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型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93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避震型轮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轮椅,特别涉及一种避震型轮椅。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轮椅款式越来越多。典型的轮椅包括车架、设于该车架前后支撑该车架的前轮和后轮。然而,这种轮椅不具有防震功能,在坑凹不平的路面时车架容易产生较大震动,导致乘坐者也跟随着颠簸,让乘坐者感觉不舒服,对于受伤的乘坐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提供一种避震、防震、防颠簸的避震型轮椅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防震、防颠簸的避震型轮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避震型轮椅,其包括车架以及设于该车架前后支撑该车架的前轮和后轮,其中该前轮通过第一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该后轮通过第二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装设所述前轮的固定座、可周向转动地设于该固定座上并向上延伸的贯穿部、固定连接在车架上的第一外套,其中该第一外套开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内腔,该第一内腔的开口朝下且内设第一弹性件,该贯穿部穿过该第一内腔的开口而可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一内腔内并抵接于该第一弹性件上,该第一内腔导引该贯穿部于该第一内腔内沿直线滑动,该第一弹性件于该第一内腔是于该贯穿部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套的第一内腔上端可转动地设有转动轴,该转动轴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脚踏臂,该脚踏臂下端斜向上或水平设有固定尾部,该固定尾部内侧上设有可在水平至垂直向上范围内翻转的踏臂板,所述第一外套上可转动地设有固定器,该固定器上设有与该脚踏臂固定连接的连接臂,该固定器上设有控制该固定器相对所述第一外套转动的按钮,该脚踏臂之间设有挡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避震机构包括与所述车架相连并在垂直方向上呈上下设置的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贯穿管、装设于该贯穿管内的第二弹性件、收容该贯穿管下端的第二外套、固定于该第二外套上并可延伸至该贯穿管内并抵接在该第二弹性件上的抵接件,其中该第一延伸臂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该贯穿管的上端,该第二延伸臂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架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二外套上,该第二外套开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内腔,该第二内腔的开口朝上,该贯穿管下端穿过该第二内腔的开口而可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二内腔内,该第二内腔导引该贯穿管于该第二内腔内沿直线滑动,该抵接件向上延伸并抵接于该第二弹性件上,该第二弹性件于该贯穿管内是于该贯穿管相对该抵接件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地设置,所述后轮的轮轴固定在该第二延伸臂的两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架向后延伸出至少一个延伸支撑臂,该延伸支撑臂尾部装设有防倒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叉架、第二叉架、构造相同的横向的两侧架以及可折叠的坐垫,其中该第一叉和该第二叉架可绕第一轴线相对转动地连接且呈X构造,该两侧架对称地设于该第一轴线两侧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一叉架和该第二叉架的下端,该侧架的前后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和第二避震机构,该坐垫两侧分别设有横向的连接件,该两连接件分别连接至该第一叉架和该第二叉架的上端并可分离地分别连接至该两侧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架包括上下间隔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以及第一竖杆,其中该第一横杆和该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和该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避震机构连接至该第一竖杆,该两侧架的第二横杆的中央分别与所述