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机以及身体状况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70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按摩机以及身体状况管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机以及身体状况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且可以认为,在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较高且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较低时,机体处于紧张状态,而在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较低且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较高时,机体处于放松状态。而且,提出有一种利用上述认知而根据交感神经功能以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来判断机体紧张程度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72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按摩机中,客观地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有利于进行恰当的施疗。但是,从按摩的观点出发,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机体紧张程度得到了减轻并不一定相同。因此,通过上述机体紧张程度判断装置无法准确地评价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按摩是否得到了改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评价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的按摩机。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具备:施疗部,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评价部,所述评价部在第一指标增加且第二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得到了改善,其中,所述第一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所述第二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

按摩的目的不只是要减轻被施疗者的机体紧张程度,使被施疗者的身体活跃化也是按摩目的之一。如上所述,以往,人们认为交感神经功能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相反,但是,实际上有时还存在交感神经功能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均变高的情况。即,有时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整体变高的情况。此时,若依照上述按摩目的,则在身体活跃时作用的交感神经功能和放松时作用的副交感神经功能这两者的活性度均较高时,可以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因此,根据上述按摩机,在表示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增减的第一指标增加且表示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增减的第二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因此,可以准确地评价出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具备:施疗部,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评价部,所述评价部在第一指标减小且第二指标减小的情况下,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未得到改善,其中,所述第一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所述第二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根据该结构,在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对其作出评价。

并且,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在第三指标增加且第四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得到了改善,其中,所述第三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所述第四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所述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根据该结构,能够准确地评价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例如1周、1个月、1年等预定的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还可以在第三指标减小且第四指标减小的情况下,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未得到改善,其中,所述第三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所述第四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所述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根据该结构,在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对其作出评价。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具备:靠背,相对于座部倒起;施疗部,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搏动次数测量部,测量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心跳数或者脉搏数;评价部,根据施疗前的、放倒所述靠背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以及施疗后的、放倒所述靠背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可以根据施疗前后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来计算出。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并且,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根据所述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所述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施疗前的、使所述靠背立体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以及施疗后的、使所述靠背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用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以及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等比较容易获取的参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由此,能够容易进行该评价。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在第一指标为正数且第二指标也为正数时,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得到了改善,其中,所述第一指标为从所述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减去所述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而得到值,所述第二指标为从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减去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并从其差值再减去从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减去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的差值而得出的值。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非常简单的运算来计算出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并且根据该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即,根据上述结构,利用靠背的倒起能够容易地运算出迄今为止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公式才能求出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增减,其结果,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评价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

并且,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在第一指标为负数且第二指标为负数时,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未得到改善,其中,所述第一指标为从所述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减去所述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而得到的值,所述第二指标为从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减去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并从其差值再减去从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减去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的差值而得出的值。根据该结构,在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对其作出评价。

并且,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根据预定的评价期间之前的、放倒所述靠背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以及所述评价期间之后的、放倒所述靠背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所述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评价期间中的增减可以根据评价期间前后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来计算出。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对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并且,在上述按摩机中,所述评价部可以根据所述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所述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所述评价期间之前的、使所述靠背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前座位搏动次数以及所述评价期间之后的、使所述靠背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后座位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所述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根据该结构,可以使用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期间前座位搏动次数以及期间后座位搏动次数等比较容易获取的参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由此,能够容易进行该评价。

并且,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具备:施疗部,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淀粉酶活性测量部,测量被施疗者的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评价部,根据施疗前后的被施疗者的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根据该结构,并不是根据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而是根据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因而根据条件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

并且,上述按摩机还可以具备:存储部,其存储身体状况数据,所述身体状况数据包含所述评价部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了评价的评价数据以及所述评价部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时使用的测量数据中的至少一部分;数据输出部,向外部设备输出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身体状况数据。根据该结构,能够用外部设备对按摩机所得到的身体状况数据进行处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身体状况管理系统具备:上述按摩机;外部设备,从所述按摩机获取所述身体状况数据,并且根据获取到的身体状况数据进行预定的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按摩机,能够准确地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身体状况管理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搏动次数获取控制的流程图。

图3是施疗评价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各个指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期间评价处理的流程图。

图中:10-按摩机;11-座部;12-靠背;14-施疗部;15-测量部(搏动次数测量部、淀粉酶活性测量部);16-声音输出部;19-控制部;20-存储部;21-数据输出部;22-评价部;30-外部设备;100-身体状况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身体状况管理系统的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进行说明。首先,对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具备按摩机10及外部设备30。

