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11823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暗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皮肤病,表现为颜面部面积大小不等的对称性黄褐或淡黑色斑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祖国医学将本病称为“黧黑斑”、“肝斑”、“面尘”等。由于本病的发生既有明显的内分泌、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功能失调的病因可循,又受到许多外界的理化因素如日晒、热幅射、外伤(搔抓、摩擦等)、接触光敏性药物或化合物、外用银制剂、汞制剂等的影响,因此一般主张内外治结合。并且由于本病的病位在皮肤,因此外治的方法成为本病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的方面。

中医美容外用增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祛斑增白,即通过祛除面上的黑斑、黑色而增白。根据《诸病源候论》中“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以及“血弱不能华肉”、“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的病机论述,具体应用的药物类别有:①祛湿药:如茯苓、白术、冬瓜子等;②祛风药:如防风、荆芥、独活、白鲜皮、白僵蚕、藁本等;③有剥脱作用的药物以加快表皮的脱落:白附子、乌梅、生柿叶等;④辛热的药物:以鼓动面部的气血运行,如细辛、川椒、白附子;⑤补益气血、活血的药物:以补气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如川芎、桃仁、麝香。二是遮掩增白,即通过用白色的药物遮掩面部的黑斑黑色。并因“以色补色”的治疗原则而认为白色的药物有增白皮肤的功效。如白石脂、钟乳粉、白珍珠、葡萄籽、白蔹、白术、白茯苓、滑石、石膏、白丁香、白僵蚕、白蒺藜、白牵牛、牛蒡子、团粉、绿豆、鹰屎白、鸬鹚粪等。以上2种方法通常结合应用。其他还有补益、润泽类药如珍珠、羊乳等;脂类、粘性药,如动物脂肪或胰脏、桃仁、杏仁、栝楼仁、鸡子白等;香味药如零陵香、麝香、甘松、三柰子、茅香等,作为非去斑增白的功效性成分适量添加,主要用于润泽皮肤、赋形、增香等。因此,祛斑美白方剂常用药物主要有:白瓜子、牛蒡子、白僵蚕、辛夷、细辛、白蔹、葡萄籽、白附子、白术、白茯苓、滑石、石膏、牡蛎、钟乳粉、白石脂、羊乳、珍珠、黄芪、鸡子白、桃仁、杏仁、瓜蒌仁、猪胰、羊胰、猪脂、羊脂、狗脂等。

中医在皮肤暗斑的病因病机中所说的风邪似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日晒、热幅射、接触光敏性药物或化合物、外用银制剂、汞制剂等,均可以归结为风邪。因此,针对风邪而治的外用药还可以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配伍防紫外线、防辐射的药物。在配方中还应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酌情添加上述药物以使治疗有据可循。另外,对于剥脱性的药物,如附子、乌梅等,由于其皮肤剥脱作用会造成皮肤破损,易造成皮肤的色素沉着从而加重症状,应当慎用。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皮肤暗斑是由于皮肤暗斑患者皮损部位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和黑素小体均增加,进而表现出色斑。病理状态下,真皮内巨噬细胞可吞噬滴落入真皮的黑色素体,或沉着于真皮上层,或在细胞内降解,一部分经淋巴转移。色素的产生与排泄失去平衡,并过剩地聚集在表皮细胞内的部分,就形成色素沉着。黑色素的排泄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肾内排泄,另一是经皮肤排出,即黑色素被转移到角质蛋白中,随表皮生长移行到角质层,最后随角质层周期换新而脱落。近年来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给当今许多爱美之人精神和生活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皮肤暗斑属皮肤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药物与化妆品、某些慢性疾病、紫外线过度照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分泌失调是首要发病因素。色素斑最初即可为多发性,倾向于融合形成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斑片,对称分布于曝光露出的面部。以颧部、前额、两颊最突出,有时呈蝶翼状,偶见于上唇部。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无自觉症状,色素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稍有变化,往往经久不退,一部分于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

