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142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吸收从人体排泄的经血等液体(体液)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子,能够列举出生理用卫生巾。该吸收性物品包括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和配置在比吸收体靠皮肤侧的位置的覆盖片。公知有在该吸收性物品上形成有将覆盖片和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接合的接合槽的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此外,该吸收性物品通常以沿着折线部折叠的状态包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5-1770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007-146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形成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横截槽),划分与排泄口相对的中央区域和位于比中央区域靠后侧的位置的后方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后方区域而言,由于在与臀部相对的位置要求具备吸收体液的功能,因此,成为要求具备适应穿着者的臀部形状的功能的区域(成为要求具备与臀部的贴合性的区域)。

另外,在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由于抑制从穿着者的后侧漏液(后漏)是很重要的,或者为了减少后漏的不安而给穿着者带来放心感,后方区域变大。在这样后方区域变大的情况下,后方区域需要在穿着者的臀部的较大区域内适应臀部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打开了折叠着的吸收性物品时,虽然折线部的弯曲残留,但是在折线部和折线部之间(弯曲部分和弯曲部分之间)形成有平板状的区域。若该平板状的区域位于后方区域,且该平板状的区域难以弯曲,则后方区域难以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其结果,吸收性物品和臀部的贴合性下降,可能发生后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后方区域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吸收体和配置在比所述吸收体靠皮肤侧的位置的覆盖片,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形成有将所述覆盖片和所述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接合而形成的接合槽,

所述接合槽具有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横截槽,该横截槽划分与排泄口相对的中央区域和位于比所述中央区域靠后侧的位置的后方区域,

所述接合槽具有在比所述横截槽靠后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后方横截槽,

所述后方横截槽位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两个折线部之间。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可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后方区域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表面侧观察吸收性物品1的展开俯视图。

图2是吸收性物品1的分解说明图。

图3是吸收性物品1的立体图。

图4是吸收体21中的纸浆的克重的说明图。

图5是接合槽40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接合槽40的说明图。

图7是接合槽40和吸收体21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从一对第2侧槽43B的外侧向内侧承受力时的参考说明图。

图9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40之间的间隔的说明图。

图10是吸收性物品1的折线部的说明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可明确以下的事项。

可明确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吸收体和配置在比所述吸收体靠皮肤侧的位置的覆盖片,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形成有将所述覆盖片和所述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接合而形成的接合槽,所述接合槽具有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横截槽,该横截槽划分与排泄口相对的中央区域和位于比所述中央区域靠后侧的位置的后方区域,所述接合槽具有在比所述横截槽靠后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后方横截槽,所述后方横截槽位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两个折线部之间。采用该吸收性物品,后方区域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上升。

期望的是,所述折线部与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重叠。由此,不易在折线部的弯曲部分形成褶皱(皱)。

期望的是,越靠近所述中央区域,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越窄。由此,后方区域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

期望的是,沿宽度方向横截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具有所述横截槽和至少两个所述后方横截槽,所述折线部与两个所述后方横截槽中的后侧的所述后方横截槽重叠。由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在除后侧的后方横截槽之外的部位弯曲,越靠近穿着者的腰部,能够使吸收性物品的弯曲越平缓。

期望的是,所述接合槽具有:第1接合槽,其包含所述横截槽,且包围所述中央区域;第2接合槽,其为字母U形,划分出所述后方区域,在字母U形的所述第2接合槽的端部和所述第1接合槽之间未形成所述接合槽。由此,中央区域和后方区域的变形不连动,因此,能够抑制漏液。

期望的是,所述后方横截槽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横截槽的曲率半径。由此,后方区域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上升。

期望的是,通过在从所述宽度方向夹着所述后方区域的一对侧槽形成有凹凸,从而所述一对侧槽之间的间隔形成有宽窄,以所述后方横截槽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距所述间隔最窄的部位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比距所述间隔最宽的部位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更近的方式形成所述后方横截槽。由此,即使承受从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内侧的力,也不易在侧槽的上侧形成深谷,能够抑制漏液。

期望的是,所述吸收体具有克重比周围的区域的克重低的低部,所述横截槽形成在所述低部。由此,能够抑制由吸收体的压缩引起的刚度增加,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上升。

