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步车的抬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8077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代步车的抬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代步车相关,尤指一种代步车的抬腿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代步车的抬腿装置,有以连杆连动作动方式,然而其连杆的数量及配置方式,仍有支撑的稳固性较差的问题。

又,已知代步车的抬腿装置,其不管是未抬起或已抬起状态时,其所需占用的空间仍然太大,影响整个设计尺寸。

再者,已知代步车的抬腿装置,其抬起及下降的作动快慢,也有造成乘坐者的不适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的缺失及其重要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代步车的抬腿装置,其可提升支撑的稳固性,节省构件尺寸及作动空间,及使作动顺畅平稳。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代步车的抬腿装置,包含有一支架组;一第一抬组,枢设于该支架组而可相对该支架组枢摆;一第二抬组,装设于该第一抬组而可伸缩移动;一作动组,接设于该支架组且连动该第一抬组;一连杆组,具有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分别枢接该支架组,以及一第三连杆分别枢接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该第三连杆还枢接该第二抬组。

较佳地,该连杆组的第一连杆具有一逃部供逃离该支架组与第二连杆的枢接部,该第二连杆具有一逃部供逃离该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的枢接部。

另佳地,该连杆组的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的枢接中心至第一连杆与支架组的枢接中心的距离大于该第一连杆与支架组的枢接中心至第二连杆与支架组的枢接中心的距离。

亦佳地,该连杆组的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的枢接中心至第一连杆与支架组的枢接中心的距离大于该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枢接中心至第二连杆与支架组的枢接中心的距离。

又佳地,该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的枢接中心至第三连杆与第二抬组的枢接中心相对该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的枢接中心至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枢接中心的夹角小于180度。

再佳地,该第一抬组具有一滑槽,该第三连杆与第二抬组的枢接部设一滑块滑配在该第一抬组的滑槽。

因此,本发明该连杆组的作动带动该第二抬组,即可使提升支撑该第二抬组的稳固性,该连杆组的尺寸及作动空间可较小,而第一抬组与第二抬组的作动顺畅平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另一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显示未抬起状态。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部分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显示其一抬起状态。

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显示又一抬起状态。

图7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显示再一抬起状态。

图8是图7的后视图。

图9是图7的一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支架组(10)

第一支架(11)

第二支架(12)

第三支架(13)

第一抬组(20)

本体(21)

滑槽(22)

腿垫(23)

第二抬组(30)

本体(31)

踏板(32)

枢块(33)

作动组(40)

第一作动杆(41)

第二作动杆(42)

连杆组(50)

第一连杆(51)

逃部(511)

第二连杆(52)

逃部(521)

第三连杆(53)

滑块(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各图式,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代步车的抬腿装置,本实施例的代步车为轮椅,该抬腿装置包含有:

一支架组(10),设于代步车的车架或座椅,或为车架或座椅的一部分;该支架组(10)具有一第一支架(11)呈水平设置,一第二支架(12)接于该第一支架(11)呈水平向侧方向设置,以及一第三支架(13)接于该第一支架(11)呈向下设置。

一第一抬组(20),枢设于该支架组(10)的第一支架(11)而可相对该支架组(10)枢摆;该第一抬组(20)具有一本体(21)于本例为呈凹形挤型材,两滑槽(22)左右对应开设于该本体(21),以及腿垫(23)装设于该本体(21)。

一第二抬组(30),具有一本体(31)装设于该第一抬组(20)而可伸缩移动,一踏板(32)装设于该本体(31),以一枢块(33)装设于该本体(31)。该本体(31)于本例亦为挤型材,且与该第一抬组(20)的本体(21)嵌设滑移。

一作动组(40),接设于该支架组(10)且连动该第一抬组(20)。该作动组(40)具有一第一作动杆(41),及一第二作动杆(42)相对该第一作动杆(41)伸缩作动。

一连杆组(50),具有两第一连杆(51)及两第二连杆(52)分别枢接该支架组(10)的第三支架(13),以及两第三连杆(53)分别枢接该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该第三连杆(53)还枢接该第二抬组(30)。本实施例中,该第三连杆(53)是枢接于该第二抬组(30)的枢块(33)。

该第三连杆(53)与第二抬组(30)的枢接部设一滑块(60)滑配在该第一抬组(20)的滑槽(22)。

其中,各构件枢接之间设置有所需的间隔件(无标号)。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杆(51)是位于该第二连杆(52)与第一抬组(20)之间,或可说该第一连杆(51)是位于该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3)与该支架组(10)之间。

其中,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具有一逃部(511)供逃离该支架组(10)的第三支架(13)与第二连杆(52)的枢接部,该第二连杆(52)具有一逃部(521)供逃离该第一连杆(51)与第三连杆(53)的枢接部。

其中,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与第三连杆(53)的枢接中心至第一连杆(51)与支架组(10)的枢接中心的距离大于该第一连杆(51)与支架组(10)的枢接中心至第二连杆(52)与支架组(10)的枢接中心的距离。

其中,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与第三连杆(53)的枢接中心至第一连杆(51)与支架组(10)的枢接中心的距离大于该第二连杆(52)与第三连杆(53)的枢接中心至第二连杆(52)与支架组(10)的枢接中心的距离。

其中,该第三连杆(53)枢接该第二抬组(30)的中心至该第三连杆(53)枢接第二连杆(52)的中心的距离大于该支架组(10)与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及第二连杆(52)的枢接中心的距离。

其中,该第三连杆(53)与第一连杆(51)的枢接中心至第三连杆(53)与第二抬组(30)的枢接中心相对该第三连杆(53)与第一连杆(51)的枢接中心至第三连杆(53)与第二连杆(52)的枢接中心的夹角小于180度。借此,该第三连杆(53)可使收合空间较小,而且该第三连杆(53)也可顶抵该第一抬组(20)使收合时可靠合使更稳固。

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作动,现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未抬起状态。

作动抬起时,驱动该作动组(40)使该第二作动杆(42)相对该第一作动杆(41)伸出,将该第一抬组(20)带动相对该支架组(10)枢摆。

同时,该连杆组(50)受该第一抬组(20)的连动,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及第三连杆(53)即构成如四连杆的作动,滑块(60)即在该第一抬组(20)的滑槽(22)内滑动位移。

如图5至图9所示,即为其抬起中至已抬起状态。

而从已抬起状态欲回复至未抬起状态时,该作动组(40)仅须相反缩回其第二作动杆(42),即可完成。

借由该作动组(40)控制连动该第一抬组(20),可使其尺寸不需太长,例如去控制该第二抬组(30)。因此,构件占用的空间可以较小,且作动时是利用原来的抬升空间,又且不会与车架或座椅有干涉的情形。

再者,该连杆组(50)的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及第三连杆(53)之组合及作动,其可较为稳定的支撑,而且其作动轨迹及速度可使减少腿部的不适感。

而,该第二连杆(52)设置在该第三支架(13)内侧,该第三连杆(53)设置在该第二连杆(52)内侧,该第一连杆(51)设置在该第三连杆(53)内侧,该第一连杆(51)又配置在该第三支架(13)内侧,也可助于支撑的稳固性。而且,各者数量各为两个,中间相隔,不但可轻量化,也可增加稳固性。

此外,本发明使用滑块(60)与该第一抬组(20)的滑槽(22)配置,也有助于支撑的稳固性。

综合前述,本发明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的功效:其本发明该连杆组(50)的作动带动该第二抬组(30),即可使提升支撑该第二抬组(30)的稳固性,该连杆组(50)的尺寸及作动空间可较小,而第一抬组(20)与第二抬组(30)的作动顺畅平稳,因此确实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