第一叉架和所述第二叉架的下端可转动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横杆上间隔设置固定座,该固定座上向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所述两连接件的连接杆至少部分分别对应收容在所述两侧架上的固定座的收容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横杆向上装设有扶手架,该扶手架包括向下延伸出前手臂和后手臂,该前手臂的下末端可分离地与设于靠近第一横杆前端的固定座上的固定槽配合,该后手臂的末端可前后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一横杆的后端,所述第一竖杆上端向上设有后背支撑臂,该后背支撑臂通过折叠器可在垂直向上向后翻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竖杆上,该两后背支撑臂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后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横杆上设有手刹装置,该手刹装置包括可转动地固定在该第一横杆上的本体、手柄和刹车件,该手柄可驱动该本体转动地与该本体固定连接,该刹车件与该本体固定连接并可被驱动与所述后轮外圆周面可分离地摩擦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避震型轮椅的前轮是通过第一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后轮通过第二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因此即使该避震型轮椅在坑凹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因第一、第二避震机构具有缓冲力的功效,即具有避震、防震、防颠簸的功能,从而避免该避震型轮椅的产生较大幅度的颠簸震动,从而让乘坐者感觉更舒适。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避震型轮椅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避震型轮椅的部分第二避震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图4和图5为图1中避震型轮椅不同元件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和图7为图1中避震型轮椅后背支撑臂的折叠器的分解示意图和转动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1中避震型轮椅脚踏臂的固定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固定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避震型轮椅10主要包括车架20、设于该车架20前后支撑该车架20的前轮30和后轮40、将前轮30连接至车架20的第一避震机构50以及将后轮50连接至车架20的第二避震机构60。
如图1所示,第一避震机构50包括可转动地装设前轮30的固定座51、可周向转动地设于该固定座51上并垂直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贯穿部52、固定连接在车架20的第一、第二横杆231、232上的第一外套53(以下详细说明)。其中该固定座51中装设一水平的轴承,该垂直设置的贯穿部52的下端固定在轴承的内圈上,从而可实现贯穿部52周向转动地设于该固定座51上。该第一外套53开设有垂直向下延伸的圆柱形第一内腔531,该第一内腔531的上端开口上可转动地设有转动轴532(以下详细说明),以限制该第一弹性件于该第一内腔531中。该第一内腔531的下端开口朝下且内设第一弹性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54。该贯穿部52穿过该第一内腔531的下端开口而可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一内腔531内并抵接于该第一弹簧54上,该第一内腔531的内径与该贯穿部52的外径大致相同,从而使得该贯穿部52于该第一内腔531内沿直线滑动。该第一弹簧54垂直设置,从而确保在该第一内腔531是于该贯穿部52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从而便于前轮30抗震。需要注意的是,确保贯穿部52通过该第一弹簧54承受对前轮30的压力的情况下,该贯穿部52、对应的第一内腔531也可倾斜设置;该贯穿部52和第一内腔531也可为其他形状,只要确保贯穿部52通过该第一弹簧54承受对前轮30的压力。通过该第一避震机构50,从而能较好的对前30轮进行避震。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避震机构60包括与车架20的管状的第一竖杆233相连并在垂直方向上呈上下设置的水平向上延伸的管状的第一延伸臂61和第二延伸臂62、垂直方向设置的贯穿管63、装设于该贯穿管内的第二弹性件、收容该贯穿管63下端的第二外套65、固定于该第二外套65上并可延伸至该贯穿管63内并抵接在该第二弹性件上的抵接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64。