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354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式的无线取暖器。
背景技术
通过商用电源使用的取暖器是将电源线与插座连接使用。该取暖器在使用时电源线很碍事。特别是在医院等中使用时,电源线很碍事。作为消除这些缺点的取暖器,开发了一种内置蓄热材料的无线取暖器(参照专利文献I)。该专利文献所述的无线取暖器在用加热器加热蓄热材料、脱离软线的状态下利用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进行加热。该无线取暖器由于将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散热而进行加热,因此很难长时间保持一定温度,随着使用而温度降低。增多蓄热材料,能够减小温度降低,不过若增多蓄热材料的使用量,则存在整体过重、使用不便的缺点。专利文献I :实用新型登录第3092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以解决这些缺点为目的而开发出来的。本发明的重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轻量化且长期使用也能够加热到适宜温度,而且获得足够强度的无线取暖器。本发明的无线取暖器具备以下构成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无线取暖器,包括壳体2、内置在该壳体2内的收纳部5中的能充电的电池I、依靠从该电池I供给的电力发热的发热体3和固定在壳体2的表面且用发热体3加热的散热片4。壳体2在由金属板构成的散热片4的内面具有支承片30,并且,与该支承片30对置地远离支承片30设置表面片20,将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之间作为收纳部5,并且,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的外周由周壁部31、21连结,将内部作为封闭空间的收纳部5。在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的中间以与散热片4和表面片20对置的姿势配置中间加强片10。在该中间加强片10和表面片20之间配置与表面片20连结的箱形支承肋22,利用该箱形支承肋22将中间加强片10支承在表面片20侧。再有,在支承片30的内面连结设有朝向中间加强片10突出的支承肋32,通过该支承肋32将支承片30支承在中间加强片10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无线取暖器,在箱形支承肋22的内侧收纳有电池I。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无线取暖器,壳体2由固定散热片4并设有支承片30的上壳体2B和具有表面片20的下壳体2A构成。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无线取暖器具有整体轻量化且长期使用也能够加热到适宜温度,而且能够获得足够强度的特征。那是因为,为了长时间保持加热状态,不采用蓄热材料而是用能够充电的电池加热发热体,用发热体加热散热片。另外,无线取暖器轻量化且具有足够强度是很重要的。那是因为要求具有足够承受用户坐在上面的强度。轻量化和强度是相反的特性,要满足双方是很难的,不过,本发明以其独特的结构满足双方的特性。本发明的无线取暖器的壳体,是在由金属板构成的散热片内面具有支承片,再与该支承片对置地远离支承片设置表面片,将支承片和表面片之间作为收纳部,再有,在支承片和表面片的中间以与散热片和表面片对置的姿势配置中间加强片。再有,在该中间加强片和表面片之间设置与表面片连结的箱形支承肋,利用该箱形支承肋将中间加强片支承在表面片侧,另外,在支承片的内面连结设有向中间加强片突出的支承肋,通过该支承肋将支承片支承在中间加强片上。该结构的无线取暖器在散热片内面设置支承片,利用散热片和支承片将此部分形成二层结构,再有,不直接支承支承片和表面片,而是在其间设置中间加强片,该中间加强片和表面片由与表面片连结的箱形支承肋支承,再有,中间加强片和支承片之间通过与支承片连结的支承肋支承。该结构成为支承片和表面片通过中间加强片、而且利用支承肋和箱形支承肋支承该中间加强片两面的独特结构。基于该结构,作用于散热片的负载不会直接向表面片作用,而是通过支承片、中间加强片和箱支承肋由表面片支承。该结构能够缩短箱形支承肋和支承肋并使其牢固。另外,由于在支承肋和箱形支承肋之间配置中间加强片,因此基于中间加强片的缓冲作用,用箱形支承肋支承作用于支承肋的载重。