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004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刺麻醉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具,尤其涉及一种针刺麻醉针,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专用于针刺麻醉下开展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针。
背景技术
古代医家对疼痛和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已有一定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疼痛产生原因和针灸对疼痛治疗的记载。如《素问 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灵枢 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中医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二是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三是气血运行异常,扰及心神,经神志感知,方能产生疼痛感。而针刺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灵枢 九针十二原》),并能安神定志。 针刺麻醉创始于1958年,上海、西安的有关医疗单位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以后,迅速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引起强烈反响。至1959年底,有上海、陕西、湖北、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江西、黑龙江、甘肃、广西等省市区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但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狭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60年代,在肺切除手术、在脑,甲状腺,胃,子宫,心脏等大中型手术上,针刺麻醉得到扩大应用。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公布,中国针麻共应用于100多种手术,累积60余万例,取得了成功的经验。70-80年代,针麻研究,尤其是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证明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和抗痛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1974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针刺麻醉专业会议上,将针刺麻醉原理研究分为穴位与针感、经络感传现象、体表内脏联系途径、针刺调整作用、针刺镇痛作用五个方面,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是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1969年9月卫生部军管会在天津召开全国医药卫生战备会议,把针灸麻醉作为全国卫生战线的重要战备任务提出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中国,特地观看了针麻,为令人百思不解的针刺麻醉所折服和倾倒,回国后美国很快就形成了 “针灸热”,并波及到了全世界。目前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针刺麻醉不是使痛觉消失,而是发挥体内痛觉调制结构的作用,使疼痛感觉的阈值升高。针麻临床工作者常采用针刺加用低于常量药物的方法,或称针刺复合麻醉。这种方法可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和医生配合,对正常生理扰乱少,术后疼痛轻,康复过程快等优点;又可互相增效,加强麻醉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针刺麻醉的发展主要依靠针灸针进行,针灸针具经历了一个由非金属针、金属针到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过程。非金属针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到山顶洞人文化时期骨针,到竹针,最后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针;金属针是从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针,到春秋时代的铁针,到汉代金针、银针,直到现代人使用的不锈钢针以及针灸治疗仪。从50年代开始在外科手术中应用针刺麻醉以来,现在人们进行针刺操作主要使用不锈钢的针灸针,针刺麻醉的操作过程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相关的穴位上采用斜刺、平刺或直刺法刺入针灸针,刺入深度根据穴位而异,然后通过导电连接线在针柄上连接电针仪,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节刺激强度的大小,此过程中针灸针直立于穴位上或扳倒暴露在皮肤外边部分,固定针灸针。虽然操作时有多种刺入方法,但针刺麻醉过程中主要以直刺为主,其他刺入方法不能保证较好的针刺麻醉效果,由于现有的不锈钢针灸针针柄较长,一般30mm左右,在手术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针身和全部的针柄留在皮肤外边不能固定,就可能会造成手术过程中针灸针脱落,影响针刺麻醉的效果,同时也影响外科手术的操作。但如果将露出皮肤部分扳倒固定在皮肤上,虽然便于外科手术的操作,但由于整个针灸针由不锈钢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就会造成刺入皮肤内的针体有一个向反方向的作用力,尤其在针尖部位,这样对 于病人来说会产生疼痛感,同时加之电针仪的刺激作用,和不扳倒针柄相比,患者可接受的刺激强度可能会减弱,这样就不能最大化地达到针刺麻醉的效果,从而不能更有利于针刺麻醉工作的开展。