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漱口制剂及漱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5446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漱口制剂及漱口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口腔卫生和/或药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漱口制剂及漱口方法。



背景技术:

药物的苦味,尤其中药的苦味、怪味及其导致某些长期服用者中味觉食欲暂时性衰退(乏味,食欲受损)等副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抱怨的对象,尤以其汤剂为甚。水煎中药是中医最常用的剂型之一,其具有制法简单易行、方便口服、治疗效果快速见效且能便于中医师们对药方进行及时配伍调整等。因此,中药煎剂普遍用于各种急性慢性疾病,尤其是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性保养。通常,其方剂大多配伍多味药,因此药液化学成分很复杂,但总的来说药液多多少少地总伴有苦涩味或其它怪味,故有无奈的“良药苦口而利于行“之传统说法,这也让一些现代研究者们望而生畏。而就致苦来说,前人的研究已发现,37℃及其附近致苦效应最大,所以中药汤要温凉后快速喝下。

祛除药物的苦味,目前有些研究指向用药物减弱和切断苦味受体与大脑的联系,而大多则使用大量掩味剂加入到药物中或对药物进行包封,后者对既有中药配方多少有点干预或适用性有限,而前者又有大动干戈之虞。总的来说,祛苦技术最好简单易行,既不干扰既有中药配方成分,又要通用有效,卑能迅即减少和祛除苦味怪味,让口腔迅速恢复清新正常,保持味感系统的卫生,提高生活品质。

由于中药苦怪乏味等副作用的障碍,使得一些本应适宜中医药的病者远去,也使得某些服用者难以完成疗程,或长期坚持服用而损及部分味觉,更遑论向某些历史上尚未涉及中药的民族推广中医药。

基于此,本领域急需开发一种可快速高效祛苦的祛苦制剂以及相应的祛苦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高效祛苦的祛苦制剂以及相应的祛苦方法,以祛除药物等口服品的苦味、怪味、辛辣味和某些乏味的副作用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祛苦(嗽口)制剂,所述祛苦制剂包含:

第一制剂,所述第一制剂适于在服药食前使用,用以在口腔内表面上形成覆盖的屏蔽保护膜(保护层),以降低药物中致苦因子和/或副作用因子与口腔内表面的接触时间和接触程度;和/或

第二制剂,所述第二制剂适于在服药食后使用,用于促进药物中致苦因子和/或副作用因子从口腔内表面的迅速洗脱解离。

所述第一制剂和第二制剂均为嗽口制剂,都需要在嗽口后吐掉。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所述第二制剂的组分可相同或不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或药食物)为具有苦味和/或怪味的口服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或药物)为具有导致某些服用者味觉暂时性衰退的副作用的口服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副作用因子在(长期)服用药物(或药食物)后会引起服药对象的味觉衰减。

在另一优选例中,相比于未服用药物(或药食物)前服药对象的味觉水平,所述“味觉衰减”是指在服用药物(或药食物)后所述服药对象的味觉水平相当地下降。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或所述第二制剂的成分都选自药食用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包含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组分:药食用蛋白、亲酯组分、生物黏膜粘附剂、多聚糖粘性凝胶类、油水乳液、纤维素衍生物、少量吸附剂、医药用水性凝胶(hydrogel)和油性凝胶基质、或其组合;和/或

所述第二制剂包含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组分:药食用酸类、亲酯组分、药食用蛋白和酶、生物黏膜粘附剂、纤维素衍生物、油水乳液、吸附剂、表面活性剂、泡腾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如PVP、PPVP、或其组合)、医药用凝胶基质材料、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蛋白选自下组:乳清蛋白、酪蛋白酸钠、鸡卵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奶粉、大豆游离蛋白、白蛋白、明胶蛋白、胶原蛋白、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蛋白的用量为0-1000mg,较佳地50-800mg,更佳地100-600mg,最佳地200-4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明胶蛋白以凝胶形式使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明胶蛋白在所形成的凝胶中的质量浓度为1-15wt%,较佳地2-10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明胶蛋白所形成的凝胶在使用前温水浴成流动液体以供使用,优选地每次嗽口用量1-10mL。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亲酯组分选自下组:食用油、枸橼酸酯、甘油、乙醇、聚乙二醇、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亲酯组分的用量为0-10wt%,较佳地1-5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生物黏膜粘附剂选自下组:壳聚糖、糊精、β-环糊精、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生物黏膜粘附剂的用量为0-1000mg,较佳地10-300mg,最佳地30-1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多聚糖粘性凝胶类(或多聚糖粘性胶类)包括在溶解/溶胀后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水凝胶的胶类。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中,所述多聚糖粘性凝胶类选自下组:瓜尔豆胶、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阿拉伯胶、黄蓍胶、果胶、(低DE值)麦芽糊精、槐豆胶、刺槐豆胶、结冷胶、可得然胶、罗望子胶、魔芋胶、琼脂、热凝胶、环糊精、医药用水凝胶或油性凝胶基质、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中,所述多聚糖粘性胶类或医药用凝胶基质的用量为0-1000mg,较佳地10-800mg,更佳地20-600mg,最佳地50-5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中,所述(低DE值)麦芽糊精的用量为0-1000mg,较佳地100-800mg,更佳地200-6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油水乳液包含20-60重量份食用油,30-80重量份水,0-15重量份CMC和0-15重量份表面活性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下组:吐温、卵磷脂、十二烷基磺酸钠、司盘、聚烃氧基蓖麻油、泊洛沙姆Poloxamer、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吐温选自下组: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司盘选自下组:司盘20、司盘60、司盘80、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油水乳液中,食用油的重量百分数为20-60wt%,较佳地30-45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油水乳液的用量为0-10ml,较佳地1-5ml。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油水乳液中食用油与其它组分在使用前应分开包装,并在使用时再混合乳化后使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纤维素衍生物选自下组:羧甲基纤维素C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纤维素衍生物的用量为0-250mg,较佳地5-200mg,更佳地10-1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吸附剂选自下组:活性炭、活性竹炭粉、大孔径吸附树脂、硅胶、硅酸镁、硅酸钙、硅藻土、分子筛、氧化铝、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和/或第二制剂中,所述吸附剂的用量为0-50mg,较佳地0-20mg,更佳地0-1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中,所述医药用水凝胶选自下组:卡波姆(carbopol)、聚乙烯醇、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类、聚氨酯、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第一制剂中,所述医药用水凝胶基质的用量为0-500mg,较佳地100-4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酸类选自下组: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乳酸、富马酸、醋酸、葡萄糖酸、马来酸、琥珀酸、盐酸、磷酸、鞣酸、及其盐类、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酸性溶液制剂中药食用酸类的用量为所述第二制剂重量的2-10wt%,较佳地4-6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酸类嗽口制剂的pH为2-6,较佳地3-5。

第二制剂中,所述蛋白为总蛋白,它包括酶和第一制剂中所述蛋白。

所述酶选自下组: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蛋白总量为0-1000mg,较佳地100-800mg,更佳地200-500m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酶组分的总量为0-400mg,较佳地50-300mg,更佳地50-250mg。

第二制剂中,所述吸附制剂中的吸附剂与第一制剂中所述吸附剂相同,但所述使用量为0-1000mg,较佳地100-600mg,最佳地200-400mg

第二制剂中,所述亲酯制剂,即油-水乳化液制剂,与第一制剂所述相同。

第二制剂中,所述多糖凝胶或医药用凝胶与第一制剂所述相同,但所述干重使用量为0-200mg,较佳地0-80mg,最佳地0-50mg。

第二制剂中,所述生物粘膜粘附剂与第一制剂所述相同,所述使用量为0-200mg,较佳地0-80mg,最佳地0-50mg。

第二制剂中,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与第一制剂相同,所述使用量为0-200mg,较佳地0-80mg,最佳地0-50mg。

第二制剂中,所述亲酯组分与第一制剂相同,组分含量也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之间的复配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1)按所述第一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多聚糖粘性胶类或所述医药用凝胶基质的质量含量为0-100wt%,较佳地50-95wt%,更佳地60-80wt%;

2)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当所述第二制剂为固态时,所述药食用酸类的质量含量为0-100wt%;

3)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吸附剂的质量含量为0-100wt%;

4)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药食用总蛋白或所述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质量含量为0-100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按所述第一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麦芽糊精的质量含量≤10wt%,较佳地≤5wt%,更佳地≤3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按所述第一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卡拉胶的质量含量≤50wt%,较佳地≤30wt%,更佳地≤20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制剂选自下组:药食用酸类、吸附剂、药食用蛋白和酶、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药食用酸类液体的酸质量含量为2-7wt%,较佳地3-6wt%,更佳地4-5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酸类液体的pH为2.8-6。

