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药豆颈椎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74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胶药豆颈椎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枕头,特别是涉及一种枕芯内填充物为中药材料的蜂胶药豆颈椎枕。
背景技术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性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及颈、肩、臂、手疼痛、麻木等综合症状。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又是难以治愈的顽疾之一。该病多发年龄在30~50岁,近年来中青年发病者也呈上升趋势,但在治疗患者中也有9~13岁的少年学生,他们多是由于打闹致伤从而引起颈椎病,青年多因长期伏案工作,如会计、编辑等30岁左右的同志,他们的发病率也较高。
颈椎病的病因多半因后天成长过程中受外力损伤、劳损、局部气血淤积,营养输送不畅、肝肾渐亏、气血虚亏、风寒湿邪气入侵,由于现在的中青年缺乏锻炼,导致体质渐弱,韧带钙化、肥厚,间盘退化,骨刺形成,椎管变窄,脊背疼痛,压迫神经,供血不足,头晕、头疼等反复发作,而其中经常疲劳驾驶、办公室疲劳久坐,长期睡眠姿势不良,往往导致压迫神经、经脉不畅,眩晕、疼痛等症状更加明显,勾突关节错缝、增加也较其它情况严重。而先天性的骨性狭窄,临床较为少见。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牵引、理疗按摩、手术、烤电、骶骨注射等方法。也有配合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用来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有很多,例如申请号200510058980.1、申请号200510044559.5、申请号200510113104.4等等很多。但是,取得理想效果的治疗方法很少,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时间长,过程复杂,产生副作用的方法较多。而手术治疗不仅风险高,费用大,通常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治疗颈椎病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简单易用,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的蜂胶药豆颈椎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包括枕套和枕芯,枕芯中的填充物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材料,其中(1)、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300~1700g,川芎15~60g,熟地黄50~150g,透骨草20~100g,葛根30~80g,赤芍2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60g,茜草50~15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2)、上述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为除蜂胶液和黑大豆外,先将按配方称取的川芎、熟地黄、透骨草、葛根、赤芍、菊花、半夏、石决明、茜草、威灵仙和皂角刺混合,然后加入水4000~5000ml,混合后进行熬煮,待药液熬至2400~2600ml时停止,将黑大豆放入药液浸泡45~50小时,浸泡后黑大豆将药液完全吸收,凉干或烘干后将黑大豆与蜂胶液一块拌匀装入枕芯即可。
上述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中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400~1500g,川芎15~35g,熟地黄50~80g,透骨草20~50g,葛根30~50g,赤芍20~4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40g,茜草50~8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上述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中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500~1600g,川芎35~60g,熟地黄120~150g,透骨草80~100g,葛根50~80g,赤芍4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40~60g,茜草120~15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上述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中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400~1500g,川芎15~35g,熟地黄80~120g,透骨草50~80g,葛根30~50g,赤芍20~4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40g,茜草80~12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上述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中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500~1600g,川芎35~60g,熟地黄80~120g,透骨草50~80g,葛根50~80g,赤芍4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40~60g,茜草80~12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1.本发明产品中的药物配方科学严谨,选料精良,纯天然药物,不含任何激素,特别是经蜂胶液处理后无霉变、无虫蛀,更有利于活血除痹,消炎去湿,强筋壮骨,滋利关节等特色。
2.本发明产品治疗颈椎病属于中医物理疗法,体外用药,简单易用,无致癌、无致畸、无致突变等负面影响。
3.本发明产品的使用无煎服中药之烦恼,无注射之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无环境污染等众多优越性。
4.本发明产品既能改善睡眠质量,又能有效治疗颈椎病的多种症状,并且疗效显著。
5.本发明产品适合所有中老年人群,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经济实惠,可长期使用,延年益寿。
本发明产品中的中药配方科学严谨,选料精良,纯天然药物,特别是经蜂胶液处理后无霉变、无虫蛀,更有利于活血除痹,消炎去湿,强筋壮骨,滋利关节等特色。本发明属于中医物理疗法,体外用药,简单易用,无致癌、无致畸、无致突变等负面影响。无煎服中药之烦恼,无注射之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无环境污染。
