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2157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是一种纯中药配比而成的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制剂。
背景技术
鼻渊,《景岳全书》记载时流浊涕或多臭气者谓之鼻渊。鼻渊者,鼻流浊涕如渊之不竭也,故名鼻渊。而其病灶实在于额,因额中粘膜生炎,有似腐烂而病及于脑也,其病标在上,其本则在于下,故《内经》谓系胆之移热。
鼻渊,现代医学称之为鼻炎,即额窦或鼻窦的急、慢性炎症,以慢性最为常见,急性患者多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合并症,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转变成慢性。主要症状表现为嗅觉减退或消失,鼻塞、鼻痒、气热、打喷嚏,流浊涕或浊黄涕,浊黄涕严重时伴有血丝。有的伴头痛、头昏、咽于等症状。检查时常见舌尖边红点,下鼻颊肿大,视网膜充血,角膜红。X线示或CT示窦腔密度增高,同时合并鼻息肉、咽炎、喉炎等病症。
本病症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一是外感邪毒,入肺化热;二是胆腑郁热,上移于脑,薰蒸清窍;三是脾气不运,清阳不升所致。西医一般采用常规治疗,如用呋麻液滴鼻或局部注射、穿刺,也有采用手术或内服消炎药物,皆为治标之法,且患者痛苦,易复发。中药一般采用苍耳子、辛荑等中药汤剂,虽有一定疗效,但在煎药过程中,药物有效成分易丧失,造成药效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纯中药制剂,治标治本,且口服使用,服用方便。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麻黄10-15、石膏15-20、黄连(酒炒)8-10、黄芩(酒炒)10-15、金银花10-15、羚羊角2-3、龙胆草3-5、川芎6-8、三棱3-5、芜菁子3-5、甘草5-8、当归8-10、白芍8-10、桔梗8-10、太子参8-10、白芷3-5、辛荑3-5、薄荷3-5、细辛2-3和柴胡5-8。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后,具有如下临床效果1、能有效治疗和防治鼻渊病症,且能有效地控制合并症的发生,对合并症具有一定的疗效;2、纯中药制剂,配方独特,无毒副作用,治标治本,不易复发;3、口服使用,服用方便;4、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7%以上。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宣通肺气。
石膏,味辛甘、性寒,主用于清肺胃火热。
黄连,味苦性寒,主要有清泻心胃火热,凉肝胆解热毒,并有燥湿作用。酒炒后即缓解其寒性又具清上热之力。
黄芩,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解毒之效,清少阳邪热,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金银花,味甘性寒,散风热,升散透达。
羚羊角,味咸,性寒,具有保肝明目之效。
龙胆草,味苦性寒,有清泻肝胆火热作用。
川芎,味辛性温,有行气开郁的作用,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通行十二经。
三棱,味苦,性平,主要功能是散血、行气、软坚,消积血、化瘀、通络、开窍、散结等作用。
芜菁子,味辛性平,入肝脾二经,明目清热利湿。
甘草,性味甘平,主要用于补脾、清热、解毒,缓急润肺及调和药性。
当归,味甘性温,是治疗血分病要药,可使血各归其所,主用于补血、活血。近代研究证明,当归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能健脾、燥湿、益气、生血。
桔梗,味苦辛性平,主要有宣通肺气、肺热之功。
太子参,性和平,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能养津。近代研究证明,太子参能增强大脑皮质兴奋度和灵活性,使身体对多种致病因子的抗病、抗毒能力增强,并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
白芷,性味辛温,有散风、除湿、通窍、排脓、止痛之功效。
辛荑,气味辛温,有祛风通窍的作用,尤善于宣肺而通鼻窍。
薄荷,主为辛凉解表之药,发散风热,清肝明目。
细辛,气味辛温,有窜透开滞的效能,主通肺窍。
柴胡,味苦性平,升举清阳。
本发明配方中,以宣通肺气、清利肝胆的麻黄、桔梗、黄芩、黄连、金银花、芜菁子、龙胆草、羚羊角为君药,以升清阳、健脾养血之柴胡、当归、白芍、太子参为臣药,以散风通窍,活血消积的辛荑、细辛、白芷、薄荷、三棱、川芎为使药。全方药性综合,在不热不凉之间,以驱邪为主,辅以扶正之药,驱邪而不伤正,养正而不助邪,标本兼治,愈后不易复发,并可提高机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选取麻黄10克、石膏20克、黄连(酒炒)10克、黄芩(酒炒)10克、金银花15克、羚羊角3克、龙胆草5克、川芎8克、三棱3克、芜菁子5克、甘草8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桔梗10克、太子参10克、白芷5克、辛荑5克、薄荷5克、细辛3克和柴胡8克,配伍混合后,在高压容器内蒸15-20分钟,取出自然凉干,再粉碎成细粉状,依次装入胶囊,每百粒胶囊含药物70±1克。口服使用,每日三次,每次4-6粒,1个月为一疗程,可有效治疗急慢性鼻炎。
