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角质脚底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94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祛角质脚底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足部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祛角质脚底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足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足部的角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足部角质常见于脚底上。为了使得足部角质祛除,现在市场上有多种用于足部祛角质用泡脚配方,但是泡脚时间长,必须要在家中才可以完成,因此泡脚工序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祛角质脚底贴,在祛除脚底的角质的前提下,方便了使用,并解决现有技术中药贴贴在脚底时因穿袜、走路等原因而发生偏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祛角质脚底贴,包括:用于贴在脚底上的贴本体,贴本体包括:紧贴于脚皮肤的可渗透液体内层,以能使汗液以及喷洒于其上的祛角质药水通过,所述可渗透液体内层采用棉纱布制成;设置于可渗透液体内层外的液体吸收层,以吸收汗液和祛角质药水;以及设置于液体吸收层外的不可渗透外层,以防止祛角质药水和汗液从液体吸收层渗入鞋底。

优选的是,不可渗透外层宽度比可渗透液体内层和液体吸收层的宽度均大,不可渗透外层宽出可渗透液体内层和液体吸收层的边缘为贴部,在贴部上涂抹有粘胶,以将贴本体固定于脚底上。

优选的是,在贴本体的边缘上设置有固定件,以将贴本体固定于脚底上。

优选的是,固定件包括:脚环,其套置于脚踝上;延伸件,其一端与脚环固定,其另一端向脚背延伸;以及若干对横跨件,在每对横跨件中,一横跨件用于连接延伸件一侧边和贴本体一侧边,另一横跨件用于连接延伸件另一侧边和贴本体另一侧边。

优选的是,在脚环与贴本体之间连接连接件,以防止贴本体在脚后跟处的段部脱落。

优选的是,横跨件一端与贴本体固定,横跨件另一端延伸有刺毛贴,在延伸件上设置再粘层,以粘附刺毛贴。

优选的是,脚环包括:环本体,其为条状结构,环本体一端上设置一列卡孔;以及卡固结构,其设置在环本体另一端上。

优选的是,卡固结构包括:卡本体,其为正方形框状结构;横杆,其固定于环本体上;以及卡柱,其转动设置于横杆中心,且其直径与卡孔直径相匹配。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贴本体的组成结构,设置了可渗透液体内层,且该可渗透液体内层采用棉纱布制成,不仅可以吸附喷洒于其上的祛角质药水,保证了脚底祛角质的效果,而且该可渗透液体内层具有与渗透作用,能够使喷洒过量的祛角质药水渗透入液体吸收层,液体吸收层采用混有30%~50%高分子吸水树脂的无尘纸制成,可以及时吸收过量的祛角质药水,避免因祛角质药水过量而使足部感到不适,从而方便了喷洒祛角质药水,同时设置不可渗透外层,该层采用PE膜制成,具有超强的防液体渗透功能,由于脚底在走路时是着力点,因此当液体自首内层集聚很多祛角质药水时,如果外层再采用无纺布制成,那么祛角质药水会被挤出,渗漏在鞋底或袜子上,因此最外层为不可渗透外层,就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祛角质脚底贴使用在脚底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贴本体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祛角质脚底贴使用时脚背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祛角质脚底贴,包括:用于贴在脚底上的贴本体1,贴本体1包括:紧贴于脚皮肤的可渗透液体内层11,以能使汗液以及喷洒于其上的祛角质药水通过,所述可渗透液体内层11采用棉纱布制成;设置于可渗透液体内层 11外的液体吸收层12,以吸收汗液和祛角质药水;以及设置于液体吸收层12外的不可渗透外层13,以防止祛角质药水和汗液从液体吸收层12渗入鞋底。

为了实现贴本体1能够紧紧地附着在脚底上,同时避免在穿袜或行走时贴本体1发生偏移,不可渗透外层13宽度比可渗透液体内层11和液体吸收层12的宽度均大,不可渗透外层13宽出可渗透液体内层11和液体吸收层12的边缘为贴部,在贴部上涂抹有粘胶,以将贴本体1固定于脚底上。在使用前,贴部的粘胶上覆盖有隔离纸,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贴部的粘胶上粘上杂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祛角质药水喷洒于可渗透液体内层11上;最后,撕开隔离纸,将贴本体1贴于脚底上。当祛角质药水喷洒于可渗透液体内层11上时,由于可渗透液体内层11采用棉纱布制成,因此可渗透液体内层11可以吸附一些祛角质中药水,以使得被吸附的祛角质中药水可以长期接触到脚皮肤,从而达到祛角质的目的;同时,如果喷洒的祛角质中药药水过多,则会及时地渗入到液体吸收层12,由于液体吸收层 12为掺杂有30%~50%高分子吸水树脂的无尘纸制成,因此当有祛角质中药水渗入时,可以及时吸收住,并且不会外溢影响脚的舒适感,整个使用过程中保持脚皮肤干爽;最外层设置为不可渗透外层13,采用PE膜制成,具有防液体渗透功能,避免在行走时因脚底着地而将液体吸收层12内的祛角质药水挤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贴本体1的固定方式不一样。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贴本体1能够贴在脚底下,且防止因穿袜、走路等原因发生偏移,在贴本体1的边缘上设置有固定件,以将贴本体1固定于脚底上。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固定效果好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脚环21,其套置于脚踝上;延伸件22,其一端与脚环21固定,其另一端向脚背延伸;以及若干对横跨件 23,在每对横跨件23中,一横跨件23用于连接延伸件22一侧边和贴本体1一侧边,另一横跨件23用于连接延伸件22另一侧边和贴本体1另一侧边。

在脚环21与贴本体1之间连接连接件24,以防止贴本体1在脚后跟处的段部脱落。

为了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将祛角质药水再次喷洒于贴本体1上,横跨件23一端与贴本体1固定,横跨件23另一端延伸有刺毛贴231,在延伸件22上设置再粘层221,以粘附刺毛贴231。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脚环21,脚环21包括:环本体211,其为条状结构,环本体211一端上设置一列卡孔214;以及卡固结构,其设置在环本体211另一端上。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卡固结构,卡固结构包括:卡本体212,其为正方形框状结构;横杆(图中未示),其固定于环本体211上;以及卡柱213,其转动设置于横杆中心,且其直径与卡孔214直径相匹配。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祛角质药水喷洒于贴本体1的可渗透液体内层11上;然后,将贴本体1覆盖在脚背上,拉动横跨件23上刺毛帖,使贴本体1在横向方向上紧贴;最后,将脚环21环绕在脚踝上,将脚环21上有卡孔214的端部绕过横杆,并让卡柱213穿过卡孔214,实现脚环21与贴本体1的固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