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5840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是一种纯中药制作而成的治疗荨麻疹的中药汤剂。
背景技术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中反应。 有15% -20%的人发生过荨麻疹。本病的病因复杂,可有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及化学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精神因素、昆虫叮咬、毒毛刺入等。发病机制有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其中变态反应多数属于I型反应,少数属于II型或III型反应;非变态反应一般是由于某些药物、食物或毒素进入体内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fe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激肽等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数小时即可消退,一般不超过M小时,成批发生,有时一天反复发生多次,呈鲜红色和浅黄色两种。由于荨麻疹的病因,尤其是慢性病例往往难以发现,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组胺类药物、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组胺球蛋白以及钙制剂治疗为主,但疗效不十分令人满意。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在阻止病变发生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从近年临床文献来看,对本病的治疗多从风邪入手,分为风热、风寒、胃肠湿热及气血两虚4型,对清肺理气、调和营卫认识不足,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同,清肺理气、调和营卫、润血祛风,治愈率和有效率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 紫苏叶10-12、浮萍10-12、炒杏仁10-12、炒白芍10-12、生地10-12、牡丹皮10-12、大枣 10-12、甘草7-9、鲜生姜7-9、荆芥7-9、防风7-9、木防己10-12和炒乳香10-12。本发明采用上述配方后,具有如下临床效果1、能有效地控制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2、临床治愈率为63. 01%,有效率26. 59%,临床总有效率89. 60%。3、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中医研究认为荨麻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机体赋禀不耐,初起为风寒外袭或风热客表,致营卫不和,邪气郁于腠理,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见风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起病急骤,时隐时现,发无定处,邪热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或热邪灼伤阴液,血虚生风则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或因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气滞于里或内有虫积,复受风邪而致本病。药理分析1.紫苏叶,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能清肺理气。《本草汇言》中载“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紫苏叶具有抗过敏作用。它的抗过敏活性成分主要是α-亚麻酸及其代谢产物二十五碳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通过减少白三烯B4(LTB4)生成,从而减少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以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聚集,减少损伤内皮的炎症反应,从而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浮萍性寒而无毒有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宋代曾称它为“去风丹”。紫苏叶、浮萍、炒杏仁三药合用是相须为用,以加大清肺理气、调卫祛风之功。2.炒白芍,味酸性微寒,有补血润血之功。生地,味甘性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炒白芍、生地、牡丹皮三药合用润肝调营,化瘀和营。3.大枣、甘草均味甘性平,归肺脾经,合用以加强调和营卫之功。4.鲜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经,能通经达表。5.荆芥、防风二者均味辛性微温,合用泄卫以止痒。6.木防己,味苦辛性寒,可以利尿消肿以除湿同时兼有祛风之功效。7.炒乳香,味辛苦性温,可以活血消肿,对于过敏体质,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起到脱敏止痒的作用。本发明药物组合中用辛温芳香,能清肺理气、调卫祛风的紫苏叶与补血润血、敛阴益营的炒白芍共为君药,且两者合用又具有调和营卫之功,因而共同完成清肺理气、调和营卫、润血祛风的任务。浮萍祛风止痒,利水消肿能加强紫苏叶的功效;生地、牡丹皮清热养阴、活血凉血;三药共为臣药,三药和用,一则祛风、润血、补血能够助君药一臂之力;二则因本病一般辨证为“邪热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或热邪灼伤阴液,血虚生风”,利用其寒性以达到凉血之功。方中炒杏仁降气止咳、化痰平喘以助清肺理气之功;大枣、甘草调和营卫;木防己利水消肿兼有祛风之功;荆芥、防风泄卫以止痒均为佐药,辅助君臣诸药。生姜为使药。 炒乳香主要针对病情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综上所述,本发明药物组合具有清肺理气、调和营卫、润血祛风之功效。为配伍较为合理的治疗荨麻疹的特效组合药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取紫苏叶12克、浮萍12克、炒杏仁12克、炒白芍12克、生地12克、牡丹皮12克、 大枣12克、甘草9克、鲜生姜9克、荆芥9克、防风9克、木防己12克和炒乳香12,配合混合后,加水煎制,取汤剂500毫升为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七天为一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可有效治疗荨麻疹。实施例2取紫苏叶10克、浮萍10克、炒杏仁10克、炒白芍10克、生地10克、牡丹皮10克、 大枣10克、甘草7克、鲜生姜7克、荆芥7克、防风7克、木防己10克和炒乳香10。制作和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3取紫苏叶11克、浮萍11克、炒杏仁11克、炒白芍11克、生地11克、牡丹皮11克、大枣11克、甘草8克、鲜生姜8克、荆芥8克、防风8克、木防己11克和炒乳香11。制作和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临床试验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申请人于2009-2010年在山东省高唐县中医院对本发明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1.资料和方法(1)基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高唐县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共347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治疗组共计173例,其中男89例,女8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6岁,平均42 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天。对照组共计174例,其中男88例,女8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5岁,平均40 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天。(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本药物,每日一剂,每剂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连用3个疗程判定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物。对照组给予扑尔敏治疗,每次4毫克,每天3次;维生素C每次200毫克,每天3次; 葡萄糖酸钙每次1克,每天3次;急性期病情严重者根据情况适当应用地塞米松。2.诊断标准(1)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样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预后不留痕迹。(2)慢性荨麻疹为风团损害持续发作超过6周或间断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3)实验室检查,皮肤过敏源检查可查到阳性结果,血清IgE水平增高。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风团消退,临床症状消失,不再发作。有效风团消退30%以上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风团消退不足30%。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疗效比较。5.治疗结果5. 1急性荨麻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P < 0. 05,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急性荨麻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权利要求
1.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紫苏叶10-12、浮萍10-12、炒杏仁10-12、炒白芍10-12、生地10-12、牡丹皮10-12、大枣10-12、 甘草7-9、鲜生姜7-9、荆芥7-9、防风7-9、木防己10-12和炒乳香10-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其中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紫苏叶12、浮萍12、炒杏仁12、炒白芍12、生地12、牡丹皮12、大枣 12、甘草9、鲜生姜9、荆芥9、防风9、木防己12和炒乳香12。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领域,特点是由紫苏叶、浮萍、炒杏仁、炒白芍、生地、牡丹皮、大枣、甘草、鲜生姜、荆芥、防风、木防己和炒乳香按一定重量比配伍而成,能有效地控制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2488873SQ20111040907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日
发明者刘淑梅, 王宗新, 韩玉红 申请人:韩玉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