按摩机10具有:供被施疗者就坐的座部11、配置于座部11的后方的靠背12、使靠背12相对于座部11倒起的倒起部13、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按摩)的施疗部14、测量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的测量部(搏动次数测量部)15、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部16、显示预定信息的显示部17、供被施疗者输入预定信息的输入部18、控制整个按摩机10的控制部19。

并且,控制部19具有:存储各种数据的存储部20、用于向外部设备30输出存储于存储部20中的数据的数据输出部21、作为功能性结构的评价部22。控制部19与倒起部13、施疗部14、测量部15、声音输出部16以及显示部17电连接,并且向这些设备发送控制信号从而进行各种控制。另外,控制部19与输入部18电连接。控制部19能够从该输入部18以及上述测量部15获取预定的信息。

<搏动次数的获取>

接着,对基于控制部19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控制部19在施疗前以及施疗后获取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并根据获取到的搏动次数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在此,对获取搏动次数的搏动次数获取控制进行说明。另外,“搏动次数”是指被施疗者的心跳数或者脉搏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被施疗者的手指获取脉搏次数作为搏动次数,但是也可以从其他部位获取脉搏次数或者心跳数。

图2是搏动次数获取控制的流程图。若开始控制,则控制部19通过倒起部13放到靠背12(步骤s1),从而使被施疗者成为躺着的状态(卧位状态)。作为一例,处于卧位状态的靠背12的角度为从与地面平行(水平)的状态到自水平上升30度的状态之间的角度(即,与地面所呈的角度在0度到30度之间)。并且,控制部19在使靠背12开始放倒的同时使测量部15开始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的测量。另外,在使靠背12开始放倒之前,还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请将测量器安装于手指”或“放倒靠背”等语音提示。并且,在无法将靠背12设定为上述角度的情况下,被施疗者也可以自行将自身身体调整为与上述角度相对应的姿势。

接着,控制部19从测量部15获取被施疗者的预定时间(例如30秒)内的搏动次数(步骤s2)。此时,控制部19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中途起身或进行倒起操作,将无法进行正常测量”的语音提示。控制部19将获取到的搏动次数(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存储于存储部20中。另外,为了获取稳定的数据,不优选在放倒靠背12后立刻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而是优选在放倒靠背12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90秒后)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

接着,控制部19通过倒起部13使靠背12立起(步骤s3),从而使被施疗者成为坐姿状态(座位状态)。作为一例,处于座位状态的靠背12的角度为从与地面垂直的状态到自该状态后倾30度的状态之间的角度(即,与地面所呈的角度在60度到90度之间)。在靠背12立起时,控制部19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靠背正在立起”的语音提示。另外,可以在测量完搏动次数之后立刻开始靠背12的立起,也可以在获取完搏动次数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30秒后)开始靠背12的立起。并且,在无法将靠背12设定在上述角度的情况下,被施疗者可以自行将自身身体调整为与上述角度相对应的姿势。

接着,控制部19从测量部15获取被施疗者的预定时间(例如30秒)内的搏动次数(步骤s4)。控制部19将获取到的搏动次数(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存储于存储部20中。另外,为了获取稳定的数据,不优选在靠背12立起之后立刻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而是优选在使靠背12立起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在靠背12开始立起并经过90秒后)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另外,在获取搏动次数之后,控制部19结束基于测量部15的搏动次数的测量。

接着,控制部19通过施疗部14对被施疗者进行施疗(步骤s5)。另外,在开始施疗之前,控制部19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请从手指取下测量器”的语音提示。另外,若在完成施疗的时刻靠背12处于放倒状态,则控制部19通过倒起部13暂且使靠背12立起。通过使靠背12立起,被施疗者容易进行将测量部15的传感器安装在预定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手指)的操作。

接着,控制部19通过倒起部13放倒靠背12(步骤s6),从而使被施疗者成为卧位状态。此时,控制部19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放倒靠背”的语音提示。另外,控制部19在使靠背12开始放倒的同时使测量部15开始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的测量。

接着,控制部19从测量部15获取被施疗者的预定时间(例如30秒)内的搏动次数(步骤s7)。控制部19将获取到的搏动次数(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x2)存储于存储部20中。另外,为了获取稳定的数据,不优选在放倒靠背12之后立刻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而是优选在放倒靠背12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90秒后)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

接着,控制部19通过倒起部13使靠背12立起(步骤s8),从而使被施疗者成为座位状态。此时,控制部19也可以使声音输出部16输出“靠背正在立起”的语音提示。另外,可以在获取完搏动次数之后立刻开始靠背12的立起,也可以在获取完搏动次数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30秒后)开始靠背12的立起。