有关皮肤暗斑的外治药物,西药主要是剥脱剂(如维甲酸、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制剂、铅汞制剂、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氢醌、双氧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制品则因其取材天然、安全性好、低副作用、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疗效佳而备受青睐。中药面膜更是直达患处,在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有关皮肤暗斑的外治药物,临床西药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尚欠满意,主要是剥脱剂(如维甲酸、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制剂、铅汞制剂、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氢醌、双氧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制品则因其取材天然、安全性好、低副作用、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疗效佳而备受青睐。但现有的方剂针对性差,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皮肤暗斑,并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皮肤暗斑的药物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 膜,其所述中药面膜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为:白茯苓10~20份,桑葚10~20份,天竺葵10~20份,川芎10~20份,黄芪10~20份,苍术10~20份,薏仁10~20份,乌梅10~20份,丹参10~20份,生地10~20份,冬瓜仁10~20份,绞股蓝10~20份,白僵蚕10~20份,白芍10~20份,白芨10~20份,白丁香10~20份,细辛10~20份,白蔹10~20份,天花粉10~20份,牛蒡子10~20份,制白附子10~20份,鸡血藤10~20份。

所述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其所述中药面膜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可以为:白茯苓10~15份,桑葚10~15份,天竺葵10~15份,川芎10~15份,黄芪10~15份,苍术10~15份,薏仁10~15份,乌梅10~15份,丹参10~15份,生地10~15份,冬瓜仁10~20份,绞股蓝10~20份,白僵蚕10~20份,白芍10~20份,白芨10~20份,白丁香10~20份,细辛10~20份,白蔹10~20份,天花粉10~20份,牛蒡子10~20份,制白附子10~20份,鸡血藤10~20份。

所述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其所述中药面膜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还可以为:白茯苓10~20份,桑葚10~20份,天竺葵10~20份,川芎10~20份,黄芪10~20份,苍术10~20份,薏仁10~20份,乌梅10~20份,丹参10~20份,生地10~20份,冬瓜仁10~15份,绞股蓝10~15份,白僵蚕10~15份,白芍10~15份,白芨10~15份,白丁香10~15份,细辛10~15份,白蔹10~15份,天花粉10~15份,牛蒡子10~15份,制白附子10~15份,鸡血藤10~1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a、取牛蒡子、细辛、苍术和葡萄籽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

b、其他原料加乙醇提取2次,浓缩过滤为膏状,为组分2;

c、将上述两种组分合并,消毒后加防腐剂香料调成面膜。

所述步骤a中,可以按照所述份数先将牛蒡子、细辛、苍术和葡萄籽用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然后粉碎,过100-120目筛,作为组分1备用。

所述步骤b中,可以取其他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静置备用,成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蒸馏提取的组分1和乙醇提取的组分2混合,加防腐剂香料调成面膜,用CO 60辐照剂量8k灭菌装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取牛蒡子、细辛、苍术和葡萄籽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将其余原料粉碎成颗粒,加水浸泡1小时;将浸泡好的原料置多功能提 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总药材10倍量的水,煎煮1.5~2小时,取煎液,滤过;第二次加总量7倍量的水,煎煮1~1.2小时,取两次煎液混合,滤过;将过滤的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1g生药量,成组分2,混合组分1和组分2,调和蜂蜜或绿豆粉制成面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所述面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所述份数先将牛蒡子、细辛、苍术和葡萄籽用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作为组分1备用;取蒸馏后的药渣混合剩余原料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将浓缩液静置成浸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2;将蒸馏提取的组分1和乙醇提取的组分2混合,加防腐剂香料调成面膜。

