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69919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发热的外贴膏,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还涉及上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被病邪所伤,所以病理上容易发病,肺多受累,脾常不足,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往往肺脾同病。。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易显热证,故临床小儿热病(证)最多小儿发热病因病机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发热有以下特点1.易挟痰小儿肺腑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敷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发热之后,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2.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反滞,使发热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甚至使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3.易挟惊小儿心肝有余,感受外邪,易化热化火,动风扰心,使发热易挟惊而出现烦躁哭闹,,惊惕,甚至发生惊厥。4.易伤阴伤津液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阴伤阳亢;又由于“阳常有余”,阳有余即化热化火,火热旨能伤阴,因此小儿在热证中多见伤阴伤津液之证而出现目涩鼻燥,口干唇焦,咽干而痛,口渴,干咳少痰,舌光红无苔少津,大便燥结,尿短赤等.5.易挟湿湿为阴邪,重浊粘滞,终归脾胃。由于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最易病“湿”。湿性沾腻,易阻遏气机,湿阻气滞,气滞复加重湿阻,胶着难解,湿邪不易速去。故小儿发热时易兼挟湿证而出现肢体困倦,脘闷纳呆,腹胀呕恶,便溏不爽,尿不利,舌苔腻或厚腻等。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市售治疗小儿发热的常用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感冒冲剂”等,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使用不便,依从性差,小儿拒服和哭闹,往往因食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二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比如没有较好地在宣肺化痰、开胃运脾、解郁导滞、通畅气机,整体调整等方面,专门针对小儿发热的特点来用药。
各类文献所载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特点来用药。二是制备工艺简单,在质量控制,制剂稳定性方面,不利用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迄今为止,市场没有见到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而小儿发热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因此非常需要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生产上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计量准确,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外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
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主要针对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是青蒿1-10、柴胡0.8-6、桉叶0.5-4、薄荷0.5-2、葛根0.4-2、荆芥0.5-2、白薇0.3-3、连翘1-10、金银花1-5、黄芩1-4、桔梗0.5-2、前胡0.5-2、枳壳0.5-2、茯苓0.5-2、芦根0.3-1.8、全瓜蒌0.2-1.5、蝉蜕0.1-1、苍术0.1-0.8。
方中青蒿,辛,苦,寒,气味芳香,透邪外达,善清血中伏火,除阴分伏热;柴胡,辛,苦,微寒,为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能和解少阳,疏肝解郁,退热升阳;桉叶,辛,苦,凉,功用有三1.能清热解毒,祛痰祛湿,驱风镇痛;2.能防腐防臭,消毒杀虫;3.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薄荷,功用有三1.辛凉发汗,清轻凉散,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2.能键胃消食下气和疏解肝郁;3.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葛根,引药入胃经,甘,辛,凉,既能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又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且能生津液,起阴气。荆芥,辛、微温,既祛风解表,透邪外达,又监制诸药寒凉太过而凝滞腠理、玄府之弊;白薇,苦、咸、寒,既清实热,又退虚热;连翘和金银花,轻清宣透,散上焦热邪;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燥肠胃湿热;桔梗,引药入肺经,开宣肺气,散风热,利咽祛痰;前胡,宣散风热,降气祛痰;枳壳,行气宽中除胀,既使宿食浊物因气行而通下,又使气机畅通以泻热;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而不伤气,且能镇惊;芦根,甘能生津、育阴,寒能清热,上可清宣肺热,润燥缓咳,中能清胃热止呕,下能利尿,引热从小便出;全瓜蒌,甘寒而润,清肺热,润肺燥能化痰,又利气散结以宽胸,且润肠通便,使肺热从大肠泻下;蝉蜕,甘,寒,既开宣肺气,疏散风热,又息风止痉;苍术,辛,苦,温,引药入脾经,既升清降浊而健脾运脾,又监制诸药寒凉而凝滞气机。诸药相伍,透表清里,疏风清热,解郁导滞,使邪祛毒解,热退津复,气机通畅而诸症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羊毛脂、凡士林等,增塑剂,如丙三醇等,表面活性剂,如司盘20等、透皮剂,如氮酮、冰片、薄荷脑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部分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的挥发油,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九味各药所需重量的1/5至4/5,加水蒸馏并收集挥发油,蒸馏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挥发油,所述挥发油不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是很好的快速透皮促进剂。