再有,在支承肋和箱形支承肋之间配置中间加强片,将支承肋的负载通过中间加强片由支承肋来支承,因此,无须将支承肋和箱形支承肋一定要配置在完全一致的部位,能够配置在收纳支承肋和箱形支 承肋的构件不碍事的多个部位上,提高了承重。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无线取暖器,在箱形支承肋的内侧收纳电池。该结构能够将箱形支承肋同时用作收纳电池的电池座。另外,箱形支承肋用中间加强片闭塞开口部,因此能够用中间加强片保护电池,且能够配置在规定位置。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无线取暖器,由固定散热片并设有支承片的上壳体和具有表面片的下壳体构成壳体。该无线取暖器能够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连结进行组装。


图I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取暖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的仰视立体图。图3是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的A-A线剖视图。图5是将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的上壳体和散热片分解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无线取暖器的仰视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内部结构的后视立体图,是表示电池排列的图。图8是表示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内部结构的后视立体图,是表示中间加强片配置的图。图9是表示图I所示无线取暖器拆掉了散热片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电路基板和发热体的连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取暖器的框图。图中,I-电池,IA-单电池,2~壳体,2A-下壳体,2B-上壳体,3-发热体,3A-PTC加热器,4-散热片,5-收纳部,6-电路基板,7-电路基板,7a-嵌装部,7b-导向部,8-簧片板,8A-第I簧片板,8a-弹性臂,8B-第2簧片板,8b_连结臂,8c_导向臂,9-绝缘座,9a_嵌装凸部,10-中间加强片,11-散热孔,12-突出片,13-温度传感器,14-按压构件,15-紧固螺钉,16-紧固螺钉,17-开关,18-导线,19-导线,20-表面片,21-周壁部,22-箱形支承肋,22A-侧壁肋,22B-横连结肋,22C-中间支承肋,23-引出间隙,24-连结毂,25-连结肋,25A-贯通孔,26-夹持肋,27-凹部,30-支承片,31-周壁部,32-支承肋,33-贯通孔,34-台阶部,35-连结肋,36-卡扣片,37-连结孔,38-环形槽,40-控制电路,41-开关元件,42-控制部,43-存储器,44-AC适配器,45-充电电路,46-充电控制部,47-保护用FET,48-保护电路,49-DC插孔,50-发光二极管,51-透光部,55-螺纹部,56-螺母,57-粘接剂,58-弹性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是用以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无线取暖器的例示,本发明的无线取暖器并不特定于以下的结构。再有,该说明书为了容易理解权利要求的范围,将与实施例所示构件对应的号码附记在「权利要求书」及「发明内容」所示的构件上。不过,并不是将权利要求范围所示的构件特定于实施例的构件。图I 图11所示的无线取暖器,包括壳体2、内置在该壳体2内的收纳部5中的能充电的电池I、依靠从该电池I供给的电力而发热的发热体3和固定在壳体2表面且用发热体3加热的散热片4。再有,图中的无线取暖器在壳体2中内置电路基板6,电路基板6安装有对电池I充电的充电电路45和控制从电池4向发热体3供给的电力的控制电路40。在此,无线取暖器为内置电池的电加热器。壳体2如图3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由金属板构成的散热片4内面设置支承片30。再有,如图4的剖视图所示,与该支承片30对置着离开支承片30而设置表面片20,将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之间作为收纳部5。