期望的是,在比所述覆盖片靠皮肤侧的位置配置有表面片,所述后方横截槽是将表面片、所述覆盖片以及所述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接合而形成的接合槽,所述后方横截槽配置在所述表面片上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在所述表面片的比所述后方横截槽的端部靠外侧的部位未形成所述接合槽。由此,缓冲性较高的区域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穿着舒适性变佳。

第1实施方式

<吸收性物品1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表面侧观察吸收性物品1的展开俯视图。图2是吸收性物品1的分解说明图。图3是吸收性物品1的立体图。

吸收性物品1是用于吸收保持从穿着者的排泄口排出来的体液(例如经血)的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是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但是,吸收性物品1既可以是日用的生理用卫生巾,也可以是纸尿布、失禁垫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那样定义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即,将纵长状的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位于穿着者的前侧的一侧设为“前”,将相反侧设为“后”。将纵长状的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将位于穿着者的右侧的一侧设为“右”,将相反侧设为“左”。此外,如图2所示,将与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者的皮肤侧设为“上”,将相反侧设为“下”。此外,有时将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者的皮肤侧的面(与皮肤接触的面)称作“表面”,将相反侧的面称作“背面”。厚度方向成为表面和背面的法线方向。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部3、下裆部5以及后部7。前部3是位于穿着者的前侧的部分。后部7是位于穿着者的后侧(臀部侧、背侧)的部分。下裆部5是位于前部3和后部7之间的部分。

此外,吸收性物品1具有中央带状区域12、侧边缘部14以及防漏壁16。

中央带状区域12是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带状区域,其跨前部3、下裆部5以及后部7地沿着前后方向构成。中央带状区域12是用于吸收保持液体的部位。中央带状区域12具有吸收体21、覆盖片22、背面片23以及表面片24(参照图2)。像后述那样,在中央带状区域12中形成有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接合槽40、压花图案P(P1~P4)。

侧边缘部14是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位,其跨前部3、下裆部5以及后部7地构成。侧边缘部14具有翼部14A。翼部14A是卷入到内衣而将吸收性物品1固定于内衣的部位,其从下裆部5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侧伸出而形成。吸收性物品1在后部7具有后方翼部14B,但吸收性物品1也可以不具备后方翼部14B。包含翼部14A的侧边缘部14具有侧片25和背面片23(参照图2)。

防漏壁16是用于防止从间隙漏液的部位(褶裥)。防漏壁16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在中央带状区域12的两边缘。在防漏壁16上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有弹性构件16A,利用弹性构件16A的伸缩性形成褶裥(参照图3)。防漏壁16由侧片25的内侧的部位形成(参照图2)。

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吸收体21、覆盖片22、背面片23、表面片24以及侧片25。

吸收体21是用于吸收保持液体的构件。吸收体21是通过用包装构件(例如薄绵纸)包裹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性材料(例如纸浆、高吸收聚合物等)而形成的。

图4是吸收体21的纸浆的克重的说明图。吸收体21具有低部21A。低部21A是吸收体21中的纸浆的克重最小的部位。低部21A成为克重比周围的区域的克重低的区域。

覆盖片22是配置在比吸收体21靠皮肤侧(上侧)的位置的透液性的片构件(参照图2)。在此,覆盖片22由顶片22A和第二片22B形成,但也可以由1张片构件形成。覆盖片22由例如无纺布形成。覆盖片22跨前部3、下裆部5以及后部7地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至少覆盖吸收体21的上侧,构成中央带状区域12。

覆盖片22和吸收体21利用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压实)而形成的接合槽40接合。接合槽40见后述。

背面片23是配置在比吸收体21靠内衣侧(下侧)的位置的不透液性的片构件。背面片23由例如无纺布形成。背面片23构成吸收性物品1的背面,并构成中央带状区域12和侧边缘部14。在背面片23的下表面(与内衣接触的面)涂敷有粘合剂(未图示)。在吸收性物品1使用之前,在背面片23的下侧设有用于保护粘合剂的剥离片(未图示)。在覆盖片22和背面片23之间配置有吸收体21。

