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193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主要揭示一种递送装置,尤指一种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特别是用于递送心脏中膈缺损关闭器(septaldefectoccluder)的递送装置。



背景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就是与生俱来的心脏构造异常。即胎儿心脏形成受阻,发育不正常所造成的。据统计,大约在每一千个出生婴儿中就有七至十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中以心室中膈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简称:vsd)最多,心房中膈缺损(atrialseptaldefect,简称:asd)次的,其次为开放性动脉导管(patentductusarteriosus,简称:pda)、法洛氏四合症(tetralogyofthefallot,简称:tof)、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stenosis,简称:ps)和大血管转位(transpositionofthegreatvessels)等。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以上所列举只是较常见者,此外更有合并两种或三、四种以上的异常症状一起发生,此种情况通常称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

随着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从只能靠开心手术,到今日已可利用心导管介入术(即非开心手术)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心导管介入治疗包括:气球扩张术(balloonangioplasty)或置入血管内支架术,动脉导管关闭术,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损关闭术。

在1967年porstmann等人首先采用不开刀的介入治疗方法对开放性动脉导管以泡沫海绵栓塞(ivalonplug)关闭,开创了介入治疗法根治先天性心脏病的先河,其成功率相当高,且较不易造成栓塞的现象,不过它的缺点是只能使用在5岁以上的儿童。随后rashkind和cuaso发展了新的雨伞型和双雨伞型的动脉导管关闭术。这种方法在1970和1990年代初期使用得非常的多,但是它造成残余分流的情况高达20%以上,因而可能需要第二或甚至第三个的关闭术。1976年king和miller首次采用双雨伞介入治疗中央型房中膈缺损也获成功,拓宽了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范围。1971年kan首先报告5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以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简称:pbpv)治疗,其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力量使粘连的肺动脉瓣叶交界处分离,以缓解瓣口狭窄程度。根据使用的球囊不同可分为聚乙烯球囊法和inoue球囊法。1987与1988年lababidi等人两次首先报导膜状主动脉瓣下狭窄及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治疗成功,开辟了球囊瓣膜成形术的道路,目前pbpv已获国际公认成为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首选方法。1987年lock等人成功地将rashkind双雨伞型关闭器应用于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心室中膈缺损,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向纵深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1992年combier等人首先使用弹簧圈关闭开放性动脉导管获得成功。但由于上述介入治疗方法的种种局限性,尤其是心血管病关闭术等存在着诸如适应症窄、并发症多,操作复杂、成功率不高、甚至有较多残余分流存在等缺点,故影响了临床普及推广。直到1997年,美国介入放射学家amplatzer发明由镍钛记忆合金丝制作呈蘑菇伞状、瓶塞状及双盘状的关闭器不仅克服以往介入治疗方法大多的主要缺点更具有在静脉系统操作、创伤小、操作更方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以及安全可靠等优点。

然而,现有关闭器的递送装置与递送过程仍有许多缺点尚待克服与改进。请参照图12至图14,其为现有关闭器70的递送过程示意图。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必须先旋紧在主控钢丝80的末端,并将关闭器70收缩插入导管90内,并经由腹股沟导入患者病灶处,在透视和超音波心电图的指引下,根据医师手感并以超音波检查观察,展开左心房盘72和部分腰身73,并轻轻地将关闭器70牵拉至紧靠心脏中膈,在拉紧主控钢丝80的情况下,后撤导管90以展开右心房盘74,将导管90向后拉动约5至10公厘,取与血管造影时相同的头照体位,以从侧面查看心房中膈缺损处,这同时也可以经由超音波观察,确认关闭器70的放置位置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能够稳定地关闭中膈缺损后即可旋转主控钢丝80使关闭器70脱离。

