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6262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包括外镜鞘和镜体,外镜鞘内设置有旋转鞘和内镜鞘,旋转鞘可旋转套设在内镜鞘外,且旋转鞘与内镜鞘之间不会产生轴向的相对位移;内镜鞘远离镜体一端设置有结石拾取组件,结石拾取组件的侧壁上还设有一个开口,开口可由一封闭组件遮盖,内镜鞘的腔内设置有器械通道管,碎石组件设置在器械通道管中,其碎石端伸入结石拾取组件内。本发明的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可将结石限制在一个封闭空间中,进行碎石操作的时,结石残渣不会进入体内,术后结石无残留,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较小,且结石碎屑对内窥镜视野的干扰较小,能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负担。
【专利说明】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结石病多发生于泌尿系统及胆道系统,且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体外震波碎石(ESWL)、内镜取石和开放手术等进行治疗。由于体外震波碎石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病人的体质、结石的数量、位置、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是否粘连等,使其使用的范围及碎石效果大打折扣。临床研究证明,体外震波碎石虽有无创、反复行强等特点,但反复针对一个部位进行多次碎石,往往致结石与周围组织粘连,必须由开放手术解决,而开放手术由于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此种治疗方案已逐渐被淘汰。
[0003]内镜取石由于其可在直视下操作,且不开刀,具有微创化、可直视、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结石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内镜取石往往存在以下弊端:1.对于较大单发结石需夹碎后分次取出,而取石过程中亦出现视野受干扰、不清晰,结石碎屑残留等,引起术后结石复发,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2.对于多发结石,上述弊端则表现的更加明显,而且由于取石效率低、视野 干扰不清晰、结石残留等致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取石效果不佳,增大手术及麻醉风险,而不得不改为开放手术,增大病人的创伤、痛苦。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可将结石置于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碎石,结石残渣无残留,对周围组织无损伤,结石碎屑对内窥镜视野的干扰小,能显著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负担。
[000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包括两端开放的直管状外镜鞘和连接于外镜鞘一端的镜体,外镜鞘内设置有碎石组件和内窥成像组件,所述碎石组件为超声波碎石组件,碎石组件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和碎石杆。
[0006]外镜鞘内设置有旋转鞘和内镜鞘,旋转鞘和内镜鞘均为两端开放的直管状镜鞘,旋转鞘可旋转套设在内镜鞘外,且旋转鞘与内镜鞘之间不会产生轴向的相对位移;
旋转鞘和内镜鞘通过驱动组件可在外镜鞘内沿轴向同时移动,且旋转鞘和内镜鞘均可通过驱动组件分别进行旋转;
内镜鞘远离镜体一端设置有结石拾取组件,结石拾取组件具有一个骨架,骨架表面覆盖有的弹性薄膜;骨架由固定环、支撑圆盖以及多根弹性龙骨构成椭圆形笼式骨架;结石拾取组件通过固定环与内镜鞘的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结石拾取组件的侧壁上还设有一个开口,开口可由一封闭组件遮盖,封闭组件由旋转环和弧形侧壁组成,旋转环套设在支撑圆盖的圆周上,弧形侧壁由多根弹性龙骨和覆盖于龙骨上的弹性薄膜组成,龙骨的两端分别与旋转环和旋转鞘固定连接。
[0007]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旋转鞘驱动单元、内镜鞘驱动单元和复位弹簧,内镜鞘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和控制按钮I组成,导杆组件I穿设在镜体内,导杆组件I的一端与内镜鞘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连接控制按钮I,旋转鞘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1、控制按钮II组成,导杆组件II穿设在镜体内,导杆组件II的一端与旋转鞘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连接控制按钮II,所述导杆组件I伸出镜体的长度大于导杆组件II伸出镜体的长度,且控制按钮II与镜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与控制按钮II固定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镜体可旋转连接。
[0008]所述旋转鞘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内镜鞘的外壁设有卡入环形凹槽的突片。
[0009]所述内镜鞘的腔内设置有器械通道管和光纤通道管,碎石组件设置在器械通道管中,其碎石端伸入结石拾取组件内,内窥成像组件设置在光纤通道管中,其物镜端设置在内镜鞘的端口处。
[0010]所述内镜鞘的腔内还设置有进水通道管,进水通道管与镜体上的进水口相连接,内镜鞘中的空隙为出水通道,出水通道与设置在镜体上的出水阀相连接。
[0011]所述的结石拾取组件在非工作状态时缩于内镜鞘中。
