定体20上设有两卡榫21、22,该卡榫是用以将固定体20固定到握把本体10;一固定绳30、60其一端固结有固定球31、61,另端则为端部32、62,在靠端部32、62处设有用以方便固定绳30、60凹折固定的凹槽33、63。

图1至4所示,组装时相当容易,先将固定绳30、60的端部32、62伸入第一、二卡制盘40、50的容置部451、551内,再由固定凸点45、55中央处的凹槽452、552穿出并可根据需要往右或往左,再将第一或第二卡制盘40、50置入握把本体10的容置空间11、12内,将固定绳30、60的端部32、62以其上的凹槽33、63为中心弯折成重叠再置入固定体20的固定槽25、26内,此部分请特别参看图8所示,接着将固定体20插入握把本体10内,使其上的卡榫21、22与卡固座16、17卡固,且卡榫21、22恰抵于卡固座16、17的底部161、171,而固定体20上的卡固座23、24恰抵于第一、二卡制盘40、50的固定凸点45、55,借此将第一、二卡制盘40、50固定,如图3、图3A所示,固定绳30、60的端部32、62固定在固定槽25、26内时,其已无其他空间可跑,故其无脱落之虑,此外因容置空间11、12内除了轨道15、13外已无其他多余空间,故固定绳30、60必会进入轨道13、15内,而将露在握把本体10外的固定绳30、60沿着握把本体10外表面上的轨道13、15走,至此相当简装地完成了整个组装程序。

图1至图7所示,使用时先将第二卡制盘50自握把本体10内抽出,其抽出的最佳方式是自握把本体10凹陷处18以两手指握住凸纹部52施一往外的力使其上的固定凸点55可以通过卡固座23而从容置空间12内抽出,因有固定绳30将第二卡制盘50固定住其并无掉落之虑,将钩钉100置入适当尺寸的固定部53、54内由卡柱531、541加以固定后,再将第二卡制盘50推入容置空间12内并利用固定凸点55卡于卡固座23内固定,握住握把本体10将钩钉100拧入木板内,如图3所示,在握把本体10的施力过程中,手部对握把本体10是施以一直向及旋转力,此时第二卡制盘50其端部呈圆弧状,其与握把本体10内接触为圆弧接触,不会有应力集中的情形发生,因钩钉100拧入木板内后,对握把本体10施以一拉力,使第二卡制盘50的固定凸点55通过卡固座23而自握把本体10内的容置空间12脱出,当然钩钉100与木板的固结力远大于卡固座23卡制固定凸点55的力量,故第二卡制盘50自握把本体10内脱出时,并不会影响钩钉100与木板间的固结效果。当第二卡制盘50自握把本体10脱出后,再将第二卡制盘50与固结于木板上的钩钉100分离即可,至此完成整个固定钩钉100的动作。
权利要求1.一种钩钉工具,由握把本体、卡制盘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握把本体的端部设有容置空间,一卡制盘上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内设有可卡合固定钩钉的卡柱,卡制盘被置入容置容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卡柱可以是弧形状、半圆形状、锥状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制盘上的固定部最好是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可在卡制盘上固定一固定绳,该固定绳另一端可固定在握把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绳固定在卡制盘的一端可设一固定球并置于握把本体内的容置空间内加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其中可在握把本体容置空间的内壁面设有供固定绳置放的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钉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制盘上的固定凸点上可设有凹槽,而凹槽下方则设有容置部位,固定绳的端部可自容置部位内进入而由凹槽穿出,固定绳上的端部可置于固定体内的固定槽,通过固定体卡固在握把本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钩钉工具,由握把本体、卡制盘组合而成,其中,在握把本体的端部设有容置空间,一卡制盘上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内设有可卡合固定钩钉的卡柱,卡制盘被置入容置空间内。所述钩钉工具可适用于各种规格及尺寸的钩钉;结构相当简单,仅有4个构件,制造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卡制盘上的固定部上分部有各种形状的卡柱,它可将全圆形、2/3圆形、钩形及L形等各种形状及尺寸的钩钉有效固定,其结构稳固,操作简便。
文档编号B25C1/00GK2341773SQ9820791
公开日1999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2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2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