该第一延伸臂61一端焊接在第一竖杆233上,另一端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至该贯穿管63的上端的第一锁扣631。该第二延伸臂62一端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至第一竖杆233上,另一端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二外套65上端的第二锁扣652。该第二外套65开设有向上垂直延伸的圆柱形的第二内腔651,该第二内腔651上端通过螺母654与设于第二内腔651上端的螺纹口配合,限制该第二弹簧64从第二内腔651的上端口弹出。该第二内腔651的开口朝上。该贯穿管63下端穿过该第二内腔651的开口,其外径与该第二内腔651的内径相应,借此可沿直线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二内腔651内。该抵接件为抵接杆66,其下端固定在设于第二内腔651内的固定底片653上,向上垂直延伸,其上端呈圆顶状,以抵接于该第二弹簧64的下端。该第二弹簧64的外径与该贯穿管63的内径对应,因此,于该贯穿管63内该第二弹簧64是于贯穿管63相对抵接杆66的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后轮40的轮轴41(如图3所示)固定在该第二延伸臂62的两端中间,当然也可在该第二延伸臂62的两端之间。借此,该第二避震机构60的设置,利于该后轮40的避震。需要注意的是,确保抵接杆66通过该第二弹簧64承受对后轮40的压力的情况下,该贯穿管63、对应的第二内腔651也可倾斜设置;该贯穿管63和第二内腔651也可为其他形状,只要确抵接杆66通过该第二弹簧64承受对后轮40的压力。
由于该前轮30、后轮40上分别设有第一避震机构50、第二避震机构60,整个避震型轮椅10的避震、防震、防颠簸的性能得到提高。因此因此即使该避震型轮椅10在坑凹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使用者感到更为舒适。
如图1和图3所示,该避震型轮椅10的车架20包括管状的第一叉架21和第二叉架22、构造相同的横向管状的两侧架23以及可折叠的方形坐垫24。其中该第一叉架21和该第二叉架22为管状,其中间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从而可绕该第一轴线相对转动,且呈X构造,该第一轴线为连接该第一叉架21和该第二叉架22的螺杆的中心轴线。该两侧架23对称地设于该第一轴线两侧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一叉架21和该第二叉架22的下端(以下详细说明)。该侧架23的前后两端连接第一避震机构50和第二避震机构60。该坐垫24两侧分别设有横向的连接件241,该两连接件241分别连接至该第一叉架21和该第二叉架22的上端(以下详细说明),借此可限制该第一叉架21和第二叉架22相对转动的范围。
每个侧架23包括在垂直方向上上下间隔的第一横杆231和第二横杆232以及第一竖杆233。其中该第一横杆231和该第二横杆2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震机构50的第一外套53和该第一竖杆233固定连接。第二避震机构60的第一延伸臂61和第二延伸臂62连接至该第一竖杆233。
第一叉架21和所述第二叉架22的下端固定一U形的连接体,该U形的连接体包括底部以及自底部两侧延伸出的延伸部。该底部与延伸部形成U形槽,可转动地收容两侧架23的第二横杆232的中央,然后于两延伸部末端通过螺杆和螺母将第二横杆232的中央所在U形槽中。该两连接体的底部分别固定在第一叉架21和所述第二叉架22的下端,从将两侧架23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叉架21和所述第二叉架22的下端。借此在第一叉架21和第二叉架22折叠时,确保该侧架23相对平行而相互靠拢(如图4所示)。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横杆231向上间隔设置两固定座2311,该固定座2311上向上开设有收容槽2312,连接件241为连接该坐垫24的连接杆,连接杆241部分分别对应收容在两侧架23的收容槽2312中,从而将该坐垫24牢固地连接在第一叉架21和第二叉架22的上端,不仅方便使用者坐稳,而且可控制第一叉架21和第二叉架22相对转动范围。
此外,第一横杆231和第一竖杆233向上装设有扶手架25,便于使用者扶手坐稳。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该扶手架25包括向下延伸出前手臂251和后手臂252,该前手臂251的下末端为插销状,其可分离地与设于靠近第一横杆231前端的固定座2311上的固定槽2313配合。该后手臂252的末端通过连接器253可前后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一竖杆233。该连接器253包括一对固定在第一竖杆上的三角形板件2531,该板件2531的两个角通过螺杆和螺母固定在第一竖杆233上(如图1所示),该两板件2531的另一角之间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拆手后坐2532,该拆手后坐2532固定套在后手臂252的下末端上,从而可转动地将扶手架25连接在车架20上。该扶手架25包括设于上端的扶手臂254,该扶手臂254上可设置扶手垫255。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竖杆233上端向上设有后背支撑臂26,该后背支撑臂26通过折叠器27可在竖直向上向后翻转地设置在第一竖杆233上端。