[0012]所述的内窥成 像组件还包括目镜、光源、光源光纤和成像返回光纤,目镜和光源分别设置在镜体上,成像返回光纤的一端与目镜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与物镜相连接,光源光纤的一端与光源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并延伸至光纤通道管的端部。
[0013]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可将体内的结石限制在一个封闭空间中,在该封闭空间内进行碎石操作的时候,结石残渣不会进入体内,术后结石无残留,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并且碎石过程中,结石始终被弹性骨架所夹紧,不会随意移动,使碎石操作更加方便,并且结石碎屑对内窥镜视野的干扰较小,对于手术过程影响小,能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负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腔内超声碎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旋转鞘和内镜鞘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结石拾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结石拾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封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结石拾取组件和封闭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结石拾取组件和封闭组件的配合示意图1I ;
图中标记:1、外镜鞘,2、镜体,3、旋转鞘,301、环形凹槽,4、内镜鞘,401、突片,5、结石拾取组件,501、固定环,502、支撑圆盖,503、弹性龙骨,504、开口,601、旋转环,602、弧形侧壁,7、驱动组件,701、导杆组件I,702、控制按钮I,703、导杆组件11,704、控制按钮11,705、复位弹簧,8、碎石组件,901、目镜,902、光源,10、进水口,11、出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2、3所示: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包括两端开放的直管状外镜鞘I和连接于外镜鞘I 一端的镜体2,外镜鞘I内设置有碎石组件8和内窥成像组件,所述碎石组件8为超声波碎石组件,碎石组件8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和碎石杆。外镜鞘I内设置有旋转鞘3和内镜鞘4,旋转鞘3和内镜鞘4均为两端开放的直管状镜鞘,旋转鞘3可旋转套设在内镜鞘4外,所述旋转鞘3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301,内镜鞘4的外壁设有卡入环形凹槽301的突片401,且旋转鞘3与内镜鞘4之间不会产生轴向的相对位移;旋转鞘3和内镜鞘4通过驱动组件7可在外镜鞘I内沿轴向同时移动,且旋转鞘3和内镜鞘4均可通过驱动组件7分别进行旋转,也就是说旋转鞘3与内镜鞘4发生轴向位移是总是同时的,无论控制旋转鞘3与内镜鞘4中的哪一个进行轴向位移,另一个都会同时移动,但是旋转鞘3与内镜鞘4之间又会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内镜鞘4的腔内设置有器械通道管和光纤通道管,碎石组件8设置在器械通道管中,其碎石端伸入结石拾取组件5内,内窥成像组件设置在光纤通道管中,其物镜端设置在内镜鞘4的端口处。内镜鞘4的腔内还设置有进水通道管,进水通道管与镜体2上的进水口 10相连接,内镜鞘4中的空隙为出水通道,出水通道与设置在镜体2上的出水阀11相连接。
[0016]所述的内窥成像组件还包括目镜901、光源902、光源光纤和成像返回光纤,目镜901和光源902分别设置在镜体2上,成像返回光纤的一端与目镜901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与物镜相连接,光源光纤的一端与光源902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并延伸至光纤通道管的端部。
[0017]如图2所示:所述的驱动组件7包括旋转鞘驱动单元、内镜鞘驱动单元和复位弹簧705,内镜鞘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 701和控制按钮I 702组成,导杆组件I 701穿设在镜体2内,导杆组件I 701的一端与内镜鞘4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2连接控制按钮
I702,旋转鞘3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I 703、控制按钮II 704组成,导杆组件II 703穿设在镜体2内,导杆组件II 703的一端与旋转鞘3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2连接控制按钮
II704,所述导杆组件I 701伸出镜体2的长度大于导杆组件II 703伸出镜体2的长度,且控制按钮II 704与镜体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05,复位弹簧705 —端与控制按钮II 704固定连接,复位弹簧705的另一端与镜体2可旋转连接,控制按钮II 704具有一个中心通孔,导杆组件I 701穿过该通孔与控制按钮I 702连接。
[0018]如图1、4、5、6所示:所述内镜鞘4远离镜体2 —端设置有结石拾取组件5,结石拾取组件5具有一个骨架,骨架表面覆盖有的弹性薄膜;骨架由固定环501、支撑圆盖502以及多根弹性龙骨503构成椭圆形笼式骨架;结石拾取组件5通过固定环501与内镜鞘4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结石拾取组件5的侧壁上还设有一个开口 504,开口 504可由一封闭组件遮盖,封闭组件由旋转环601和弧形侧壁602组成,旋转环601套设在支撑圆盖502的圆周上,旋转环601可以在该圆周上自由转动,弧形侧壁602由多根弹性龙骨503和覆盖于龙骨上的弹性薄膜组成,龙骨的两端分别与旋转环601和旋转鞘3固定连接。