由于心脏的跳动的干扰、血管(如图13所示意为下腔静脉)与主控钢丝80的刚性局限了导管90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现有关闭器70的递送仅能凭借医师的手感与超音波观察而完成安装,在旋转主控钢丝80而使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脱离主控钢丝80的瞬间,受到心脏跳动的干扰以及关闭器70瞬间脱离主控钢丝80时,主控钢丝80的张力与关闭器70本身弹力的反作用力影响(如图13所示),左心房盘72将可能在左心房内收缩变形而跳脱心脏中膈并经由中膈缺损跑到右心房(如图14所示),造成关闭中膈缺损失败。此时必须立即尝试以异物钳(foreign-bodyforceps)、圈套器(snare)等介入器材配合导管90抓取,主要抓取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并将关闭器70收入导管90后撤出体外,若不成功,需行紧急外科手术,以免延误病情,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若关闭器70卡在三尖瓣或二尖瓣,则应及时以外科手术取出。由此可知,心脏的跳动的干扰、血管与主控钢丝80的刚性局限了导管90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以及关闭器70瞬间脱离主控钢丝80时,主控钢丝80的张力与关闭器70本身弹力的反作用力影响是递送关闭器70封堵中膈缺损失败的主因,且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当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旋紧在主控钢丝80的末端时,医师仅能由经验判断关闭器70与主控钢丝80之间锁紧力的大小,若是旋得过紧,将导致关闭器70关闭中膈缺损后无法顺利地脱离主控钢丝80,或是脱离时造成过大的震动而导致关闭中膈缺损失败,关闭器70跑至错误的放置位置,同样必须回收关闭器70重新实施中膈缺损关闭术并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请参照美国专利第6,913,614号专利案,其揭示一种经由导管递送医疗装置(本专利案中为关闭器)的医疗系统,其包括有中空的递送装置(hollowdeliverydevice)经由导管(catheter)而定位医疗装置,以及有弹性的拴绳(flexibletether)连接医疗装置与递送装置,拴绳被配置为一旦医疗装置凭借递送装置定位后,拴绳能够从递送装置脱离并保持与医疗装置连接,拴绳包括链接器(coupler),链接器具有第一螺纹端用以螺接中空递送装置,并具有第二螺纹端用以螺接医疗装置。

上述专利案的拴绳设计虽然解决了关闭器放置到错误位置的情形而可以安全地回收关闭器,避免进行紧急外科手术的风险。但是,心脏的跳动的干扰、血管与中空递送装置的刚性局限了导管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以及关闭器瞬间脱离链接器时,关闭器本身弹力的反作用力影响等会造成关闭器失误放置的起因仍无法解决。再者,为了配合上述专利案的拴绳设计,中空的递送装置外径将会更大,也就必须相应选用外径更大的导管,造成导管通过患者血管时会造成患者极大的不适,且外径过大的导管更容易被血管影响操作角度而难以在心脏内递送关闭器。因此也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能够经导管递送医疗器材至心脏缺损处,该递送装置包括有一个第一线段与一个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具有一个近端与一个远程,该第二线段具有一个第一端以及相反于该第一端的一个第二端,该第二线段的第一端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的远程,该第二线段的第二端设有一个连接件,该连接件能够连接医疗器材,该第二线段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一线段的横截面面积,使该第二线段被配置为当医疗器材凭借该递送装置送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能够保持与医疗器材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且不会使医疗器材偏离已放置好的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能够经导管递送医疗器材至心脏缺损处,其特征在于,该递送装置包括有:

一个第一线段,其具有一个近端与一个远程;

