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7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医学和生物医学众假体设计与制作,尤其涉及肱骨近端假体设计与制作。
背景技术
人工假体的设计关系到骨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是术后骨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并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科学、合理的假体设计和植入方法十分重要。目前假体的设计从简单的单轴铰链发展到复杂的无限制型的解剖型骨关节。1927年就有医生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假体,后来在50年代中期有报道金属假体置换部分或全部肱骨远端。由于认识到肱骨近端解剖形态特点对于实现其生理功能的重要性,所设计的肱骨近端假体应符合肩关节的解剖形态、位置标准及满足其功能要求,以保证假体置换后发挥其功能和长期效果。在此类假体设计和应用中越来越多地对肘关节固有结构进行模仿。目前国内使用的肱骨近端假体多是按外国人的体型、大小而设计。根据外国人数据制造的假体与国人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加上肱骨近端假体型号的限制,安放肱骨假体时, 肱骨头的假体部分难以拟合关节盂的形态特点,以及假体柄与肱骨近端髓腔的匹配达不到稳定要求,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由于假体设计的缺陷,假体置换后容易松动或滑脱或活动受限等后果,并导致各种并发症。
发明内容利用CT对肱骨近端薄层扫描,收集肱骨近端解剖结构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及处理,对其解剖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利用CAD/CAM软件UG-NX对肱骨头、肱骨近端髓腔建立三维模型,并输出快速成型假体,实现肱骨近端假体个体化设计。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假体置换后容易松动或滑脱或活动受限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包括肱骨头假体、连合部、肱骨假体柄,所述肱骨头假体和肱骨假体柄通过所述连合部连接,所述肱骨假体柄为叉状假体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合部设有连接柱,所述肱骨头假体和所述连合部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且能够相对旋转。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肱骨假体柄通过螺纹与肱骨头假体作相对旋转。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合部设有螺针孔,所述连合部和肱骨假体柄通过所述螺针孔及螺针孔配合的螺针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针直接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上的锁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叉状假体柄的两柄之间的间距能够调整。[0013]本实用新型的叉状假体柄,通过螺针及锁针将其固定(锁定)于肱骨干两侧的骨质上(叉状假体两柄间距可调),可防止假体柄松动、滑脱。本实用新型螺针及锁针的长度可根据叉状假体柄及肱骨干骨质的厚度来选定;假体柄的直径根据肱骨近端三维髓腔参数而确定。肱骨假体柄可通过螺纹与肱骨头假体作相对旋转,使肱骨假体柄安放于肱骨近端髓腔能满足肱骨假体头后倾角度,以恢复功能解剖的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假体设计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假体设计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1示肱骨近端假体三组件,即由三部分构成肱骨头假体、肱骨假体柄和肱骨头假体与假体柄连合部。ι肱骨头假体,2肱骨头假体与假体柄连合部,3肱骨假体柄 ,4螺纹,5、8螺针孔,6、9螺针, 7、10锁针。图2示三组件组合安放于肱骨近端髓腔后的效果。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包括肱骨头假体1、连合部2、肱骨假体柄3,所述肱骨头假体1和肱骨假体柄3通过所述连合部2连接,所述肱骨假体柄3为叉状假体柄。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3上的锁针。所述连合部2设有连接柱,所述肱骨头假体和所述连合部2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且能够相对旋转。肱骨假体柄3通过螺纹与肱骨头假体1作相对旋转。所述连合部2还设有螺针孔,所述连合部2和肱骨假体柄3通过所述螺针孔及螺针孔配合的螺针连接。所述螺针亦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3上。所述叉状假体柄的两柄之间的间距能够调整肱骨头假体1由肱骨头成像而得,其大小、形态结构符合个体化要求(恢复其固有结构);肱骨头假体与假体柄连合部2为肱骨头假体1与肱骨假体柄3连接装置;肱骨假体柄3在对肱骨近端三维髓腔成像扫基础上设计的叉状假体柄,通过螺针6和9及锁针7和10将其固定于肱骨干两侧的骨质上(叉状假体两柄间距可调),可防止假体柄松动、滑脱;螺纹4连接肱骨头假体1 ;螺针6和9分别与螺针孔5和8对合,将假体柄3、骨质与连合部2连接固定,所述螺针为带有螺纹的连接件。锁针7和10将假体柄3两叉状支锁定在骨质上,所述锁针为具有锁紧功能的连接件。注螺针6和9及锁针7和10的长度可根据叉状假体柄及肱骨干骨质的厚度来选定;假体柄的直径根据肱骨近端三维髓腔参数而确定。肱骨假体柄3可通过螺纹4与肱骨头假体1作相对旋转,使肱骨假体柄安放于肱骨近端髓腔能满足肱骨假体头后倾角度,以恢复功能解剖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在利用CT对中国人肱骨近端薄层扫描,收集肱骨近端解剖结构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及处理,对其解剖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利用CAD/ CAM软件UG-NX对肱骨头、肱骨近端髓腔建立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按中国人骨关节参数而设计的肱骨近端假体。[0026]本实用新型设计克服因按外国人数据制造的假体,在临床使用后存在假体柄与肱骨近端髓腔的匹配达不到稳定要求,假体置换后容易松动或滑脱或活动受限等后果,并导致各种并发症。国人肱骨近端解剖参数地域差别不明显,因此,根据国人的肱骨近端形态参数,设计的肱骨近端假体适用于国内,能真正符合国人解剖结构和满足其功能要求。肩关节假体因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原发性关节炎及肿瘤等疾病,各大医疗机构对其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各临床机构目前所使用的人工肘关节主要来源国外进口,无论从其参数还价格等方面,都不符合国人的要求。人工假体的设计关系到骨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假体设计缺陷或植入方法不当均可导致术后假体不稳,进而引起假体脱位或肩关节活动受限等后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假体设计和植入方法十分重要。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肱骨头假体(1)、连合部(2)、 肱骨假体柄(3),所述肱骨头假体(1)和肱骨假体柄(3)通过所述连合部(2)连接,所述肱骨假体柄(3)为叉状假体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合部(2) 设有连接柱,所述肱骨头假体和所述连合部(2 )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且能够相对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肱骨假体柄(3) 通过螺纹与肱骨头假体(1)作相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合部(2 )设有螺针孔,所述连合部(2 )和肱骨假体柄(3 )通过所述螺针孔及螺针孔配合的螺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针直接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肱骨假体柄(3)上的锁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叉状假体柄的两柄之间的间距能够调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锁针叉状肱骨近端假体,其包括肱骨头假体、连合部、肱骨假体柄,所述肱骨头假体和肱骨假体柄通过所述连合部连接,所述肱骨假体柄为叉状假体柄。本实用新型的叉状假体柄,通过螺针及锁针将其固定(锁定)于肱骨干两侧的骨质上(叉状假体两柄间距可调),可防止假体柄松动、滑脱。本实用新型螺针及锁针的长度可根据叉状假体柄及肱骨干骨质的厚度来选定;假体柄的直径根据肱骨近端三维髓腔参数而确定。肱骨假体柄可通过螺纹与肱骨头假体作相对旋转,使肱骨假体柄安放于肱骨近端髓腔能满足肱骨假体头后倾角度,以恢复功能解剖的要求。
文档编号A61F2/28GK202161435SQ20112018672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日
发明者匡和碧, 罗滨 申请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