接着,控制部19从测量部15获取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步骤s9)。控制部19将获取到的搏动次数(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y2)存储于存储部20。另外,为了获取稳定的数据,不优选在靠背12立起之后立刻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而是优选在使靠背12立起并等待预定时间之后(例如,在靠背12开始立起并经过90秒后)开始搏动次数的获取。

以上,对搏动次数获取控制进行了说明。通过上述步骤s1~s9,在存储部20中存储有:施疗之前的、放倒靠背12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施疗之前的、使靠背12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施疗之后的、放倒靠背12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x2);施疗之后的、使靠背12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y2)。

<施疗前后的身体状况改善评价>

接着,对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改善的施疗评价处理进行说明。图3是施疗评价处理的流程图。控制部19的评价部22根据在上述搏动次数获取控制中获取到的各搏动次数x1、y1、x2、y2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

首先,评价部22计算出第一指标(步骤s11)。第一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出第一指标。即,第一指标是从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减去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x2而得到的值。在卧位状态下,若与施疗前相比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在施疗后减少,则可以认为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第一指标呈正数。

第一指标=x1-x2

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动表现为搏动次数的变动。但是,对卧位静止状态下的搏动次数而言,受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影响较大,但几乎不受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影响。因此,仅使用卧位静止状态下的搏动次数计算出的第一指标几乎排除了交感神经功能活性度的影响,可以用作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

接着,评价部22计算出第二指标(步骤s12)。第二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出第二指标。即,第二指标是从施疗后座位搏动次数y2减去施疗后卧位搏动次数x2并从其差值再减去从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减去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的差值而得出的值。若座位状态和卧位状态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之差在施疗后大于施疗前,则可以认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第二指标呈正数。另外,更具体而言,第二指标是表示交感神经β受体系功能的活性度的增减的指标。该交感神经β受体系功能影响心脏等器官的搏动次数。

第二指标=(y2-x2)-(y1-x1)

如上所述,对卧位静止状态下的搏动次数而言,受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影响较大,但几乎不受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影响。与此相对,对座位静止状态下的搏动次数而言,较大地受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和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这两者的影响。并且,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几乎不会因体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座位静止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与卧位静止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之差表示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由此,可以将在施疗前后的该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之差(即第二指标)用作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施疗前后的增减的指标。

以往,与交感神经功能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关的指标是通过复杂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出的。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被施疗者的不同姿势(座位状态以及卧位状态)下的搏动次数即可通过上述非常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表示交感神经功能以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的增减的指标。

接着,评价部22根据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步骤s13)。图4是表示各个指标和评价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a、b、c、d四个依次变小的范畴来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的改善程度。

当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均为正数时,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得到了改善,并将范畴设为“a”。并且,在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中的一个为正数且另一个为零时,也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改善程度小于范畴a的情况,因而将范畴设为“b”。而且,当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均为零时,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未变,并将范畴设置为“c”。而且,在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中的至少一个为负数时,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未得到改善或者评价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变坏,并将范畴设为“d”。

另外,就第一指标而言,若计算值为-1以上且+1以下(或者大于-1且小于+1),则可以将第一指标视为零,就第二指标而言,若计算值为-0.5以上且+0.5以下(或者大于-0.5且小于+0.5),则可以将第二指标视为零。之所以将第一指标的误差范围设为大于第二指标的误差范围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对搏动次数的影响更大。

如上所述,以往,人们认为交感神经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相反,但是,实际上有时还存在副交感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均变高的情况。即,有时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整体变高的情况。若将按摩的目的看作是不仅要减轻被施疗者的机体紧张程度而且还要使被施疗者的身体活跃化,则通过(在身体活跃时作用的交感神经和放松时作用的副交感神经这两者的活性度均较高时判定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准确地评价出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

接着,评价部22将评价结果显示于显示部17(步骤s14)。作为显示方法,可以将范畴(a、b、c、d)直接显示于显示部17,也可以使用其他显示方法进行显示。例如,可以使用与各范畴相对应的记号或数值来进行表示。另外,评价部22将基于施疗评价处理的评价结果(评价数据)存储于存储部20中。

另外,以上对使用第一指标以及第二指标这两者来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仅使用第一指标来进行该评价。例如,可以在第一指标为正数时评价为“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在第一指标为零时评价为“身体状况未变”,在第一指标为负数时评价为“身体状况并未得到改善”或者“身体状况变坏”。

