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肠毛滴虫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2066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肠毛滴虫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肠毛滴虫病是寄生于肠道的鞭毛虫,多见于盲肠与结肠,可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本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为多。起病可缓可急,病程由数小时以至20余年不等。腹泻为主要症状,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脓血便少见。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约1/5患者有中至低度发热,高热罕见。少数患者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人毛滴虫寄生在胆道时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病原治疗药物首选甲硝唑,儿童分3次或4次口服,5~7天为一个疗程,即期疗效达100%,近期疗效也达95%。此外,还可用替硝唑,或用奥硝唑顿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肠毛滴虫病的中药,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肠毛滴虫病的中药,是由中草药黄荆枝、细叶桉叶、桧叶、砖子苗、黄荆根、吊灯笼、山苏木、红马蹄草、苕叶细辛、山小橘、黄香薷、香樟果、黄细辛、五味草、胡荽、淡豆豉、牛蒡茎叶、野黄皮、银线草、香薷组成。

单剂药量为黄荆枝12 g、细叶桉叶10 g、桧叶10 g、砖子苗8 g、黄荆根15 g、吊灯笼12 g、山苏木15 g、红马蹄草8 g、苕叶细辛8 g、山小橘15 g、黄香薷12 g、香樟果15 g、黄细辛8 g、五味草8 g、胡荽10 g、淡豆豉15 g、牛蒡茎叶10 g、野黄皮10 g、银线草8 g、香薷10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黄荆枝:祛风解表、消肿解毒,主治感冒、咳嗽、喉痹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烫伤;细叶桉叶:治感冒、咳嗽、气胀腹痛、泄泻下痢、跌打损伤、外治毒疮、溃疡;桧叶:祛风散寒、活血解毒,主治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荨麻疹、肿毒初起;砖子苗:止咳化痰、宣肺解表,主治风寒感冒、咳嗽痰多;黄荆根:解表、祛风湿、理气止痛、截疟、驱虫,主治感冒、咳喘、风湿、胃痛、痧气腹痛、疟疾、蛲虫病;吊灯笼:疏风发表、作浴剂,主治伤风感冒、亦治痢疾;山苏木:调经止痛、疏风解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感冒、心腹痛、疮毒、疥癞、疮毒、肺痨咳嗽、骨折青肿;红马蹄草:治跌打损伤、感冒、咳嗽痰血;苕叶细辛:发汗、祛痰、止痛、消肿,主治感冒头痛、咳喘痰多、牙痛、口舌生疮、跌打损伤;山小橘:祛风解表、化痰、消积、散瘀,主治感冒咳嗽、食积腹痛、疝气痛、跌打瘀肿、冻疮;黄香薷:清暑热、利小便、除胸满、理烦渴,主治中暑下痢、发热口渴、心烦胁痛、口臭、舌出血;香樟果:解表退热,主治高热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黄细辛:温经散寒、消炎、镇痛、止血、活血、消肿,主治骨折肿痛、关节炎、牙痛、外伤出血、休克、颅脑损伤昏迷;五味草:祛风、明目退翳、消散风热、肺劳咳嗽发热、肝劳发热怕冷、走筋络,主治筋骨疼、痰火等症;胡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主治麻疹透发不快、食物积滞;淡豆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主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牛蒡茎叶:治头风痛、烦闷、金疮、乳痈、皮肤风痒;野黄皮:疏风理气、除湿和瘀,主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风湿、水肿、扭挫伤折脱臼;银线草:散寒、祛风、行瘀、解毒,主治风寒咳嗽、妇女经闭、风痒、跌打、痈肿疮疖;香薷: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草药配比:黄荆枝12 g、细叶桉叶10 g、桧叶10 g、砖子苗8 g、黄荆根15 g、吊灯笼12 g、山苏木15 g、红马蹄草8 g、苕叶细辛8 g、山小橘15 g、黄香薷12 g、香樟果15 g、黄细辛8 g、五味草8 g、胡荽10 g、淡豆豉15 g、牛蒡茎叶10 g、野黄皮10 g、银线草8 g、香薷10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