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0528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口咽通气管的器械。
背景技术
突发意识障碍的病人常常伴有呼吸困难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是将一种名为口咽通气管的导管插入病人的口咽内,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分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口咽通气管的作用在于:1、通过下压舌体防止舌根后坠,支撑舌腭弓及悬雍垂、防止下垂,从而开放气道,并减少从口到咽喉部的解剖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2、作为牙垫,避免昏迷后的病人牙关紧闭,压迫气管导管;3、便于空腔护理,还有利于口咽部分分泌物被吸出;4、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吸痰时病人口腔及气道粘膜的损伤,有利于吸痰;5、安置口咽通气管时,由于刺激咽部,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管压力和减慢心率,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压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一般是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硬质扁管型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腭相似。常见的口咽通气管I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翼缘11、牙垫部分12和咽弯曲部分13组成,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开有相连通的通气管道14。置管成功后,咽弯曲部分13伸入病人的咽喉部,牙垫部分12置于病人的上下牙齿之间,翼缘11露在上下门齿之外。但是,当病人躁动不安、神志欠清或者由昏迷转为清醒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口咽部的异物不适,出于先天的生理反射(非条件反射),往往会将口咽通气管吐出口外,或者造成其位置的移动,从而导致了不少病人因此而丧失生病,因此,在置管成功后,往往需要将口咽通气管固定以防移位或脱出。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胶布沿口咽通气管的翼缘11将其固定在病人的唇面部,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1、胶布受潮后粘性下降,易于脱落,当病人烦躁或变换体位时,容易发生导管移位、脱管现象 ;2、因胶布紧贴皮肤,粘住病人的毛发而产生不适感,甚至有些对胶布过敏者,粘贴处易出现过敏性皮炎或破溃;3、胶布滞留时间过长,又容易粘连成团,更换不易,一旦污染又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给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针对胶布固定方法的缺点,有人对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其在口咽通气管的翼缘11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将绷带绕制患者颈后部固定,从而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缺点。但此种固定方法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固定操作麻烦,往往需要一个人从旁协助,将病人的头部抬起,操作时间长,影响抢救,再者,口咽通气管往往过几个小时就需要更换,此种固定方法会让频繁的换管工作变得相当麻烦;2、市售口咽通气管的翼缘11并未开有小孔,因此,还需对从市场购买的口咽通气管进行二次加工,费时费力,如果从工厂专门定制,又会导致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专门用来固定口咽通气管的医疗器械,用于解决上述口咽通气管现有固定方法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与人体嘴部形状相配合的、覆盖在整个嘴部的覆唇体,所述覆唇体设有供口咽通气管伸出的通气管口,所述通气管口的大小为,允许口咽通气管的牙垫部分和咽弯曲部分出入,但不允许口咽通气管的翼缘出入,所述通气管口的上方对应于人体鼻子的部位设有露鼻口,所述露鼻口与所述通气管口相连通,所述通气管口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吸痰口,所述覆唇体的两侧边缘各设有一个系带口 ;一覆盖在所述覆唇体的通气管口处的前盖,所述前盖设有供口咽通气管的通气管道通气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小于所述口咽通气管的翼缘,所述前盖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覆唇体上。进一步地,所述覆唇体在所述通气管口与所述吸痰口之间的部位设有外凸台,所述前盖的左右两侧各设有向所述覆唇体一侧延伸的卡片,所述卡片的端部内侧设有斜面卡台,所述前盖通过所述卡片和所述斜面卡台与所述外凸台卡接。进一步地,所述前盖在朝向所述覆唇体的一面设有凸缘。进一步地,所述覆唇体在贴近人体皮肤的一面设有柔性材料层。进一步地,所述口咽通气管固定器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覆唇体两侧对应的系带口相连。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设有魔术贴,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系带口并通过所述魔术贴与所述覆唇体相连。更进一步地,所 述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覆唇体的一侧系带口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设有魔术贴。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系带口的固定连接通过缝合、胶粘、纽扣连接或按扣连接的连接方式实现。有益效果:与口咽通气管现有的固定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口咽通气管的轻松、快捷、稳定的固定,既不用担心胶布对患者皮肤造成的伤害,又不用使用专门定制口咽通气管;本实用新型可多次重复使用,节能又环保,更换口咽通气管时,只需一人便可轻松搞定。

图1为常见的口咽通气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部分部件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部分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口咽通气管,11.翼缘,12.牙垫部分,13.咽弯曲部分,14.通气管道,2.口咽通气管固定器,21.覆唇体,211.通气管口,212.露鼻口,213.吸痰口,214.系带口,215.外凸台,22.前盖,221.通气口,222.卡片,223.斜面卡台,224.凸缘,23.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口咽通气管固定器2由覆唇体21、前盖22和固定带23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覆唇体21的形状与人体嘴部的形状相吻合,刚好能覆盖在人体的整个嘴部上,其朝向人体嘴部的一面全部或者部分与人体皮肤相接触。覆唇体21设有供口咽通气管I伸出的通气管口 211,通气管口 211的大小为,允许口咽通气管I的牙垫部分12和咽弯曲部分13出入,但不允许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出入。通气管口 211的上方对应于人体鼻子的部位设有露鼻口 212,露鼻口 212与通气管口 211相连通,其作用是既利于该固定器的安装又能保证将该覆唇体21戴在病人嘴部时不致挤压到病人的鼻子。