表面片24是配置在比覆盖片22靠皮肤侧的位置的透液性的片构件。表面片24是位于中央带状区域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带状构件,其跨前部3、下裆部5以及后部7地沿着前后方向构成。表面片24接合于覆盖片22,对表面片24和覆盖片22实施了压花加工,形成有压花图案P(P1~P4)。此外,表面片24利用接合槽40接合于覆盖片22和吸收体21。压花图案P、接合槽40见后述。

侧片25是位于覆盖片22的左右两侧的片状构件。侧片25构成防漏壁16和包含翼部14A的侧边缘部14。另外,通过覆盖片22、背面片23以及侧片25的周缘接合,将吸收体21封在内部。

<关于接合槽40(压实槽)>

图5是接合槽40附近的剖视图。

接合槽40是将覆盖片22和吸收体21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压实)接合的槽状部位。接合槽40有时也称作压实槽、关节部(日文:ヒンジ部)等。

在接合槽40的附近,吸收体21变密,由于毛细现象而使液体的吸收性·保持性较高。因此,能够抑制吸收体21所吸收的体液以横穿接合槽40的方式流动。另一方面,在接合槽40的附近,吸收体21被压缩,因此,刚度较高。因此,就设有吸收体21的部位的缓冲性而言,没有接合槽40的部位高于存在接合槽40的部位。另外,当在存在表面片24的位置形成接合槽40时,不仅覆盖片22和吸收体21被压缩,表面片24也被压缩,因此,刚度升高。

由于在接合槽40的形成部位刚度较高,因此,在沿着接合槽40的槽方向施加力的情况下,吸收性物品1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在施加从与接合槽40垂直的方向朝向接合槽40的力时,吸收性物品1易于以接合槽40为支点地弯折。

由于接合槽40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吸收体21而形成的,因此,成为比后述的压花图案P深的凹部(槽)。因此,接合槽40比压花图案P易于视觉识别。

图6是接合槽40的说明图。图7是接合槽40和吸收体2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以下,在参照图6和图7的同时也参照图1说明接合槽40。

接合槽40具有横截槽42A。横截槽42A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其划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皆是位于中央带状区域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区域。中央区域30A是横截槽42A的前侧的区域,是至少一部分与排泄口(例如膣口)相对的区域,是用于吸收从排泄口排泄的体液(例如经血)的区域。后方区域30B是横截槽42A的后侧的区域,其位于比中央区域30A靠后侧的位置。后方区域30B是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的区域,其是在比中央区域30A靠后方的位置吸收体液的区域。

中央区域30A是要求具备吸收保持大量体液的功能的区域。另一方面,后方区域30B虽不要求中央区域30A那样程度的体液的吸收性、保持性,但在与臀部相对的位置要求具备吸收体液的功能,因此,是要求具备适应穿着者的臀部形状的功能的区域(要求具备与臀部的贴合性的区域)。另外,后方区域30B期望的是,通过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在体液顺着穿着者的臀裂(左右臀部的中央的纵沟)流到比中央区域30A靠后方的位置时能够吸收该体液。

横截槽42A形成于吸收体21的低部21A(参照图7)。由于低部21A是克重比周围的区域的克重低的区域,因此,若在低部21A中形成横截槽42A,则能够抑制由吸收体21的压缩引起的刚度增加,吸收性物品1的贴合性(与皮肤的接触性)上升。特别是,由于横截槽42A形成于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之间的分界,因此,通过抑制横截槽42A附近的刚度,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易于与皮肤接触,液体的吸收性上升。此外,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宽度方向中心存在表面片24的情况下,由于横截槽42A而使表面片24也被压缩,刚度易于增加,因此,在吸收体21的低部21A中形成横截槽42A特别有利。

接合槽40具有第1接合槽41A和第2接合槽41B。划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的横截槽42A包含在第1接合槽41A中。

第1接合槽41A是划分出与排泄口相对的中央区域30A的接合槽40。在此,第1接合槽41A以包围中央区域30A的方式形成。由此,从排泄口排泄的体液(例如经血)不易泄漏到中央区域30A的外部。