所述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面膜,在使用本面膜时,取面膜粉约20g,放于调膜碗中,加入8m l蒸馏水用调膜棒调成糊状,调膜时间1m in以内;每2天使用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本发明参考古今中医学药理研究成就,筛选补气活血、补气升阳、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天然中药,扶正祛邪,通腑泄毒,活血散瘀,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提高人体血液循环及肝脏解毒能力,从而达到祛斑养颜、美化容貌的目的。本发明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反复筛选外用药,配制成中药祛斑面膜,具有温通血脉,活肤化瘀,养血祛斑,润泽肌肤的功效。能有效扩张末梢血管,改善面部微循环,软化角质,对色素沉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发明直达患处,能加速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皮肤暗斑,从气、瘀论治,兼以补虚扶正。本发明治疗效果较理想,且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便易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祖国医学将本病称为“黧黑斑”、“肝斑”、“面尘”等。由于本病的发生在中医的经典文献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如下论述。《诸病源候论》说:“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医宗金鉴》曰:“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外科大成》曰:“黧黑斑多生于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 《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内因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运行的失常关系密切,因此内治在脏腑多从肝脾肾论治,在气皮肤暗斑虽然是发于面部皮肤表面之皮损,但也是身体内部平衡失调的外在反映。所以在治疗上要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肝脾精血充盈、冲任调畅,则血络自有载药之资。肝主疏泄,能调达气血,舒畅情志。若肝气郁结则气血失和.气滞血瘀.壅滞络脉,上结于面则致面斑。肝主藏血。肝血充和,则体健面润。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则易生面斑。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的经典文献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如下论述。《诸病源候论》说:“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医宗金鉴》曰:“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外科大成》曰:“黧黑斑多生于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内因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运行的失常关系密切,因此内治在脏腑多从肝脾肾论治,在气血多从理气养血活血入手;本病发生的外因是因为“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或“血弱不华,火燥结成”,即由于血虚或皮肤受风邪或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经脉失养。因此,外治应从补血行血驱风的角度来组方。

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皆上行于面。”皮肤暗斑的发生与人体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内停等多种因索有关。其发病机制或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熏蒸于面而生;或因气滞血瘀,营卫失和,壅滞络脉,结于面而发;或因肝肾虚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而成;或为脾虚失健,痰湿内生,浊邪阻滞于面而致。其临床多采内治、外治、针灸、按摩等治疗途径,侧重于从肝、脾、肾入手,纠正脏腑功能紊乱,消除气、瘀、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用治法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滋补肝肾、疏肝健脾、温阳运脾、利湿化痰、清利湿热等。

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气血循环过程是人体一切组织器官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平衡为贵,如果气血不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将进一步导致气血循环的恶化,造成更严重的瘀塞,故中医以气血为纲,通过调气活血使之流畅平衡,可祛病强身、养血美容。皮肤斑点之根本在瘀,退斑必先祛瘀、祛瘀当须活血,活血更须补气、理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血和则俱和。而理气在肝,补气在肺肾,肺主皮毛。因气滞血瘀,影响到肺脾肝肾的气血运行功能,而致面部出现皮肤暗斑、雀斑等色斑,甚至 出现头发脱落、斑秃。本发明主要根据传统中医学辨正施治的原理,集众医家所长,广采博收地区奇药妙方,提取精华;基于中医学对面部色斑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古今中医学药理研究成就,筛选补气活血、补气升阳、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天然中药,扶正祛邪,通腑泄毒,活血散瘀,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提高人体血液循环及肝脏解毒能力,并经长期诊疗病例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成。

黄芪以补虚为主,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黄芪具有很好的托毒生肌的功能,即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是增进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良药。

桑葚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桑葚是中老年人健体美颜、抗衰老的佳果与良药。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桑葚对脾脏有增重作用,对溶血性反应有增强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骨骼关节硬化,促进新陈代谢。它可以促进血红细胞的生长,防止白细胞减少,并对治疗糖尿病、贫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辅助功效。桑椹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解除燥热。祖国医学认为,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牛蒡子富含亚油酸、芦丁、槲皮素、植物固醇、硒、铬、锰。能减轻对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性损害,保护胰腺组织,加强胰岛素外周作用,抗脂质过氧化,抑制高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促进胆固醇降解为胆酸排泄,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扩张血管,加强维生素C的作用并促进维生素在体内的蓄积。