[0019]本发明的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在非工作状态时,结石拾取组件5缩于内镜鞘4中,此时的笼式骨架处于压缩状态,使用时,将取石镜导入结石患者的体内,通过成像组件使取石镜的碎石端到达结石处,此时,通过推动控制按钮I 702,使结石拾取组件5伸出到鞘外,然后旋转控制按钮II 704,带动旋转鞘3转动,改变弧形侧壁602的位置,使结石拾取组件5的开口 504处于无遮挡状态,然后在成像组件的协助下,将结石通过开口 504装载进入结石拾取组件5的内腔,继续旋转控制按钮II 704,改变弧形侧壁602的位置,使结石拾取组件5的开口 504处于遮挡状态,此时碎石端即形成了封闭的碎石环境,通过碎石组件可以将结石粉碎,粉碎过程中,由于结石变碎,变小,结石拾取组件5的弹性骨架也会同步回缩,始终保持结石处于一个较小的空间内,防止结石位置不固定,增大碎石的难度,在复位弹簧705的作用下,结石拾取组件5会慢慢的缩回鞘内,这时完成了一次碎石工作。碎石操作过程中是在该封闭空间内进行,结石残渣不会进入体内,术后结石无残留,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且结石碎屑对内窥镜视野的干扰较小,对于手术过程影响小,能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 的痛苦及负担。
【权利要求】
1.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包括两端开放的直管状外镜鞘(I)和连接于外镜鞘(I) 一端的镜体(2),外镜鞘(I)内设置有碎石组件(8)和内窥成像组件,所述碎石组件(8)为超声波碎石组件,碎石组件(8)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和碎石杆,其特征在于: 外镜鞘(I)内设置有旋转鞘(3)和内镜鞘(4),旋转鞘(3)和内镜鞘(4)均为两端开放的直管状镜鞘,旋转鞘(3)可旋转套设在内镜鞘(4)外,且旋转鞘(3)与内镜鞘(4)之间不会产生轴向的相对位移; 旋转鞘(3)和内镜鞘(4)通过驱动组件(7)可在外镜鞘(I)内沿轴向同时移动,且旋转鞘(3)和内镜鞘(4)均可通过驱动组件(7)分别进行旋转; 内镜鞘(4)远离镜体(2)—端设置有结石拾取组件(5),结石拾取组件(5)具有一个骨架,骨架表面覆盖有的弹性薄膜;骨架由固定环(501)、支撑圆盖(502)以及多根弹性龙骨(503)构成椭圆形笼式骨架;结石拾取组件(5)通过固定环(501)与内镜鞘(4)的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结石拾取组件(5)的侧壁上还设有一个开口(504),开口(504)可由一封闭组件遮盖,封闭组件由旋转环(601)和弧形侧壁(602)组成,旋转环(601)套设在支撑圆盖(502)的圆周上,弧形侧壁(602)由多根弹性龙骨(503)和覆盖于龙骨上的弹性薄膜组成,龙骨的两端分别与旋转环(601 )和旋转鞘(3)固定连接; 所述的驱动组件(7)包括旋转鞘驱动单元、内镜鞘驱动单元和复位弹簧(705),内镜鞘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 (701)和控制按钮I (702)组成,导杆组件I (701)穿设在镜体(2)内,导杆组件I (701)的一端与内镜鞘(4)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2)连接控制按钮I(702),旋转鞘驱动单元由导杆组件II (703)和控制按钮II (704)组成,导杆组件II (703)穿设在镜体(2)内,导杆组件II (703)的一端与旋转鞘(3)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镜体(2)连接控制按钮II (704),所述导杆组件I (701)伸出镜体(2)的长度大于导杆组件II (703)伸出镜体(2)的长度,且控制按钮II (704)与镜体(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05),复位弹簧(705 ) 一端与控制按钮II (704)固定连接,复位弹簧(705 )的另一端与镜体(2 )可旋转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鞘(3)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301),内镜鞘(4)的外壁设有卡入环形凹槽(301)的突片(4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镜鞘(4)的腔内设置有器械通道管和光纤通道管,碎石组件(8 )的碎石杆设置在器械通道管中,其碎石端伸入结石拾取组件(5)内,内窥成像组件设置在光纤通道管中,其物镜端设置在内镜鞘(4)的端口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镜鞘(4)的腔内还设置有进水通道管,进水通道管与镜体(2)上的进水口(10)相连接,内镜鞘(4)中的空隙为出水通道,出水通道与设置在镜体(2)上的出水阀(11)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石拾取组件(5)在非工作状态时缩于内镜鞘(4)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腔内超声碎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窥成像组件还包括目镜(901)、光源(902)、光源光纤和成像返回光纤,目镜(901)和光源(902)分别设置在镜体(2)上,成像返回光纤的一端与目镜(901)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与物镜相连接,光源光纤的一端与光源(902)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光纤通道管并延伸至光纤通道管的端部。
【文档编号】A61B17/94GK103431889SQ201310439429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时振国, 朱小娟 申请人:河南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