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068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包括有底架、滑动座架、座靠架、小腿架和电动推杆;滑动座架安装在底架的轨道上,座靠架通过转轴安装在滑动座架上,小腿架铰接在座靠架前端;电动推杆两端分别枢设于底架和滑动座架上,驱动滑动座架沿底架的轨道前后移动,其中还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由滑动座架前移时,牵引座靠架从坐姿往平躺角度调整;第二连杆机构实现由座靠架驱动小腿架抬举动作。本实用新型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其优点在于:仅使用一个电动推杆和两组简单的连杆机构,就能有效实现前滑、平躺、抬腿多个功能的连贯动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为用户放置按摩椅节约了空间,设计人性化。
【专利说明】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按摩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的改良。

【背景技术】
: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摩椅作为一种保健休闲工具,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按摩椅供人们选择,以缓解身体的疲惫,但是按摩椅在使用时,根据按摩椅椅背倾斜后倒需要,在按摩椅的后部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一来,在家庭使用摆放时就得空出一片空间,在不使用按摩椅时这部分空间造成浪费,且因按摩椅后面需留空间使得放置时很难和其它家具协调而影响整体家具视觉效果。而市场上有些按摩椅采用单独驱动专门控制前滑以调节按摩椅空间,但是专门设定一个驱动来实现前滑功能无疑增加制造成本及制造误差和难度,这无形中提高了按摩椅价格,使得消费者也增加了消费。为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简化驱动机构,即成为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对象。


【发明内容】

: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只需一根电动推杆驱动坐靠部前移,并由第一连杆机构促使坐靠部逐渐平躺,由第二连杆机构联动小腿部逐渐上翘的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包括有底架、滑动座架、座靠架、小腿架和电动推杆;所述滑动座架滑动安装在底架的轨道上,座靠架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滑动座架上,所述小腿架铰接在座靠架前端;所述电动推杆两端分别枢设于底架和滑动座架上,驱动滑动座架沿所述底架的轨道前后移动,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在坐姿状态,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前端铰接在底架前部,后端与第三连接片的下端相铰接;第二连接片的下端铰接在第一连接片的中部,上端铰接在滑动座架上;第三连接片的上端铰接在转轴定位点前方的座靠架上;滑动座架前移,由第一连杆机构带动座靠架往后平躺出;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推动挂耳,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座靠架上,上端铰接在第二连杆中部;第二连杆前端铰接在滑动座架前部,后端与第三连杆下端相铰接;第三连杆的上端与推动挂耳下端相铰接,推动挂耳上端铰接在座靠架的前端,所述推动挂耳上行能抵触在小腿架上,推动小腿架翘起。
[0005]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为两套,成对称分布于底架的两侧;所述座靠架在转轴定位点前下方固定有一 U形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的U形杆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的U形杆上。
[0006]所述底架和滑动座架的底部为矩形框式结构,滑动座架底部借助两侧滑动安装在底架两侧的轨道上;所述滑动座架底部两侧的中前部,对应设有滚轮,该滚轮搭设在底架两侧上;所述电动推杆安装在底架后横梁和滑动座架前横梁之间。
[0007]所述滑动座架前横梁上设有一矮立柱,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连杆前端铰接在该矮立柱的上端部。
[0008]本实用新型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其优点在于:仅使用一个电动推杆和两组简单的连杆机构,就能有效实现前滑、平躺、抬腿多个功能的连贯动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为用户放置按摩椅节约了空间,设计人性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
[0009]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0]图1按摩椅架坐姿立体示意图
[0011]图2按摩椅架躺姿立体示意图
[0012]图3按摩椅架坐姿侧视图
[0013]图4按摩椅架躺姿侧视图
[0014]图5坐姿第一连杆机构示意图
[0015]图6坐姿第二连杆机构示意图
[0016]图7躺姿第一和第二连杆机构示意图
[0017]其中
[0018]I 一底架11—轨道2—滑动座架21—滚轮
[0019]22—矮立柱 3—座靠架31—U形杆4一小腿架
[0020]5一电动推杆 6—第一连杆机构61—第一连接片 62—第二连接片
[0021]63—第三连接片7—第二连杆机构71—第一连杆 72—第二连杆
[0022]73—第三连杆 74—推动挂耳

