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21236发布日期:2018-06-17 15:1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临床主要表现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外耳道破溃溢脓;可因耳道肿胀、阻塞,导致听力减退;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

目前,治疗外耳道炎的西药很多,但普遍具有治疗成本高、副作用大,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造成反复发作,另外,还有很多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但大多数具有治疗效果差、治疗周期长,治愈后易复发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制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并具有利湿消肿、活血消炎、祛风通窃之功效,对治疗外耳道炎具有独特疗效,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治愈后不复发,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制成所述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制成所述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制成所述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制成所述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韶子、鹅不食草、羌活、罗汉果、黄连、豆瓣香、娑罗子和厚朴洗净,放入容器内,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5~6小时后,煮沸3~4小时,提取;再次加入6~8倍量蒸馏水,煮沸2~3小时,提取;最后,加入4~6倍量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合并三次提取液,过滤,得滤液,浓缩成60℃下相对密度为1.10~1.13的稠膏,备用;

(2)将菊苣和金刚散洗净,浸入5倍量的80%的乙醇溶液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3小时,回收乙醇,滤过,得滤液,浓缩为65℃下相对密度为1.12~1.15的稠膏,备用;

(3)将钓兰、地锦草、煅牡蛎、水菖蒲和马鞍藤放入容器内,进行粉碎处理,研末,得到过180目的细粉,备用;

(4)将斑叶兰洗净,切碎,放入容器内,绞汁,滤杂质,留汁液备用;

(5)将上述步骤(1)~(4)所制得的稠膏、细粉以及汁液制成胶囊,即得所述的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韶子:味甘、酸,性温;归脾、胃经。散寒,止痢,解毒。主痢疾,心腹冷痛,疮疡。《陆川本草》载:“消炎杀菌。治口腔炎、痢疾,洗溃疡。”

菊苣:味苦、成,性寒。清肝利胆,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用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药理实验表明,菊苣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收敛作用。

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肝经。祛风通窃、解毒消肿。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咳嗽,喉痹,耳聋,目赤翳膜,疟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毒,疥癣。药理实验表明,鹅不食草的热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变态反应活性。

钓兰:味甘、酸,性凉。清热,去瘀,消肿,解毒。治咳嗽,声哑,吐血,经闭,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聤耳,牙痛。《南宁市药物志》载:“清热去瘀。治声嘶喉哑、咳嗽;取汁洗涤耳流脓;捣烂填患处,治牙痛。”

斑叶兰:味淡、性寒。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疮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载:“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肺病咳嗽,气管炎。”

羌活: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日华子本草》载:“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地锦草: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泄泻,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福建中草药》载:“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煅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肝、肾经。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癓瘕痞块。《本草纲目》载:“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煅牡蛎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酸性提取物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水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胃经;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主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

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清热润肺,滑肠通便,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广西中药志》载:“止咳清热,凉血润肠。治咳嗽,血燥胃热便秘等。”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莲有较强的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可降低血溏,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此外对鼻咽癌和宫颈癌也有抑制作用。

豆瓣香:味甘、苦,性平。清热消炎,止血生肌。治疗慢性气管炎;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扭伤疼痛等。

娑罗子:味甘,性温;归肝、胃经。理气宽中,和胃止痛。用于胸腹胀闷,胃脘疼痛。《纲目拾遗》载:“葛祖遗方,治心胃寒痛,虫痛,胃脘肝膈膨胀,疳积疟痢,吐血劳伤,平胃通络。”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日华子本草》载:“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阴耳目。”

金刚散:味辛,性平。祛风活络,消肿解毒,止血生肌。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疔疮。《陕西中草药》载:“消肿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痛,便血,崩漏,白带。”

马鞍藤:味辛、微苦,性湿。祛风除湿,拔毒消肿。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外用治疮疖,痔疮。《福建民间草药》载:“消痈散结,祛风除湿,解毒益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药制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并具有利湿消肿、活血消炎、祛风通窃之功效,对治疗外耳道炎具有独特疗效,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治愈后不复发,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韶子、鹅不食草、羌活、罗汉果、黄连、豆瓣香、娑罗子和厚朴洗净,放入容器内,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5~6小时后,煮沸3~4小时,提取;再次加入6~8倍量蒸馏水,煮沸2~3小时,提取;最后,加入4~6倍量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合并三次提取液,过滤,得滤液,浓缩成60℃下相对密度为1.10~1.13的稠膏,备用;

(2)将菊苣和金刚散洗净,浸入5倍量的80%的乙醇溶液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3小时,回收乙醇,滤过,得滤液,浓缩为65℃下相对密度为1.12~1.15的稠膏,备用;

(3)将钓兰、地锦草、煅牡蛎、水菖蒲和马鞍藤放入容器内,进行粉碎处理,研末,得到过180目的细粉,备用;

(4)将斑叶兰洗净,切碎,放入容器内,绞汁,滤杂质,留汁液备用;

(5)将上述步骤(1)~(4)所制得的稠膏、细粉以及汁液制成胶囊,即得所述的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

用法用量:口服即可,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粒(每粒0.6g),饭后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遵医嘱酌增用量。

实施例2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作为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制剂,选择确诊的外耳道炎患者340例临床观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7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85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岁,平均病程3年;对照组17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85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3.5岁,平均病程3年。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程、症状轻重程度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药物选择: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口服即可,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粒(每粒0.6g),饭后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遵医嘱酌增用量。

对照组服用地塞米松片,口服,成人开始剂量为一次0.75~3.00mg(1~4片),一日2~4次。维持量视病情而定,约一日0.75mg(1片)。

3、疗效判定:

(1)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外耳道恢复正常。

(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外耳道有所好转。

(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外耳道明显好转。

(4)无效: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4、结果:

选用本发明药物的治疗组中,治愈108例,显效3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治愈率63.5%,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中治愈95例,显效34例,有效17例,无效24例,治愈率55.9%,总有效率85.9%。

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举例:

1、姚某,女,23岁,上海虹口区人。患者外耳道灼热、疼痛伴全身发热,耳周淋巴结肿大,去医院就诊确诊为外耳道炎,使用过几种方法治疗,未见起色,经人介绍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效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2、石某,男,30岁,黑龙江大庆人。患者患外耳道炎,导致每天的听力受到影响,工作由此不顺心,而后听力下降,后经人介绍,来我院就诊,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有所缓解,服用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痊愈。

3、谭某,女,45岁,安徽淮南人。患者外耳道内不断有异常液体积聚或流出,去医院就诊,诊断为外耳道炎,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4、廖某,男,38岁,福建三明人。患者耳痛剧烈,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听力下降,张口咀嚼时加重,多感全身不适,体温微升,并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等症状,去医院就诊,诊断患外耳道炎,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减轻,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如常。

5、邹某,女,49岁,湖南常德人。患者右耳痛,张口时疼痛加重,去医院就诊,外耳道臂有肿块,触痛明显,诊断为外耳道炎,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肿块有所缩小,疼痛有所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后,肿块消失,疼痛症状也消失,1年后随访无复发。

6、熊某,男,51岁,广东潮州人。患者扎耳洞时造成感染,由于耳朵上的皮肤比较敏感,在感染后不易恢复,耳朵听力有所下降,去医院就诊,诊断为外耳道炎。使用几种方法治疗,未见好转,经医生推荐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