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痰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325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化痰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是一种具有扶阳、温中、化痰、理气、降逆、疏通经络、调养气血的功效的化痰丸。
背景技术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就能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异病同治”正是中医辩症施治的一大精髓。在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高血脂、脂肪瘤、膀胱瘤、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哮喘、乙肝、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其实这些疾病都与痰湿有关。“怪病顽痰作崇”。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污染了人体的内部环境。祛除痰湿、改变人体的内部环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痰丸,旨在对于脂肪肝、高血脂、脂肪瘤、膀胱瘤、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哮喘、乙肝、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保健作用。本发明,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制备白芥子10g、菜菔子Sg、苏子Sg、白芍6g、白术 6g、茯苓6g、灸甘草3g、仙灵脾10g、黄苓6g、干姜3g、艾叶3g、赤小豆6g和苡米仁6g,首先, 将上述中药通过常规方法炮制,再经粉碎、过筛后得细粉,最后,将细粉和蜜制成丸剂,每丸重 8-9g。本发明,组方中各味中药的功效为白芥子除皮里膜外痰涎。苏子开郁下气,定喘消痰。菜菔子主下气消食,除痰止嗽。赤小豆清利湿热,赤能补血。苡米仁健脾渗湿。 白术除湿利小便,进食强脾胃。仙灵脾温补肾阳,益气力,强筋骨。艾叶温中理气,开郁调经,疏畅肝脾。白茯苓主补脾气,利小便。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本发明,具有扶阳、温中、化痰、理气、降逆、疏通经络、调养气血的功效。对于脂肪肝、高血脂、脂肪瘤、膀胱瘤、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哮喘、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保健作用。辩证本方为阳气虚弱,痰湿壅滞之主症。中气虚弱,运化失常,导致停食生湿, 湿聚成痰,痰气壅滞,使人体五脏六腑受到污染,从而滋生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及顽痰怪疾。方解本方为治疗阳气虚弱,痰湿滞阻之主症。方中重复用白芥子,《雷公炮制》记载“白芥子除皮里膜外痰涎”。畅膈行痰,故为君药。臣以赤小豆、苡米仁、艾叶、苏子、菜菔子、白茯苓、白术、白芍、干姜、灸甘草,健脾益气,扶阳化痰利湿。干姜、甘草合用,此方暗合了张仲景甘草、干姜汤扶阳祛湿的方剂。干姜、甘草合用,古人认为是辛甘化阳,化阳的同时,也可以除湿,仙灵脾温补肾阳,扶阳益气,黄芩清湿热,泻肺火,二药合用,一温一寒,使全方温而不上火,共为左药。本发明,其服用方法及用量为口服一次1丸,一日三次,十天为一疗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化痰丸,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制备白芥子10g、菜菔子Sg、苏子Sg、白芍6g、 白术6g、茯苓6g、灸甘草3g、仙灵脾10g、黄苓6g、干姜3g、艾叶3g、赤小豆6g和苡米仁6g, 首先,将上述中药通过常规方法炮制,再经粉碎、过筛后得细粉,最后,将细粉和蜜制成丸剂,每丸重8-9g。由本实施例制备的化痰丸,经多位患者试服试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吴先生,2011年4月2日诊,患者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胀,时呕痰涎,口粘,胸闷,脘痞,肢麻沉重,舌苔厚腻,脉滑。