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X光机及其X光拍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6425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厢式X光机及其X光拍片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厢式X光机及其X光拍片系统。



背景技术:

X光拍片系统通常包括相对设置的X光球管与DR平板。X光拍片系统工作时,检测者站在X光球管与DR平板之间,由于检测者高矮不一,需要医务工作者手动调节X光球管与DR平板的位置,以使得X光球管与DR平板运动到检测者的胸腔位置。手动调节X光球管与DR平板的位置,会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降低检测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自动定位检测者胸腔位置的厢式X光机及其X光拍片系统。

一种X光拍片系统,包括:

X光发射器;

X光接收成像器,与所述X光发射器正对设置;

第一超声测距装置,用于获得检测者的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肩高参数;

第二超声测距装置,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左侧身与所述第二超声测距装置之间的左间距;

第三超声测距装置,与所述第二超声测距装置正对设置,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右侧身与所述第三超声测距装置之间的右间距;以及

运动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肩高参数获得所述X光发射器及所述X光接收成像器同步沿第一轴移动的距离,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左间距及所述右间距获得所述X光发射器及所述X光接收成像器同步沿第二轴移动的距离;

其中,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三超声测距装置和所述第二超声测距装置之间的连线平行,所述第一轴与和所述第一轴垂直且过所述第一超声测距装置的连线平行。

上述X光拍片系统工作时,检测者站立于X光放射器与X光接收成像器之间,并面向X光放射器。运动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超声测距装置、第二超声测距装置及第三超声测距装置工作,并获得肩高参数、左间距及右间距。同时运动控制装置根据肩高参数获得X光发射器及X光接收成像器同步沿第一轴移动,并根据左间距及右间距获得X光发射器及X光接收成像器同步沿第二轴移动,以使X光放射器与X光接收成像器均与检测者的胸腔正对,从而可以进行拍片。在上述过程中,X光拍片系统能自动调节检测者与X光放射器和X光接收成像器的位置,不需要医务工作者手动调节,检测效率较高。也即上述X光拍片系统具有自动定位检测者胸腔位置的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超声测距装置为两个,分别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左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左肩高参数以及获得检测者的右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右肩高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超声测距装置能第一轴上下移动,以控制检测者的肩膀与所述第一超声测距装置之间的间距为10~50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超声测距装置,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头顶与地平面之间的头高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X光发射器为X光球管,所述X光接收成像器为DR平板。

一种厢式X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X光拍片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厢式X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厢式X光机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厢式X光机及其X光拍片系统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厢式X光机,该厢式X光机应用于体检车上。

该厢式X光机包括X光拍片系统10,该X光拍片系统10主要用于对人体的胸腔进行拍片。

X光拍片系统10包括X光发射器100、X光接收成像器200、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及运动控制装置600。

X光接收成像器200与X光发射器100正对设置。

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用于获得检测者的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肩高参数。

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左侧身与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之间的左间距。

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与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正对设置,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右侧身与第三超声测距装置400之间的右间距。

运动控制装置600用于根据肩高参数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的距离,以及用于根据左间距及右间距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二轴移动的距离。

其中,第二轴与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和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之间的连线平行,第一轴与和第一轴垂直且过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的连线平行。

根据肩高参数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的距离有多种方法。下面详细介绍两种:

(1)研究发现,虽然检测者之间的高度差别可以很大(身高波动较大),但任何一检测者的肩膀与胸腔之间的距离相对较恒定,波动相对较小。其中,当检测者为青年或中年(青年或中年的身高为150~190厘米,)时,胸腔位置为以肩膀为基点,再向下移动14~20厘米确定的位置。老年人通常会存在驼背的情况,导致胸腔位置下降。当检测者为老人年(大于55岁)时,胸腔位置为以肩膀为基点,再向下移动12~18厘米确定的位置。当检测者为儿童(儿童身高为100~149厘米)时,胸腔位置为以肩膀为基点,再向下移动10~16厘米确定的位置。

从而当获得了检测者的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肩高参数后,根据检测者的年龄设定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某一确定距离。例如,当检测者为60岁的老年人时,医护工作者可以观察获知该检测者驼背的情况,如果该检测者不驼背,设定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18厘米,如果该检测者严重驼背,设定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12厘米。

(2)研究发现,同性别、同身高、同年龄段的检测者,肩膀与胸腔之间的距离相对较恒定,波动相对较小。例如,身高为1.7米的青年或中年男性,胸腔位置为以肩膀为基点,再向下移动15~17厘米确定的位置。

从而当得了检测者的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肩高参数后,可以根据检测者的性别、身高及年龄设定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某一确定距离。

根据左间距及右间距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二轴移动的距离有多种方法。下面详细介绍两种:

(1)可以预先设定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的初始位置为位于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与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连线的正中心位置处,当完成一次拍片后,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可以再次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二轴移动的距离及方向,由左间距减右间距再除以2确定。当左间距大于右间距,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向左移动,当右间距大于左间距,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向右移动。

(2)可以预先获得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与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之间的总间距,再根据总间距、左间距及右间距获得X光发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二轴移动的距离及方向。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X光发射器100为X光球管,X光接收成像器200为DR(Digital Radiography)平板。

当只有一个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时,当检测者的位置与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存在偏差时,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可能会获得检测者的头顶与地平面之间的头高参数,而不是肩高参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为两个,分别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左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左肩高参数以及获得检测者的右肩膀与地平面之间的右肩高参数。只有当左肩高参数与右肩高参数在预设误差范围内,才能判定检测者的位置与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的位置正确。此时,可以取左肩高参数与右肩高参数平均值作为肩高参数。

超声测距装置的原理是,在t1时刻发射超声波,在t2时刻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假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间隔距离为(t2-t1)*V/2。可以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距离(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与检测者的肩膀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通常小于三米(因为检查室的房顶通常为三米高)。当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的精度不高时,间隔距离越小,误差越大。

而不同检测者之间的身高差别可以很大(身高波动较大),为了确保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每次测量时的误差基本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能第一轴上下移动,以控制检测者的肩膀与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之间的间距为10~50cm。例如,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能第一轴上下移动,以控制检测者的肩膀与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之间的间距为30cm,从而可以确保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每次测量的误差基本相同。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X光拍片系统10还包括第四超声测距装置700。第四超声测距装置700用于获得检测者的头顶与地平面之间的头高参数。当检测者站立时,可以获得检测者的身高参数。

上述X光拍片系统10工作时,检测者站立于X光放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之间,并面向X光放射器100。运动控制装置600控制第一超声测距装置300、第二超声测距装置400及第三超声测距装置500工作,并获得肩高参数、左间距及右间距。同时运动控制装置600根据肩高参数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一轴移动,并根据左间距及右间距获得X光发射器100及X光接收成像器200同步沿第二轴移动,以使X光放射器100与X光接收成像器200均与检测者的胸腔正对,从而可以进行拍片。在上述过程中,X光拍片系统10能自动调节检测者与X光放射器100和X光接收成像器200的位置,不需要医务工作者手动调节,检测效率较高。也即上述X光拍片系统10具有自动定位检测者胸腔位置的功能。上述厢式X光机为厢式X光机体位自动定位系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