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885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一、肾气亏损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二、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三、气滞血瘀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四、寒凝血瘀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五、湿热蕴结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一、肾气亏损型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候分析: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梅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二、气血虚弱型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候分析: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三、气滞血瘀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四、寒凝血瘀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证候分析: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五、湿热蕴结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湿热瘀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坠痛,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蕴结之征。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的:荔枝核10-30份、黄皮果核10-30份、龙眼核10-30份、补血薯20-40份、地不容10-30份、南天竹子5-20份、乌饭子5-20份、旱田草30-50份。优选地,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的:荔枝核15-25份、黄皮果核15-25份、龙眼核15-25份、补血薯25-35份、地不容15-25、南天竹子10-15份、乌饭子10-15份、旱田草35-45份。以下是本发明中药制剂的药材来源: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甘、微苦,温。【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黄皮果核,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种子。【性味】味辛;微苦;微温。【归经】肺;胃;肝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解毒散结。主食滞胃痛;气滞脘腹疼痛;疝痛;睾丸肿痛;痛经;小儿头疮;蜈蚣咬伤。龙眼核,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DimocarpuslonganLour.以种子入药。【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痛。用于胃痛,烧烫伤,刀伤出血,疝气痛;外用治外伤出血。补血薯,为薯蓣科植物七叶薯蓣的块茎。【性味】辛;微甘;凉。【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主肺劳咳血;肝脾肿大;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地不容,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地不容StephaniadelavayiDiels,以块根入药。【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胃痛,腹痛,急性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湿疹。南天竹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性味】酸甘,平,有毒。【功能主治】敛肺,止咳,清肝,明目。治久咳,喘息,百日咳,疟疾,下疳溃烂。乌饭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鸦果的果实。【性味】甘;酸;性温。【功能主治】安神;止咳。主心悸怔忡;夜不安眠;久咳。旱田草,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旱田草Linderniaruellioides(Colsm.)Pennell,以全草入药。【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消肿止痛。用于闭经,痛经,胃痛,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疼痛,蛇咬伤,狂犬咬伤。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水提或40-80%体积百分浓度的乙醇提取制备而成。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方案一:取全部药材,混合后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当于药材总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8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即得活性成分。方案二:取全部药材,混合后用40-80%乙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乙醇用量为药材总量的4-10倍,提取时间为1-4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70-8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即得活性成分。方案三:取全部药材,混合后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当于药材总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8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0-70%,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70-80℃时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与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配合,制成各种口服制剂,如丸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糖浆剂、合剂等。本发明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口服制剂:稀释剂:淀粉、糖粉、乳糖、糊精、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糖醇类等。润湿剂与粘合剂:纯化水、乙醇、明胶、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等。崩解剂: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纤维素衍生物、交联聚维酮等。润滑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聚乙二醇等。助溶剂:水、乙醇、甘油、丙二醇、液状石蜡、植物油等。矫味剂:蔗糖、单糖、芳香剂等。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甲酯、乙酯、丙酯等。方法1:片剂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片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片剂。