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518阅读:1268来源:国知局
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应用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该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以黄连、黄柏、大黄、桃仁、苦参、白鲜皮、金银花和黄芪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成。本发明配制简单,取材方便,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可缩短疗程,减少治疗费用,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专利说明】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
[0001](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
[0002](二)【背景技术】
褥疮,又称压疮、席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皮肤供氧不足、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褥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
[0003]褥疮在瘫痪、体质衰弱、骨折后卧床病人中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发病快,合并症多,易并发低蛋白血症、骨髓炎和败血症,最终可致截肢,甚至死亡,危害性很大,是当前医疗界面临的难题。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为主,防止激发感染,但是对于肌肉组织再生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不能迅速生肌愈合创口,所以临床疗效不理想。
[0004](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配制简单、疗效显著的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
[0005]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黄连7-12份、黄柏7-12份、大黄3-9份、桃仁12-18份、苦参3_9份、白鲜皮7_12份、金银花12-18份、黄芪15-25份。
[0006]其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黄连10份、黄柏10份、大黄6份、桃仁15份、苦参6份、白鲜皮10份、金银花15份、黄芪20份。
[0007]本发明所述原料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制成汤剂。
[0008]其中,各原料的药用性能如下:
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破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度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聍耳,痔血,湿疹,烫伤;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痿甓,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主治食积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主治痛经,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结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肺痈,肠痈,肠燥便秘;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风热湿
痹;金银花: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黄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
[0009]方中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金银花以清热燥湿,提毒祛腐;大黄、桃仁以活血化瘀,消疮生肌;黄芪以补脾肺气,益气生肌。综观全方,诸药合用以清热燥湿,化瘀解毒,消创生肌之效,使褥疮脓腐得脱,痛痒得止,生肌长皮,加速创面愈合。
[0010]本发明通过中药熏洗、湿敷直接作用于病患区,起到抗菌、抗炎、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0011]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于2007年至今,对126例褥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年龄41-81岁。
[0012](2)治疗方法
常规碘伏棉球消毒清洁创面,去除明显坏死组织及窦腔内异物。选择患部体位熏洗的容器,将原料加适量水,武火煮熟,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待药液温度约60度时,放于病损部位下方,使蒸汽直达患处,避免烫伤。待药液接近体温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以药水持续滴注纱布湿敷创面。
[0013](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
[0014]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0015]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0016]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体征有改善。
[0017]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0018](4)临床结果
临床治愈 98 M (77.78%),显效 21 例(16.67%),有效 6 例(4.76%),无效 I 例(0.79%),总有效率为99.21%。
[0019]典型病例:
(1)李得根,男,42岁,农民,单县浮岗人,2008年5月28日初诊。
[0020]患者3年前因车祸致截瘫,1年前出现骶尾部褥疮I度,逐渐加重。今来诊,查体:患者消瘦,骶尾部褥疮III度,约5x5x6cm大小,深达骨质,皮下潜行游离成窦腔,坏死组织及脓液多,呈恶臭味。入院诊断为:褥疮III度。经清创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方剂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15天,患者创面窦腔消失,创面缩小,肉芽组织新鲜红润,继续治疗14天,患者病情基本痊愈。
[0021](2)郭福来,男,73岁,农民,单县杨楼镇人,2010年6月12日初诊。
[0022]患者因脑梗塞6个月,长期卧床致右肩部褥疮III度,约3x3x4cm大小,深达肌层,清创后,应用本发明方剂熏洗、湿敷,治疗27天,患者病情痊愈。
[0023](3)王满仓,男,80岁,单县黄岗镇人,2011年11月6日初诊。
[0024]患者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卧床3个月,出现右臀部褥疮III度,约4x4x4cm大小,深达坐骨结节,坏死组织及渗液多,腥臭味,经清创后,选择敏感抗生素,营养支持治疗,应用本发明中药方剂熏洗、湿敷,间断清创换药,28天创面痊愈
本发明配制简单,取材方便,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可缩短疗程,减少治疗费用,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0025](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黄连7g、黄柏7g、大黄3g、桃仁12g、苦参3g、白鲜皮7g、金银花12g、黄芪15g,将原料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制成汤剂。
[0026]用法用量:常规碘伏棉球消毒清洁创面,去除明显坏死组织及窦腔内异物。选择患部体位熏洗的容器,盛装温度约60度的药液,放于病损部位下方,使蒸汽直达患处,避免烫伤。待药液接近体温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以药水持续滴注纱布湿敷创面。
[0027]实施例2:
取黄连12g、黄柏12g、大黄9g、桃仁18g、苦参9g、白鲜皮12g、金银花18g、黄芪25g,将原料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制成汤剂。
[0028]用法用量如实施例1。
[0029]实施例2:
取黄连log、黄柏10g、大黄6g、桃仁15g、苦参6g、白鲜皮10g、金银花15g、黄芪20g,将原料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制成汤剂。
[0030]用法用量如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黄连7-12份、黄柏7-12份、大黄3-9份、桃仁12-18份、苦参3_9份、白鲜皮7_12份、金银花12-18份、黄芪15-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黄连10份、黄柏10份、大黄6份、桃仁15份、苦参6份、白鲜皮10份、金银花15份、黄芪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褥疮的外用中药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至少20分钟,制成汤剂。
【文档编号】A61P17/02GK103610813SQ201310605260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6日
【发明者】孙宝柱, 林永青, 裴云婷, 祝慧琴, 郭震 申请人:孙宝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