再有,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的外周部由周壁部31、21连结,内部形成封闭空间的收纳部5。再有,壳体2如图3和图4所示,在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中间以与散热片4和表面片20对置的姿势配置中间加强片10。另外,在该中间加强片10和表面片20之间设置与表面片20连结的箱形支承肋22,利用该箱形支承肋22将中间加强片10支承在表面片20侦U。另外,支承片30如图4的剖视图、图6的从下侧看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其内面上连结设有向中间加强片10突出的支承肋32。支承片30通过该支承肋32支承在中间加强片10上。图I和图2的立体图所示的壳体2,其整体平面形状为四边形,各角部和各边为弯曲形状,作成内部收纳电池I和发热体3的厚度。壳体2为塑料制,分别成形有内置电池I的下壳体2A和固定散热片4的上壳体2B,在外周缘连结。下壳体2A将表面片20的外周部向上弯曲,成为与上壳体2B连结的周壁部21。下壳体2A如图7的立体图所不,向表面片20的内面突出地一体成形设置箱形支承肋22。箱形支承肋22支承中间加强片10,同时内部收纳电池I。图中下壳体2A设有沿表面片10的纵向细长的四边形箱形支承肋22。箱形支承肋22为几乎伸到表面片20两端的长度,其宽 度为表面片20的约一半,设置在包含表面片20中央部分的区域上。下壳体2A在箱形支承片22的芳边配置安装有控制电路40等的主电路基板6,因此,箱形支承肋22向主电路基板侧突出的宽度窄,向相反侧突出的宽度宽,设置在表面片20的较宽面积上。箱形支承肋22的主电路基板侧的侧壁肋22A形成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2列肋结构,以规定间隔的横连结肋22B连结2列肋。与主电路基板6相反侧的侧壁肋22A,为了将与收纳在箱形支承肋22中的电池I连接的导线19向外部引出,而设有导线19的引出间隙23。图中的箱形支承肋22使靠近表面片20中央部的主电路基板侧的侧壁肋22A形成2列肋结构,设有连结2列肋的多个板状壁,增大了承重。从而,尽管在其相反侧的侧壁肋22A上设置导线19的引出间隙23,但是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支承固定在上面的中间加强片10。再有,图中的箱形支承肋22将电池I划分成多个组、图中是3组进行收纳,因此,用多个中间支承肋22C划分箱形支承肋22,利用中间支承肋22C也增大了中间加强片10的承重。另外,中间支承肋22C将电池I划分为多个组,因此也有阻止相邻引发电池I热失控的作用。再有,下壳体2A —体成形设有用以在箱形支承肋22上固定中间加强片10的连结毂24。连结毂24与箱形支承肋22的侧面连结,在图中下壳体2A中与箱形支承肋22的外侧连结设置。该连结毂24拧入贯通中间加强片10的紧固螺钉15,将中间加强肋10固定在箱形支承肋22的上面。中间加强片10是将塑料成形为板状而制作。该中间加强片10如图8的立体图所示,其外形大小在箱形支承肋22的外形以上,固定在箱形支承肋22的上面,以使能够盖住箱形支承肋22的上面开口部。图中的中间加强片10设有用来冷却电池I的散热孔11。散热孔11向各个组开口以冷却各个组的电池I。图中的中间加强片10在各个组上开口有2个散热孔11。再有,图中的中间加强片10从外周突出,设有多个突出片12。各个突出片12阻止布线在下壳体2A上的导线18等向上移动,配置在规定位置。再有,图7和图8所示的下壳体2A,一体成形设有夹着导线19配置在规定位置的一对夹持肋26。由夹持肋26夹着、再以突出片12从上盖住的导线19,配置在下壳体2A的规定位置。再有,下壳体2A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中间加强片10上固定有连结发热体3的电路基板7。另外,下壳体2A如图2所示,在底面上设置凹部27,凹部27中设有开关17。设置在壳体2底面的凹部27中的开关17,在使用时不会误操作。这是因为开关17设置在凹部27的无法操作的位置。在凹部27中设有电源开关和控制发热体3的供电、调节散热片4温度的强、弱切换开关。例如,如果在凹部27中设置3个按压开关,就能够如以下那样动作。第I开关基于按压动作,能够切换切/入、强、弱,第2开关基于按压动作,能够按照规定时间接通或断开自动切换的定时器,第3开关基于按压动作,能够接通或断开与电池I余量对应的显示。上壳体2B在支承片30上面固定散热片4,将散热片4配置在壳体2上表面。上壳体2B是将塑料成形为在支承片30周围设有弯曲的周壁部31的形状。上壳体2B设有相当于散热片4的厚度使支承片30从周壁部31下降的台阶部34,以使不会使散热片4从周壁部31表面突出。