上述片剂常用辅料包括稀释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之一或全部。方法2:胶囊剂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胶囊剂。上述胶囊剂常用辅料包括稀释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之一或全部。方法3:糖浆剂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糖浆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糖浆剂。上述糖浆剂常用辅料包括矫味剂、防腐剂、助溶剂之一或全部。方法4:合剂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合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合剂。上述合剂常用辅料包括矫味剂、防腐剂之一或全部。方法5:口服液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溶解后净化、浓缩,加入口服液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口服液。本申请人在广泛阅读古今文献,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诊疗经验,找到一种有效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方中补血薯散瘀止痛;旱田草理气活血,共为方中君药;荔枝核、黄皮果核、龙眼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共为臣;地不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南天竹子清肝敛肺;乌饭子安神,为之佐。全方共奏散寒止痛、行气活血之功,用于痛经的治疗。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制剂安全有效,全方相互配合,共奏散寒止痛、行气活血之功,用于痛经的治疗。2、经临床试验证明,用本发明对痛经患者治疗后,有效率达97.14%,表明本发明能有效治疗痛经。3、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制剂,配方科学合理,工艺简单,口感好,成本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的乙醇量的百分数是体积百分数,v/v表示溶液的体积比。实施例1片剂称取荔枝核10g、黄皮果核10g、龙眼核10g、补血薯20g、地不容10g、南天竹子5g、乌饭子5g、旱田草30g。加水提取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总重量的12倍、8倍、6倍,三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清膏,加入辅料淀粉、乙醇、滑石粉,制得片剂。实施例2颗粒剂称取荔枝核30g、黄皮果核30g、龙眼核30g、补血薯40g、地不容30g、南天竹子20g、乌饭子20g、旱田草50g。用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乙醇浓度分别为80%、60%,每次乙醇用量分别为药材总量的10倍、8倍,提取时间分别为4小时、3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加入淀粉、糊精,制粒、干燥、整粒即得。实施例3糖浆剂称取荔枝核15g、黄皮果核15g、龙眼核15g、补血薯25g、地不容15g、南天竹子10g、乌饭子10g、旱田草35g。加水提取2次,每次加水量分别相当于药材总重量的12倍、10倍,每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80℃下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在浸膏中加入糖浆剂辅料蔗糖、山梨酸、水搅拌均匀,制得糖浆剂。实施例4胶囊剂称取荔枝核25g、黄皮果核25g、龙眼核25g、补血薯35g、地不容25g、南天竹子15g、乌饭子15g、旱田草45g。用4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乙醇用量分别为药材总量的10倍、8倍、4倍,提取时间分别3小时、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6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在浸膏中加入辅料淀粉、乙醇、糊精、硬脂酸镁,按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实施例5颗粒剂称取荔枝核20g、黄皮果核20g、龙眼核20g、补血薯30g、地不容20g、南天竹子12g、乌饭子12g、旱田草40g。加水提取2次,两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总重量的10倍、8倍,两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加入淀粉、糊精,制粒、干燥、整粒即得。实施例6片剂称取荔枝核12g、黄皮果核12g、龙眼核12g、补血薯23g、地不容12g、南天竹子8g、乌饭子8g、旱田草32g。加水提取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相当于药材总重量的12倍、8倍、6倍,每次提取时间分别3小时、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滤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加入辅料淀粉、乙醇、滑石粉,制得片剂。实施例7合剂称取荔枝核18g、黄皮果核18g、龙眼核18g、补血薯28g、地不容18g、南天竹子11g、乌饭子11g、旱田草38g。加水提取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相当于药材总重量的12倍、8倍、6倍,每次提取时间分别3小时、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总重量为药材总重量的3倍,灌装,加入合剂辅料蔗糖、乙酯、水、山梨酸搅拌均匀,制得合剂。实施例8口服液称取荔枝核23g、黄皮果核23g、龙眼核23g、补血薯32g、地不容23g、南天竹子13g、乌饭子13g、旱田草42g。加水提取2次,两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总重量的10倍、8倍,两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在浸膏中加入辅料甘露醇、山梨酸、水搅拌均匀,分装,制得口服液。实施例9粉剂称取荔枝核28g、黄皮果核28g、龙眼核28g、补血薯38g、地不容28g、南天竹子18g、乌饭子18g、旱田草48g。粉碎,过筛,即得。临床试验总结1一般资料观察35例痛经患者,年龄16-32岁,平均24岁。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提示痛经的出现与月经来潮时间相符、出现阵发性痉挛性下腹痛及相关的伴随症状而确诊,除外盆腔器质性病变。2治疗方法每次月经来潮前1-2天至经期结束,给与本发明实施例4治疗,一次2粒,一天三次。连续治疗半年。3疗效评价痊愈:患者经期前后或者是行经期间疼痛消失,并且在治疗后6个月未见复发。好转:患者病发时其疼痛程度得到缓解或是疼痛消除,但却不能保持6个月。无效:患者疼痛程度丝毫没有得到改善。4结果表1疗效结果痊愈好转无效有效率(%)疗效1816197.14临床结果显示:用本发明对痛经患者治疗后,有效率达97.14%,表明本发明能有效治疗痛经。典型病例1、王某某,女,22岁。经前经期小腹胀痛2年余,拒按血色紫黯有癖块,量少、行经不畅,块下则疼痛减轻。精神不振,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舌边有痕点,脉沉弦。证属气滞血察,行经不畅。给以本发明实施例6治疗,经前服用3天后疼痛减轻,经期继服3天后,患者感觉良好,嘱其调理情志,下次月经前3天-经期继服,如此调理3个月,患者月经通畅,诸症随愈。2、潘某某,女,28岁,经来小腹冷痛坠胀,按之痛苦,甚则腰背酸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肢冷,苔白臆,脉沉紧。证属寒湿凝滞气血癖滞之象。给与本发明实施例2治疗,每次月经来潮前1-2天至经期结束服药,下次月经来潮前继续服药。第一次服药2天后月经来潮,自觉症状减轻。如此治疗5个月经经期,痊愈。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