因此,目前为止,尚无一种专门用于针刺麻醉的针灸针,给针刺麻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针灸针在针刺麻醉过程中会影响手术操作、不便于固定或可能脱落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门针对针刺麻醉下进行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针,该针灸针在针刺麻醉的过程中刺入后不用扳倒针体,且便于固定,可以保证针刺麻醉的效果和便于手术的操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刺麻醉针及贴片,针刺麻醉针包括改良针灸针、针帽、胶垫和贴片,所述针帽下端设有斜面与胶垫固定连接,所述针帽下端中间有孔形凹陷部分;所述的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针根和针身,所述针帽顶端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牢固连在一起;所述胶垫位于针帽下端,部分与针帽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胶垫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所述的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通过将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针帽套在针帽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所述针帽、改良针灸针均为不锈钢材质,改良针灸针的针柄处缠绕金属丝。所述针帽和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通过凹凸度固定连接,针帽与针柄连接部分为凹凸环形,凹凸度与针柄处缠绕金属丝相适应。所述针帽和改良针灸针的针柄连接部分长度为5mm。所述针帽的高度为11. 3mm,厚度为0. 3mm,针帽下端直径为6. 64mm,针帽下端中间凹陷部分内孔直径为1mm,顶端直径为3mm ;所述针帽下端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25度。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柄的长度为7mm,直径为1mm。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身长度比同型号针灸针长5mm,为20mm(0. 5寸,I寸=15mm)、30mm(I 寸)、45mm(l. 5 寸)、55mm(2 寸)等,且增加 12. 5mm(0. 25 寸)、25mm(0. 75 寸)、37. 5mm(l. 25寸)、50mm(l. 75寸)等型号,保证胶垫5下缘针身完全刺入皮肤的不同长度需要。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根距所述胶垫下缘长度为5mm。所述胶垫为绝缘材料制成,整体形状为类锥形,位于针帽下端,中间有圆柱形孔,该孔的直径为0. 5mm,横断面为环形,底部外周直径为12mm,胶垫上有3mm的凹槽与针帽下缘3mm的斜面固定连接,胶垫凹槽斜面与针帽下缘斜面倾斜度一致(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25度),由于胶垫底部直径固定,胶垫凹槽之外的斜面与凹槽斜面倾斜度相适应。所述贴片为环形单面粘胶贴片,内孔直径为4mm,外周直径为30mm。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缩短了针灸针的针柄,可使暴露于皮肤外面的针灸针缩短,不影响手术的操作,不用扳倒针灸针,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的不适。针根 距胶垫下缘距离为5mm,可在针根处断裂时有一定长度的针身露出皮肤,便于取出针身,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且胶垫下缘的针身长度,即可刺入皮肤的长度比同型号的针灸针减少,可使胶垫下缘的针灸针完全刺入皮肤,且增加了针灸针的长度型号,便于针刺麻醉过程中不同长度针灸针的需要。同时针帽和针柄为金属材质,凹凸固定连接,保证了针刺麻醉过程中穴位电刺激的需要,同时凹凸部分也便于导线或金属夹的连接,针帽上端长度为10mm,方便针灸师用手拿捏。且针帽下缘有绝缘胶垫与皮肤隔绝,从而避免针帽与皮肤接触,产生电刺激,避免了针刺麻醉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胶垫的下缘直径较短,不影响术中的针刺操作。针刺麻醉针刺入穴位后用固定贴片固定,避免了针刺麻醉过程中针刺麻醉针的意外脱落,解决了目前尚无针刺麻醉专用针灸针的问题。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针帽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针灸针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胶垫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贴片俯视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针柄,2.金属丝,3.针帽,4.针根,5.胶垫,6.针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针刺麻醉针,包括针帽3(详见图2),改良针灸针(详见图3),胶垫5(详见图4)和贴片(详见图5)。针帽3的高度为11. 3mm,厚度为0. 3mm,针帽3下端直径为6. 64mm,针帽3下端中间凹陷部分内孔直径为1mm,针帽3顶端直径为3mm,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I、针根4和针身6,针帽3顶端与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I通过凹凸度牢固连在一起(针帽3与针柄I连接部分为凹凸环形,凹凸度与针柄I处缠绕金属丝2相适应),针帽3顶端与改良针灸针的针柄I凹凸连接长度为5mm ;针帽3下端有3mm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度-25度)与胶垫5连接,改良针灸针的针柄I直径为Imm,长度为7mm,针柄I处缠绕金属丝2,针身6的直径为0. 3mm、0. 35mm、0. 38mm等型号,针身6的长度比同型号的针灸针增加5mm,为20mm(0. 5寸,I寸=15mm)、30mm(l寸)、45mm(l. 5寸)、55mm(2寸)等,与现有针灸针相比,针身长度增加了 12. 