在另一优选例中,当所述第二制剂为酸溶液时,所述药食用酸类的质量含量为0-30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吸附剂的%质量含量为60-100wt%,较佳地80-95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按所述第二制剂的总重量计,所述药食用总蛋白或所述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质量含量为70-100wt%,较佳地80-95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或所述第二制剂还包含选自下组的辅料:药食用酸碱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泡腾剂、分散剂、悬浮剂、乳化剂、矫味剂、香精、胶性基质、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食用酸碱调节剂选自下组: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乳酸、富马酸、醋酸、葡萄糖酸、马来酸、琥珀酸、盐酸、磷酸、及其盐类、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泡腾剂选自下组:小苏打、碳酸氢钠、柠檬酸、酒石酸、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分散剂选自下组:木糖醇、单糖类、双糖类、药用高分子辅料、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矫味剂选自下组:甜味剂、氯化钠、鲜味剂、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悬浮剂选自下组:表面活性剂、生物胶类、多糖胶类、纤维素衍生物、药用高分子辅料、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或所述第二制剂的pH为2-7.5,第一制剂的pH优选为4-7,第二制剂的pH优选为3-6。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所述第一制剂和/或所述第二制剂)为漱口用制剂,在漱口后需吐掉。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的漱口时间为0.2-10分钟,较佳地1-8分钟,更佳地2-5分钟。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的剂型选自下组:粉剂、胶囊、(口腔)快速崩解片剂、溶液、悬浮液、乳液、液体喷剂、糖浆、软膏、口腔凝胶剂、胶姆糖、咀嚼糖块、医药用口腔涂胶贴布。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的第一制剂嗽口吐掉后,应在0-3分钟内开始服药;和/或

所述祛苦制剂的第二制剂应在服药后0-5分钟内开始使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的第一制剂嗽口吐掉后,应在0-2分钟内开始服药,较佳地0-0.2分钟。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祛苦制剂的第二制剂应在服药后0-2分钟内开始使用,较佳地0-0.2分钟。

在另一优选例中,相比于未使用所述祛苦制剂的服药对象所感受的苦感总量,在服用相同的药物时,使用所述祛苦制剂的服药对象所感受的苦感总量降低至少30-40%。

在另一优选例中,相比于未使用所述祛苦制剂的服药对象所感受的苦感总量,在服用相同的药物时,使用所述祛苦制剂的服药对象所感受的苦感总量降低至少50%,较佳地60%,较佳地70%,更佳地80%,最佳地90%,或达95%以上的祛苦效果。

在另一优选例中,服药食所导致的口感怪味、辛辣味和某些服用者味觉食欲暂时性衰退(乏味)问题均能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祛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服药前使用第一制剂进行漱口后,再服用药物;和/或

2)在服药后使用第二制剂进行漱口。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所述第二制剂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产品组合,所述产品组合包括第一包装和第二包装,所述第一包装内包有第一制剂,所述第二包装内包有第二制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制剂和所述第二制剂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

应理解,所述第一包装和所述第二包装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产品进行包装、销售和使用。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1是苦参为例的苦-时曲线象征性示意图,曲线下的面积对应着苦味感总量。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实施例6-2中苦参水煎液的膜透析结果。

图3是实施例6-2中龙胆草水煎液的膜透析结果。

图4是实施例6-2中黄连素水煎液的膜透析结果。

图5是实施例6-2中黄芩水煎液的膜透析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意外地研究得到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成分安全健康、对既有药物或中药成分的药效基本无干预、不受限于服用药物成分、成本低、便于使用、无需服用、对各种苦药通用且祛苦效果快速高效的祛苦制剂。该制剂嗽口后能有效地祛除药食物怪味,和改善味觉并保持食欲。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

术语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苦药”、“口服物”和“苦味和/或怪味口服物”可互换使用,均指在服用过程中和/或服用后会使口腔处于非正常味觉状态的口服品。

如本文所述,“口服品”包括了口服的西药、中药、药食两用物、食物、营养品、其它传统药物和另类(alternative)医药的药物,其中的中药具有代表性。

如本文所用,术语“苦感强度”和“舌上苦味感应强度”可互换使用,均指药物与受体味蕾缔合后产生的生理效应,即苦味怪味等异常味觉感的效应强度。

如本文所用,术语“苦味”、“祛苦”、“致苦”等词中的“苦”,“非正常状态味觉感”或“口腔异常味觉感”可互换使用,均指服用某些药食等口服品后在口腔所产生的副作用,包括如“苦味”、“怪味”、“味觉和食欲暂时性衰减”、“辛辣味”、“辣味”、“臭味”等种种异常味觉感。其中苦味具有代表性,且最为常见。

如本文所用,术语“祛苦制剂”和“漱口制剂”可互换使用。

苦感产生原因及其量化分析和祛苦制剂

本发明人在研究蛋白水解产物苦味的过程中,无意地发现了药物祛苦的一种通用渠道,随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又意外发现该通用渠道不仅能祛苦,还能同时祛除药食物的怪味。而对长期中药服用者中某些味觉和食欲暂时性减退现象,也意外发现能有较大改善。

从现代药物科技的角度看,舌上苦味味蕾实际是种特定的苦味受体。致苦的中药多含有生物碱和各种苷类等致苦成分,它们与舌上苦味受体之间的缔合产生了苦味效应。这与一般药物分子与体内特定受体互相缔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有类似之处。

从药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概念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的角度看,若能减少药物中的致苦成分与舌上苦味受体之间的缔合,也应能相当程度地做到中药祛苦。就味蕾受体而言,口腔是个难得的开放体系。本实验中也无意发现人为干预味蕾受体与致苦因子之间的缔合确有生化操作(in vivo)的余地。所以除了改变药物剂型及其辅料成分这些传统祛苦途径外,本发明人发现适时地干预和改变口腔环境也应能发展成一个简便有效且通用的祛苦方法。

具体地,在实验基础上所发展出的以下苦味感理论分析将指出:药物苦味由苦感总量来量度,它由苦感强度对苦感时间的总积分所决定。因此,降低苦感强度和缩短苦感时间就能减少苦感总量,从而实现祛苦的目的。

更具体地,在喝药的过程中:

游离的苦药因子+游离的舌面苦味味蕾——→药·蕾缔合物 K1

d[药·蕾缔合物]/dt=K1[游离的苦药因子][游离的舌面苦味味蕾] (1)

苦感强度∝K[药·蕾缔合物]×缔合面积 (2)

(符号∝在这里代表“正比关系”,括号[]指的是浓度或表面浓度)

口服药物时,“游离的苦药因子”与“游离的舌面苦味味蕾”迅速缔合产生“药·蕾缔合物”。使[药·蕾缔合物]这一表面浓度快速蹿高,从而使苦感强度迅速飙升,瞬间达到最大值,并主导着服药“喝”的过程。

药物咽完后,残余的药液虽然量少,但相对于量更微少的苦味味蕾却仍然是过量的,所以服药之后苦味味蕾仍然被残剩药物所饱和。然后“药·蕾缔合物”自然的缓慢离解开始主导服药后过程。[药·蕾缔合物]浓度的下降,使苦感强度也随之逐渐减少,最后趋于零而消失。

一般自然的解离过程缓慢:

药·蕾缔合物——→游离的苦药因子+游离的舌面苦味味蕾 K2

d[药·蕾缔合物]/dt=(-1)K2[药-蕾缔合物] (3)

K2>0,I级反应

在服药后的时间段里,在[药·蕾缔合物]完全离解之前,苦味还是持续存在。所以总的服药苦味感即苦感总量乃应是,在全部苦感时间范围内,苦感强度对时间的积分:

苦感总量=∫0→∞[苦感强度]tdt≈AUCtotal (4)

dt是瞬时的苦感强度(亦即[药·蕾缔合物]维持在该瞬时浓度)的瞬时时间片段δt。AUCtotal是总的积分面积,即苦时曲线和该曲线下面积AUC,见示意图1-1和图1-2。

传统上,人们把苦感强度与苦感总量混作一谈,并忽视了服药后滞留苦味量在苦感总量内的占比,这是不准确的。

一般药物与受体间的作用及其生理效应,也常常反映在药动力学的分析上。上述中药的致苦组分与舌面上苦味受体之间的缔合和解离,其总的苦效应过程也与药动力学里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有相似之处。所以药动力学里的几个分析工具,如药时曲线,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浆浓度(Cmax),最大血浆浓度出现的时间(Tmax)以及药物分子的代谢衰减(消除常数或t1/2)等,也都可运用来对中药的苦味感作类似分析。