一个第二线段,其具有一个第一端以及相反于该第一端的一个第二端,该第二线段的第一端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的远程,该第二线段的第二端设有一个连接件,该连接件能够连接医疗器材,该第二线段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一线段的横截面面积,使该第二线段被配置为当医疗器材凭借该递送装置送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能够保持与医疗器材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且不会使医疗器材偏离已放置好的位置。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设有一个接合件,该接合件以铆接的方式分别连接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使该第二线段的第一端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的远程。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线段由数条金属线绞合而成,该数条金属线其中的至少一条金属线构成该第二线段,构成该第二线段的金属线数量少于构成该第一线段的金属线数量。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由该数条金属线其中的一条金属线所构成。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一个虚拟线通过该第一线段的轴心与该第二线段的轴心,该第一线段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二线段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二线段的最大宽度不大于该第一线段的最大宽度,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设有一个接合件,该接合件以铆接的方式分别连接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连接件具有一个螺纹部,该螺纹部能够螺接医疗器材,且该第二线段的扭控性被建构成当该递送装置被转动时,该螺纹部能够相对医疗器材转动进而释放医疗器材。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数条金属线沿一个旋转方向绞合而构成该第一线段,该螺纹部的螺旋线朝该旋转方向绕行。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的长度配置为一旦医疗器材凭借该第一线段到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完全地位于心脏内而不接触血管。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的横截面为圆形,该第一线段外周围环绕一个弹簧线,该医疗器材为心脏缺损关闭器。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该第一线段外周围环绕一个弹簧线,该医疗器材为心脏缺损关闭器。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一个虚拟线通过该第一线段的轴心与该第二线段的轴心,该第二线段包括有构成能够吸收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的柔韧线部分的一个第一节及一个第二节,该第一节及该第二节都沿该虚拟线的轴向延伸,该第一节的一端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的远程,该第二节的一端能够连接于该第一节相反于该第一线段的一端。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节任两处沿该虚拟线径向的截面积相等,该第二节任两处沿该虚拟线l径向的截面积相等,该第一节的横截面面积等于该第二线段柔韧线部分的最大横截面面积,该第二节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一节的横截面面积。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柔韧线部分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一节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一节的最大宽度等于该第二线段柔韧线部分的最大宽度,该第二节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二节的最大宽度不大于该第一节的最大宽度。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节与该第二节之间设置一个第一结合器,该第一结合器的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一节且相异的另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二节,该第一结合器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一节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凹部以及在该第二节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接着将该第一结合器套接于该第一节及该第二节,再将该第一结合器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及一个第二凹部,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一凹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一节的凹部内,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二凹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二节的第一凹部内。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二线段具有构成柔韧线部分的一个第三节,该第三节沿该虚拟线的轴向延伸,该第三节的一端能够连接于该第二节相反于该第一节的一端,该第三节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二节的横截面面积,该第三节沿该虚拟线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该第三节的最大宽度不大于该第二节的最大宽度,该第二节与该第三节之间设置一个第二结合器,该第二结合器的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二节且相异的另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三节,该第二结合器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二节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凹部以及在该第三节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接着将该第二结合器套接于该第二节及该第三节,再将该第二结合器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及一个第二凹部,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一凹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二节的第二凹部内,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二凹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三节的第一凹部内。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器包括有一个第一结合件与一个第二结合件,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一凹部形成于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节,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二凹部形成于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二结合件,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二结合件固定连接于该第二节,该第一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以螺接并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连接,该第二结合器包括有一个第一结合件与一个第二结合件,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一凹部形成于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固定连接于该第二节,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二凹部形成于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二结合件,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二结合件固定连接于该第三节,该第二结合器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以螺接并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连接。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连接件能够以铆接方式连接于该第三节相反于该第二节的一端,该连接件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三节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凹部,接着将该连接件套接于该第三节,再将该连接件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该连接件的第一凹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三节的第二凹部内。

所述的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器与该第二结合器分别为一体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就以上说明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该第二线段被配置为当关闭器凭借该递送装置送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能够保持与关闭器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且在释放关闭器时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不会使关闭器偏离已放置好的位置。

2、凭借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避免血管与该第一线段的刚性局限了导管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

3、该第二线段的扭控性被设置为当该递送装置的第一线段近端被转动时,该螺纹部能够相对关闭器的螺纹部转动进而释放关闭器,即该第二线段的柔韧性被配置为足以承受转动该连接件的扭力,使该螺纹部脱离关闭器的螺纹部,因此在实施心脏缺损关闭术前,医师将关闭器的螺纹部螺锁至该第二线段的螺纹部时,只要发现该第二线段开始扭曲,即可停止螺转关闭器,达到适当的螺锁力道,避免关闭器螺锁过紧而在心脏内无法顺利地被释放。

4、该第二线段的长度配置为一旦关闭器凭借该第一线段到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完全地位于心脏内而不接触血管,因幼童与成年人患者的心脏大小不同,故医师可依照心脏的大小选择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二线段的递送装置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如幼童心脏较成年人的心脏小,所以递送装置可以选择具有较短第二线段的递送装置来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2a为图2的部分剖视图。

图2b为由图2所取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表示后撤导管展开关闭器的左心房盘。

图4为图3的延续,表示第二线段能够保持与关闭器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并再次后撤导管以展开右心房盘使关闭器关闭心房中膈缺损。

图5为图4的延续,表示确认关闭器的放置位置正确以及能够稳定地关闭中膈缺损后,旋转第一线段释放关闭器。

图6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6a为图6的部分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观图。

图8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9a为由图9中9a-9a线所取的部分剖视图。

图9b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前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观图。

图11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2为现有关闭器的递送过程示意图,表示关闭器到达心脏缺损处。

图13为图7的延续,表示关闭器脱离主控钢丝。

图14为图8的延续,表示受到心脏跳动的干扰以及关闭器瞬间脱离主控钢丝时,主控钢丝的张力与关闭器本身弹力的反作用力影响导致左心房盘收缩变形而跳脱心脏中膈并经由中膈缺损跑到右心房。