第1接合槽41A具有上述横截槽42A,还具有前端横截槽44A和一对第1侧槽43A。第1侧槽43A是划分出中央区域30A的左右边缘的接合槽40,一对第1侧槽43A是从宽度方向夹着中央区域30A的接合槽40。第1侧槽43A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一对第1侧槽43A的后端与横截槽42A连结。由此,体液不易从中央区域30A向后侧泄漏。前端横截槽44A是划分出中央区域30A的前边缘的接合槽40,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由于一对第1侧槽43A的前端和前端横截槽44A连结,因此,体液不易从中央区域30A向前侧泄漏。

在第1接合槽41A的内侧(中央区域30A)还形成有前方横截槽45A。前方横截槽45A是设于中央区域30A的前方且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与前端横截槽44A不同,前方横截槽45A未与第1侧槽43A连结。通过设有前方横截槽45A,体液不易到达前端横截槽44A,因此,体液不易从中央区域30A向前侧泄漏。

第2接合槽41B是划分出位于比中央区域30A靠后侧的位置的后方区域30B的、字母U形的接合槽40。字母U形的第2接合槽41B的左右端部(前端)以从左右夹着第1接合槽41A的横截槽42A的方式配置。由此,越过横截槽42A流到后侧的液体从字母U形的第2接合槽41B的左右端部之间进入到后方区域30B,因此,利用第2接合槽41B而使液体不易泄漏到外部。

在字母U形的第2接合槽41B的左右端部(第2侧槽43B的前端)和第1接合槽41A之间未形成接合槽40。因此,成为第1接合槽41A和第2接合槽41B之间的刚度较低的状态。由此,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的变形不会连动,因此,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能够分别独立地与穿着者的臀部形状、运动相配合地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漏液。

第2接合槽41B具有后端横截槽44B和一对第2侧槽43B。第2侧槽43B是划分出后方区域30B的左右边缘的接合槽40,一对第2侧槽43B是从宽度方向夹着后方区域30B的接合槽40。第2侧槽43B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后端横截槽44B是划分出后方区域30B的后边缘的接合槽40,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一对第2侧槽43B的后端与后端横截槽44B连结。由此,体液不易从后方区域30B向后侧泄漏。

在一对第2侧槽43B的内侧(后方区域30B)还形成有两个后方横截槽45B。后方横截槽45B是在比横截槽42A靠后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此外,后方横截槽45B是在比后端横截槽44B靠前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与后端横截槽44B不同,后方横截槽45B未与第2侧槽43B连结。通过设有后方横截槽45B,体液不易到达后端横截槽44B,因此,体液不易从后方区域30B向后侧泄漏。

在一对第2侧槽43B上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凹凸,其结果,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形成有宽窄,后方区域30B的宽度形成有宽窄。而且,在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位附近(比间隔较宽的部位窄的部位附近)形成有后方横截槽45B。即,如图6所示,在将一对第2侧槽43B的最窄的间隔设为W1、将最宽的间隔设为W2时,以后方横截槽45B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距间隔W1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比距间隔W2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更近的方式配置后方横截槽45B。以下说明其原因。

图8A和图8B是从一对第2侧槽43B的外侧向内侧承受力时的参考说明图。第2侧槽43B沿着图中的纸面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形成。

吸收性物品1因穿着者的下裆、左右的臀部而易于如图8A的箭头所示地承受从左右两侧朝向内侧的力。在承受这样的力时,第2侧槽43B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以第2侧槽43B为支点地弯折。其结果,如图8B所示,后方区域30B向上隆起,有可能在第2侧槽43B的上侧(皮肤侧)形成深谷(参照图8B的箭头)。若形成这样的深谷,则会在其与穿着者的臀部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有可能导致漏液。

特别是,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存在宽窄的情况下,力集中在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因此,在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特别容易形成深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位附近(比间隔较宽的部位窄的部位附近)形成有后方横截槽45B。即,如图6所示,以后方横截槽45B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距间隔W1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最窄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比距间隔W2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一对第2侧槽43B之间的间隔最宽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更近的方式配置后方横截槽45B。由于后方横截槽45B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地形成,因此,即使承受从左右两侧朝向内侧的力(沿着后方横截槽45B的槽方向的力),也能够利用后方横截槽45B的刚度抑制后方区域30B以向上隆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不易形成图8B的箭头所示的深谷,能够抑制漏液。