从牛蒡子的性味功效分析,其通便润肠机理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其一,润肠。牛蒡子为牛蒡的种子,富含油脂,性多滑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主要成分为牛蒡甙和脂肪油,这些成分有润肠通便润肠之功。临床体会,牛蒡子辛苦冷滑,滑肠通下作用较强,从而对便秘患者,舍大黄、芒硝、麻 仁之属,显寓此意。其二,降肺气。肺主一身之气,与大肠相为表里。肠腑之通降,有赖肺气之宣肃。肺失宣肃,则大肠推动无力,导致腑气不通。故通便润肠必先治肺。牛蒡子入肺经,能降肺气。如张锡纯云:“牛蒡子能降肺气之逆”“苏子、牛蒡又能清痰降逆,使逆气转而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用其通便润肠,有“提壶揭盖”之妙。其三,降胃气。胃气下行则食物残渣下输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牛蒡子入胃经,“辛泻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本草正义》),能降胃气,有胃动力药的作用。如张锡纯云:“……故又以降胃之药佐之,方中之赭石、陈皮、牛蒡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总之,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寒能清热,苦能泻下,辛能行散,适用于各种热毒津伤便秘。如《药品化义》云:“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诸毒热壅……”。

牛蒡子富含生物类黄酮、亚油酸、铬元素。牛蒡子黄酮不但可以有效的活血化瘀、抗栓塞、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使血液的成份得到净化,而且还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降低其通透性,能够修复受损的血管壁。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川穹性温,是妇科常用药品,有活血顺气的作用,但也不能多用,尤其是身体有出血现象的人不适合服用,如女性经期。同时,川穹又是药膳中常用的药材之一,与乌鸡同食,可以养阴活血,是女性滋补佳品。

薏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薏米的种仁和根又能入药治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近年来,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薏米还是一种抗癌药物,初步鉴定,它对癌症的抑制率可达35%以上。

白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天竺葵止血,收缩血管,气喘,肝排毒,胆结石,肾排毒,肾结石,利尿,肌肉酸痛,油性皮肤,老化皮肤活化,疱疹,皮肤苍白,减肥,促进结 疤,湿疹,灼伤晒伤,癣,月经不顺,乳房充血发炎,减轻忧郁不安,驱赶恶魔,补身,除臭,抗菌,杀菌,戒烟﹝酒﹞。天竺葵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肤,天竺葵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与天然有机脂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因此,天竺葵常与有机脂结合制成凝脂产品。一般的清洁用品在清洗过后,护肤的功能性成分大部分会被水冲洗流失,瑞士的科研人员在三高新鲜提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择向活性酶等手段,使天竺葵的有效成分在与凝脂亲和的同时也与肌肤表皮层产生亲和性,这种亲和性超越了与水的亲和性,因此,在清洗的过程中,天竺葵的大部分有效成分仍能够被皮肤吸收,起到调肤的效果,天竺葵几乎适合各种皮肤状况,因为它能平衡皮脂分泌而使皮肤饱满。可能对湿疹、灼伤、带状疱疹、疱疹、癣及冻疮有益。对松垮、毛孔阻塞及油性皮肤也很好,由于天竺葵可以收缩毛孔,促进血液循环,使用后会让苍白的皮肤较为红润有活力,使皮肤亮泽细腻。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风寒湿痹,脚膝肿痛,痿软无力,雀目夜盲。《珍珠囊》日:“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本草纲目》曰:“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新修本草》称其能“利小便”。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盐水日晒夜浸,10日后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类似,宜忌相同。据现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乌梅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排钾性利尿药者宜食之;梅子中国含儿茶酸能促进肠蠕动,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种有机酸,有改善肝脏机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现代人喜欢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类、精白面包、精白面条、精白糖、化学调味料及动物性食物。吃了这些食物会致使血液里的毒素剧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环恶化而产生酸素。每天吃一个乌梅可帮助清扫血液,使血液流动量正常化,排除过量的酸素。

冬瓜仁甘,凉。《本经》:味甘,平。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脚气;水肿;淋证。《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纲目》:治肠痈。《本草经疏》:能开胃醒睥。

生地: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鲜地黄和生地黄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鲜地黄清热生津,可以止血和凉血,经常是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 舌绛烦渴、发斑发疹以及衄热等病症。相对于鲜地黄,生地黄是凉血清热,也可以生津,还可以养阴,多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劳热、舌绛烦渴、发斑发疹等问题。生地性寒,功能为滋阴补肾。不只生津止渴和凉血清热,还对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血分有热伤阴的人,都可以经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疗温热病,可以用生地做清营汤;如果是治疗温病的后期,由于余热还没消尽,应该把生地用来煮青蒿鳖甲汤;另外,针对血热毒盛,斑疹紫黑,温热病严重热入营血的症状,可以服用生地制成的四生丸;一般要养阴生津来治疗内热消渴和便秘的,应该食用生地煮的曾液汤