上壳体2B在支承片30周围设置宽度狭窄的周壁部31,以使散热片4盖住上面的几乎整面。上壳体2B的支承片30从背面支承散热片4。从而,上壳体2B如图6的立体图所示,在支承片30的内面一体成形设置向中间加强片10突出的支承肋32。支承片30通过该支承肋32支承在中间加强片10上。支承肋32形成其下端接触到中间加强片10的长度。、图中上壳体2B向内面突出设置多个支承肋32,通过各个支承肋32将支承片30中间部分支承在中间加强片10上。再有,图6的上壳体2B在外周部分设置与下壳体2A连结的多个连结肋35。连结肋35在支承片30和周壁部31的边界部分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图中的上壳体2B设有10个连结肋35。连结肋35 —体成形设置在塑料制的上壳体2B上。在与上壳体2B的连结肋35对置的位置,在下壳体2A内面上也突出设置连结肋25。下壳体2A的连结肋25和上壳体2B的连结肋35成形为前端相互接触的长度。下壳体2A的连结肋25在中心设有贯通插入紧固螺钉16的贯通孔25A。插入该贯通孔25A中的紧固螺钉16拧入上壳体2B的连结肋35中,上壳体2B和下壳体2A被连结在一起。再有,上壳体2B的支承片30开口设有引导发热体3的贯通孔33。该支承片30在内侧配置连结发热体3的电路基板7的状态下,向贯通孔33中引导发热体3,使发热体3的发热部从内侧露出到外侧。从贯通孔33露出的发热体3的发热部与散热片4的内面接触,将发热体3与散热片4的内面热结合。贯通孔33比发热体3的发热部的外形大,以使能够在此配置发热体3的发热部。图中所示的无线取暖器具备6个发热体3,因此在支承片30上设置6个贯通孔33。支承片30以规定间隔开口多个贯通孔33,以使能够利用配置在贯 通孔33中的发热体3从内面均匀地加热散热片4。连结发热体3的电路基板7在将发热体3引导到贯通孔33中的状态下,连结固定在支承片30内面的规定位置。支承片30在内面突出设有多个卡扣片36,用以将电路基板7连结在规定位置。卡扣片36前端具备卡扣钩,将该卡扣钩卡扣在电路基板7的外周缘,将电路基板7连结在规定位置。以上的壳体2是将上壳体2B固定在下壳体2A上,在固定于上壳体2B上的散热片4下以热结合状态配置发热体3。散热片4由发热体3加热。电池I将多个单电池IA串联和并联连接。串联连接单电池IA可升高输出电压,并联连接可增大电池容量。单电池IA是能够充电的电池、即镍氢单电池。不过,单电池也能够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和镍镉电池等能够充电的电池。图中的无线取暖器将单电池IA形成单相三线型的圆筒形电池。多个圆筒形电池被分割成3组,在各个组上平行排列3块圆筒形电池,在壳体2中收纳一共9块单电池1A。此外,尽管没有图示,不过在各个组中收纳4块电池,整体就有12 ±夹,能够延长散热片的加热时间。这种情况下,如上述图7等所揭示,主电路基板侧的侧壁肋不采用2列肋结构,而采用I列肋结构,能够增加收纳电池的空间。 发热体3使用平面状PTC加热器3A。图中的无线取暖器配置了多个PTC加热器3A、图5和图10中是6个PTC加热器3A,均匀加热大的散热片4。不过,发热体除了平面状PTC加热器以外,还能够采用利用了晶体管发热和电阻等的加热器。由平面状PTC加热器3A构成的发热体3为大致圆板形,与散热片4的下面密接进行热结合。作为发热体3的PTC加热器3A若通电使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则电阻急剧增大,实质上是阻断了电流。因而,PTC加热器3A具有自身控制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下的作用,不使用控制温度的控制电路也能够使最高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不过,PTC加热器控制通电的电流也能够控制温度。PTC加热器3A在其两面形成镀银的电极,在其表面以按压状态接触作为金属板的簧片板8,由此进行供电。簧片板8与电路基板7电连接。多个PTC加热器3A通过绝缘座9配置在规定位置。图10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作为发热体3的PTC加热器3A固定在电路基板7的结构。图中,6个PTC加热器3A被分割在2块电路基板7上,每块上分别固定3个。各个发热体3通过弹性体58与电路基板7连结。各个发热体3由弹性体58弹性按压,与弯曲的散热片4内面接触进行热结合。图示的弹性体58为弹性变形的簧片板8。即,图示的发热体3通过弹性变形的簧片板8与电路基板7连结。弹性变形的簧片板8为磷青铜等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金属板,将发热体3弹性按压在散热片4的内面上,使发热体3以较宽的面积与散热片4内面接触,以理想的状态进行热结合。