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7485阅读:7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制剂。
背景技术
盆腔炎性包块为女性盆腔脏器的炎症未得到正规治疗,发生盆腔慢性炎症性组织学改变,从而导致盆腔炎性包块发生。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流血。平时病人可有白带增多、以后下腹部疼痛减轻。当盆腔包块增大时疼痛有所增加,但能忍受,表现为下腹部的隐痛和钝痛。炎性包块盆腔炎腹痛在月经期也会加重。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病多为革兰阴性菌及厌氧球菌感染, 因此对一般抗生素效果不太理想。因炎性包块较局限,加之表面多为纤维素包裹,很难有足量的抗生素达到炎块内部,外敷中药可直接渗透至炎块内部,达到消炎散结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制剂。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蒲公英9-12份、连翘7-9份、山慈姑7-9份、紫草5-7份、牡丹皮 5-7份,黄酒适量。优选的,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蒲公英10 份、连翘8份、山慈姑8份、紫草6份、牡丹皮6份,黄酒适量。方中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连翘均有体外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山慈姑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年龄21-42岁,平均;34 士 0. 4岁;每日晨6时体温36. 0°C -39 °C,平均(37. 0 士 0. 5) V ;彩超示包块大小 3. 5cmX2. 5cm-12. 5cmX6. 7cm,平均 6. 25cmX5. 25cm。对照组 60 例,年龄 22-41 岁,平均33士0.6岁,每日晨6时体温36. 0°C -39. 5°C,平均(37. 0士0. 6) °C,彩超示包块大小为3. 5cmX2. 7cm-ll. 2cmX6. 9cm,平均5. 85cmX5. 08cm。其症状均以下腹痛、腰骶痛为主,伴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体征妇科检查子宫颈有举痛及宫体有压痛,盆腔或附件区触及不活动、界限不甚清楚的触痛包块。两组年龄分布、体温、妇科检查及彩超显示包块大小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蒲公英10g、连翘Sg、山慈姑Sg、紫草6g、牡丹皮6g,研成粉末,用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盆腔炎性包块相应的皮肤处,外罩塑料袋,塑料袋外放热水袋,水凉后更换,每日敷2次,7日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0.4g,l次/日,克林霉素0.9g加入5% GS500ml,静滴,1
次/日。3、疗效判断治愈腹痛消失,白带正常,体温正常,妇检及彩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有效腹痛消失或减轻,白带正常或接近正常,妇检及彩超检查盆腔包块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4、治疗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60例,其中治愈43例(71.7% ),有效15例 (25. 0% ),无效2例(3. 3% ),总有效率为96. 7% ;对照组60例,其中治愈16例7%), 有效对例(40%),无效10例(16. 7% ),总有效率83. 3%。比较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 01)。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取蒲公英10g、连翘Sg、山慈姑Sg、紫草6g、牡丹皮6g,研成粉末,用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盆腔炎性包块相应的皮肤处,外罩塑料袋,塑料袋外放热水袋,水凉后更换,每日敷2次,7日为1个疗程。实施例二 取蒲公英9g、连翘9g、山慈姑7g、紫草5g、牡丹皮7g,研成粉末,用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盆腔炎性包块相应的皮肤处,外罩塑料袋,塑料袋外放热水袋,水凉后更换,每日敷2次,7日为1个疗程。实施例三取蒲公英12g、连翘7g、山慈姑9g、紫草7g、牡丹皮5g,研成粉末,用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盆腔炎性包块相应的皮肤处,外罩塑料袋,塑料袋外放热水袋,水凉后更换,每日敷2次,7日为1个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外敷膏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蒲公英9-12份、连翘7-9份、山慈姑7-9份、紫草5-7份、牡丹皮5_7份,黄酒适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外敷膏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蒲公英10份、连翘8份、山慈姑8份、紫草6份、牡丹皮6份,黄酒适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外敷膏。中医认为该病“血瘀”为病机关键,“化瘀”为基本治则。为此,本外敷膏选择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化瘀、消除坚肿的中药蒲公英、连翘、山慈姑、紫草、牡丹皮,用适量黄酒调成糊状,敷于盆腔炎性包块相应的皮肤处,外罩塑料袋,塑料袋外放热水袋,水凉后更换。外敷中药可直接渗透至炎块内部,达到消炎散结的功能。据临床试验,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
文档编号A61K36/898GK102512597SQ201110461659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2日
发明者姜丽涛 申请人:姜丽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