【具体实施方式】
:
[0023]参照图1至图7,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包括有底架1、滑动座架2、座靠架
3、小腿架4、电动推杆5、第一连杆机构6和第二连杆机构7 ;所述底架I和滑动座架2底部均为矩形框式结构,滑动座架2底部的两侧安装在底架I两侧的轨道11上,使得滑动座架2可相对底架I做前后移动;滑动座架2底部两侧的中前部,对应设有滚轮21,该滚轮21搭设在底架I两侧上,形成前后滑动的支撑,又可避免着地磨损地板面;电动推杆5安装在底架I后横梁和滑动座架2前横梁之间,为伸张驱动,直接驱动滑动座架2沿底架的轨道11前后移动;所述座靠架3通过转轴安装在滑动座架2上,小腿架4铰接在座靠架3前端,座靠架3可绕转轴灵活摆动,实现从坐姿至平躺的逐渐变化。另外,座靠架3在转轴定位点前下方固定有一 U形杆31,既可加强座靠架3的刚性强度,也为驱动角度变化提供一着力臂。
[0024]如图3和图5,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包括第一连接片61、第二连接片62和第三连接片63 ;以下表达均以坐姿状态,第一连接片61的前端铰接在底架I前部,后端与第三连接片63的下端相铰接;第二连接片62的下端铰接在第一连接片61的中部,上端铰接在滑动座架2上;第三连接片63的上端铰接在转轴定位点前方的座靠架3上,更具体地说是第三连接片63铰接在座靠架3的U形杆31上。第一连杆机构6为两套,成对称分布于底架I的两侧,能均衡驱动座靠架3角度调节。
[0025]如图3和图6,第二连杆机构7包括第一连杆71、第二连杆72、第三连杆73和推动挂耳74 ;第一连杆71的下端铰接在座靠架3上,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杆71的下端铰接在座靠架3的U形杆31上,而上端铰接在第二连杆72中部;第二连杆72前端铰接在滑动座架2前部,更具体地说,在滑动座架2前横梁上设有一矮立柱22,第二连杆72前端铰接在该矮立柱22的上端部,以便可将小腿架4推举的更高,到达模拟零重力的效果,而第二连杆72的后端与第三连杆73下端相铰接;第三连杆73的上端与推动挂耳74下端相铰接,推动挂耳74上端铰接在座靠架3的前端,推动挂耳74上行能抵触在小腿架4上,推动小腿架4翘起。
[0026]如图2、图4和图7,按摩椅架从坐姿往平躺角度调整时,电动推杆伸张,滑动座架2承载着座靠架3前移,第一连杆机构6中第二连接片62牵引第一连接片61直立起,并借助第三连接片63将座靠架3前部托起,实现座靠架3往后平躺出,达到模拟零重力的角度,而两款第一连杆机构6又能平衡支撑座靠架3前部,以均衡分担人体大部分重量;在第一连杆机构6工作的同时,第二连杆机构7同步动作,座靠架3前部抬升,第一连杆71将第二连杆72往上摆,借助第三连杆73又将推动挂耳74往上行,实现对小腿架4的抬举动作,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而且只有一根电动推杆,也给控制带来便利。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包括有底架、滑动座架、座靠架、小腿架和电动推杆;所述滑动座架滑动安装在底架的轨道上,座靠架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滑动座架上,所述小腿架铰接在座靠架前端;所述电动推杆两端分别枢设于底架和滑动座架上,驱动滑动座架沿所述底架的轨道前后移动,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在坐姿状态,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前端铰接在底架前部,后端与第三连接片的下端相铰接;第二连接片的下端铰接在第一连接片的中部,上端铰接在滑动座架上;第三连接片的上端铰接在转轴定位点前方的座靠架上;滑动座架前移,由第一连杆机构带动座靠架往后平躺出;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推动挂耳,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座靠架上,上端铰接在第二连杆中部;第二连杆前端铰接在滑动座架前部,后端与第三连杆下端相铰接;第三连杆的上端与推动挂耳下端相铰接,推动挂耳上端铰接在座靠架的前端,所述推动挂耳上行能抵触在小腿架上,推动小腿架翘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其特征是第一连杆机构为两套,成对称分布于底架的两侧;所述座靠架在转轴定位点前下方固定有一 U形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上端铰接在所述的U形杆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的U形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其特征是底架和滑动座架的底部为矩形框式结构,滑动座架底部借助两侧滑动安装在底架两侧的轨道上;所述滑动座架底部两侧的中前部,对应设有滚轮,该滚轮搭设在底架两侧上;所述电动推杆安装在底架后横梁和滑动座架前横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由前滑带动零重力的按摩椅架,其特征是滑动座架前横梁上设有一矮立柱,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连杆前端铰接在该矮立柱的上端部。
【文档编号】A61H1/00GK203988890SQ201420356656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0日
【发明者】陈连瑞 申请人:福建怡和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