本发明产品的中药组方具有补肝肾,破血消积,舒筋活血,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开腠理,通经络,除诸风湿痹,治疗筋骨疼痛等功效。
本发明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枕可减轻或消除因颈肌筋膜炎或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一切症状。
颈肌筋膜炎的标准X光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临床有颈部酸困、僵硬,扭动不适,肩臂酸困,上肢无力、麻木,头疼、头晕等症状。
颈椎骨质增生临床症状有肩臂酸困,上肢无力、麻木,指关节疼痛,颈项僵硬,扭动不适,头晕、头疼,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眼目昏花(查眼底正常),舌头麻木,心慌、心跳,出虚汗(做心电图正常),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尿频,精神病,下肢无力,脚有海绵底样,中青年女性有的会有乳腺增生。X光片可见颈椎间隙变窄,椎体有增生迹象或模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
本发明产品的使用方法将加工处理过的黑大豆装入枕芯,套上外罩,制成药枕。将药枕枕在颈部下,后脑勺似着床,似不着床,本发明产品通过大椎、崇骨、哑门、风府、风池等穴位将药物进行传导,这样以来可以起到药穴两用,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加上此种枕法具有牵引作用,可明显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本发明产品中的各原料药的药理为蜂胶味酸、甘,性平,入肝、脾二经。功效主治;1.散结止痛。2.生肌敛疮治溃疡久不收口,皲裂,本品能去腐升肌,故用之有效。
蜂胶液能防腐、防霉变、防蛀虫,增加免疫能力,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疲劳、抗肿瘤等作用。
黑大豆味甘,性平,入脾、肾二经,具有补肾明目之功。功效主治1.利水下气黑大豆甘、淡渗利,色黑入肾经,能治肾病,临床多用于治疗水肿、腹胀等症。2.祛风解毒黑大豆,功能活血祛风,清热解毒,故适用于治疗风痹,产后风痉,风毒脚气,痈疽疮毒,并能解多种药毒。3.润燥补肾黑大豆,甘能补益,入肾经,能补肾虚,又富含油脂能润燥。故适宜于治疗肾虚遗尿,肾燥盗汗等症。
川芎性温,味辛,入肝、胆二经,具有清头风、便血之功。功效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清头风便血。用于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三经,具有滋阴补肾之功。功效主治1.滋肾养肝熟地色黑,黑能入肾,生精补髓,又为补血要药,肝藏血,补血即益肝之体,肝肾同源,精血互化,遗精、潮热、精血两虚病,故熟地有滋肾养肝之效。2.阴虚咳喘熟地色黑,人肾经,为滋补肾阴的要药,因肾主纳气,若肾脏亏损,气失摄纳而上逆,而致咳嗽气喘。3.消渴素体阴虚,复因劳欲过度,更耗阴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上灼肺金,遂致肾虚而肺燥,发为消渴。4.补血调经熟地味甘,性温入肝肾经,甘能补,温能通,月经源于血海,定期疏泄,正常与否,与肝肾有关,所以熟地黄养血调经,视为圣药。
透骨草性温,味甘、辛,入肺、肝二经。功效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透骨,解毒化疹;可用于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疮癣肿毒等症。
葛根性平,味甘、辛,无毒;入胃、脾、肺、膀胱四经;具有生津止血作用。功效主治1.解肌发表葛根辛甘而平,入脾、肺经,辛能散,甘能补,以辛泄闭,能解肌发表,平偏寒,能清热肺热,常用于温热头痛项强,癍疹不透,耳聋,高血压,心绞痛等症,均有较好的升阳解肌,发表的功效。2.除烦止渴葛根甘而平,甘能补,能生津消渴,凉血清热之功。3.清热解毒本品药辛甘而偏凉,辛能泄热,能散热,凉能清热解毒,又能生津,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效。
赤芍性凉,味苦,入肝、脾二经,具有破血活血作用。功效主治1.祛瘀止痛赤芍味苦、性凉,归肝经,本品善走血分,有清肝泻火、散瘀止痛、清热凉血之功,故可用于因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2.清热凉血赤芍味苦、性凉,长于清血分实热,又能泻火解毒,故用于因血分有热而引起的各种病症。3.利水通淋赤芍味苦、性凉,能燥湿利水,清热通淋,故可用于因热而致小便不利证。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肝二经。功效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疔疮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
半夏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脾、胃二经。功效主治1.燥湿化痰半夏辛、苦、温,辛可发散,苦能燥湿,温以散寒。又入脾经,故可用于温化寒痰,祛除湿痰。2.降逆止呕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之要药。3.消痞散结半夏其味辛、苦,辛具走窜之性,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其苦可通泄,故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症。
石决明味咸、性寒,入肝、肺、肾三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通淋散结、清肺祛热等功效。
茜草性寒、味苦酸,入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等功效,主治吐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症。
威灵仙性温,味辛、咸,入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宣风通气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
皂角刺性温,味辛,入肝、胃经,具有破积消肿、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等功效。主要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等症。
6.临床疗效情况近几年来经过对80病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治疗效果男女差别不大。男患者38例,其中年龄20~40岁的患者4例,40~70岁的患者34例;女患者42例,其中年龄20~40岁的患者7例,40~70岁的患者35例。显效60例,占75%;有效15例,占18.75%;无效5例,占6.25%。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或达到95%以上。
有效症状消失70~80%,偶尔有不适之感。
无效症状有所缓解、改善,但不十分明显。
典型病例病例1刘某,男,52岁,易经研究会会员,禹州市人,本人描述颈部扭动不适,头疼,眼目昏花,上臂酸困无力,手指麻木。X光片显示颈椎C4~C7椎体内缘有轻度骨质增生,骨间隙变窄,经过多种方法治疗,疗效欠佳,后用本发明产品蜂胶药豆颈椎枕40天,症状完全消失。