中药苦味分子与舌面苦味受体的缔合过程就相当于或对应着药物的吸收过程。而该缔合物的解离过程就相当于或对应于一般药物的衰减过程。一般地,苦感强度就相当于或对应着药物的血浆浓度(设药物在体内快速分布,分布体积为有限常数),最大苦感强度对应于最大血浆浓度(Cmax),最大苦味出现的时间就对应于药时曲线的Tmax。舌面上的苦味分子-苦味受体缔合物的量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则对应于一般药物的t1/2。苦感强度-时间曲线(苦时曲线)就相当于或对应于一般的药时曲线。

如式(4)所述,中药苦味感的总量将由苦时曲线下的总的积分面积AUCtotal来量度,这就像药效对应于药时曲线下的积分面积(AUC)的意义一样。

若以最大苦味强度Cmax所对应的t=Tmax时间点附近作为时间分界点t,总的苦味感量AUCtotal一般则可由服药过程中的苦味感量(t≤tmax)AUC0→t,和喝药结束后滞留的苦味感量(t>tmax)AUCt→∞两个部分所组成:

AUCtotal=AUC0→t+AUCt→∞

服药过程中的苦味感量=∫0→t[苦感强度]tdt≈AUC0→t (5A)

服药嚥完后滞留的苦味感量=∫t→∞[苦感强度]tdt≈AUCt→∞ (5B)

服药过程中苦味占比%=AUC0→t/AUCtotal×100(%)

服药嚥完后滞留苦味占比%=AUCt→∞/AUCtotal×100(%)

前者,如式(5A)所示,一般是中药内禀固有的苦味。如果舌面味蕾在服药时没有得到任何保护,悉数暴露在药物致苦因子的进攻之下,那当然就是“苦不堪言”了。而后者,如式(5B)所示,则与药效基本无关,属非必要的苦味,但它在总苦感内的占比仍然不小。

若某个别特定药物的药效,或其部分药效,得益于苦味刺激(即某种味觉“针灸”),则不在本祛苦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研究表明,本发明的祛苦制剂(尤其是中药祛苦制剂)和方法,可显著减少苦时曲线下的面积AUC,从而大幅减低或甚至消除苦味。

目前对苦药的“包埋”或络合的祛苦方法,着眼于改变个别致苦药物的环境;而本发明方法则着眼于“包埋”和短暂改变味蕾的环境。相比而言,本发明方法适应范围更广。

传统上的“良药苦口”和“苦不堪言”,药物的怪味、辛辣味以及某些味觉食欲暂时衰退等副作用是在喝药时对味蕾和口腔黏膜未采取任何卫生保护措施,听凭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直接进攻味蕾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本发明人发现,若对现代药物辅料/食品添加剂的某些组分和技术作出改进,则可应用来在服药之前为舌部味蕾和口腔黏膜建立某种瞬间临时的屏障,以保护味蕾受体们,至少是部分地,在喝药时不致悉数暴露在药物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的直接进攻之下,从而达到服药时的祛苦。

此外,本发明人的研究还发现,“苦不堪言”实际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难以保持味蕾卫生”的难题,所以药物祛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现代如何保护舌味蕾卫生的课题。

在本发明中,例如服药前用特制嗽口剂嗽口后吐掉,将会留下薄薄一层粘胶性薄膜覆盖在舌头和口腔黏膜上。在服药时,它们能在瞬间屏蔽味蕾和口腔黏膜,则可达到减少式(1)中[游离的舌面苦味味蕾]和式(2)中的[缔合面积],从而减少了[药·蕾缔合物],终而达到减少服药过程中的苦味强度。

这些服药前的特制嗽口剂可以由选用的药/食用的蛋白、亲酯组分、生物粘膜粘剂(adhesives for bio-mucosa)、多糖粘性胶类(viscous gum)(或多聚糖粘性凝胶类),以及医药用水凝胶(hydrogel)和油性凝胶基质等惰性成分改进组配而成。嗽口吐掉后,它们在口中形成的薄膜覆盖在口腔黏膜上,该残留量微少,不致干预服用药物的组成。然而这些残留量足以建立起临时的松散的隔离屏障,至少能部分地保护味蕾免受药物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的直接进攻。也可以在服药前用口腔医用凝胶贴布覆盖有关味蕾区域,再结合服前和服后的嗽口制剂以达到进一步的祛苦。

一般地,苦药服完后的[药·蕾缔合物]的自然解离是缓慢的。它们的苦味滞留试验证实了式(5B)推论。尽管这些服药后苦味在传统上被认为是“良药苦口”的一个部分,但其实际上并非药效所必要的部分,也是易于祛除的。

作为常用中药的苦参,其味极苦(服药时苦感强度大,对应苦时曲线下大面积的AUC0→t)且又顽固地结合在味蕾和粘附在口腔粘膜和咽喉黏膜上,使它的味蕾缔合物服药后离解过程缓慢,苦味持续(对应面积AUCt→∞)。因此,其服药过程中的苦感量(大面积AUC0→t)和服药完后的苦感量(大面积AUCt→∞)组成的苦感总量(对应苦时曲线下总面积AUCtotal=AUC0→t+AUCt→∞)很大。

本发明人分别用苦参(河北)、龙胆草(黑龙江)、川黄连、黄柏等的水煎液等做了人体试验:用上述水煎液嗽口,记下时间和苦感,然后清水嗽口,继续观察苦味的自然滞留时间。其中,尤其是苦参,确实苦感强度大且滞留时间长。

本发明的研究还发现,服药后如果立即用有效的固体或液体祛苦制剂漱口,人为地催化破坏味蕾受体与药物之间的缔合,促使它们的平衡尽快向解离方向移动。则可人为地使解离半衰期t1/2缩小到几乎可以不计,从而达到快速祛除服药后的苦味、怪味和保持味觉。

本发明的这些服药后漱口的祛苦技术包括了:

1)瞬间改变服药后口腔的酸碱性;例如让口腔瞬间处于在酸性条件下,则氢离子将改变生物碱等分子的极性,大幅削弱它们与舌上苦味等受体之间的缔合;

2)用药食用的吸附剂或亲酯辅料嗽口;如活性炭(包括少量活化的竹炭粉)、与辅料复配的大孔径吸附树脂等吸附剂,或纤维素衍生物,或乙醇,甘油,表面活性剂,及食用油-水乳液等亲酯辅料;其中,吸附剂将强力吸附残余苦药分子,亲酯辅料将改变苦药分子在舌面等黏膜上的分配系数,这些都将破坏苦药分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与舌上苦味蕾等受体间的缔合;

3)服后瞬间涌入过量的对药物分子有契合作用的酶制剂和具有局部疏水结构的蛋白。前者例如α-,β-葡萄糖苷酶,β-葡聚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后者如乳清蛋白、酪蛋白酸钠、奶粉、各种白蛋白等蛋白;或者使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PVP)类。它们的复合能与那些中药苷类和/或生物碱类等分子产生竞争络合作用,其中纤维素酶还同时具有特定的吸附功能。从而洗脱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使舌上苦味蕾等受体快速得到解脱。

除了上述通用的几种漱口祛苦制剂外,针对某些特定的中药或病家或儿童,上述方法的复合和发展可以提供专门的漱口祛苦处方。又例如,包括服药后使用能沉淀生物碱的鞣酸溶液来漱口;又例如,服药前采用特制的口腔用的涂有粘性医用高分子或黏胶类的,或医药用水/油凝胶基质的,贴布临时覆盖有关味蕾区域并联用上述服药前后嗽口剂嗽口。

总的来说,所有这些服药之前和之后的嗽口处理,在不改变中药处方的前提下,都将巨幅地减少苦时曲线下的面积AUC,能把经典量50-80%的苦味怪味除去,从而达到祛苦,并能让口腔迅即恢复正常,味觉清新。但需要说明的是,该嗽口方法未能根除苦味,它只能祛除大部分或绝大部分苦味怪味。苦药总是苦的,但不能听之任之以致某种可能的伤及味蕾,需要对味蕾进行保护和清洗。这就像伤口一样,一般地伤口总是痛且流血的,但需要进行清洗和包扎,而不能不管之。

在本发明祛苦制剂和方法的人体试验中,还意外发现不仅中药的苦味怪味副作用得到祛除,而且那些苦怪味中药和既不苦也不怪味的中药所衍生的一种口腔副作用:某些长期服用者味觉食欲暂时性衰退,也能得到改善。这一意外的发展应该是上述祛苦机理的衍生效果,即,通过服用前嗽口和/或服用后嗽口,本发明的祛苦制剂实际保护了包括苦味味蕾在内的多种味觉受体,或曰保护了大部的味觉系统,使其免受药物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的直接和持续进攻,从而保持了味觉系统的健康。

