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健胃的汤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18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清脾健胃的汤饮。



背景技术: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目前一般患者会服用西药改善,但西药可能会产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脾胃湿热一症的认识机理,提供清脾健胃的汤饮,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药效明显,无任何添加剂,可以达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清脾健胃的汤饮,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4-8份,夏枯草10-20份,黄芪2-4份,香薷6-10份。

清脾健胃的汤饮,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6份,夏枯草15份,黄芪3份,香薷8份。

本发明所提供的汤饮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12天为一疗程。

上述汤饮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

香薷:别名水荆芥、臭荆芥、唇形科、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具槽,无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麦秆黄色,老时变紫褐色,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竹叶:外形特征:竹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治: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夏枯草: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针对脾胃湿热一症,本发明所提供的汤饮中,对脾胃湿热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还有调节机体、标本兼治的效果,没有不良反应,本发明无副作用,药效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清脾健胃的汤饮,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4克,夏枯草10克,黄芪2克,香薷6克。

制备方法用常规方法。

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12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清脾健胃的汤饮,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6克,夏枯草15克,黄芪3克,香薷8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清脾健胃的汤饮,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8克,夏枯草20克,黄芪4克,香薷1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下面结合病例对本发明的效果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病例1苏某,女,51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12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2黎某,女,60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15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3赵某,男,65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20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脾胃湿热的认识机理,提供清脾健胃的汤饮,其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竹叶4‑8份,夏枯草10‑20份,黄芪2‑4份,香薷6‑10份,每日1剂,12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提供的汤饮原料易得、疗效好,无副作用,经几百余例脾胃湿热患者服用,经统计起有效率达 96%以上。

技术研发人员:陈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筠
技术研发日:2016.07.01
技术公布日:2018.01.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