图示的无线取暖器是将配置在支承片30的贯通孔33中的6个PTC加热器3A分别独立地在弹性体58作用下以按压状态与散热片4内面接触。该结构在多个弹性体58作用下保持平衡,能够将多个发热体3理想地与散热片4热结合。特别是散热片4形成 板状、且平缓弯曲的形状,不过由于发热体3被弹性按压在散热片4的内面上,因此能够将多个发热体3密接或减少间隙地配置在散热片4上(参照图4)。图中的发热体3使接触发热体3下面的第I簧片板8A与接触上面的第2簧片板8B接触。第I簧片板8A是将放置发热体3的部分形成与发热体3相同外形的圆盘状。在圆盘状外周的多处、图中是3处以突出形状设置多个弹性臂8a。该弹性臂8a将前端与电路基板7连结,将圆盘状部分弹性升高。即,第I簧片板8A利用弹性臂8a将放在圆盘状上的发热体3向离开电路基板7的方向弹性升高,将发热体3向散热片4的内面弹性压接,与散热片4热结合。多个发热体3通过簧片板8独立地弹性按压在散热片4的内面上。从而,该结构具有的特征是能够以理想的状态将各个发热体3与散热片4的内面热结合。第2簧片板8B将接触发热体3上面的部分形成圆盘状,从其外周突出与电路基板6连结的连结臂Sb。连结臂Sb形成变形自如的长度,以使利用第I簧片板8A的弹性臂8a通过发热体3升高的圆盘部能够上下移动。连结臂8b用钎焊等方法连接在电路基板7上,对发热体3上面通电。再有,图示的第2簧片板SB在圆盘部外周、与连结臂Sb对置的位置突出有导向臂Sc。该导向臂Sc向下弯曲,将弯曲片能够往复运动地贯通插入贯通或切开电路基板7而设置的导向部7b中。该结构的第2簧片板SB夹在散热片4和发热体3之间,对发热体3上面通电。再有,图10的电路基板7固定有包围发热体3外周的筒状绝缘座9。绝缘座9以嵌装结构连结在电路基板6的规定位置。嵌装结构是绝缘座9在下面设置嵌装凸部9a,将插入该嵌装凸部9a的嵌装部7a设置在电路基板7上,在嵌装部7a中放入嵌装凸部9a,将绝缘座9连结在电路基板7的规定位置上。绝缘座9在其内侧配置发热体3,使发热体3能够上下移动,即将塑料等绝缘材料成形为能够通过弹性变形的簧片板8使发热体3朝向散热片4移动的环状。再有,如图9所示,该绝缘座9其外形小于支承片30的贯通孔33,引导在支承片30的贯通孔33内。该结构能够一面将发热体3以能够向散热片4移动的状态与电路基板7连结,一面将发热体3配置在散热片4内面上。因而,能够将各个发热体3以理想的状态与散热片4内面热结合。再有,图10所示的电路基板7具备检测发热体3的温度、控制散热片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图10所示的电路基板7在各电路基板7的两端部各设置2个总共4个温度传感器13,以使能够检测配置在四角的PTC加热器3A的温度。图10所示的电路基板7在图中发热体3的下面侧配置温度传感器13,与第I簧片板8A接触。图中的温度传感器13与第I簧片板8A接触,不过,温度传感器13也能够与PTC加热器表面直接接触、或与第2簧片板接触。
再有,图示的电路基板7固定有向PTC加热器3A按压温度传感器13的按压构件14,用以使温度传感器13以按压状态与第I簧片板8A接触。图示的按压构件14为橡胶状弹性体或塑料发泡体,以使向第I簧片板8A弹性按压温度传感器13,能够准确且迅速地通过第I簧片板8A检测PTC加热器3A的温度。再有,该按压构件14也能够同时用作将PTC加热器3A向散热片4内面按压的弹性体。即,按压构件14通过第I簧片板8A向PTC加热器3A按压温度传感器13,同时通过第2簧片板SB向散热片4的内面按压PTC加热器3A,能够使PTC加热器3A弹性按压在弯曲的散热片4的内面。按压构件采用弹性体的无线取暖器不使用弹性变形的簧片板,依靠按压构件的弹力也能够将发热体弹性按压在散热片内面上进行热结合。散热片4用铝和铜等热传导优异的金属板制作。图4的散热片4成形为稍微弯曲的形状以使中央部突出。散热片4在支承片30的上面与设置在上壳体2B上面的台阶部34嵌合着连结固定在上壳体2B上。图4和图6所示的散热片4在中心部内面固定有向内侧突出的螺栓部55。该散热片4在将该螺栓部55贯通插入在上壳体2B的支承片30的中心部开口的连结孔37中的状态下,往螺栓部55的前端拧入螺母56从而被固定在支承片30上。该结构能够将中央弯曲成凸状的散热片4的中心部牢牢固定在支承片30上。再有,图4的散热片4通过粘接剂57将外周部的内面固定在支承片30上面。图示的上壳体2B在支承片30的上面设有沿着散热片4外周缘的环形槽38,在该环形槽38中涂布粘接剂57。图示的上壳体2B相互平行地设有多列、即3列环形槽38,将散热片4的外周部内面和支承片30的上面以水密结构固定。设成3列的环形槽38在例如位于正中的环形槽38中涂布粘接剂57,固定散热片4,由此,从正中的环形槽38中溢出的粘接剂57能够蔓延进入内侧的环形槽38和外侧的环形槽38中,而配置适宜的粘接剂57。