进一步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服药前使用以祛除药物苦味的第一制剂(或服药前漱口剂)。具体而言,该服前嗽口剂在服药前经咀嚼和舌搅拌嗽口,能形成薄膜瞬间屏蔽味蕾和口腔黏膜。吐掉该服前嗽口剂后再服药,则能大幅减少服药时的苦感量[AUC]0→t。该服前嗽口剂主要含有药食用蛋白、亲酯组分、生物黏膜粘附剂(adhesives for bio-mucosa)、多聚糖类粘性胶(viscous gum)、医药用水/油凝胶(hydrogel等)、蛋白-(少量)活性炭混合剂、或其组合,并任选地含有其它辅料。它们在味蕾受体和口腔黏膜上形成的临时松散的保护膜,可使味蕾不致在服药时被赤裸裸地暴露在药物致苦因子和其它副作用因子的直接进攻之下,从而减少了服药时的苦感强度和苦感总量。

典型地,供选用的服前嗽口剂的主要组分包括有复配的多聚糖类食用胶和蛋白: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胶、海藻酸钠、阿拉伯胶、黄蓍胶、果胶、槐豆胶、刺槐豆胶、魔芋胶、结冷胶、可得然胶、琼脂、热凝胶、环糊精、低DE值麦芽糊精、水溶淀粉、纤维素衍生物、CMC、壳聚糖、乳清蛋白、奶粉、酪蛋白酸钠、明胶液、油水乳液、少量活性炭、医药用水凝胶(hydrogel)、或其组合,再任选地加上酸碱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泡腾剂、分散剂、少量甜味剂和香精等一般辅料。上述组分可以单个选用作为服前漱口剂使用,也可以选多个组分组合作为服前嗽口剂。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于服药后使用以祛除药物苦味的第二制剂(或服药后嗽口剂)。具体而言,在服药结束后立即用该特制的嗽口剂彻底地清洗口腔,则能有效地迅速祛除滞留苦味怪味,让口腔立即恢复清新正常。这是针对服药后残留的药液仍然缔合着苦味味蕾并缓慢地自然解离这一致苦根源所研发的。换言之,在t=Tmax→T时间段内的[AUC]t→∞对苦感总量的[AUC]total仍有着实质性的贡献,而一般这是与药疗无关、非必要的,故应立即祛除。

典型地,该服后嗽口剂可为药食源的酸性洗脱嗽口剂,它们可短暂改变口腔pH,洗脱致苦因子;也可为活性碳(包括少量活化的竹碳)、与适当辅料复配的大孔径吸附树脂等吸附剂组成的广谱吸附嗽口剂,它们能从口腔里彻底吸附洗脱苦药因子;还可为亲酯洗脱嗽口剂和/或特定的酶和蛋白嗽口制剂,或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PVP,PPVP),它们能竞争性地络合致苦因子,破坏致苦因子与味蕾间的缔合。此外,该服后漱口剂也可适当地加入酸碱调节剂、粘附剂、表面活性剂、泡腾剂、悬浮剂、乳化剂、少量甜味剂和/或香精等而复合形成复合漱口制剂。

在服药后立即选用这些特制嗽口剂组分的单个或多个的组合进行嗽口,就能破坏残留药物分子与苦味味蕾之间的缔合,从而彻底祛除服药后所残留的苦味怪味。

上述服前漱口剂和服后嗽口剂可以是粉剂、快速崩解的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液体、瓶装液体喷剂、浓糖浆、乳化液/悬浊液剂、口腔凝胶剂、适当医用口腔涂胶贴布、咀嚼胶、糖块等剂型。

总的来说,上述服前漱口剂和/或服后嗽口剂可在不改变既有中药配方和药物服用的前提下,于快速服下温凉中药之前和/或之后立即用相应的制剂漱口,一般可以把中药总的苦味和怪味祛除掉50-80%或更多,即把苦时曲线下的面积AUC减少到经典面积的50-20%或以下,从而保护了味蕾,使口腔味觉能在服后立即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舌感清新。

换言之,本发明在对现代药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某些方面作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药物苦味感的药动力学和苦时曲线。苦时曲线下的面积AUC0→∞对应着总的苦味感量。

在此新理论和新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发明了祛除药物苦味怪味的新途径新制剂,即在服用药物之前和之后分别各用一组专用的嗽口制剂嗽口。

上述苦味怪味口服物包括了所有那些会让口腔处于非正常味觉状态的口服品。它们包括了有苦味怪味乏味的并有专一分子式的药物制剂,例如西药;也包括了有苦味怪味辛辣等味的来自动植物类的传统药物制剂,例如中药等;也还包括了某些带有苦味怪味辛辣等味的营养制剂和食品。

上述特制的二组漱口制剂的剂型分别包括了漱口用的粉剂、胶囊、口腔快速崩解片、液体、乳液、悬浊液、糖浆、喷剂、软膏、口腔凝胶剂、适当的医用口腔涂胶贴布、胶姆糖、咀嚼糖块等制剂。它们主要由可药食用的蛋白、酶、脂类、生物黏膜粘附剂、纤维素衍生物、粘性多糖胶类、药用水/油凝胶基质胶、酸、碱、活性炭等吸附剂、表面活性剂和一般适当辅料所分别组成。

上述的二组漱口制剂包括了一组服药之前的嗽口制剂和另一组服药之后的嗽口制剂,两者某些方面有部分的相似,更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嗽口后也都需要吐掉。

上述服药之前的嗽口制剂的主要组分包括了药食用蛋白、生物黏膜粘附剂、多糖粘性胶类、医药用凝胶基质、油水乳液、纤维素衍生物、少量活性炭及大孔径吸附树脂等。它们可以是单独组分,也可以互相配伍后使用。另外还包括了药食用酸碱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泡腾剂、分散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香精等一般性辅料。

上述蛋白包括了乳清蛋白、奶粉、大豆游离蛋白、明胶、白蛋白等与多糖类胶的复合,每次嗽口用量约100-400mg。明胶蛋白配制成2-10%的凝胶,使用前温水浴成流动液体,每次嗽口用量1-5mL。

上述粘性胶类是多糖类食用胶及其复配物,它们包括了那些溶解/溶胀后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凝胶的胶类,如:瓜尔胶、黄原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蓍胶、海藻酸钠、槐豆胶、刺槐豆胶、魔芋胶、结冷胶、可得然胶、琼脂、果胶、低DE值麦芽糊精等。低DE值麦芽糊精每次用量约100-800mg,其余胶类每次用量为100-500mg或更多固体胶,或其适量凝胶。

上述生物黏膜粘附剂包括了壳聚糖、糊精、β-环糊精等。壳聚糖每次用量约20-80mg,糊精用量约100-800mg。

上述纤维素衍生物包括了羧甲基纤维素CMC,具有热凝胶性质的羟甲基丙基纤维素,以及甲基-、乙基-、羟丙基-纤维素等。CMC每次用量约5-30mg。其余纤维素衍生物每次用量约30-200mg。

上述油水乳液:食用油与水的混合,油比例占30-45%(w/w),再加0.5%CMC,或2-10%吐温80等表面活性剂。每次用量1-5mL。其中的食用油宜单独分装,使用前与相应的水溶液简单地混合摇匀乳化,可连续使用1-2周。

上述配伍嗽口剂可以有:蛋白与少量活性炭粉及多糖食用胶的配伍,蛋白比例50-90%;CMC与黄原胶的配伍,CMC占比20-40%;CMC与黄原胶、低DE值麦芽糊精的配伍,分别占3%、6%、90%上下;CMC与瓜尔胶的配伍,CMC占比10-30%。上述酸碱调节剂、泡腾剂、分散剂可以分别是适量的食用酸碱及其盐、小苏打、木糖醇、单糖、双糖、纤维素衍生物等。还包含有适量香精,适量甜味剂等矫味剂。

上述服药之后的嗽口制剂的主要组分包括了药食用酸类、酶、蛋白、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生物黏膜粘附剂、纤维素衍生物、油水乳液、活性炭-活性竹炭及大孔径树脂等吸附剂等。它们可以是单独组分,也可以互相配伍后使用。另外还包括了药食用酸碱调节剂、泡腾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香精等一般性辅料。

上述食用酸包括: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乳酸、富马酸、醋酸、葡萄糖酸、盐酸、磷酸、及其盐类。它们可以是单一的酸,或酸-酸配伍,或与其他主要组分配伍使用。

上述酸可以配成酸溶液作服药后的嗽口剂用,总酸含量2-7%,pH2.8-6,并添加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生物膜粘附剂、亲酯辅料如甘油、聚乙二醇,香精等一般性辅料。它的剂型包括了一般液体制剂和液体喷剂。也包括了可转化成漱口酸液的粉末、快速崩解片剂、口腔用凝胶,咀嚼胶、糖块。