蒸馏的时间最好是5-10小时;将蒸馏的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2)煎煮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将所述煎液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具体步骤为取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也可加入第(1)步中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药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3)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等,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丙三醇,占细粉B重量1-2%的司盘20,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冰片和占细粉B重量1-2%的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以上所述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中,所述葛根、荆芥、白薇、金银花、茯苓、芦根、蝉蜕、苍术这8味中药可以用下列中药替换,可以达到相同的疗效0.4-2重量份的葛根可以用0.5-4重量份的桑叶、菊花、牛蒡子或淡豆豉中任意一种替换;0.5-2重量份的荆芥可用0.3-1重量份的防风替换;0.3-3重量份的白薇可用0.3-2重量份的地骨皮、银柴胡或胡黄连中任意一种替换;1-5重量份的金银花可用0.5-4重量份的板蓝根、大青叶、栀子、鹅不食草、鱼腥草、地丁、射干、穿心莲或山豆根中任意一种替换;0.5-2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7-3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0.3-1.8重量份的芦根可用0.1-1重量份的石膏、知母、玄参、生地、竹叶或天花粉中任意一种替换;0.1-1重量份的蝉蜕可用0.1-0.3重量份的牛黄、钩藤、地龙、僵蚕或水牛角中任意一种替换;0.1-0.8重量份的苍术用0.05-0.2重量份的藿香、紫苏叶或白芷中任意一种替换。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规格为每贴药量为1.5-3克,最佳为2克。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圆形软膏,气味芳香。
本发明配方的外贴膏,也可以按巴布剂,红外线纳米贴,橡胶贴膏,电子药贴,磁疗贴等不同外贴剂的不同制备工艺生产。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其功能为疏风透邪,清热解毒,导滞解郁。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时邪疠气或郁、滞化热等引起的发热,面赤,头身疼痛,鼻流浊涕,咳嗽,口渴,咽喉红肿痛疼,舌红,苔黄,脉数。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也可以针对小儿发热时的偏燥、偏湿、偏滞、偏虚、偏实等不同特点,增减其他相关中草药原料,包括增减药物剂量。
用法用量贴于脐部,一次一贴,每12-24小时一次,一日一次。也可以贴于膻中、大椎、肺俞(双)、涌泉(双)等穴,所述穴位均为治疗发热的要穴,不仅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亦可使药力由表及里,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以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而治愈疾病。
本发明优点1.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2.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
3.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4.通过对500例给药临床观察,本方药治疗2天内,体温完全降至正常者占86.2%,疾病痊愈率为47.8%,本方药治疗3天内,疾病总有效率为97.6%。疗效显著,无体温反跳及退热剂所致大汗甚至厥脱之弊。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5.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正在静滴或肌注治疗发热的患儿,用本药贴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静滴或肌注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本药贴的运用,在减少使用抗生素和解决耐药菌株问题及避免滥用激素问题方面有一定意义。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青蒿100克、柴胡600克、桉叶50克、薄荷50克、葛根40克、荆芥50克、白薇30克、连翘500克、金银花100克、黄芩200克、桔梗50克、前胡50克、枳壳50克、茯苓50克、芦根30克、全瓜蒌20克、蝉蜕10克、苍术10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重量的4/5,加水蒸馏5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过滤分离后,备用;(2)取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药液,每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1(50-60℃);(3)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80目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的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目的细粉B,并称重689克;
(5)取290克凡士林和56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6.9克丙三醇,6.9克司盘20,6.9克氮酮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6.9克冰片和6.9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2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青蒿100克、柴胡300克、桉叶400克、薄荷200克、葛根200克、荆芥130克、白薇300克、连翘100克、金银花500克、黄芩100克、桔梗200克、前胡200克、枳壳160克、茯苓200克、芦根110克、全瓜蒌90克、蝉蜕60克、苍术80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重量的1/2量,加水蒸馏7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过滤分离后,备用;(2)取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药液,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4(50-60℃);(3)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140目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5%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140目的细粉B,并称重1475克;