<评价期间中的身体状况改善评价>

接着,对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预定的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的期间评价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期间评价处理的流程图。评价部22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被施疗者所指定的1周、1个月、1年等预定的评价期间是否得到了改善。

首先,评价部22获取评价期间(步骤s21)。评价期间是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时成为评价对象的期间,该评价期间由被施疗者决定且由被施疗者经由输入部18输入。

接着,评价部22获取评价中使用的数据(步骤s22)。具体而言,获取:评价期间之前的、放到靠背12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x3);评价期间之前的、使靠背12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前座位搏动次数y3);评价期间之后的、放到靠背12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x4);评价期间之后的、使靠背12立起的状态下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即期间后座位搏动次数y4)。

另外,上述“评价期间之前”包括评价期间刚开始之前以及刚开始之后,“评价期间之后”包括评价期间刚结束之前以及刚结束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评价部22获取存储于存储部20的身体状况数据中的评价期间第一天的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以及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评价期间最后一天的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以及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并将评价期间第一天的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作为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x3,将评价期间第一天的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作为期间前座位搏动次数y3,将评价期间最后一天的施疗前卧位搏动次数x1作为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x4,将评价期间最后一天的施疗前座位搏动次数y1作为期间后座位搏动次数y4。

接着,评价部22计算出第三指标(步骤s23)。第三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出第三指标。即,第三指标是从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x3减去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x4而得到值。在卧位状态下,若与评价期间之前相比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在评价期间之后减少,则可以认为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第三指标呈正数。

第三指标=x3-x4

接着,评价部22计算出第四指标(步骤s24)。第四指标是表示被施疗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活性度在评价期间中的增减的指标,可以通过下述式计算出第四指标。即,第四指标是从期间后座位搏动次数y4减去期间后卧位搏动次数x4并从其差值再减去从期间前座位搏动次数y3减去期间前卧位搏动次数x3的差值而得出的值。若座位状态和卧位状态的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之差在评价期间之后大于评价期间之前,则可以认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第四指标呈正数。

第四指标=(y4-x4)-(y3-x3)

接着,评价部22根据第三指标以及第四指标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步骤s25)。期间评价处理的评价方法与上述施疗评价处理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如图4所示,根据第三指标以及第四指标的值,用a、b、c、d四个依次变小的范畴来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的改善程度。

接着,评价部22将评价结果显示于显示部17(步骤s26)。由此,被施疗者能够确认评价结果。就显示方法而言,与上述施疗评价处理相同,可以将范畴(a、b、c、d)直接显示于显示部17,也可以使用其他显示方法进行显示。另外,评价部22将基于期间评价处理的评价结果(评价数据)以及在该评价中使用的各搏动次数x3、y3、x4、y4存储于存储部20中。

另外,以上对使用第三指标以及第四指标这两者来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预定评价期间中是否得到了改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仅使用第三指标来进行该评价。例如,可以在第三指标为正数时评价为“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在第三指标为零时评价为“身体状况未变”,在第三指标为负数时评价为“身体状况并未得到改善”或者“身体状况变坏”。

<身体状况数据的利用>

如上所述,通过搏动次数获取控制、施疗评价处理、期间评价处理,在存储部20中存储有包含各种评价数据以及在上述评价中使用的各个搏动次数的身体状况数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身体状况管理系统中,外部设备30可以经由数据输出部21从存储部20中获取该身体状况数据。另外,外部设备30可以是通用的个人电脑、平板终端或者智能手机,也可以是专用终端。

在外部设备30中安装有软件,该软件能够对包含在身体状况数据中的一部分数据进行图表化等处理。因此,外部设备30可以基于身体状况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被施疗者可以参考该处理结果进行自身身体状况的管理。另外,数据输出部21可以经由线缆输出身体状况数据,也可以经由红外线等无线通信手段输出身体状况数据,还可以经由usb存储器等输出身体状况数据。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中,根据搏动次数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了评价。但是,也可以根据除了搏动次数以外的其他信息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例如,根据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唾液中的淀粉酶的量)可以判断出被施疗者的机体紧张程度,因此可以利用该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即,在上述身体状况管理系统100中,测量部15可以是测量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的淀粉酶活性测量部,评价部22可以根据施疗前后的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对被施疗者身体状况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而且,评价部22可以根据评价期间之前以及评价期间之后的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对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在评价期间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由于评价部22可以根据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判断被施疗者的机体紧张程度在施疗前后是否得到了改善,因此,可以根据其结果评价被施疗者的身体状况通过施疗是否得到了改善。由此,根据使用被施疗者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的方法,由于其不同于使用被施疗者的搏动次数的方法,因此根据条件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