绞股蓝:经过药理,毒理及临床证明,绞股蓝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对多种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绞股蓝还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镇静、催眠、抗紧张、抗溃疡、抗疲劳、延长细胞寿命以及增进食欲,增强抵抗力,通畅大便,平喘止咳,消痔、减肥、治疗虚症、抑制胆结石形成、防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抗衰老等多种功效。除具有人参的功效外,还具有人参不具备的多种作用,并且没有人参过量服用的反应以及任何其他毒副作用。

白芍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益女子血。《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白芨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本草纲目》:“气味(根)苦、平、无毒。

白僵蚕入肝、肺,胃经。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黚,男子阴疡病。《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未之,封疔肿,根当自出。《药性论》: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

辛夷性温,味辛微苦。归经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

白蔹归经:心经;肺经;肝经;脾经。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每年春、 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后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苦甘辛,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等症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制白附子: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粘沫,换水后加白矾(每白附子100mg,用白矾2m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干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白附子100mg,用生姜、白矾各12.5mg。性味归经: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中风痰壅、半身不遂、破伤风、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瘰疬结核、阴疽肿毒辣,毒蛇咬伤、惊风癫痫、痈疽肿毒。

白丁香:入肝、肾二经。功能主治化积,消翳。治疝瘕,症癖,目翳,胬肉,龋齿。疗目痛,决痈疖,女子带下,溺不利,除疝瘕。《日用本草》:“去面上雀子斑、酒刺。”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治疗胸肋疼痛、症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具有良效。《纲目》载: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解除血管内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功效,并能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利于肝细胞再生。

鸡血藤性苦、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活血舒筋;养血调经,《本草纲目拾遗》载其能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

具体实施例1

将牛蒡子1000g、细辛1000g、苍术1000g和葡萄籽1000g用蒸馏法汽化成 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其他原料白茯苓1000g,桑葚1000g,天竺葵1000g,川芎1000g,黄芪1000g,薏仁1000g,乌梅1000g,丹参1000g,生地1000g,冬瓜仁1000g,绞股蓝1000g,白僵蚕1000g,白芍1000g,白丁香1000g,白蔹1000g,天花粉1000g,制白附子1000g,鸡血藤1000g加水浸泡,加热煮沸3次,每次1-2小时,过滤,滤液备用;将合并后3次的滤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成为组分2,混合组分1和组分2,加防腐剂香料调成面膜用CO 60辐照剂量8k灭菌装瓶。

具体实施例2

将牛蒡子1500g、细辛1500g、苍术1500g和葡萄籽1500g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取其他原料白茯苓1500g,桑葚1500g,天竺葵1500g,川芎1500g,黄芪1500g,薏仁1500g,乌梅1500g,丹参1500g,生地1500g,冬瓜仁1500g,绞股蓝1500g,白僵蚕1500g,白芍1500g,白丁香1500g,白蔹1500g,天花粉1500g,制白附子1500g,鸡血藤1500g,取其余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静置备用,成为组分1。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为组分2。将组分1和组分2的合并,调和蜂蜜或绿豆粉制成面膜。

具体实施例3

将牛蒡子1200g、细辛1300g、苍术1200g和葡萄籽1100g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取其他原料白茯苓1200g,桑葚1300g,天竺葵1300g,川芎1400g,黄芪1200g,薏仁1100g,乌梅1200g,丹参1300g,生地1200g,冬瓜仁1200g,绞股蓝1300g,白僵蚕1300g,白芍1300g,白丁香1300g,白蔹1300g,天花粉1300g,制白附子1300g,鸡血藤1300g去杂,晾干,粉碎成颗粒,加水浸泡1小时;将浸泡好的原料置多功能提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总药材10倍量的水,煎煮1.5~2小时,取煎液,滤过;第二次加总量7倍量的水,煎煮1~1.2小时,取两次煎液混合,滤过;将过滤的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1g生药量,直接干燥成粉末后,调和蜂蜜或绿豆粉制成面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