治以化痰祛湿。服用扶阳化痰丸,1个月后诸症解除。魏女士,40岁,工人,患者于13岁时即有此症。每年遇寒冷发作,持续十天,近二年来发作频繁,尤其在冬季发作加剧,先后到某医院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略有好转,过几天又发作,又在某医院服止咳,平喘中药十多剂,均不理想。遂请余视诊,此时正值喘作期,稍动喘甚,呼长吸短,两肺哮鸣音满布,面色苍白,两目晦暗,言语无力,舌苔腻,脉沉弱,服用扶阳化痰丸10天,症状明显减轻。2个月后病情消失。林先生,男60岁,因突发胸痛,心悸一天,于2010年5月7日住院,查心电图提示急性间壁心梗。经西医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后请余诊。症见时有胸部痞闷、心悸、头晕、神疲体倦,纳呆口干但不思饮,喉间痰多,二便正常,形体肥胖,舌质稍红,苔白厚腻,脉滑较重按无力,证属中医胸痹症之痰湿阻滞型。治以扶阳化痰丸15天,症状基本消失,再服1个月, 以巩固疗效。陈女士,56岁,干部,心胸闷痛半年,查心电图为心肌损害,胆固醇320毫米%,三酸甘油脂280毫米%,诊为冠心病,高血脂症。曾服西药3个月,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请余诊疗。自觉心前闷痛,有压迫感,逢阴雨天明显,伴心悸气短,乏力,颜面虚浮,头晕腰酸,大便烂,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弦,本症属脾肾两虚,痰湿阻胸阳,心之阳气宜达,不畅所致。服用扶阳化痰丸治疗3个月后,上症基本消失。孙先生,男,62岁,2011年3月10日诊,述有糖尿症多年,常服降糖类药物。约4个月来,一直体困纳呆,痰涎壅盛,咳吐不利,动则作喘,体重明显下降。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血糖8.33mmcl/L,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高。经降糖、降脂和祛痰剂治疗,痰喘不除。舌淡红,苔白润,脉沉弦。证属痰积中焦,肺肾气化失司。服用扶阳化痰丸10天,痰涎大减,纳增,连续2个月后活动自如,症状消失。王女士,35岁,2010年初诊,2年前始觉右乳房作胀疼痛,2个月来,胀明显加重,劳累后乳房胀痛重坠之感更加明显。某医院诊为“乳房增生”。患者怕手术,转为中药治疗,检查所见右乳房外上侧分别扪及1. 5X2. 5厘米,IX 1. 5厘米包块二粒。表皮如常,质韧实, 椭圆形,边缘清楚,可移动,与皮不粘连,用力扪之有胀痛感。形体消瘦,舌淡红,脉弦涩,辩证为肝郁痰凝之“乳腺增生”,服用扶阳化痰丸1个月,症状减轻,再服用5个月,症状消失。许女士,女,48岁,教师,2010年5月诊,患白带,腰痛。经检查为宫颈炎,曾服用完带汤无效。来诊时面色暗晦,白带绵绵如带。腰痛腿酸,舌淡,苔腻,脉沉细,服用扶阳化痰丸10天,白带明显减少,连续服20天,诸症悉除。
权利要求
1. 一种化痰丸,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制备白芥子log、菜菔子Sg、苏子Sg、 白芍6g、白术6g、茯苓6g、灸甘草3g、仙灵脾10g、黄苓6g、干姜3g、艾叶3g、赤小豆6g和苡米仁6g,首先,将上述中药通过常规方法炮制,再经粉碎、过筛后得细粉,最后,将细粉和蜜制成丸剂,每丸重8-9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扶阳化痰丸。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制备白芥子10g、菜菔子8g、苏子8g、白芍6g、白术6g、茯苓6g、灸甘草3g、仙灵脾10g、黄苓6g、干姜3g、艾叶3g、赤小豆6g和苡米仁6g,首先,将上述中药通过常规方法炮制,再经粉碎、过筛后得细粉,最后,将细粉和蜜制成丸剂,每丸重8-9g。口服一次1丸,一日三次,十天为一疗程。具有扶阳、温中、化痰、理气、降逆、疏通经络、调养气血的功效。对于脂肪肝、高血脂、脂肪瘤、膀胱瘤、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哮喘、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保健作用。
文档编号A61P15/14GK102327591SQ201110292708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5日
发明者蔡兆凯, 蔡漫 申请人:蔡兆凯, 蔡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