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适形放射性粒子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330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回收适形放射性粒子舱。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放射性粒子(如125I)植入术以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好等优点而逐渐受到关注。在恶性肿瘤治疗上踏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但是,放射性粒子植入瘤体后可能会存在以下不足:1.放射性粒子在瘤体内的布源会随着肿瘤体积的缩小而相互聚集并产生高剂量区,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2.粒子植入瘤体内不易取出,患者一般会终生携带。3.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发生迁移、肿瘤消退后可能会脱落,甚至导致管腔梗阻、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或因放射能量的存在,易造成其他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如出血、穿孔等。4.放射性粒子因植入瘤体后不能取出,所以不能根据瘤体靶体积变化,调整覆盖瘤体的剂量分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适形性的可回收适形放射性粒子舱。本发明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回收适形放射性粒子舱,该放射性粒子仓包括:固定板、纵向设置于固定板下端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导柱以及相互上下层叠且滑动套装于导柱上的若干活动隔板,位于最上端的活动隔板与固定板之间以及每两个相邻的活动板之间形成放射性粒子存储腔,所述放射性粒子存储腔内设置有固定装置,放射性粒子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放射性粒子存储腔内,且放射性粒子的底端与其下端相邻的活动隔板的上端面相接触。为了取出顺利,上述固定板的上端设置有尖头Ⅰ。为了便于取出,还包括固定于固定板上端的体表牵引线,所述体表牵引线采用抗腐蚀、具有柔性且不与人体有排异反应的材料制成。为了使放射性粒子便于定位,上述活动隔板的上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径与放射性粒子的外径相匹配。上述固定装置为对称设置于放射性粒子两侧的弹性夹板,所述弹性夹板沿纵向设置有与放射性粒子外径相匹配的圆弧槽,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弹性夹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放射性粒子的外径。为了适用于体表肿瘤的直接穿刺,还包括包裹于放射性粒子舱外侧由柔性且具备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的鞘管。为了便于埋在皮肤下,上述表牵引线的头端设置有可拆卸的且固定于体表或埋植于皮下的的圆环形的固定环。上述体表牵引线采用钛合金丝。为了便于穿刺,上述鞘管的尾端设置有尖头Ⅱ。上述鞘管采用聚乳酸乙醇酸材料利用热融化或3D打印制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TPS放疗计划系统制作术前计划,在系统上模拟出植入瘤体的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及粒子间距离。根据术前计划,将放射性粒子置入粒子舱内,调节活动隔板调整粒子间距。放射性粒子舱保证了粒子间的实际间距与模拟的粒子间距相对应。在影像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入瘤体内。针尖位置为术前计划末端粒子位置。拔出针芯,将本放射性粒子舱置入穿刺针管内,并推至术前计划规定的粒子布源位置。对于体表肿瘤,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鞘管套于粒子舱上,将套有穿刺鞘管的粒子舱直接植入瘤体,利用固定环固定于体表。由于导柱是由柔性材料制成,因此其可以随着肿瘤的变化而适形变化,当肿瘤消退后,通过固定环及牵引线可将本放射性粒子舱整体取出,从而实现了放射性粒子的取出,有效防止放射性粒子在瘤体内的布源会随着肿瘤体积的缩小而相互聚集并产生高剂量区,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同时防止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发生迁移、肿瘤消退后可能会脱落,甚至导致管腔梗阻、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或因放射能量的存在,易造成其他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如出血、穿孔等。若粒子剂量与肿瘤靶区缩小的体积不相适应,可将粒子舱取出,重新调整粒子间距离及更换粒子,有效的控制粒子剂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弹性夹板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活动板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鞘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环2.体表牵引线3.固定板4.尖头Ⅰ5.导柱6.活动隔板7.弹性夹板8.放射性粒子9.圆弧槽10.凹槽11.鞘管12.