图4的支承片是使3列环形槽38中外侧环形槽38比内侧和正中的环形槽38宽度宽,另外还成形得深。这样一来,宽且深的环形槽38能够确实收容从正中的环形槽38中溢出的粘接剂57,能够有效地防止剩余的粘接剂57溢出到上壳体2B表面而使外观恶化。再有,外侧的环形槽38如图4所示,嵌入散热片4的外周缘,保持散热片4使其不从上壳体2B表面突出。涂布在环形槽38中的粘接剂57能够使用例如硅结合剂。不过,粘接剂能够使用将作为金属板的散热片4水密粘接在塑料制上壳体2B上的其他所有物质。在此,散热片4相对于上壳体2B水密封闭,不过,也无须完全防止水浸入,只是通过阻止水的浸入,可以使本实施例成为防水结构。本实施例中,设有散热片4,在上壳体2B上设置支承片30,因此能够阻止水向发热体3及引导它们的贯通孔33浸入。另外,没有配置粘接剂时,由于沿着散热片外周缘设置环状的槽、即环形槽,因此在尽管我们不希望但还是发生取暖器淋水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散热片和支承片间浸入的水蓄积在环状槽中,阻止水向其以上的内部浸入。特别是通过设置多列环形槽、还将外侧环形槽成形得深,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浸入。以上的连结结构具有的特征是由于将中央弯曲成凸状的散热片4在中心部和外周部两个方面固定在支承片30上,因此能够使以按压状态配置的多个发热体3稳定地接触 散热片4内面进行热结合。再有,散热片也能够用卡扣结构连结固定在支承片上、或通过双面胶带粘接固定在支承片上面。再有,尽管没有图示,不过,上壳体也可以在台阶部的环形槽中配置O形环,以水密结构连结散热片外周部和支承片上面。图11表示以上无线取暖器的电路图。该电路图的无线取暖器包括能充电的电池I、依靠从该电池I供给的电力而发热的发热体3、用外部电力对电池I充电的充电电路45、控制向发热体3供电的控制电路40和检测发热体3或散热片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控制电路40控制向PTC加热器3A供电,控制发热体3的温度、即散热片4的温度。该控制电路40包括连接在电池I和PTC加热器3A之间的开关元件41和含有控制该开关元件40接通断开的微机的控制部42。该无线取暖器将PTC加热器3A通过开关元件41与电池I串联连接,因此PTC加热器3A被同时用于电池I的保护电路。这是因为,例如开关元件41内部短路或熔接而保持接通状态,PTC加热器3A达到设定温度的电阻急剧增大,也在实质上阻断电流而保护电池I。
控制部42控制以规定的周期将开关元件41切换成接通断开的任务,控制散热片4的温度。控制部42能够延长接通开关元件41的时间,升高PTC加热器3A的温度、即升高散热片4的温度。另外,反过来,控制部42能够缩短接通开关元件41的时间,降低PTC加热器3A和散热片4的温度。另外,控制部42也能够根据从检测散热片4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输出的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41的任务,使平面状PTC加热器3A和散热片4成为设定温度。控制电路40在控制部42中内置有存储设定温度的存储器43。控制部42控制将开关元件41切换成接通断开的任务,以使PTC加热器3A成为存储在存储器43中的设定温度。控制部42无须一定要将开关元件41以规定的周期切换成接通断开而按照任务控制温度。控制部42也能够根据来自温度传感器13的信号进行控制,若PTC加热器3A高于设定温度则将开关元件41切换成断开,若PTC加热器3A低于设定温度将开关元件41切换成接通,将PTC加热器3A保持在设定温度。控制电路40的存储器43能够存储例如初始设定温度和正常设定温度,设定成使初始设定温度高于正常设定温度。该控制电路40在最开始按入无线取暖器的开关17时,将PTC加热器3A加热到初始设定温度,其后控制为正常设定温度。以该特性加热PTC加热器3A的无线取暖器在短时间内迅速加热,能够在用户冷时温暖加热。其后,由于达到正常设定温度,因此减小PTC加热器3A的平均电流,能够长时间使用。再有,图11的无线取暖器在壳体2中内置有电池I的充电电路45。充电电路45被安装在内置于壳体2中的电路基板6上。充电电路45具备将作为电池I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充电的充电控制部46。该充电控制部46将输入的外部电力、即商用电源的100V交流转换成适于电池I充电的直流电压进行输出。充电控制部46对电池I定电流 定电压充电,检测到满充电则停止充电。再有,图中的充电电路45与电池I串联连接保护用FET47,用保护电路48控制该保护用FET47。