(5)取1047克凡士林和135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22克丙三醇,22克司盘20,22克氮酮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22克冰片和22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3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青蒿1000克、柴胡80克、桉叶200克、薄荷110克、葛根120克、荆芥200克、白薇180克、连翘1000克、金银花280克、黄芩400克、桔梗120克、前胡160克、枳壳200克、茯苓130克、芦根180克、全瓜蒌150克、蝉蜕100克、苍术50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重量的1/5量,加水蒸馏10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经过滤分离后,备用;(2)同实施例1中(2)相同,只是每次煎煮时间为1.5小时,浓缩后的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30(50-60℃);(3)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2%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2702克;(5)取2431.8克凡士林和270.2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54克丙三醇,54克司盘20,54克氮酮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54克冰片和54克薄荷脑,其他步骤同实施例1中(5)相同。
实施例4将实施例1中40克葛根换成50克桑叶,或菊花,牛蒡子,淡豆豉,30克白薇替换成30克地骨皮,50克茯苓换成70克薏苡仁,10克蝉蜕换成10克牛黄,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将实施例2中130克荆芥换成50克防风,500克金银花换成100克板蓝根,110克芦根换成10克石膏,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6将实施例3中180克芦根换成50克知母,50克苍术换成5克藿香,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7以上实施例的外贴膏,均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通过对500例给药临床观察,本方药治疗2天内,体温完全降至正常者占86.2%,疾病痊愈率为47.8%,本方药治疗3天内,疾病总有效率为97.6%。疗效显著,无体温反跳及退热剂所致大汗甚至厥脱之弊。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临床报道于1996年8月至2006年6月,采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小儿发热500例,并设立对照组25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0例和对照组250例,一般临床资料详见下列表中表1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分布

表2 两组患儿病程分布

1.2 临床表现 详见下列表中表1 入院时两组患儿体温分布情况


表2 入院时两组患儿中医挟证分布情况

表3 入院时两组患儿西医诊断病种分布情况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 单独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对于白细胞计数偏高或淋巴细胞增高,体温高于39℃,炎症及其他并发症状明显者加用抗感染,退热等综合治疗。12-24小时换药一次。
2.2对照组 在常规病因治疗基础上,一律用市售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口服,按说明书用法用量。综合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3天1疗程。
3.疗效分析3.1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24-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24-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治疗48-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治疗结果3.2.1两组体温首次降到正常及完全降到正常时间比较

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2.2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痊愈率对比,经统计学处理X2=665.15,P<0.01;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经统计学处理X2=37.97,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痊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0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
4.典型病例例一.左**,男,5岁,反复发热7天,伴有咳嗽,喉间痰鸣,曾先后静滴鱼金注射液、磷霉素针.,病毒唑针等,肌注柴胡针及超声雾化吸入青霉素,地米针等,效果不显著。现症状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咽喉疼痛,胸闷脘痞,食少,恶心欲吐,困倦乏力,便溏不爽,尿不利。体检腋温39.3℃,咽部红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听诊双肺散布中、小湿罗音,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71%,淋巴细胞.24%,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粗,以右下肺为著。诊断中医,肺炎喘嗽,挟痰挟湿证明显;西医,支气管肺炎。在静滴磷霉素针同时,加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脐部,当夜体温降至38℃,咳嗽减少,喉间痰鸣减轻。第二日,体温降至37.5℃,咳嗽次数,咳痰明显减少,喉间痰鸣明显减轻。食欲增强。连用3贴后热退身安,诸症状消失。血常规正常,痊愈。随访一月无复发。
例二,柳**,女,二个月,因患儿发热吐乳一天来就诊。现症状面红耳赤,鼻流浊涕,喷嚏咳嗽,喉间有痰鸣声,吸奶后吐乳,大便稀溏,次数多,夹有乳片,尿白浊,夜寐不安,时时啼哭。体检腋温38.4℃,咽部充血,腹胀,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心肺听诊无异常。诊断中医,风热感冒,挟食滞证明显;西医,上呼吸道感染。单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脐部,1小时后,体温降至37.4℃。第二天复查,体温36.9℃,咳嗽,痰鸣明显减少,吐乳消失。又用一贴后,诸症痊愈。随访一周无复发。