后方横截槽45B配置在表面片24上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此外,由于后方横截槽45B未与第2侧槽43B连结,因此,在表面片24的比后方横截槽45B的左右端部靠外侧的部位未形成接合槽4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横截槽45B和第2侧槽43B之间残留有表面片24(和吸收体21)的未被压缩的部位。由此,在后方横截槽45B和第2侧槽43B之间残留有缓冲性较高的部位,因此,包含该部位在内的缓冲性较高的区域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穿着舒适性变佳。另外,倘若后方横截槽45B与第2侧槽43B连结,则缓冲性较高的区域会被刚度较高且缓冲性较低的后方横截槽45B分割,因此,在后方横截槽45B的前后触感的差异变大,穿着舒适性会恶化。

后方横截槽45B和横截槽42A均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后侧凸出地弯曲。由于横截槽42A夹在字母U形的第2接合槽41B的左右端部(前端)之间地配置,因此弯曲急剧。相对于此,后方横截槽45B与横截槽42A相比弯曲较为平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横截槽45B的曲率半径大于横截槽42A的曲率半径。由此,吸收性物品1易于以后方横截槽45B为支点地弯折,因此,后方区域30B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吸收性物品1的贴合性上升。

图9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40(横截槽42A、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以及后端横截槽44B)之间的间隔的说明图。在将横截槽42A和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之间的间隔设为L1、将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之间的间隔设为L2、将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和后端横截槽44B之间的间隔设为L3时,成为L1<L2<L3的关系。即,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40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越向靠近中央区域30A的前侧去越窄,越向后侧去越宽。由此,后方区域30B越是靠近下裆部5(参照图1)的部位越易于弯曲。一般来讲,穿着者的臀部越是靠近大腿部的部位弯曲越急剧,越是靠近腰部的部位弯曲越平缓,因此,通过使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40之间的间隔越向前侧去越窄、越向后侧去越宽,从而后方区域30B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

图10是吸收性物品1的折线部的说明图。

折线部是吸收性物品1进行了弯折的区域。由于吸收性物品1存在厚度,因此,折线部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区域,但在图中表示了折线部的中心位置。在此,将三个折线部从前侧依次称作“前方折线部51”、“中央折线部52”以及“后方折线部53”。

吸收性物品1通过在宽度方向的多个折线部谷形折叠而以折叠的状态包装。如图3所示,即使自包装拆解并打开吸收性物品1,折线部的弯曲也会残留。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中的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位于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因此,如图3所示,在打开吸收性物品1时,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位于中央折线部52的弯曲部分和后方折线部53的弯曲部分之间的平板状的区域。由此,在穿着吸收性物品1时,中央折线部52的弯曲部分和后方折线部53的弯曲部分之间的平板状的区域与穿着者的臀部接触,利用来自臀部的力使后方横截槽45B的前后以后方横截槽45B为支点地弯折,后方区域30B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假使在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没有后方横截槽45B的情况下,中央折线部52的弯曲部分和后方折线部53的弯曲部分之间的平板状的区域不易弯曲,后方区域30B不易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因而,通过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位于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后方区域30B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其结果,吸收性物品1的贴合性上升。

另外,图10中的表示后方折线部53的线表示后方折线部53的中心位置,后方折线部53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区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折线部53(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区域)与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重叠。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是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合槽,因吸收体21的压缩而刚度较高,因此,通过后方折线部53与后方横截槽45B重叠,不易在后方折线部53的弯曲部分形成褶皱(皱)。同样,通过中央折线部52与横截槽42A重叠,不易在中央折线部52的弯曲部分形成褶皱。