上述酸-酸配伍以适应多种口味,可以是苹果酸+酒石酸,3:1左右;苹果酸+乳酸,3:1或1:3左右;枸橼酸+乳酸,3:1或1:3左右;以及枸橼酸+酒石酸等等。

上述服药后嗽口的蛋白嗽口制剂包括了酶与蛋白为主要组分的嗽口制剂。酶包括了α-、β-、葡萄糖苷酶、葡聚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以及类似的酶组合等。蛋白包括了乳清蛋白、奶粉、白蛋白、大豆游离蛋白、明胶、胶原蛋白等。每次总酶量30-200mg,总蛋白100-500mg,壳聚糖及纤维素衍生物等50-200mg。或使用类似量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添加泡腾剂、分散剂、酸碱调节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香精等一般性辅料。其剂型包括了粉末、快速崩解片剂、胶囊、咀嚼胶、含有该固体粉末的悬浮液、乳化液,口腔凝胶。以上辅料溶解或半溶解在口中后,以pH达到4-6为佳。

上述服药后的嗽口乳液制剂包括了油水乳液制剂:食用油与水,油比例占30-45%(w/w),再加0.5%CMC,或2-10%吐温80等表面活性剂。并添加酸碱调节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香精等一般性辅料。pH3-6为佳,每次用量1-5mL。食用油宜单独分装,使用前与相应的水溶液简单地混合摇匀乳化,并可连续使用1-2周。

上述服后嗽口剂包括了以活性炭、大孔径吸附树脂等吸附剂为主要成分的嗽口制剂,它含有:活性炭、活性竹炭粉、复配辅料的大孔径吸附树脂、分子筛、硅酸镁、硅藻土、硅酸钙、氧化铝、硅胶以及蛋白或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壳聚糖、纤维素衍生物等。总吸附剂100-400mg,其中活性炭占0-100%。适量蛋白,壳聚糖,纤维素衍生物等作为膜上粘附剂50-200mg。添加泡腾剂、分散剂、悬浮剂、酸碱调节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香精等一般性辅料。其剂型包括了粉末、快速崩解片剂、含有该固体粉末的悬浮液、乳化液,口腔凝胶剂等。活性炭制剂悬浮在口中时,口腔液以pH3-5为佳。

应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机理分析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所述祛苦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分安全健康、对既有中药成分药效基本无干预、不受限于服用药物成分、成本低、便于使用、无需服用且祛苦效果快速高效的特点;

(2)所述祛苦方法由于无需服用额外的药物,因此不会产生与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也不会对服药对象的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

(3)所述祛苦方法易于操作,可行性高;

(4)所述祛苦方法祛除苦味、怪味、辛辣味效果显著,且通用于绝大部分致苦药物,利于推广中药;

(5)所述祛苦方法首次提出了并基本能普遍地解决了如何保持服药病人的味蕾卫生。该制剂和方法还基本解决了某些人长期服用中药导致味觉食欲暂时性衰退的问题,进而解决提高服药病人生活品质的问题。

本发明之所以提供了第一制剂、第二制剂以及各自的多种配方组成及多种剂型,都是为了使能适应“众口难调”的广大服药食者们,能让他们因药、因人、因时地作出选择和调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发明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实验用药物

本发明中采用一些常见的苦味中药及其汤剂为例,具体如以苦参、龙胆草、黄连素、黄柏、川黄连、川木通、栀子、紫花地丁、地榆、茜草、黄芩、或其组合等作为底物,以检验祛苦嗽口制剂的效应。

实施例1服汤药开始后苦味感的演变及其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我们分别用苦参(河北)、龙胆草(黑龙江)和川黄连等的水煎液做了数个人体试验,条件是口腔除了清水嗽口外不作其他人工干预(不含食甜食、糖块等,也不得用实施例2至7的复方嗽口剂预先处理口腔)。我们口含上述温凉水煎药液并开始计时和记录苦味感觉。口含苦药液约一分钟后吐掉,继以清水嗽口一次,然后又开始第二次计时继续观察苦味滞留的时间,当中再以清水嗽口几次。

结果是:

1)苦参的苦味强烈。口含苦参煎液约1分钟吐掉,继以清水嗽口一次,并又开始第二次计时。此后每5min以清水嗽口一次。观察到的苦味滞留:0-30min强苦味,30-45min明显苦味,45-60min苦味趋弱,>60min苦感基本消失。总的来说苦味衰减缓慢,且最后仍有苦味粘附在喉咙口难以解离。

2)龙胆草苦味强烈。第二次计时开始后,较强的苦味感滞留到第20min时吐掉苦味的唾液并清水嗽口一次,20-35min明显的苦味尚继续滞留。在第35min时再次吐掉苦味的唾液并再清水嗽口一次,尚可接受的苦味还在继续滞留约15min。50min后基本消失,总共滞留了约50min之久。总的来说苦味衰减缓慢。

3)川黄连的苦味强烈。第二次计时后,川黄连的苦味滞留与龙胆草相似,但似乎生津,吐出黄色唾液,10min嗽口一次,25min时再嗽口一次,一般苦味滞留至40min结束。总的来说苦味衰减缓慢。

4)地榆:地榆水煎液涩苦,涩重于苦。第二次计时中发现它们在口腔和舌面的解离较快,并能刺激唾液分泌。苦味衰减较快,约5-6分钟后苦涩味消失。

5)栀子、木通、紫花地丁、茜草、黄芩等水煎液,微苦涩且有怪味。第二次计时后发现它们的滞留时间都不长,苦味衰减较快。除栀子外,约5min左右苦涩怪味淡化消失。栀子苦味略长些,>5min后消失。

实施例2-1服药前用特制的服前嗽口剂嗽口,可减少服药时的苦感强度和苦感总量

人体实践发现,服药前先用服前嗽口剂嗽口后吐掉,再行服用温凉中药煎汤,可相当地减少服药时的苦感强度和苦感总量。这是因为味蕾被残留的服前嗽口剂间歇性地覆盖了的缘故。服前嗽口后残留口腔内的多糖类粘性胶、生物黏膜粘着剂、油-水乳液、纤维素衍生物、蛋白和少量固体竹炭和/或活性炭等形成的薄膜可临时性地覆盖包括味蕾在内的舌面和口腔黏膜,从而保护了味蕾,延迟味蕾对药物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这些残留粘胶薄膜总量虽然微小,但足以短暂地屏蔽掉味蕾。

这些嗽口剂组分都是惰性的,且嗽口吐掉后残留量少,一般不会形成对既有中药处方的改变,在服药后也容易从口腔洗脱。总之,与传统的向药液内添加掩蔽剂祛苦的大量相比,服前嗽口剂的残留量乃是微乎其微的。

典型地,本实施例使用的服前嗽口剂可选自下组:

1)复方蛋白粉嗽口粉剂,它主要包含有30-70%(重量百分比,下同)的蛋白、70-30%的多糖类食用胶、或温化的明胶水液(浓度5-10%)。其中,蛋白包括有、酪蛋白酸钠、乳清蛋白、白蛋白、大豆游离蛋白等。多糖类食用胶包括有:黄原胶、瓜尔豆胶、卡拉胶、海藻酸钠、阿拉伯胶、黄蓍胶、果胶、槐豆胶、魔芋胶、低DE值麦芽糊精等。

2)含有少量活性炭的复方嗽口粉,少量活性竹炭粉/活性碳粉(1/3)及其与蛋白粉、多糖类食用胶的混合(分别各占5-10%,30%,60%)。

3)复方油水乳液,包括食用植物油30-45%、水70-55%,加0.5%CMC,0.5-1%多糖凝胶和/或低DE值麦芽糊精等。嗽口前再次摇晃乳化。食用植物油宜分别单独装瓶,使用前与相应的水液混合乳化,乳液能继续使用1-2周。如果忌食油腻,则可选择本发明的其它嗽口剂。