附图标记说明:10-递送装置;11-第一线段;111-金属线;112-弹簧线;12-第二线段;1201-第一端;1202-第二端;121-连接件;122-螺纹部;13-接合件;10a-递送装置;12a-第二线段;123a弧边;124a-直边;12b-第二线段;1211b-第一凹部;123b第一节;124b-第二节;125b-第三节;126b-凹部;127b-第一凹部;128b-第二凹部;129b-第一凹部;130b-第二凹部;14b-第一结合器;141b-第一凹部;142b-第二凹部;143b-第一结合件;144b-第二结合件;15b-第二结合器;151b-第一凹部;152b-第二凹部;153b-第一结合件;154b-第二结合件;123c-第一节;124c-第二节;125c-第三节;14c-第一结合器;15c第二结合器;70-关闭器;71-螺纹部;72-左心房盘;73-腰身;74-右心房盘;80-主控钢丝;90-导管;w1-最大宽度;w2-最大宽度;w3-最大宽度;w4-最大宽度;w5-最大宽度;l-虚拟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二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5,其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外观图、部分剖视图与使用示意图。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能够经导管90递送医疗器材至心脏缺损处(本实施例中为心房中膈缺损),于本实施例中,以上所指的医疗器材包括心脏中膈缺损关闭器70(下文都称的为关闭器70),其为一种由特殊性记忆镍钛合金金属〈nickel-titanium〉编织成网状并具有自发膨胀性能的金属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心脏中膈缺损关闭器70为安普拉兹心房中膈缺损关闭器〈amplatzerseptaloccluder〉,其一端具有螺纹部71能够连接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并具有自发膨胀性能的左心房盘72、右心房盘74以及位于左心房盘72与右心房盘74之间的腰身73,在本实施例中,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为螺母,其中心有孔,孔的内侧有螺纹。

该递送装置10包括一个第一线段11与一个第二线段12,该第一线段11具有一个近端(图中未示)与一个远程。

该第二线段12具有一个第一端1201以及相反于该第一端1201的一个第二端1202,该第二线段12的第一端1201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11的远程,该第二线段12的第二端1202设有一个连接件121,该连接件121能够连接关闭器70,该第二线段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一线段11的横截面面积,使该第二线段12被配置为当关闭器70凭借该递送装置10送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90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能够保持与关闭器70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且在释放关闭器70时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不会使关闭器70偏离已放置好的位置。其中,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与该第二线段12的刚性与弹性相关联,凭借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避免血管与该第一线段11的刚性局限了导管90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段11与该第二线段12之间设置一个接合件13,该接合件13以铆接的方式分别连接该第一线段11与该第二线段12,使该第二线段12的第一端1201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11的远程。

一个虚拟线l通过该第一线段11的轴心与该第二线段12的轴心,该第一线段11沿该虚拟线l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w1,该第二线段12沿该虚拟线l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w2,该第二线段12的最大宽度w2不大于该第一线段11的最大宽度w1。

于本实施例中,该连接件121具有一个螺纹部122,该螺纹部122能够螺接关闭器70,且该第二线段12的扭控性被建构成当该递送装置10被转动时,该螺纹部122能够相对关闭器70转动进而释放关闭器70。其中,该第二线段12的扭控性与该第二线段12的刚性、弹性与柔韧性相关联。

首先,由于该第二线段12的扭控性被设置为当该递送装置10的第一线段11的近端被转动时,该螺纹部122能够相对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转动进而释放关闭器70,即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被配置为足以承受转动该连接件121的扭力,使该螺纹部122脱离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因此在实施心脏缺损关闭术前,医师将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螺锁至该第二线段12的螺纹部122时,只要发现该第二线段12开始扭曲,即可停止螺转关闭器70,达到适当的螺锁力道,避免关闭器70螺锁过紧而在心脏内无法顺利地被释放。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段11由数条金属线111绞合而成,该第一线段11外周围环绕一个弹簧线112以增加该第一线段11的刚性。该数条金属线111沿一个旋转方向绞合而构成该第一线段11,该螺纹部122的螺旋线朝该旋转方向绕行,该旋转方向能够为顺时针或是逆时针方向,于本实施例中,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该第二线段12的长度配置为一旦关闭器70凭借该第一线段11到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90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12完全地位于心脏内而不接触血管(如图4所示)。因幼童与成年人患者的心脏大小不同,故医师可依照心脏的大小选择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二线段12的递送装置10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如幼童心脏较成年人的心脏小,所以递送装置10可以选择具有较短第二线段12的递送装置10来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线段12的横截面为圆形(如图2a所示)。