此外,像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宽度方向横截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多个接合槽40(横截槽42A、后端横截槽44B以及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越向靠近中央区域30A的前侧去越窄,越向后侧去越宽(参照图9),由此,能够实现越靠近穿着者的大腿部,使吸收性物品1的弯曲越急剧,越靠近穿着者的腰部,使吸收性物品1的弯曲越平缓。但是,倘若在沿宽度方向进行横截的多个接合槽40之间配置有折线部,则吸收性物品1的弯曲部分增加,在穿着者的腰部附近吸收性物品1的弯曲有可能变得急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折线部53与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中的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重叠。由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在除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之外的部位弯曲,能够依照两个后方横截槽45B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2(参照图9)、后侧的后方横截槽45B和后端横截槽44B之间的间隔L3使吸收性物品1弯曲,因此,能够实现越靠近穿着者的腰部,使吸收性物品1的弯曲越平缓。

另外,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的后方横截槽45B是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但是,若后方横截槽45B的数量过度增加,则吸收性物品1的刚度升高,因此,期望与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的间隔相应地将后方横截槽45B设为1处~3处左右。

<关于压花图案P>

压花图案P(参照图1的P1~P4)是利用压花加工形成的压痕的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花图案P是通过对表面片24和覆盖片22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的(参照图1、图2)。相对于接合槽40是使吸收体21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压实)形成的,压花图案P是以不包含吸收体21的方式利用压花加工形成的(参照图2),因此,压花图案P成为比接合槽40浅的加工痕迹。

在形成有压花图案P的区域中,由于吸收体21上的体积(表面片24和覆盖片22的厚度)缩窄,因此,体液易于渗透到吸收体21,并且在压痕处因压缩而密度增加,因此,赋形性上升。因此,期望在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这两者上形成压花图案P。

但是,倘若在中央区域30A的表面和后方区域30B的表面形成相同的压花图案P,则即便利用比压花图案P深的接合槽40(视觉识别性比压花图案P高的接合槽40)划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穿着者也难以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识别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中央区域30A的压花图案P(具体地讲是中央图案P2)和后方区域30B的压花图案P(具体地讲是第1后方图案P3和第2后方图案P4)不同。由此,与在中央区域30A的表面和后方区域30B的表面形成有相同的压花图案P的情况相比,易于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识别开,穿着者易于在把握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的功能差异的基础之上穿着吸收性物品1。

另外,在压痕的配置不同的情况下,压花图案P会不同。此外,在压痕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压花图案P也会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痕是点形状,但压痕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线形状)。

如图1所示,压花图案P从前方依次具有端部图案P1、中央图案P2、第1后方图案P3、第2后方图案P4、端部图案P1。在各图案之间存在图案逐渐变化的分界区域。

端部图案P1是形成于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的压花图案P。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侧的压花图案P和后侧的压花图案P是相同的。由此,一边在基材的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吸收性物品1、一边切割吸收性物品1的外边缘而制造吸收性物品1时,能够利用相同的压花加工来形成在基材上相邻的吸收性物品1的端部图案P1,因此制造变得容易。

中央图案P2是主要形成于中央区域30A的压花图案P。与其他的压花图案P相比,中央图案P2的压痕的数量形成得较为密集。在此,“压痕的数量密集”的意思是每单位面积的压痕的数量较多。通过中央图案P2的压痕形成得较为密集,形成于中央区域30A的压花图案P与后方区域30B的压花图案P相比压痕(压花)的数量形成得较为密集。

通过中央区域30A的压痕的数量变得密集,中央区域30A中的吸收体21上的体积(表面片24和覆盖片22的厚度)缩窄,中央区域30A的体液吸收性上升。此外,通过中央区域30A的压痕的数量变得密集,中央区域30A的压花图案P易于视觉识别,中央区域30A易于视觉识别。此外,通过中央区域30A的压痕的数量变得密集,能够使穿着者认识到中央区域30A的吸收功能较强,因此,能够引导穿着者使排泄口与中央区域30A相对。另外,在比较两个压花图案P时,即便假使在每单位面积的压痕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压痕的“数量”较多的那一方体液的吸收性较高,压花图案P的视觉识别性较佳。

相反,后方区域30B的压花图案P与中央区域30A的压花图案P相比压痕(压花)的数量变疏。由此,后方区域30B的表面片24和覆盖片22的刚度降低,因此,后方区域30B易于与穿着者的臀部形状相配合地变形。此外,通过后方区域30B的压痕的数量变疏,能够使穿着者认识到后方区域30B为低刚度且易于与臀部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