该两后背支撑臂26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后垫28,从而便于支撑乘坐者的背部。该折叠器27包括与该第一竖杆233上端连接的基座271,该基座271上设有圆柱形的折叠转动槽272,该折叠转动槽272的两边的耳片273通过螺杆和螺母可转动地连接转动座274,该转动座274与该后背支撑臂26下端固定连接。该转动座274上开设有阶梯通孔2741。该阶梯通孔2741内贯穿设置插销275,该插销275具有头部2751和身部2752,该身部2752远离头部一端设有螺纹。该身部2572远离头部一端贯穿该阶梯通孔2741后通过螺母276锁住,该螺母276与该转动座274之间设有手柄277,该身部2572贯穿该手柄277设置。该身部2752上套设弹簧278,该弹簧278一端抵接在头部2571上,另一端抵接在阶梯通孔2741的过渡肩面上。该头部2571可在该阶梯通孔2741中伸缩,并可完全缩在该阶梯通孔2741中。该基座271对应该头部2571设有锁孔2711。在需要折叠该后背支撑臂26时,仅仅需要向外拉该手柄277,让该头部2571脱离该锁孔2711,从而驱动该转动座274相对基座271转动,来实现折叠功能;当使用时,驱动该转动座274相对基座271转动,当该头部2571靠近该锁孔2711时,向外拉该手柄277,当头部2571对准该锁孔2711时,松开该手柄277,该弹簧278的弹性恢复力将确保头部2571收容于锁孔2711中,从而稳定地将后背支撑臂26与该第一竖杆233连接。
如图1和图5所示,该车架20的第一竖杆233末端后延伸出一个延伸支撑臂2331,该延伸支撑臂2331尾部装设有防倒轮2332,从而避免该避震型轮椅10向后翻倒的危险,提高安全性能。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外套53的第一内腔531的上端可转动地设有垂直向上的转动轴532,该转动轴532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管状的脚踏臂29,该脚踏臂29下端斜向上或水平设有固定尾部291。该固定尾部291包括与该脚踏臂下端连接柱状连接部292以及可绕该连接部292中心轴线转动地固定在该连接部上的固定座293,该固定座293内侧设有踏臂板294,借此踏臂板294可在水平至垂直向上范围内翻转,实现翻转折叠。
此外,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一外套53上可转动地设有固定器295,该固定器295包括固定器本体296,该固定器本体296一侧面开设有与第一外套53外圆周配合的圆弧形卡槽2961、两个定位孔2962以及转动锁孔2963。
该固定器本体296上设有与该脚踏臂29固定连接的连接臂297,该连接臂297一端对应该两定位孔2962开设有定位通孔2971,通过螺杆使用贯穿该两个定位孔2962和对应的定位通孔2971,然后锁上螺母,将连接臂297与该固定器本体296固定相连。该连接臂297一端对应该转动锁孔2963也设有转动通孔2972,另一端设有卡在该脚踏臂29上的凹槽面。该连接臂297一端与该固定器本体296之间夹设有按钮298,该按钮298一端对应该转动通孔2972、转动锁孔2963设有通孔2981,通过螺杆贯穿该转动通孔2972、转动锁孔2963、通孔2981,然后用螺母锁住,从而限制该按钮298于平面内转动,该固定器本体296对应该按钮298设有两限位块2964,限制按钮298转动。该固定器本体296和该按钮298之间通过螺杆2969卡设有卡簧2968,以便于转动该按钮298来实现该固定器本体296相对第一外套53的中心内轴线转动,借此来转动折叠该脚踏臂29。而且该脚踏臂29是通过螺杆锁在该转动轴532的上端,因此,通过卸下该螺杆,就可取下该脚踏臂29。此外,该脚踏臂29之间设有挡垫299,从而便于支撑乘坐者的小腿。
如图1和图4所示,该避震型轮椅10还配备有手刹装置200。该手刹装置200包括可转动地固定在该第一横杆231上的本体2001、手柄2002和刹车件2003,该手柄2002与该本体2001固定连接,该刹车件2003与该本体2001固定连接并可被驱动与后轮40外圆周面可分离地摩擦配合。为提高摩擦效果,该刹车件2003的外周面向外辐射凸伸出若干摩擦筋。
因此,该避震型轮椅10不仅具有较佳的避震功能,而且使用安全,还可折叠,便于携带、装卸。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元件或构造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或构造来替换。
权利要求1.一种避震型轮椅,其包括车架以及设于该车架前后支撑该车架的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该前轮通过第一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该后轮通过第二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装设所述前轮的固定座、可周向转动地设于该固定座上并向上延伸的贯穿部、固定连接在车架上的第一外套,其中该第一外套开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内腔,该第一内腔的开口朝下且内设第一弹性件,该贯穿部穿过该第一内腔的开口而可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一内腔内并抵接于该第一弹性件上,该第一内腔导引该贯穿部于该第一内腔内沿直线滑动,该第一弹性件于该第一内腔是于该贯穿部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套的第一内腔上端可