请参照图3,医师能够将第一线段11与关闭器70置于导管90内并沿着血管递送关闭器70到达患者的心脏缺损处,医师后撤导管90而展开左心房盘72和部分腰身73,同时利用该第一线段11牵拉关闭器70直至关闭器70的左心房盘72紧靠心脏中膈,使心脏缺损邻近于左心房的一侧遭到左心房盘72的关闭。

请接续参照图4,当心脏缺损邻近于左心房的一侧遭到左心房盘72的关闭之后,医师再次地后撤导管90而展开右心房盘74,使心脏缺损邻近于右心房的一侧遭到右心房盘74的关闭。此时,该第二线段12完全位于导管90的外并能够保持与关闭器70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或是吸收心脏中血液流动的冲击。

请接续参照图5,当左心房盘72与右心房盘74都展开并关闭缺损,能够立即经由超音波观察确认关闭器70的放置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关闭器70是否能够稳定地关闭心脏缺损,一旦经确认关闭器70的位置正确并能够稳定地关闭心脏缺损后,即可旋转该第一线段11的近端以带动该第二线段12的连接件121转动,使该第二线段12的螺纹部122相对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转动,进而释放关闭器70,由于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被设置为当该第二线段12被转动时,该螺纹部122能够相对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转动而脱离关闭器70,且该第一线段11不与关闭器70连接,而是经由该第二线段12连接关闭器70,避免释放关闭器70时产生因该第一线段11的张力与关闭器70本身弹力的反作用力影响,导致左心房盘72将可能在左心房内收缩变形而跳脱心脏缺损或是关闭器70脱离正确放置位置的不良后果。

请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a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该数条金属线111其中的至少一条金属线111构成该第二线段12a,即该第二线段12a与该数条金属线111共同绞合而构成该第一线段11。于本实施例中,构成该第二线段12a的金属线111数量少于构成该第一线段11的金属线111数量,且该第二线段12a由该数条金属线111其中的一条金属线111所构成。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线段12a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并具有一对弧边123a与一对直边124a,该对弧边123a彼此相对,且该对直边124a彼此相对,使该第二线段12a的横截面形成跑道形(如图6a所示),凭借施力于该对直边124a而易于将该第二线段12a与该接合件13互相铆接,如此可提高铆合后的结合强度,提升稳固性。

请参照图7至图9及图9a,其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观图、部分立体分解图与部分剖视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第二线段12b包括有构成能够吸收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的柔韧线部分的一个第一节123b及一个第二节124b,该第一节123b及该第二节124b都沿该虚拟线l的轴向延伸,该第一节123b任两处沿该虚拟线l径向的截面积相等,该第二节124b任两处沿该虚拟线l径向的截面积相等,该第一节123b的一端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线段11的远程,该第二节124b的一端能够连接于该第一节123b相反于该第一线段11的一端,该第一节123b的横截面面积等于该第二线段12b柔韧线部分的最大横截面面积,该第一节123b沿该虚拟线l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w3,该第一节123b的最大宽度w3等于该第二线段12b柔韧线部分的最大宽度w2,该第二节124b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一节123b的横截面面积,该第二节124b沿该虚拟线l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w4,该第二节124b的最大宽度w4不大于该第一节123b的最大宽度w3。

该第二线段12b具有构成柔韧线部分的一个第三节125b,该第三节125b沿该虚拟线l的轴向延伸,该第三节125b任两处沿该虚拟线l径向的截面积相等,该第三节125b的一端能够连接于该第二节124b相反于该第一节123b的一端,该连接件121能够以铆接方式连接于该第三节125b相反于该第二节124b的一端且能够连接关闭器70(如图3至图5所示),该第三节125b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该第二节124b的横截面面积,该第三节125b沿该虚拟线l的径向具有一个最大宽度w5,该第三节125b的最大宽度w5不大于该第二节124b的最大宽度w4。

请接续参照图9b,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前示意图。该第一节123b与该第二节124b之间设置一个第一结合器14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一节123b且相异的另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二节124b,该第一结合器14b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一节123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凹部126b以及在该第二节124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27b,接着将该第一结合器14b套接于该第一节123b及该第二节124b,再将该第一结合器14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41b及一个第二凹部142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一凹部141b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一节123b的凹部126b内,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二凹部142b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二节124b的第一凹部127b内,利用上述的铆接方式,可使该第一结合器14b简单且快速的结合于该第一节123b及该第二节124b,且连接关系非常稳固,不容易脱离,同时能够确保该第一结合器14b、该第一节123b及该第二节124b不会相对彼此枢转。