4)复方多糖胶类,包括黄原胶、瓜尔胶等食用胶干粉嗽口剂,见表1所示。

表1

注:在上表1中,各祛苦效果按如下顺序逐渐降低:优良(最优)>良好(次之)>不够粘,用量大(欠佳)。

需注意,在上表1中,其它胶类包括黄蓍胶、琼脂、结冷胶、罗望子胶等。酸盐系指食用酸及其对应的盐,用于调pH,如果需要的话。

此外,上述复方胶类嗽口粉中可加适量木糖醇(约10%以下),以便于在口腔中分散。

上表1试验中,发现多糖类食用胶以黄原胶、瓜尔豆胶、海藻酸钠、槐豆胶、魔芋胶、阿拉伯胶、黄蓍胶等复配组合为最佳。

服苦药之前取100-500mg(由每个个人掌握)该嗽口干粉倒在舌上,以舌搅拌使逐渐溶化或与唾液拌合。一边慢慢咀嚼,一边不停地用舌搅拌涂布,直到舌上舌下以及整个口腔黏膜上都涂布了薄薄一层粘性水凝胶液,这一步约需时几分钟。吐掉绝大多数胶质,然后立即喝下已经温凉了的苦味药。由于粘胶薄层的覆盖保护,喝药时的苦感强度和苦感量都大幅减少。试验中发现舌面,舌根与咽喉部的苦感减轻较多,那里的粘膜是平面膜,味蕾易被覆盖保护起来。而苦感则集中到了舌头的两侧垂直面处,显然那里磨擦较多,保护膜较难建立起来。

体外实验中还观察到,上述的多糖粘胶制剂具有一定的凝胶强度,能短暂耐受小水量的流动冲刷。

口腔试验还发现,仅作服药前的嗽口剂嗽口,然后作实施例1,即使不作服药后的嗽口,其苦味滞留时间也比实施例1的减少近一半。这说明,使用该服药前的嗽口制剂可有效地减少苦药与味蕾的缔合。

上述嗽口粉也可以添加药食用纤维素衍生物,然后压片制成口腔快速崩解片。

上述诸嗽口制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例如少量活性炭与蛋白粉,蛋白粉与多糖粘性胶,多糖粘性胶与油水乳液等的先后搭配使用。

上述嗽口制剂中还可加入发散剂,小苏打泡腾剂等以利于胶类和蛋白发散溶解,也可加入酸碱调节剂、少量甜味剂等矫味剂和/或香精等调节口感。

实施例2-2服前嗽口液喷剂或牙膏状水凝胶

上述实施例2-1中的嗽口剂可预先配制成液体并装入特制的膏管或手揿喷瓶,50-250mL体积。使用前温热水浴,热凝胶则冷水浴,使其流动化,每次可喷1-2mL于口中形成覆盖性水凝胶。儿童专用的喷剂瓶5-20mL体积,每次可喷0.5-1mL。

实施例3-1服药后使用酸性嗽口液祛苦

该服后祛苦嗽口液制剂主要由活性成分食用酸和亲酯辅料组成,另加适量香精和调味剂溶于水中而制得。

其中,食用酸选自下组:苹果酸、枸橼酸、乳酸、酒石酸、醋酸、葡萄糖酸、琥珀酸、或其组合,溶于水中,总酸浓度2-7%。食用小苏打调节pH至2.5-6。

具体地,酸由上述单酸,二酸组合,或多酸组合而成,见表2。选用不同的酸和酸组合是为了适应病人不同的口味。

表2

注:上表中以苦参液作为对比,祛除效果如下排列:无祛除或基本无祛除(1-2)<少量祛除(3-4分)<良好(5-6分)<口腔(基本)恢复正常(7-8分)<完全祛除(9-10分)。若以一般苦怪味中药作为对比,良好(9-10分),余类推。

应注意:在上表2中的酸类嗽口剂是酸的水溶液,总酸2-7%,pH2.5-6,其它酸/碱可包括食用琥珀酸、马来酸、盐酸、磷酸、氢氧化钠、碳酸钠、小苏打等。服后残留药物中一般的较弱的苦味,怪味因子均能在这一步被酸洗除。

上表2中吸附剂类嗽口剂,大孔径树脂或吸附树脂包括了非极性、中极性和极性三类及其辅料。而其它吸附剂包括壳聚糖、β-环糊精、药用硅胶、硅酸镁、分子筛、食用胶类等。强烈致苦因子在这一步将基本上被吸附剂完全清除。

上表2中酶-蛋白类嗽口剂,其它蛋白包括木聚糖酶、奶粉、酪蛋白酸钠、乳清蛋白、分离大豆蛋白、明胶、胶原蛋白、蛋清蛋白等。少量酶和蛋白的复合可用以祛除最后残余的,尤其是舌后根,咽喉部分粘附的苦味怪味因子,并进一步清洗口腔,卑使迅即恢复正常。

上表2中,在应对“味极苦”的药物时,依次用上述酸液、吸附剂、蛋白嗽口剂,效果为最佳。

亲酯辅料选用甘油、乙醇、聚乙二醇(PEG)等,总含量1-5%(甘油占多数)。

任选地,所述制剂中还包含吐温80或十二烷基磺酸钠<0.5%。

调味剂可用谷氨酸钠、甜味剂木糖醇、阿斯巴甜(ASPARTME)、或糖精(<0.02%)等、或氯化钠,总占比<0.5%。鲜,甜,咸是为了适应病人不同的口味。也可适量添加各种香精,如:薄荷醇(menthol)、薄荷油(pepermint)、水果香型(橙桔味、樱桃味、菠萝味)、留兰香型等。

此外,本发明人也试验了没有任何添加的市售食用醋以代替上述表2中的酸液嗽口剂,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能立即洗脱某些药服后较弱的苦怪味。但食用醋含有相当多的挥发性的醛酮和脂类,可能干预药物的效用,且对较强苦味的祛除作用欠佳,故不作推荐。类似地,若不复配酶类和吸附剂等其它辅料,而直接应用一般的食用蛋白粉(如奶粉,大豆游离蛋白,乳清蛋白等)作服药后的嗽口,其效果也差。

实施例证明,对那些苦味较弱的药物,服药后立即用该酸性嗽口水1-10mL嗽口,药物的苦味/怪味很容易地被立即祛除,口腔迅速恢复清新。

该酸性嗽口剂也可以取对应量的适量酸固体等制成口腔快速崩解片,或粉剂,以利于携带。

实施例3-2服药后的酸性嗽口液喷剂

上述实施例3-1中的酸性嗽口液可以装入特制的手揿喷瓶,50-250mL体积。每次可喷0.5-1mL于口中。儿童专用的喷剂瓶5-20mL体积,每次可喷0.1-0.5mL可食用的酸-甜嗽口剂。

实施例3-3含单宁酸的服药后祛苦嗽口剂

鞣酸能与生物碱和苷类产生沉淀而祛苦。但它易氧化且有强的涩味,故宜另行包装以供某些病者选择性使用:(A)20%单宁酸的甘油溶液,嗽口时稀释10倍以上,例如10mL该溶液加入到100mL上述实施例3-1的嗽口液中,混合后嗽口。(B)单宁酸片剂,每片1g,每100mL上述实施例3-1的嗽口液中加入1-2片该片剂,溶解后嗽口。

含单宁酸的嗽口液嗽口后,吐掉,继而用实施例3-1的酸性嗽口液或清水嗽口。

实施例3-4应用酸性流动相洗脱致苦的生物碱,阐明酸性嗽口液的祛苦机理

中药致苦分子在口腔粘膜上的粘附反应了它们非专一的亲和性(nonspecific affinity),而与味觉受体的缔合则是它们专一的亲和性,两者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在体外,中药分子对口腔粘膜的非专一的亲和性可以用它们在HPLC的C18柱子上的相对保留时间来作体外模拟,因为C18与生物细胞膜上的某些脂肪酸酯类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如果酸性溶液能有助于从口腔粘膜和味蕾受体上洗脱掉中药苦味因子,那么在HPLC的C18柱子上也应能得到类似洗脱验证。亦即,随着流动相的pH值的下降(酸性增加),有关的中药分子与H+的相互作用将使它们极性增加,从而保留时间将缩短(即在C18上更快解离),将较快地被洗脱下来。

生物碱RN,苷类RO+H+———→生物碱RNH++苷类ROH+

黄连素(川黄连)和苦参(河北)等生物碱的实验证明,随着流动水相的酸度(pH值减少)增加,它们在C18上的保留时间确实大幅缩短,很快就被洗脱下来。但酸对苷类的加速洗脱效应则不够明显。

提高HPLC柱温度至40-50℃,洗脱效果更好。

实施例4-1服药后嗽口用的油-水乳液

包括中药致苦因子在内的许多中药成分都是亲酯的,这已应用在中药提取的工艺中。因此一些常用的药用或食用的亲酯辅料若应用到嗽口剂中,应能加快致苦因子从口腔的洗脱。这些包括有:食用油、枸橼酸酯、甘油、聚乙二醇、乙醇、辅以吐温80、卵磷酯、十二烷基磺酸钠、环糊精、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CMC、可得然胶(Curdlan)等。