病例2张某,男,53岁,教师,禹州市人,本人描述头晕、眼花,上臂无力、麻木,小便次数较多,B超检查结果为前列腺3.9×3×1.9cm,体积不大。X光片显示颈3~颈5椎间隙变窄且模糊。经使用本发明产品蜂胶药豆颈椎枕5个月,以上症状消失。
病例3刘某之妻,50岁,禹州市人,本人描述手指麻木,不能捏针,耳鸣、耳聋,上臂酸困。X光片显示颈椎5、6、7椎体内外缘增生,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欠佳。刘某病症消失后,刘某之妻又用半年,以上症状减轻80%以上。
病例4孙某,男,60岁,医生,禹州市人,本人描述背部大椎穴下、左上臂三角肌处酸困、难受,X光片显示C4椎体外下缘有增生现象,经用本发明产品蜂胶药豆颈椎枕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5柴某,60岁,女,农民,本人描述肩背及上臂酸困难受,手指僵硬、麻木,不会捏针,时有头晕现象。X光片显示生理曲度变直,C3~C7椎体内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经用本发明产品蜂胶药豆颈椎枕半年,症状减轻60%以上。
病例6刘某,55岁,男,农民,本人描述心慌、心跳厉害,出虚汗,心电图显示正常。肩臂酸困无力,双手指关节均疼痛,本人怀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化验检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X光片显示C2~C7椎体增生严重,生理曲度变直。通过使用本发明产品半年,症状明显减轻,但不是很满意。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仅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不是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包括枕套和枕芯,枕芯中的填充物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材料,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ml,黑大豆1400g,川芎15g,熟地黄50g,透骨草20g,葛根30g,赤芍20g,菊花15g,半夏5g,石决明20g,茜草50g,威灵仙30g,皂角刺30g。
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为除蜂胶液和黑大豆外,先将按配方称取的川芎、熟地黄、透骨草、葛根、赤芍、菊花、半夏、石决明、茜草、威灵仙和皂角刺混合,然后加入水4000ml,混合后进行熬煮,待药液熬至2400ml时停止,将黑大豆放入药液浸泡45小时,浸泡后的黑大豆将药液完全吸收,捞出凉干,最后将凉干的黑大豆与蜂胶液一块拌匀装入枕芯即可。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600g,川芎60g,熟地黄150g,透骨草100g,葛根80g,赤芍60g,菊花40g,半夏20g,石决明60g,茜草150g,威灵仙60g,皂角刺6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6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
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5ml,黑大豆1500g,川芎30g,熟地黄70g,透骨草40g,葛根50g,赤芍30g,菊花25g,半夏15g,石决明30g,茜草70g,威灵仙40g,皂角刺4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500g,川芎40g,熟地黄100g,透骨草60g,葛根60g,赤芍40g,菊花30g,半夏10g,石决明40g,茜草100g,威灵仙5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5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600g,川芎50g,熟地黄120g,透骨草80g,葛根70g,赤芍50g,菊花35g,半夏15g,石决明50g,茜草120g,威灵仙45g,皂角刺45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6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500g,川芎35g,熟地黄80g,透骨草50g,葛根50g,赤芍40g,菊花40g,半夏20g,石决明40g,茜草80g,威灵仙60g,皂角刺6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6小时。
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ml,黑大豆1400g,川芎20g,熟地黄60g,透骨草30g,葛根40g,赤芍30g,菊花25g,半夏10g,石决明30g,茜草60g,威灵仙40g,皂角刺4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5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7小时。
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5ml,黑大豆1500g,川芎30g,熟地黄70g,透骨草40g,葛根45g,赤芍35g,菊花35g,半夏15g,石决明35g,茜草70g,威灵仙5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5ml,黑大豆1500g,川芎35g,熟地黄120g,透骨草80g,葛根50g,赤芍40g,菊花15g,半夏5g,石决明40g,茜草120g,威灵仙30g,皂角刺3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十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500g,川芎45g,熟地黄130g,透骨草90g,葛根60g,赤芍50g,菊花30g,半夏10g,石决明45g,茜草130g,威灵仙40g,皂角刺45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5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一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600g,川芎50g,熟地黄140g,透骨草95g,葛根70g,赤芍55g,菊花35g,半夏15g,石决明55g,茜草140g,威灵仙5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6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二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ml,黑大豆1400g,川芎15g,熟地黄80g,透骨草50g,葛根30g,赤芍20g,菊花15g,半夏5g,石决明20g,茜草80g,威灵仙30g,皂角刺3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6小时。