例三.姚**,男,3岁,患儿发热咽痛3天,曾先后静滴清开灵针,头孢曲松钠粉针,病毒唑针,地米针等,肌注干扰素针,安痛定针及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中西药,但发烧仍不退,治疗效果不佳。现症状发热烦躁,面颊发红,目涩鼻燥,口干唇焦,咽干而痛,吞咽不利,口渴,干咳,大便燥结,尿黄量少。体检腋温39.6℃,咽颊部潮红充血,扁桃腺II°肿大,下颌淋巴结肿大,压痛。舌光红无苔少津,脉细数。听诊心率113次/分,律整,无杂音,双肺无异常。白细胞19.6×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0%。诊断中医,风热蕴结咽喉之乳蛾,伤阴伤津液证明显;西医,扁桃体炎。在静滴头孢曲松钠针,病毒唑针同时,加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1小时后,体温降至38.6℃。第二日复查,体温降至37.8℃,咽痛减轻,干咳减少。连用4贴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扁桃体肿大消失,诸症状消失,血常规正常,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例四.李**,女,2岁,患儿发热伴烦躁哭闹已5天。曾肌注青霉素针,地米针,柴胡针等,肛塞小儿退热栓,喂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感冒冲剂等,但每天晚上仍发烧38℃以上,睡卧不宁,惊惕啼叫,有时手足乱动。现症状鼻流浊涕,烦躁哭闹,纳食减少,大便干结,尿短赤。体检腋温38.6℃,咽部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青紫。听诊心肺无异常。诊断中医,风热感冒,有挟惊证;西医,上呼吸道感染。单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双涌泉穴,半小时后体温降至37.8℃,当晚哭闹啼叫减少,睡眠明显好转。第二天复查体温36.9℃,食量增加。连用2贴后,每晚体温正常,诸症痊愈。随访半月无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是青蒿1-10、柴胡0.8-6、桉叶0.5-4、薄荷0.5-2、葛根0.4-2、荆芥0.5-2、白薇0.3-3、连翘1-10、金银花1-5、黄芩1-4、桔梗0.5-2、前胡0.5-2、枳壳0.5-2、茯苓0.5-2、芦根0.3-1.8、全瓜蒌0.2-1.5、蝉蜕0.1-1、苍术0.1-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贴膏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9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共同煎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其中0.4-2重量份的葛根用0.5-4重量份的桑叶、菊花、牛蒡子或淡豆豉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2重量份的荆芥用0.3-1重量份的防风替换;或者,0.3-3重量份的白薇用0.3-2重量份的地骨皮、银柴胡或胡黄连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1-5重量份的金银花用0.5-4重量份的板蓝根、大青叶、栀子、鹅不食草、鱼腥草、地丁、射干、穿心莲或山豆根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2重量份的茯苓用0.7-3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或者,0.3-1.8重量份的芦根用0.1-1重量份的石膏、知母、玄参、生地、竹叶或天花粉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1-1重量份的蝉蜕用0.1-0.3重量份的牛黄、钩藤、地龙、僵蚕或水牛角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1-0.8重量份的苍术用0.05-0.2重量份的藿香、紫苏叶或白芷中任意一种替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青蒿、柴胡、桉叶、薄荷、荆芥、连翘、前胡、枳壳、苍术9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葛根、白薇、金银花、黄芩、桔梗、茯苓、芦根、全瓜蒌、蝉蜕9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9味各药的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9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药渣共同煎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步中,蒸馏的时间为5-10小时;所述第(2)步中的煎煮过程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时间为1-1.5小时,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在50-60℃时为1.21-1.3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步中,所述细粉A为80-200目的细粉;在所述的第(4)步中,干燥温度为60℃以下,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所述基质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所述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中的氮酮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透皮剂中的冰片和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均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0.4-2重量份的葛根用0.5-4重量份的桑叶、菊花、牛蒡子或淡豆豉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2重量份的荆芥用0.3-1重量份的防风替换;或者,0.3-3重量份的白薇用0.3-2重量份的地骨皮、银柴胡或胡黄连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1-5重量份的金银花用0.5-4重量份的板蓝根、大青叶、栀子、鹅不食草、鱼腥草、地丁、射干、穿心莲或山豆根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5-2重量份的茯苓用0.7-3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或者,0.3-1.8重量份的芦根用0.1-1重量份的石膏、知母、玄参、生地、竹叶或天花粉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1-1重量份的蝉蜕用0.1-0.3重量份的牛黄、钩藤、地龙、僵蚕或水牛角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1-0.8重量份的苍术用0.05-0.2重量份的藿香、紫苏叶或白芷中任意一种替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发热病因病机,含青蒿、桉叶、薄荷、荆芥等18种中药,经煎煮、浓缩、粉碎、调合等步骤制成贴膏。按照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制成的外贴膏,具有疏风透邪,清热解毒,导滞解郁。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时邪疠气或郁、滞化热等引起的发热,面赤,头身疼痛,鼻流浊涕,咳嗽,口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显著,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文档编号A61P11/14GK1899543SQ200610098629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0日
发明者左耀武 申请人:左耀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