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926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包括合成材料管道,所述的管道上靠近前端部位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囊,所述的管道位于所述的气囊前的部分形成引流段;细管的前部穿设在所述的管道内且所述细管的前端穿过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的细管的后端连接带有单向阀门的用于向气囊注流体的充气接口;所述的气囊经充气接口充流体后与肠管之间形成用于阻断肠内容物的封闭结构;所述的引流段上设有将肠内容物通过管道引出的引流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硅胶气囊对肠壁的压力,用硅胶气囊阻断肠内容物,使肠内容物从造瘘管引出,起到临时保护远端吻合口的效果,待远端吻合口愈合后拔除造瘘管,造瘘口自动闭合,避免二次手术。
【专利说明】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
【背景技术】
[0002]直肠癌行低位吻合术后存在吻合口漏的风险,一旦发生吻合口漏将带来严重的并发症,而临时性的回肠保护性造瘘术能够起到保护吻合口漏发生,降低吻合口漏带来的并发症的作用,但是目前常用的回肠双腔造瘘需要再次行手术回纳,而二次回纳同样存在着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风险,如何去避免二次回纳手术,避免二次回纳所带来的风险,一直是肛肠外科医生探索的一个方向。
[0003]中国专利号2011103436269公开了一种临时性回肠造瘘管,在手术中将造瘘管放置于末端回肠内并穿过腹壁引出体外,利用负压达到阻断近端肠内容物并引出体外的目的,在造瘘结束后,管道可直接拔除,回肠壁置管口将自行愈合,从而避免还瘘手术。但是该技术结构比较复杂,且管道比较长,管径相对较小,引流距离比较长,转流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造瘘管存在的引流距离长、转流效果差且结构较复杂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流效果好、造瘘口自动闭合,避免二次手术的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
[000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包括合成材料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上靠近前端部位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囊,所述的管道位于所述的气囊前的部分形成引流段;细管的前部穿设在所述的管道内且所述细管的前端穿过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的细管的后端连接带有单向阀门的用于向气囊注流体的充气接口 ;所述的气囊经充气接口充流体后与肠管之间形成用于阻断肠内容物的封闭结构;所述的引流段上设有将肠内容物通过管道引出的引流口 ;所述的充气接口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气囊对肠壁的压力的测压仪。
[0007]进一步,所述的引流段是便于插管插入的斜形开口。
[0008]进一步,所述的引流段的管壁上开设有具有协助引流效果的梭形侧孔。
[0009]进一步,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的管道通过与所述的环形凹槽相配合的固定片与腹壁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的管道后端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便于将管道引出腹壁的外套管。
[0011]本实用新型气囊直径为4cm,长度5cm,硅胶材料合成,柔软,气囊通过细管与管道另一端的带有单向阀门的的充气接口相通,充水/气后对肠管产生压力,气囊易受压变形,降低对肠管的压力,同时能起到阻断封闭肠管的效果,随着肠蠕动增加,肠管会逐渐扩张,气囊亦可随着肠管扩张而变形,延迟阻断时间。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肠造瘘管的具体手术操作方法如下:
[0013]直肠吻合完成后,取末端回肠距离回盲瓣15cm左右回肠,3-0可吸收线作1cm、1.5cm大小左右同心圆荷包,荷包中心电刀切一尽量小的口子,将造瘘管斜面插向回肠近端,直至气囊全部插入回肠后分别收紧内外荷包,注意外荷包尽量把内荷包完全包埋进去。然后从单向阀门处注水,注意控制气囊对肠壁的压力在20-30cmHg之间,再在腹壁上做一Icm左右切口,将外套管从腹壁外穿入腹腔,通过外套管将造瘘管引出腹壁,拔除外套管,造瘘管周边的小肠肠壁浆肌层和腹壁用可吸收线绕管缝合固定一周。腹壁外造瘘管接两件式造瘘袋底盘,底盘上套环形固定片固定造瘘管,防止造瘘管回缩,再套上造瘘袋。术后注意监测气囊压力,随着肠管逐渐扩张,气囊阻断效果会逐渐下降,如果远端直肠吻合口有漏的发生,需继续向气囊注水,保持气囊的封闭性,控制气囊压力以延迟保护周期。不需要造瘘时,抽空气囊,即可拔除造瘘管。造瘘管拔除后造瘘肠壁自动愈合,不需要再次回纳,以达到完全转流的目的。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5]1、通过控制气囊对肠壁的压力,用气囊阻断肠内容物,使肠内容从造瘘管引出,起到临时保护远端吻合口的效果,待远端吻合口愈合后拔除造瘘管,造瘘口自动闭合,避免了二次手术。
[0016]2、本实用新型中管道内径为75mm,现有技术中造瘘管4mm,转流效果和管腔面积成正比,保证充分的转流效果。
[0017]3、管道只有15cm长,引流距离短,效果好。