通气管口 21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吸痰口 213,顾名思义,吸痰口 213是供插入吸痰管吸走病人口腔中的痰液等口腔分泌物用的。覆唇体21在通气管口 211与吸痰口 213之间的部位设有外凸台215。在覆唇体21的两侧边缘各设有一个系带口 214。前盖22是覆盖在覆唇体21的通气管口 211处的盖体,其作用是将露在病人上下门齿之外的翼缘11盖压在覆唇体21上。前盖22设有供口咽通气管I的通气管道14通气的通气口 221,通气口 221小于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前盖22可拆卸地固定在覆唇体21上,此处的可拆卸地固定是指采用可将前盖22固定在覆唇体21上并且可根据需要将前盖22从覆唇体21上取下的任何连接方式,例如:螺纹连接、螺栓连接、螺钉连接、卡接等。本实施例中,前盖22与覆唇体21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其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前盖22的形状与外凸台215的形状大致相同,其左右两侧各设有向覆唇体21 —侧延伸的卡片222,卡片222的端部内侧设有斜面卡台223,当将前盖22盖在覆唇体21的外凸台215上时,卡片222跨过外凸台215的 厚度,斜面卡台223刚好卡在外凸台215朝向人体嘴部的一面,前盖22便卡接在覆唇体21上。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前盖22在朝向覆唇体21的一面设有抵压翼缘11的凸缘224。固定带23是用来将覆唇体21固定在病人嘴部的绳件或者带件,其两端分别与覆唇体21两侧对应的系带口 214相连。固定带23与系带口 214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简单的人工打结方式,也可以采用连接件连接,例如:可以在固定带23的两端都设置魔术贴,或者只在其中一端设置魔术贴,另一端与系带口 214固定连接,固定的方式可以是缝合、胶粘,或者采用纽扣或按扣等连接件连接。当需要给病人放置口咽通气管I时,先将口咽通气管I的咽弯曲部分13和牙垫部分12送入病人口中,待调整好口咽通气管I的位置后,再将该口咽通气管固定器2的覆唇体21覆在病人的嘴部,并将固定带23绕过病人的头部,使覆唇体21固定在病人的嘴部,最后将前盖22盖在覆唇体21的外凸台215上,此时,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被卡在前盖22与外凸台215之间,即实现对口咽通气管I的固定。其中,覆唇体21的佩戴方法为:将覆唇体21自下向上推入,使口咽通气管I的牙垫部分12穿过露鼻口 212到达通气管口 211,此时,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露在覆唇体21的外部。一般情况下需要将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I的通气管道14处插入为病人进行吸痰。但当病人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血液较多时,可用吸痰管由吸痰口 213插入病人口中,轻轻将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净,使口腔清洁保持有效通气。需要更换口咽通气管I时,松开一侧的固定带23,将口咽通气管固定器2连同口咽通气管I 一起与病人面部分离,通过向外轻扳卡片222将前盖22从覆唇体21上取下,将旧管拿出,之后按照上述放置口咽通气管I的方法和步骤再向病人口中送入新管。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只需一人便可轻松搞定。而且,该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可多次重复使用,节能又环保。另外,为了增加病人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的舒适度,还可优选在覆唇体21贴近人体皮肤的一侧设置柔性材料层,所指柔性材料可以是布料、医用橡胶、软
塑料等 。
权利要求1.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与人体嘴部形状相配合的、覆盖在整个嘴部的覆唇体(21),所述覆唇体(21)设有供口咽通气管(I)伸出的通气管口(211),所述通气管口(211)的大小为,允许口咽通气管(I)的牙垫部分(12)和咽弯曲部分(13)出入,但不允许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出入,所述通气管口(211)的上方对应于人体鼻子的部位设有露鼻口(212),所述露鼻口(212)与所述通气管口(211)相连通,所述通气管口(21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吸痰口(213),所述覆唇体(21)的两侧边缘各设有一个系带口(214); 一覆盖在所述覆唇体(21)的通气管口( 211)处的前盖(22 ),所述前盖(22 )设有供口咽通气管(I)的通气管道(14 )通气的通气口( 221),所述通气口( 221)小于所述口咽通气管(I)的翼缘(11 ),所述前盖(22 )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覆唇体(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唇体(21)在所述通气管口(211)与所述吸痰口(213)之间的部位设有外凸台(215),所述前盖(2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向所述覆唇体(21) —侧延伸的卡片(222),所述卡片(222)的端部内侧设有斜面卡台(223),所述前盖(22)通过所述卡片(222)和所述斜面卡台(223)与所述外凸台(215)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22)在朝向所述覆唇体(21)的一面设有凸缘(22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唇体(21)在贴近人体皮肤的一面设有柔性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带(23),所述固定带(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覆唇体(21)两侧对应的系带口(214)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23)的两端分别设有魔术贴,所述固定带(23)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系带口(214)并通过所述魔术贴与所述覆唇体(2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23)的一端与所述覆唇体(21)的一侧系带口(21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23)的另一端设有魔术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23)与所述系带口(214)的固定连接通过缝合、胶粘、纽扣连接或按扣连接的连接方式实现。
专利摘要口咽通气管固定器,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专门用来固定口咽通气管的医疗器械,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口咽通气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与人体嘴部形状相配合的、覆盖在整个嘴部的覆唇体,和一覆盖在覆唇体上的前盖。覆唇体设有供口咽通气管伸出的通气管口,通气管口的上方对应于人体鼻子的部位设有露鼻口,露鼻口与通气管口相连通,通气管口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吸痰口,覆唇体的两侧边缘各设有一个系带口,前盖设有供口咽通气管的通气管道通气的通气口。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口咽通气管的轻松、快捷、稳定的固定。
文档编号A61M16/04GK203154518SQ20132013121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1日
发明者张野 申请人:张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