实施例2。选取麻黄15克、石膏15克、黄连(酒炒)8克、黄芩(酒炒)15克、金银花10克、羚羊角2克、龙胆草3克、川芎6克、三棱5克、芜菁子3克、甘草5克、当归8克、白芍8克、桔梗8克、太子参8克、白芷3克、辛荑3克、薄荷3克、细辛2克和柴胡5克。制作及使用方法同上,也可有效治疗急慢性鼻炎。
为验证本发明的疗效,申请人于2001年-2005年在山东省阳谷县鼻炎专科医院作了如下临床试验1、临床资料(1)共试验鼻渊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3-60岁之间,全部病例经临床和X片检查均符合鼻渊的诊断标准。
(2)分组随机选取40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31例,女9例;其它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9例。
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条件相匹配,二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观察时间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发明药物,每日三次,每次4-6粒(每百粒含药物70±1克);对照组采用呋麻液滴鼻并配以消炎药物。
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鼻渊疗效的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X线示鼻窦无导常;(2)有效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症状减轻,X线示鼻窦有明显改善;(3)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4、疗效结果疗效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7.5%,治愈率达到80%,其中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体治疗数据见下表

5、结论本发明药物能够有效治疗鼻渊病症,疗效显著,治疗率及总有效率高。
6、具体病例以下为利用本发明药物治疗鼻渊病症的具体病例病例1、王××,女53岁,鼻塞不通,常流浊黄涕2年,伴头痛,2004年6月来我院就诊,检查示鼻音重,舌苔薄黄、脉弦细,右下鼻颊肿大,诊断为额窦炎。口服本发明药物,每日3次,每次5粒(每百粒含药物70±1克)。用药5天时,鼻塞通,浊黄涕减少,头痛症状消失。继服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X线示正常,临床治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宋××,男35岁,时觉鼻塞,呼吸不畅,嗅觉迟钝,时流浊涕并逐渐加剧。就诊前时感头痛、头晕,额部发胀,有时身体发热。2004年7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鼻窦炎。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3次,每次5粒(每百粒含药物70±1克)。治疗1个月,头痛减轻,浊黄涕减少,通气流畅,自我感觉好转,继服1个,诸症消失,X线示正常,临床治愈。
病例3、刘××,17岁,学生,2004年9月来我院初诊。病史鼻塞不通,流浊黄涕3年,有时头痛、头晕,曾口服消炎药,疗效不佳。检查,舌质红润少苔,脉弦细滑略数,舌尖边红、两鼻颊肿大,诊断为鼻窦炎。口服本发明药物,每日3次,每次5粒(每百粒含药物70±1克)。14天后,复诊鼻塞通,浊黄涕消失,头痛症状减轻,舌尖边红点见少,下鼻颊肿大消退,继服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治愈。随访2年无复发。
权利要求
1.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麻黄10-15、石膏15-20、黄连(酒炒)8-10、黄芩(酒炒)10-15、金银花10-15、羚羊角2-3、龙胆草3-5、川芎6-8、三棱3-5、芜菁子3-5、甘草5-8、当归8-10、白芍8-10、桔梗8-10、太子参8-10、白芷3-5、辛荑3-5、薄荷3-5、细辛2-3和柴胡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麻黄10、石膏20、黄连(酒炒)10、黄芩(酒炒)10、金银花15、羚羊角3、龙胆草5、川芎8、三棱3、芜菁子5、甘草8、当归10、白芍10、桔梗10、太子参10、白芷5、辛荑5、薄荷5、细辛3和柴胡8。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治疗鼻渊病症的药物,属于中药领域,是由麻黄、石膏、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金银花、羚羊角、龙胆草、川芎、三棱、芜菁子、甘草、当归、白芍、桔梗、太子参、白芷、辛荑、薄荷、细辛和柴胡,按一定重量配比组合而成,能有效治疗和防治鼻渊病症,且能有效地控制合并症的发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7%以上。
文档编号A61P11/02GK1915400SQ200610069798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5日
发明者宋来运 申请人:宋来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