嗽口用乳化液主要由食用油30-50%,水70-50%,食/医用表面活性剂,例如吐温-80占比2-10%,或0.5%羧甲基纤维素CMC所组成,添加少量可食用的酸1-2.5%,适量甜味剂,香精等。于嗽口前再次摇晃乳化。食用油宜分别单独分装,使用前与相应水液混合乳化,尔后可继续使用1-2周。如果对油腻不适,可选用其它嗽口制剂。

实施例1中的几味苦中药经本油-水乳液嗽口实验证明,乳液中微小的油滴将与味蕾竞争亲酯性的致苦因子,促使致苦因子-味蕾间快速解离而达到祛苦。用该油-水乳液嗽口2-3次,龙胆草,黄连,苦参等滞留苦味可大部清除,味觉部分恢复清新。唯苦参有少量苦味顽固地滞留在咽喉部,需要使用实施例5,6,和7中的吸附剂和祛苦糖块来洗脱。而其它微苦涩的中药,如栀子,木通,紫花地丁,茜草,黄芩等水煎液,用该油-水乳液嗽口1-2次,滞留的苦怪味可完全清除,味觉恢复清新。

实施例4-2应用亲酯流动相来洗脱致苦的生物碱和苷类,说明亲酯嗽口液的祛苦机理

与实施例3-4一样,该亲酯祛苦机理可以在HPLC上得到验证。我们在HPLC流动相的水相中加入上述亲酯辅料如甘油,乙醇等,植物碱类和苷类等在C18柱上的保留时间大大缩短,更易从C18上被洗脱下来了。

提高温度至40-50℃,洗脱效果更好。

实施例5-1服药后的活性炭-大孔径树脂嗽口剂,快速崩解的嗽口片或嗽口粉

某些中药成分相当地致苦并广泛地黏附在口腔粘膜上,以至于酸液,油-水乳化液,和酶-蛋白等嗽口制剂相继漱口仍然不能彻底解除其持续的苦味。这时应该考虑活性炭/竹炭粉,以及大孔径树脂等吸附清除剂。比起酸液,乳化液,和酶/蛋白类来,活性炭-大孔径树脂组合是更强更广谱的吸附清除剂,其配比见表2。

其剂型,除了粉剂外还可制成活性炭-大孔径树脂嗽口片剂,即:药食用活性碳0.4g,竹碳0.2g(或0.2g大孔径树脂),羟丙基纤维素0.1g,苹果酸0.02-0.06g,木糖醇0.2g,适量香精,表面活性剂,和碳酸氢钠等泡腾剂。搅拌混合后压片或装袋。每次1-2片或200-400mg。

口腔的嗽口祛苦表明,借助于舌搅拌咀嚼和木糖醇-泡腾剂等的快速崩解,该活性碳-大孔径树脂片/粉在口腔中快速吸附致苦因子并与味蕾竞争这些致苦因子,达到快速完全祛苦的效果。用该吸附剂粉-片嗽口后,再用实施例3中的酸性嗽口水嗽口,则中药服后强烈的苦味/怪味,经该吸附剂-酸液联用法,可立即彻底除去其苦味/怪味。

实施例5-2服药后用的吸附剂嗽口牙膏和嗽口凝胶

为便于使用,吸附剂活性碳和大孔径树脂可以制成牙膏状凝胶,新鲜挤出到口腔内经舌头搅拌,活性碳等均布在舌面和口腔粘膜上。它们能吸附致苦因子并与味蕾竞争这些致苦因子,达到祛苦。该软膏的组分是:活性碳35%,活性竹碳(或大孔径树脂)15%,保湿剂甘油16%,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1.5%,十二烷基磺酸钠0.8%,糖精钠0.1%,香精适量。其吸附祛苦效果略逊于上述实施例5-1。

实施例5-3活性炭等吸附剂对致苦组分的体外吸附实验

吸附实验的对象:苦参,黄柏,龙胆草,黄芩,紫花地丁,地榆,栀子,茜草,川木通等的水提取液,为模拟中药汤剂,未作任何后处理,另外还有小檗碱(黄连素,约0.8mg/mL)盐酸盐溶液,各0.3mL加2.7mL水稀释。

吸附剂:活性炭,洗涤过的竹炭粉,大孔径树脂,各200mg。

数个空白对照样品:没有加吸附剂的药液;以及活性炭或吸附树脂加无药液的3mL水。

吸附实验:样品混合后在涡旋搅拌器上涡旋20-40秒,然后4000RPM离心分离12分钟以上。HPLC分析上层清液。

结果显示:除了紫花地丁95%被活性炭吸附(上层清液残留5%)外,其余黄连碱,龙胆草苷,苦参碱,黄芩苷,栀子等经活性炭或大孔径树脂吸附后,其上层清液中的药物组分峰完全消失,证明它们几乎被活性炭-大孔径树脂完全吸附。未经活化的竹炭粉虽能有效吸附黄连碱和苦参碱,但对龙胆草苷和黄芩苷只能部分吸附,所以竹炭需要活化。

此实验说明,活性炭-大孔径树脂可以是通用的强力祛苦吸附清除剂。

实施例6-1快速崩解的蛋白嗽口片或嗽口粉,服药后使用

某些中药致苦因子,例如苷甙类,它们既可以与舌面上苦味味蕾(受体)缔合从而产生苦味,也更可以是某些有关酶类的底物而与酶契合。这种酶-苷底物之间的契合将与受体(苦味味蕾)-苷之间的缔合互相竞争:

中药苷类RO·味蕾受体+酶——→苷类底物RO·酶+游离味蕾

这类可食用酶有:α-,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

此外,包括中药致苦因子在内的许多中药成分又都是亲酯的,它们也可能进入某些蛋白的疏水结构区域而与蛋白产生疏水键合,从而加速解离与受体苦味味蕾之间的缔合:

中药苷类RO·味蕾受体+蛋白————→苷RO·蛋白+游离味蕾

这方面可利用的蛋白有:乳清蛋白(内含人白蛋白),酪蛋白酸钠,鸡卵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奶粉,大豆游离蛋白,明胶、胶原蛋白等,或其蛋白适度水解的产物。这也还包括了非蛋白的纤维素如羟丙基纤维素,β-环糊精,壳聚糖等。

该蛋白嗽口粉或快速崩解的蛋白嗽口片:主要由上述这些酶和蛋白所组成。例如:纤维素酶0.15g,半纤维素酶0.15g,木聚糖酶0.1g,乳清蛋白或奶粉0.5g,苹果酸0.02-0.06g,木糖醇0.3g,纤维素衍生物0.2g,适量表面活性剂,β-环糊精,壳聚糖等,以及适量香精,甜味剂和碳酸氢钠泡腾剂。搅拌混合后压片或装袋。每次1-2片或200-400mg。

口腔试验证明,该固体嗽口剂借助于木糖醇等的快速崩解和咀嚼,糊状的酶和蛋白等均布在舌面和口腔粘膜上。它们与味蕾竞争致苦因子,清除残留药物,很快达到祛苦效果。

用蛋白粉-片嗽口后,再用实施例3酸性嗽口水嗽口。中药服后较强的苦味/怪味,可用该蛋白-酸液联用法除去其苦味/怪味。

在实施例5的吸附剂法祛苦后,进一步可依次用该蛋白嗽口片或嗽口粉和实施例3的酸性嗽口水依次嗽口,不仅迅速彻底清除苦味而且还清洁了口腔(包括洗去活性炭黑),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清除口内嗽口剂(主要是第二制剂)的可携带的便利装置。该装置主要是一个双功能容器,其一可储备清水或pH5-7水液供最后嗽口用,其二是个简单空容器,供储存吐出液。方便出差,交通旅行,工作,聚会等场合时使用。

实施例6-2透析实验指出:苦中药与某些蛋白间确实可以存在疏水键合

上述苦药成分与蛋白间的疏水键合作用可以藉由膜透析来验证:

中药苷类RO+蛋白————→苷RO·蛋白+游离苷透膜扩散

透析袋购自北京赛因坦科技公司,分子量范围8–14KD,浸于10mL水中。第一组袋内分别各自滴加中药龙胆草,黄芩,苦参水煎液,和黄连素水溶液,各0.2mL并滴加水稀释到2mL。为模拟中药汤剂,煎液未作任何后处理。第二组袋内与第一组相同,但各自并分别追加入蛋白粉:乳清蛋白,奶粉,鸡卵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各400mg干粉。定时在各袋外取样并用HPLC定量检测透析到膜外的药物浓度。

未加蛋白的第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

实验结果如图2(苦参),图3(龙胆草),图4(黄连素),图5(黄芩)所示。从图2-5可以看出:加了蛋白的膜外透析药物浓度低于对照品。说明蛋白通过疏水键合能把某些中药分子包合了起来,减少了它们的游离浓度从而减少它们的透膜扩散。在口腔中,这些蛋白对药物分子的包合将与味蕾竞争中药致苦分子,从而清除苦药而达到祛苦。其中,牛血清白蛋白的疏水键合能力最强。