第1后方图案P3是形成于横截槽42A和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之间的压花图案P。第2后方图案P4是形成于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之间的压花图案P。第1后方图案P3和第2后方图案P4成为不同的压花图案P。由此,易于视觉识别处于第1后方图案P3和第2后方图案P4之间的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此外,通过视觉识别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穿着者能够认识到在中央区域30A的后侧的后方区域30B存在功能不同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少后漏的不安,能够给予穿着者放心感。

此外,第2后方图案P4与第1后方图案P3相比压痕形成得较为稀疏。也就是说,越是自中央区域30A靠后侧的区域,压花图案P的压痕逐渐变得越稀疏。通过这样穿着者视觉识别到形成有压花图案P,易于使穿着者认识到后方区域30B为低刚度且易于与臀部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覆盖片22靠皮肤侧的位置配置有表面片24,在表面片24上形成有压花图案P。通过在表面片24上形成压痕,压痕的深度增加,易于视觉识别由阴影产生的立体感,因此,压花图案P(和压花图案P的变化)变得清晰。倘若在不设置表面片24而在覆盖片22上形成有压花图案P的情况下,压痕变得不清晰,难以视觉识别压花图案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宽度方向夹着中央区域30A的一对第1侧槽43A(接合槽40)的内侧配置有表面片24。由此,可明确地视觉识别的压痕(表面片24上的压痕)仅配置在一对第1侧槽43A的内侧,因此,压花图案能够实现不妨碍第1侧槽43A(接合槽40)的视觉识别性,因此,利用第1侧槽43A划分出的中央区域30A的视觉识别性上升。倘若比一对第1侧槽43A之间的宽度宽地配置表面片24而比一对第1侧槽43A之间的宽度宽地形成压花图案P,则即便利用比压花图案P深的第1侧槽43A(视觉识别性比压花图案P高的第1侧槽43A)划分出中央区域30A的左右边缘,也难以视觉识别利用第1侧槽43A划分出的中央区域30A的左右边缘,中央区域30A的视觉识别性会下降。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图案P2和第1后方图案P3之间的分界区域与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折线部52重叠。此外,第2后方图案P4和端部图案P1之间的分界区域与吸收性物品1的后方折线部53重叠。通过这样使压花图案P变化的分界区域和折线部重叠,由于如图3所示折线部的弯曲残留,因此,能够以不同的角度看到折线部的前后的区域,因此,易于使穿着者认识到压花图案P的变化。

其他实施方式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未形成压花图案P。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不具备表面片24。

在第2、第3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两个后方横截槽45B中的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位于中央折线部52和后方折线部53之间。因此,在打开了吸收性物品1时,前侧的后方横截槽45B会位于中央折线部52的弯曲部分和后方折线部53的弯曲部分之间的平板状的区域,因此,后方区域30B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部变形,其结果,吸收性物品1的贴合性上升。

在上述的说明中,中央区域30A被第1接合槽41A包围了周围,但也可以像第2接合槽41B那样利用字母U形的接合槽40进行划分。相反地,后方区域30B是利用字母U形的第2接合槽41B划分的,但也可以被接合槽40包围周围。只要利用横截槽42A划分中央区域30A和后方区域30B,划分出中央区域30A、后方区域30B的接合槽40就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其他

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用于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变更·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同发明是不言而喻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性物品;3、前部;5、下裆部;7、后部;12、中央带状区域;14、侧边缘部;14A、翼部;14B、后方翼部;16、防漏壁;16A、弹性构件;21、吸收体;21A、低部;22、覆盖片;22A、顶片;22B、第二片;23、背面片;24、表面片;25、侧片;30A、中央区域;30B、后方区域;40、接合槽;41A、第1接合槽;42A、横截槽;43A、第1侧槽;44A、前端横截槽;45A、前方横截槽;41B、第2接合槽;43B、第2侧槽;44B、后端横截槽;45B、后方横截槽;50、折线部;51、前方折线部;52、中央折线部;53、后方折线部;P、压花图案;P1、端部图案;P2、中央图案;P3、第1后方图案;P4、第2后方图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