尖头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可回收适形放射性粒子舱,该放射性粒子仓包括:固定板3、纵向设置于固定板3下端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导柱5以及相互上下层叠且滑动套装于导柱5上的若干活动隔板6,位于最上端的活动隔板6与固定板3之间以及每两个相邻的活动板6之间形成放射性粒子存储腔,放射性粒子存储腔内设置有固定装置,放射性粒子8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放射性粒子存储腔内,且放射性粒子8的底端与其下端相邻的活动隔板6的上端面相接触。在进行手术前,给予处方剂量及粒子初始活度。将术前影像(如CT、超声等)导入TPS放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在系统上模拟出植入瘤体的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及粒子间距离。计算术前的DVH图。术前计划做好后,将放射性粒子8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各个放射性粒子存储腔中,之后调节各个活动隔板6的间距,从而达到粒子间的实际间距与模拟的粒子间距相对应。根据术前计划,在影像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入瘤体内。针尖位置为术前计划末端粒子位置。拔出针芯,将本放射性粒子舱置入穿刺针管内,并推至术前计划规定的粒子布源位置。将术后影像导入TPS放疗计划系统计算术后DVH图。由于导柱5是由柔性材料制成,因此其可以跟随肿瘤的变化而适形变化,因此其可以随着肿瘤的变化而适形变化,当肿瘤消退后,通过固定环1及牵引线2可将本放射性粒子舱整体取出,从而实现了放射性粒子8的取出,有效防止放射性粒子8在瘤体内的布源会随着肿瘤体积的缩小而相互聚集并产生高剂量区,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同时防止放射性粒子8植入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发生迁移、肿瘤消退后可能会脱落,甚至导致管腔梗阻、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或因放射能量的存在,易造成其他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如出血、穿孔等。若粒子剂量与肿瘤靶区缩小的体积不相适应,可将粒子舱取出,重新调整粒子间距离及更换粒子,有效的控制粒子剂量。固定板3的上端设置有尖头Ⅰ4,当需要将本放射性粒子舱从体内取出时,尖头Ⅰ4可以使其顺利穿过组织,提高了使用操作的便利性。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固定于固定板3上端的体表牵引线2,体表牵引线2采用抗腐蚀、具有柔性且不与人体有排异反应或排斥较轻的材料制成。体表牵引线2不会被腐蚀,埋在皮下时,其与人体也不会产生严重的排异反应,从而可以顺利通过体表牵引线2将粒子舱拔出。进一步的,体表牵引线2可以采用钛合金丝。表牵引线2的头端设置有可拆卸的且固定于体表或埋植于皮下的的圆环形的固定环1。当将本放射性粒子舱植入到肿瘤内部后将固定环1埋在皮肤下并缝合,肿瘤消退后取出固定环1,医生可以通过固定环1方便快捷的拉动体表牵引线2,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活动隔板6的上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10,凹槽10的内径与放射性粒子8的外径相匹配。放射性粒子8的底端先插入到凹槽10中实现定位后可以使固定装置快速按照正确位置将放射性粒子8夹紧固定,实现了快速定位安装放射性粒子的目的。固定装置可以为如下结构:对称设置于放射性粒子8两侧的弹性夹板7,弹性夹板7沿纵向设置有与放射性粒子8外径相匹配的圆弧槽9,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弹性夹板7之间的距离小于放射性粒子8的外径。放射性粒子8两端卡置于圆弧槽9中,并将弹性夹板7撑开,两侧的弹性夹板7将放射性粒子8夹紧固定。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包裹于放射性粒子舱外侧由柔性且具备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的鞘管11。对于体表肿瘤,可以省略穿刺针穿刺后将放射性粒子舱推送到位,其直接利用鞘管11穿刺到肿瘤部位即可。随着鞘管11逐渐分解,内部柔软的放射性粒子舱可随着肿瘤体积缩小逐渐弯曲,达到适形作用。若在放射性粒子舱内植入化疗粒子,鞘管11可与粒子舱内的化学性微粒结合形成化疗缓释剂,降低化学性微粒在瘤体内的降解速度。鞘管11可以采用聚乳酸乙醇酸材料利用热融化或3D打印制成。3D打印制作精度高,聚乳酸乙醇酸(PLGA)是聚乳酸(PLA)与聚乙醇酸(PGA)的共聚物,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药物载体和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PLGA体内代谢主要是通过酯键水解产生乳酸和乙醇酸,最终产物以二氧化碳(CO2)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代谢产物安全。PLGA的体内代谢降解主要是酯键水解,通过自催化作用和巨噬细胞吞噬及其溶酶体酶类作用加速水解;在血液中大部分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由溶酶体酶水解;水解产物为乳酸和乙醇酸,乳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参与能量代谢,最终产物以CO2和水的形式通过肺脏和肾脏排出体外;而乙醇酸可代谢转化为CO2、甘氨酸或丙酮酸等正常人体代谢物,以CO2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经尿液排出的原型聚合物很微量,体内没有蓄积现象。因此当肿瘤消退后鞘管11降解完毕后直接通过体表牵引线2即可将本放射性粒子舱从体内拔出。进一步的,鞘管11的尾端设置有尖头Ⅱ12,尖头Ⅱ12可以为斜面或锥形结构。鞘管11可以通过尖头Ⅱ12方便插入到体表肿瘤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