服药后嗽口制剂本应是酶与蛋白的复配,而纤维素酶-苷甙底物间的契合本也可以通过透析实验得到证明。但一般的透析袋由再生纤维素制得,它们易受到纤维素酶的进攻水解而瓦解。故只能另行采用纤维素酶催化水解苷甙底物的方法给以间接的实验说明。

纤维素酶7.5mg与半纤维素酶7.5mg的混合酶,共4份,分别加入到中药龙胆草(黑龙江)水煎液或黄芩水煎液,各1mL。为模拟中药汤剂,水煎液未作任何后处理。分别置于37℃2小时,和45℃过夜。空白对照:药物水煎液,无添加酶。用HPLC分别检测残留的苷类和水解产物苷元类。两组都有显著的酶解反应,苷元浓度大幅升高。这说明了酶-苷契合物确实存在着。在口腔中这些酶将与味蕾竞争中药苷甙分子,从而洗脱清除掉中药苷甙分子。

实施例7酸性胶姆糖或酸性硬/软糖

以聚乙烯醋酸酯为基本胶基原料,每份胶基中加入100-200mg苹果酸,100-200mg木糖醇,制得酸性胶姆糖;或在一般硬/软糖中每粒加入100-200mg苹果酸,或枸橼酸;或在一般奶糖中每粒加入100-200mg乳酸,制得酸性糖果。

对于温和而不太强的中药苦味/怪味,服药后可咀嚼上述酸性胶姆糖或酸性糖果达到祛苦。某些服后残余的苦液,如苦参煎液,有部分会顽固地黏附在喉咙口致苦,一般嗽口制剂都还够不着它。这时就需嚼食该微酸性糖果并咽下少量酸性糖液,或咽下少量蛋白嗽口液而涮除这些苦味根子。

实施例8初步的人体祛苦试验

选择几个常用的苦味中药分别煎汤作为试验靶子,它们包括了苦参,龙胆草,黄柏,川黄连,黄芩,川木通,小檗碱(黄连素),苦瓜,地榆,栀子,茜草等。其中,苦参作为主要的祛苦试验对象。它苦感强度高,且在味蕾和口腔粘膜上分布广泛,粘合较牢固,持续苦味,很难除去,堪称“味极苦”,如不能把苦参的苦味大部祛除,就不是完成式。

服前嗽口制剂实验

服前嗽口制剂同实施例2。

服后嗽口制剂实验

服后嗽口制剂同实施例3至7。

志愿参加实验的人数有10多位,大多成年人,也有年轻人,在中医师指导下作漱口祛苦尝试如下:

A,服药苦味感:做法与实施例1相同,计时开始,一般口含2-5mL苦中药并舌搅拌,约一分钟后吐掉,清水嗽口一次并吐掉。再开始第二次计时观察服后苦味滞留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间每5分钟清水嗽口一次。

B,服药前嗽口剂的祛苦效应,一般取几十毫克或0.1-0.4克的多糖胶类嗽口粉,口中咀嚼且舌头搅拌数分钟后吐掉,再口含2-5mL苦中药液,然后与A同样步骤体会苦感并与A的结果作比较,以确定服药前嗽口屏蔽味蕾的祛苦效果。

C,服药后嗽口的祛苦效应,一般口含2-5mL苦中药提取液并舌搅拌,约1分钟后吐去,口中留下相当持续的苦味,立即用酸性漱口液漱口1-2次,开始计时。如果祛苦效果有限,则进一步依次试验油-水乳液,酶-蛋白粉和吸附剂漱口粉。与A的结果作比较以确定服药后嗽口的祛苦效果。

初步的人体试验结果是:

服药前的嗽口效应:

(1)对于一般性苦味怪味的中药,复方油水乳剂,复方蛋白粉嗽口剂,复方壳聚糖粉剂,复方黄原胶等胶粉嗽口剂,或它们的溶液等作服药前嗽口,都能在服药时部分覆盖和保护味蕾,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服药过程中的苦感强度,药后的苦味滞留明显缩短。

(2)对于较强的苦味中药,如苦参,龙胆草,黄连,黄柏类等,它们需要粘度比较大,量较多的服药前嗽口粉制剂,如表1中所列的复方黄原胶,瓜尔胶等粉剂进行祛苦。

(3)对于口腔黏膜中相对平坦的部分,如舌面,舌根,部分咽喉部,上颚黏膜等,那里的味蕾和黏膜比较容易地保持粘胶-凝胶覆盖,苦感强度和苦味滞留多有减轻。而对于舌头两侧以及部分咽喉部,由于在舌头蠕动和药流冲刷下,黏胶-凝胶覆盖层有松动散失,那里的部分味蕾仍然容易被暴露在药液致苦因子的直接进攻下,故剩下的未能祛除的苦味感觉较多地分布在那里。

服药后的嗽口效应:

(1)对于一般性中药的苦味,如川木通,苦瓜甙,,黄芩,地榆等,采用酸性漱口水或油-水乳化液,5-10mL,足以把苦味去除干净,口腔立即恢复常态。

食用醋漱口也能起到类似作用,但有其局限性:醋本身也是一味药,其中还含有醛酮酯等挥发性物质,对药物可能有潜在的干扰作用,且祛苦效果不及复配的酸液。此外,日常重复以醋漱口远不如变换用各种不同水果口味的酸性漱口液。

(2)对于较强的苦味药(如黄连,黄柏,龙胆草等),或味蕾较灵敏者,尚需先用酸性嗽口液嗽口,再用酶-蛋白漱口粉(或快速崩解片等)漱口,或用油-水乳液嗽口,然后再用酸性漱口液漱口,便能彻底涮去苦味,口腔恢复正常。

(3)对于强苦味的中药,如苦参,龙胆草等,它们将在口腔中顽固滞留相当长的时间,酸性漱口水,酶和蛋白类都不足以祛除苦参的苦味。唯吸附剂,如活性炭(其中掺合有少量超微竹炭粉组分)或大孔径树脂,与小苏打的混合漱口粉方能彻底祛除其苦味,使口腔恢复正常。小苏打在这里起着泡腾剂的作用。

此外,有的苦味滞留在深部咽喉处,需要咀嚼酸+糖果或酸+胶姆糖的混合剂,咽下少量酸性糖液或蛋白液,才能涮清咽部,祛除最后那点苦味根子。

本发明嗽口剂和方法不仅祛除药物苦味,而且意外发现它也能祛除某些怪味和保护味觉。

在多个的人体试验中,本发明的嗽口剂和嗽口方法不仅实现了祛苦,而且意外发现它还能祛除某些中药或食物所具有的,或多或少的,怪味。此外更意外发现该发明还能在服药过程中能保护味觉正常而免除可能的药物损及味觉的副作用。

(1)试验者中适有正在服用中草药汤剂者,服药后立即以酸性漱口水漱口,发现不仅中药苦味祛除了,而且那特有的中药怪味也随之祛除了。

(2)试验者中适有正在服用中药汤剂者,其药既不怎么苦,也不怎么怪味。但所服用的中药可能有暂时损伤其它味蕾的副作用,多日服药后,舌苔增后,味觉食欲衰减。后改用本发明嗽口后,意外发现多有改善,舌苔增厚现象缓解,味觉趋近正常,食欲恢复。

(3)因为该第二嗽口剂功能较多,也曾延伸应用于祛除口腔其它怪味而获得成功,例如食后的辣椒辣味,药食的蒜味,葱或洋葱味等香料味,食后的鱼腥等腥味或蛋白臭味,某些中药的辛辣味,甚至口臭等臭味。这些怪味物质粘附于口腔黏膜上,使用本发明的第二制剂可以迅速有效地将它们除去。

以上发现和延伸应用与本发明的机理相吻合。所述药食的苦味,怪味,辛辣味,和苦怪味药及某些既不苦也不怪药但都引起总味觉暂时性衰减等现象,都是药食物作用于大多味蕾而引起的广泛副作用的具体表现。本发明的嗽口制剂和方法实际上能广泛地保护口腔各种味蕾,使之都能免受药物直接和持续的进攻,或有效清洁口腔黏膜。所以自然应该既能祛苦,也能祛除多种怪味,更能保护味蕾使在服药期间能让味觉保持良好。

故,举凡会使口腔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的口服物,例如各种传统(traditional)药物,另类(alternative)药物,中药,西药,营养品,或食品,都可以使用本发明祛除它们可能的苦味,怪味,辛辣味,辣味,或它们对其它味蕾的副作用,从而保持味觉正常,口腔健康。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