实施例十三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500g,川芎35g,熟地黄120g,透骨草80g,葛根50g,赤芍40g,菊花40g,半夏20g,石决明40g,茜草120g,威灵仙60g,皂角刺6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十四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5ml,黑大豆1500g,川芎25g,熟地黄100g,透骨草65g,葛根40g,赤芍30g,菊花25g,半夏15g,石决明30g,茜草100g,威灵仙45g,皂角刺45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五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5ml,黑大豆1500g,川芎35g,熟地黄80g,透骨草50g,葛根50g,赤芍40g,菊花15g,半夏5g,石决明40g,茜草80g,威灵仙30g,皂角刺3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六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600g,川芎60g,熟地黄120g,透骨草80g,葛根80g,赤芍60g,菊花40g,半夏20g,石决明60g,茜草120g,威灵仙60g,皂角刺6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七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
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500g,川芎45g,熟地黄90g,透骨草60g,葛根60g,赤芍50g,菊花25g,半夏10g,石决明50g,茜草90g,威灵仙40g,皂角刺4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5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实施例十八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600g,川芎55g,熟地黄110g,透骨草70g,葛根70g,赤芍55g,菊花35g,半夏15g,石决明55g,茜草110g,威灵仙5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50小时。
实施例十九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ml,黑大豆1300g,川芎25g,熟地黄70g,透骨草50g,葛根60g,赤芍30g,菊花25g,半夏5g,石决明25g,茜草100g,威灵仙5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4000ml,熬成的药液为24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5小时。
实施例二十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60ml,黑大豆1700g,川芎50g,熟地黄120g,透骨草85g,葛根65g,赤芍45g,菊花35g,半夏10g,石决明60g,茜草90g,威灵仙40g,皂角刺50g。
在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中水的加入量为5000ml,熬成的药液为2500ml,黑大豆在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48小时。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包括枕套和枕芯,枕芯中的填充物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材料,其特征在于(1)、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300~1700g,川芎15~60g,熟地黄50~150g,透骨草20~100g,葛根30~80g,赤芍2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60g,茜草50~15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2)、上述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为除蜂胶液和黑大豆外,先将按配方称取的川芎、熟地黄、透骨草、葛根、赤芍、菊花、半夏、石决明、茜草、威灵仙和皂角刺混合,然后加入水4000~5000ml,混合后进行熬煮,待药液熬至2400~2600ml时停止,将黑大豆放入药液浸泡45~50小时,浸泡后黑大豆将药液完全吸收,凉干或烘干后将黑大豆与蜂胶液一块拌匀装入枕芯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400~1500g,川芎15~35g,熟地黄50~80g,透骨草20~50g,葛根30~50g,赤芍20~4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40g,茜草50~8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500~1600g,川芎35~60g,熟地黄120~150g,透骨草80~100g,葛根50~80g,赤芍4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40~60g,茜草120~15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400~1500g,川芎15~35g,熟地黄80~120g,透骨草50~80g,葛根30~50g,赤芍20~4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40g,茜草80~12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500~1600g,川芎35~60g,熟地黄80~120g,透骨草50~80g,葛根50~80g,赤芍4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40~60g,茜草80~12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蜂胶药豆枕,枕芯中填充的中药材料含有蜂胶液50~60ml,黑大豆1300~1700g,川芎15~60g,熟地黄50~150g,透骨草20~100g,葛根30~80g,赤芍20~60g,菊花15~40g,半夏5~20g,石决明20~60g,茜草50~150g,威灵仙30~60g,皂角刺30~60g。中药材料的加工方法为除蜂胶液和黑大豆外,先将称取的川芎、熟地黄、透骨草、葛根、赤芍、菊花、半夏、石决明、茜草、威灵仙和皂角刺混合,然后加入水4000~5000ml进行熬煮,待药液熬至2400~2600ml时停止,将黑大豆放入药液浸泡45~50小时,浸泡后捞出晾干或烘干,再与蜂胶液一块拌匀装入枕芯即可。本发明产品简单易用,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1028552SQ20061012845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5日
发明者孙凤朝 申请人:孙凤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