该第一结合器14b包括有一个第一结合件143b与一个第二结合件144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一凹部141b形成于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一结合件143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一结合件143b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节123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二凹部142b形成于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二结合件144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二结合件144b固定连接于该第二节124b,该第一结合器14b的第一结合件143b与第二结合件144b以螺接并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连接且螺纹旋转方向与该连接件121的螺纹部122相反。

该第二节124b与该第三节125b之间设置一个第二结合器15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二节124b且相异的另一端以铆接的方式连接该第三节125b,该第二结合器15b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二节124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凹部128b以及在该第三节125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29b,接着将该第二结合器15b套接于该第二节124b及该第三节125b,再将该第二结合器15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51b及一个第二凹部152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一凹部151b部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二节124b的第二凹部128b内,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二凹部152b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三节125b的第一凹部129b内。该连接件121所进行的铆接方式是先在该第三节125b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凹部130b,接着将该连接件121套接于该第三节

125b,再将该连接件121沿径向相异的两侧以挤压方式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211b,该连接件121的第一凹部1211b对应且设置于该第三节125b的第二凹部130b内,本实施例及第一、第二实施例中的该接合件13也能够采用上述的铆接方式,在此则不再赘述。

该第二结合器15b包括有一个第一结合件153b与一个第二结合件154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一凹部151b形成于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一结合件153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一结合件153b固定连接于该第二节124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二凹部152b形成于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二结合件154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二结合件154b固定连接于该第三节125b,该第二结合器15b的第一结合件153b与第二结合件154b以螺接并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连接且螺纹旋转方向与该连接件121的螺纹部122相反。

凭借该第二线段12b分为多段的设计,制造商能够以多种不同截面积或长度的柔韧线为基准来制成该第一节123b、该第二节124b及该第三节125b,当制造商要依照病患体型、年龄差异所导致的心脏大小不同而将该第二线段12b设计为多种不同的粗细及长度时,只要利用该第一节123b、该第二节124b及该第三节125b能够形成多种组合排列方式的特性即可达成(随意两者以上彼此连接即可,图式未示),如此,使该第二线段12b能够采用模块化的生产模式,可简单、快速且大量的生产该第二线段12b,且能够生产出末端横截面面积较头端横截面面积小的该第二线段12b,使该第二线段12b的头端部分刚性较末端高而容易操作,该第二线段12b的末端部分柔韧性高而操作角度大。

请参照图10及图11,其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观图、部分立体分解图与部分剖视图。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结构与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第一结合器14c与该第二结合器15c分别为一体成型结构,该第一结合器14c相异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节123c及该第二节124c,该第二结合器15c相异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该第二节124c及该第三节125c。

就以上说明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10、10a具有以下优点:

1、该第二线段12被配置为当关闭器70凭借该递送装置10送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90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能够保持与关闭器70连接并吸收来自心脏跳动的干扰振动,且在释放关闭器70时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不会使关闭器70偏离已放置好的位置。

2、凭借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避免血管与该第一线段11的刚性局限了导管90在心脏内部的操作角度。

3、该第二线段12的扭控性被设置为当该递送装置10的第一线段11近端被转动时,该螺纹部122能够相对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转动进而释放关闭器70,即该第二线段12的柔韧性被配置为足以承受转动该连接件121的扭力,使该螺纹部122脱离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因此在实施心脏缺损关闭术前,医师将关闭器70的螺纹部71螺锁至该第二线段12的螺纹部122时,只要发现该第二线段12开始扭曲,即可停止螺转关闭器70,达到适当的螺锁力道,避免关闭器70螺锁过紧而在心脏内无法顺利地被释放。

4、该第二线段12的长度配置为一旦关闭器70凭借该第一线段11到达心脏缺损处并经后撤导管90而关闭心脏缺损时,该第二线段12完全地位于心脏内而不接触血管,因幼童与成年人患者的心脏大小不同,故医师可依照心脏的大小选择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二线段12的递送装置10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如幼童心脏较成年人的心脏小,所以递送装置10可以选择具有较短第二线段12的递送装置10来进行心脏缺损关闭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