5mm(0. 25寸)、25mm(0. 75寸)、37. 5mm(l. 25寸)、50mm(l. 75寸)等型号,保证胶垫5下缘针身完全刺入皮肤的不同长度需要;同时针根4距胶垫5下缘长度为5_,即不会刺入皮肤长度,可在针根处断裂时有5_的针身露出皮肤外边,便于器械取出,防止针灸意外发生,也保证了针身针不能完全刺入皮肤的原则;胶垫5为绝缘材料,位于针帽3下端,胶垫5部分与针帽3下端固定连接,胶垫5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胶垫5底部外周直径为12mm,中空的内孔直径为0. 5mm,可限制改良针灸针针身的活动,胶垫5的斜面上有3mm的凹槽与针帽3下缘斜面固定连接,胶垫5凹槽斜面与针帽3下缘斜面倾斜度一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度-25度),由于胶垫5底部直径固定,胶垫5凹槽之外的斜面与凹槽斜面倾斜度相适应。如图5所示,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外周直径为30mm,内孔直径为4mm。使用时,将针刺麻醉针(见图I)刺入穴位,将图5中的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I、针帽3套在针帽3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然后在针帽3下端中间凹陷处连接金属夹或导线进行电刺激。实施例如某手术中需用到合谷穴进行针刺麻醉,可将图I中的针刺麻醉针刺入穴位,然后用图5中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将针刺麻醉针固定于皮肤上,针帽处连接导线或金属夹进行电刺激。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刺麻醉针包括改良针灸针、针帽、胶垫和贴片,所述针帽下端设有斜面与所述胶垫固定连接,所述针帽下端中间有孔形凹陷部分;所述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针根和针身,所述针帽顶端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牢固连在一起;所述胶垫位于针帽下端,部分与针帽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胶垫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所述的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通过将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针帽套在针帽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柄处缠绕金属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和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通过凹凸度固定连接,针帽与针柄连接部分为凹凸环形,凹凸度与针柄处缠绕金属丝相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和改良针灸针的针柄连接部分长度为5mm。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的高度为11.3mm,厚度为O. 3_,针帽下端直径为6. 64_,针帽下端中间凹陷部分内孔直径为1_,针帽顶端直径为3mm ;所述针帽下端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25度。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柄的长度为7 mm,直径为1mm。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身的直径为O.3mm、0. 35mm 或 O. 38mm,针身的长度为 20mm、30mm、45mm、55mm、12. 5mm、25mm、37. 5mm 或50mmo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针根距所述胶垫下缘长度为5mm。
9.根据权利要求I或5所述的针刺麻醉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垫的整体形状为类锥形,位于针帽下端,中间有圆柱形孔,该孔的直径为O. 5mm,横断面为环形,底部外周直径为12mm,胶垫上有3mm的凹槽与针帽下缘3mm的斜面固定连接,胶垫凹槽斜面与针帽下缘斜面倾斜度一致,由于胶垫底部直径固定,胶垫凹槽之外的斜面与凹槽斜面倾斜度相适应。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为环形单面粘胶贴片,内孔直径为4mm,外周直径为3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刺麻醉针,包括改良针灸针、针帽、胶垫和贴片,所述针帽下端设有斜面与胶垫固定连接,所述针帽下端中间有孔形凹陷部分;所述针帽顶端与所述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牢固连在一起,所述的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针根和针身;所述胶垫位于针帽下端,部分与针帽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胶垫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所述的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通过将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针帽套在针帽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这样不但便于手术的操作,同时能够使针灸针正确地固定在穴位,保证针刺镇痛的效果,还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更有利于针刺麻醉工作的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文档编号A61H39/08GK202537941SQ2012201187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樊文朝, 沈卫东 申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