[0018]4、可对气囊测压,第一次对气硅胶囊壁压力进行量化,保证随着肠壁扩张后通过再次注水控制气囊对肠壁压力,仍能起到充分的阻断效果。
[0019]5、配套外套管、固定片,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效果好。
[0020]6、直接接腹壁外造瘘袋,不需要负压,进食无渣半流质后,转流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外套管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片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照图1至图5,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包括总长为15cm、内径7.5mm,外径IOmm的合成材料管道1,所述的管道I上靠近前端部位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囊2,所述的管道I位于所述的气囊前的部分形成引流段3 ;细管6的前部穿设在所述的管道I内且所述细管6的前端穿过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与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的细管6的后端连接带有单向阀门的用于向气囊注流体的充气接口 7 ;所述的气囊2经充气接口 7充流体后与肠管之间形成用于阻断肠内容物的封闭结构;所述的引流段3上设有将肠内容物通过管道引出的引流口
4;所述的充气接口 7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气囊对肠壁的压力的测压仪。
[0027]进一步,所述的引流段3是便于插管插入的斜形开口。
[0028]进一步,所述的引流段3的管壁上开设有具有协助引流效果的梭形侧孔5。
[0029]进一步,所述的管道I的管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的管道I通过与所述的环形凹槽相配合的固定片与腹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固定片为环形固定片,内径为0.9cm,带有弹性橡胶,用于术后固定造瘘管于腹壁,其上可接造瘘袋底盘。
[0030]进一步,所述的管道I后端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便于将管道引出腹壁的外套管;所述的外套管内径10_,方便术中将造瘘管引出腹壁。
[0031]本实用新型气囊直径为4cm,长度5cm,硅胶材料合成,柔软,气囊通过细管与管道另一端的带有单向阀门的的充气接口相通,充水/气后对肠管产生压力,气囊易受压变形,降低对肠管的压力,同时能起到阻断封闭肠管的效果,随着肠蠕动增加,肠管会逐渐扩张,气囊亦可随着肠管扩张而变形,延迟阻断时间。
[0032]本实用新型所述肠造瘘管的具体手术操作方法如下:
[0033]直肠吻合完成后,取末端回肠距离回盲瓣15cm左右回肠,3-0可吸收线作1cm、
1.5cm大小左右同心圆荷包,荷包中心电刀切一尽量小的口子,将造瘘管斜面插向回肠近端,直至气囊全部插入回肠后分别收紧内外荷包,注意外荷包尽量把内荷包完全包埋进去。然后从单向阀门处注水,注意控制气囊对肠壁的压力在20-30cmHg之间,再在腹壁上做一Icm左右切口,将外套管从腹壁外穿入腹腔,通过外套管将造瘘管引出腹壁,拔除外套管,造瘘管周边的小肠肠壁浆肌层和腹壁用可吸收线绕管缝合固定一周。腹壁外造瘘管接两件式造瘘袋底盘,底盘上套环形固定片固定造瘘管,防止造瘘管回缩,再套上造瘘袋。术后注意监测气囊压力,随着肠管逐渐扩张,气囊阻断效果会逐渐下降,如果远端直肠吻合口有漏的发生,需继续向气囊注水,保持气囊的封闭性,控制气囊压力以延迟保护周期。不需要造瘘时,抽空气囊,即可拔除造瘘管。造瘘管拔除后造瘘肠壁自动愈合,不需要再次回纳,以达到完全转流的目的。
[0034]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包括合成材料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上靠近前端部位设置有可变形的气囊,所述的管道位于所述的气囊前的部分形成引流段;细管的前部穿设在所述的管道内且所述细管的前端穿过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的细管的后端连接带有单向阀门的用于向气囊注流体的充气接口 ;所述的气囊经充气接口充流体后与肠管之间形成用于阻断肠内容物的封闭结构;所述的引流段上设有将肠内容物通过管道引出的引流口 ;所述的充气接口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气囊对肠壁的压力的测压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段是便于插管插入的斜形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段的管壁上开设有具有协助弓I流效果的梭形侧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的管道通过与所述的环形凹槽相配合的固定片与腹壁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后端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便于将管道引出腹壁的外套管。
【文档编号】A61F5/445GK203468829SQ201320525956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7日
【发明者】徐加鹤, 林建江, 华汉巨 申请人:林建江, 华汉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