转动地设有转动轴,该转动轴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脚踏臂,该脚踏臂下端斜向上或水平设有固定尾部,该固定尾部内侧上设有可在水平至垂直向上范围内翻转的踏臂板,所述第一外套上可转动地设有固定器,该固定器上设有与该脚踏臂固定连接的连接臂,该固定器上设有控制该固定器相对所述第一外套转动的按钮,该脚踏臂之间设有挡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震机构包括与所述车架相连并在垂直方向上呈上下设置的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贯穿管、装设于该贯穿管内的第二弹性件、收容该贯穿管下端的第二外套、固定于该第二外套上并可延伸至该贯穿管内并抵接在该第二弹性件上的抵接件,其中该第一延伸臂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该贯穿管的上端,该第二延伸臂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架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二外套上,该第二外套开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内腔,该第二内腔的开口朝上,该贯穿管下端穿过该第二内腔的开口而可滑动地收容于该第二内腔内,该第二内腔导引该贯穿管于该第二内腔内沿直线滑动,该抵接件向上延伸并抵接于该第二弹性件上,该第二弹性件于该贯穿管内是于该贯穿管相对该抵接件滑动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地设置,所述后轮的轮轴固定在该第二延伸臂的两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向后延伸出至少一个延伸支撑臂,该延伸支撑臂尾部装设有防倒轮。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叉架、第二叉架、构造相同的横向的两侧架以及可折叠的坐垫,其中该第一叉和该第二叉架可绕第一轴线相对转动地连接且呈X构造,该两侧架对称地设于该第一轴线两侧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一叉架和该第二叉架的下端,该侧架的前后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和第二避震机构,该坐垫两侧分别设有横向的连接件,该两连接件分别连接至该第一叉架和该第二叉架的上端并可分离地分别连接至该两侧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架包括上下间隔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以及第一竖杆,其中该第一横杆和该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震机构和该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避震机构连接至该第一竖杆,该两侧架的第二横杆的中央分别与所述第一叉架和所述第二叉架的下端可转动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上间隔设置固定座,该固定座上向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所述两连接件的连接杆至少部分分别对应收容在所述两侧架上的固定座的收容槽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向上装设有扶手架,该扶手架包括向下延伸出前手臂和后手臂,该前手臂的下末端可分离地与设于靠近第一横杆前端的固定座上的固定槽配合,该后手臂的末端可前后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一横杆的后端,所述第一竖杆上端向上设有后背支撑臂,该后背支撑臂通过折叠器可在垂直向上向后翻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竖杆上,该两后背支撑臂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后垫。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震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上设有手刹装置,该手刹装置包括可转动地固定在该第一横杆上的本体、手柄和刹车件,该手柄可驱动该本体转动地与该本体固定连接,该刹车件与该本体固定连接并可被驱动与所述后轮外圆周面可分离地摩擦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避震型轮椅,其包括车架以及设于该车架前后支撑该车架的前轮和后轮。其中该前轮通过第一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该后轮通过第二避震机构设于该车身上。通过设置该第一避震机构和第二避震机构,以提高该避震型轮椅的避震、防震、防颠簸性能。
文档编号A61G5/00GK2925443SQ20062001355
公开日2007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2日
发明者张凯崴 申请人:陇冠自行车料(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