保护电路48检测电池I的过充电和过放电,控制保护用FET47接通断开。若充电的电池I满充电而成为过充电的状态,则保护电路48将保护用FET47切换成断开,停止充电。另外,若放电的电池I成为过放电的状态,则保护电池48将保护用FET47切换成断开,停止电池I的放电。图11的电路图的无线取暖器,与AC适配器44连接,从AC适配器44输入对电池I充电的直流电。无线取暖器设有连接AC适配器44的DC插孔49,将该DC插孔49与充电电路45连接。DC插孔49如图4所示固定在下壳体2A上,配置在规定位置,从壳体2向外部外露。DC插孔49往此处插入AC适配器的端子,进行供电。另外,无线取暖器既能够在装有AC适配器44时,从AC适配器44接受供电,加热PTC加热器3A,进行使用,也能够在拆掉AC适配器44的状态下从电池I接受供电,加热PTC加热器3A,进行使用。再有,尽管没有图示,不过无线取暖器也可以设置USB端子,将该USB端子与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通过USB端子与计算机连接,根据从计算机输入的控制信号,能够变更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设定温度。该无线取暖器连接到计算机,用户能够调节到最适于自己的设定温度。另外,能够将该USB端子与充电电路连接,从USB端子供电对电池充电。再有,图示的无线取暖器具备向外部显示电池I充电状态和剩余容量等的发光二极管50。图4所示的无线取暖器在上壳体2B内侧配置发光二极管50,使发光二极管50的光透过壳体2向外部放射。从而,上壳体2B由具有透光性的塑料制作,设有使从发光二极管50放射的光透过的透光部51。发光二极管50固定在电路基板6上,配置在上壳体2A内的规定位置。该发光二极管50如图11所示,与控制电路40连接。控制电路40在控制部42的存储器43中存储点亮发光二极管50的点亮模式。发光二极管50在控制电路40作用下,使发光色与时间一起变化,或亮灯灭灯,能够控制透光部51的发光色、亮度、亮灯灭灯 等。再有,具备USB端子的无线取暖器,还能够利用通过USB端子连接的计算机变更存储在控制部的存储器中的发光二极管的点亮模式。该无线取暖器能够连接计算机,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灯状态,变更成用户自己喜欢的点亮模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取暖器,包括壳体(2)、内置在该壳体(2)内的收纳部(5)中的能充电的电池(I)、依靠从该电池(I)供给的电力发热的发热体(3)和固定在壳体(2)的表面且用发热体(3)加热的散热片(4),其特征在于, 下壳体(2A)在底面设有凹部(27),在凹部(27)中设有开关(17)。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开关基于按压动作切换切/入、强、弱。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开关基于按压动作按照规定时间接通或断开自动切换的定时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开关基于按压动作接通或断开与电池(I)的余量对应的显示。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开关基于按压动作切换切/入。
全文摘要
一种无线取暖器,将整体轻量化的同时能够长时间加热到适宜温度并具有足够的强度。本发明的无线取暖器利用发热体(3)将固定在壳体表面的散热片(4)加热,发热体(3)依靠从内置在壳体(2)中的电池(1)供给的电力而发热。壳体(2)在散热片(4)的内面具有支承片(30),与该支承片(30)对置地设置表面片(20),将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之间作为收纳部(5)。在支承片(30)和表面片(20)的中间配置有中间加强片(10)。在中间加强片(10)和表面片(20)之间配置有与表面片(20)连结的箱形支承肋(22),利用箱形支承肋(22)支承中间加强片(10)。在支承片(30)的内面连结设置支承肋(32),通过该支承肋(32)将支承片(30)支承于中间加强片(10)。
文档编号A61F7/08GK102641185SQ20121013283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7日
发明者寺尾恭三, 山下孝浩, 森田秀世, 沟口康成, 萨摩荣治, 远矢正一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