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931阅读:1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在球后、球周同时注射药物,避免视神经损伤,降低注射风险的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



背景技术:

眼球后和球周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注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作用于眼局部,在眼科疾病的治疗和各种眼科手术局部麻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眼底疾病往往通过玻璃体腔直接注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如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激素等,但玻璃体注射可能会产生很多并发症,如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形成、眼内感染等,危害严重,且该药需反复注射,风险极高。

传统的眼球后、球周注射使用5号齿科长针头,该针头为直针头,注射孔在针尖头部,操作较为复杂、进针深度和角度要求高,且需要多次进出针进行操作。如果要同时进行球后球周联合注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反复进针,且注射孔在针尖端,容易造成视神经的损伤,风险较大。

据相关专利文献报导,公布号CN102813996A的“眼部球后Tenon's囊下注射针头”包括一空心的针头本体,本体前部为符合眼球弧度特征的弧形部分,针头前末端部为闭合的钝性头部,针孔分布在针头末端的两侧。该专利申请仅仅是简单地叙述了针头本体带有弧形部分,没有具体描述其结构特点;并且由于这种针头是钝头针,在手术过程中,必须先把眼球上结膜剪开后才能够使用,非常不方便;针头末端两侧的针孔,也不利于药液的缓慢流动,影响注射效果。而且,该专利申请的注射针头无法同时进行球后球周的联合注射,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药液倒流的现象,针头的刺入深度难以掌控,易造成视神经损伤。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眼球后、球周注射针头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在球后、球周同时注射药物,避免视神经损伤,降低注射风险的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包括针柄,针体和针尖,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包括竖直段,竖直段的下部连接有弧形段,所述针尖设置在弧形段的末端,针尖为无注射孔的盲端;针体竖直段上设置有球周注射微孔,针体弧形段上设置有球后注射微孔,设置在针体上的球周注射微孔和球后注射微孔均位于靠近眼球的一侧;针体竖直段活动连接有限位卡环,限位卡环位于球周注射微孔的上方,针体竖直段的外壁设置有刻度;所述针柄包括上连接腔,上连接腔的下部设置有防倒流腔,防倒流腔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腔,下连接腔侧壁上设置有观察窗,下连接腔的下部与针体竖直段的上端部相连;防倒流腔内侧的上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中间设置有圆形通孔,防倒流腔内侧的下部设置有筛孔板;隔板和筛孔板之间设置有柱塞,柱塞的高度小于中空隔板和筛孔板之间的距离,柱塞上端的直径大于隔板圆形通孔的直径。

所述设置在隔板和筛孔板之间的柱塞为圆台形状,位于隔板一端的上底直径大,位于筛孔板一端的下底直径小。以便于药液倒流时,柱塞及时关闭隔板中间的圆形通孔。

所述针体弧形段的圆弧直径大于24mm;所述针体竖直段上的球周注射微孔,距离针尖的垂直距离为20mm;所述针体弧形段上的球后注射微孔,距离针尖的距离为2~5mm。以避免针尖误入视神经、导致药物直接进入视神经所造成的损伤。

所述设置在隔板和筛孔板之间的柱塞为橡胶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竖直段和弧形段构成的针体,设置在弧形段末端的无注射孔的盲端针尖,针体竖直段上设置球周注射微孔,针体弧形段上设置球后注射微孔,设置在针体上的球周注射微孔和球后注射微孔均位于靠近眼球的一侧;针体竖直段活动连接有限位卡环,限位卡环位于球周注射微孔的上方,针体竖直段的外壁设置刻度;针柄由上连接腔,上连接腔下部设置的防倒流腔,以及防倒流腔下部设置的下连接腔构成,下连接腔的下部与针体竖直段的端部相连;防倒流腔内侧的上部设置隔板,隔板中间设置圆形通孔,防倒流腔内侧的下部设置筛孔板,隔板和筛孔板之间设置柱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针体弧形段的弯曲弧度符合眼球和眼眶的解剖结构,并可在球后、球周同时注射药物,简化治疗操作步骤,缩短治疗时间,有效避免药物误入视神经鞘造成的视神经损伤,降低注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针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针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筛孔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针柄、2针体、3针尖、4球后注射微孔、5球周注射微孔、6限位卡环、7竖直段、8弧形段、9眼球、10刻度、11上连接腔、12防倒流腔、13下连接腔、14筛孔板、15柱塞、16隔板、17圆形通孔、18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4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包括针柄1,针柄1下端连接的针体2,以及针体2末端设置的针尖3,其中针体2由竖直段7、竖直段7下部连接的弧形段8,弧形段8末端设置的针尖3构成;弧形段8末端的针尖3设计成无注射孔的盲端结构形式,针尖3斜面方向朝向眼球9方向,避免治疗过程中误伤眼球。针体2竖直段7上设置有用于球周注射使用的球周注射微孔5,针体2弧形段8上设置有用于球后注射使用的球后注射微孔4;设置在针体2上的球周注射微孔5和球后注射微孔4均位于针体2外表面、靠近眼球9的一侧,以便于注射的药物充分地与眼球患处接触。为了避免针尖3误入视神经、导致药物直接进入视神经而造成损伤,针体2弧形段8的圆弧直径可大于24mm;针体2竖直段7上的球周注射微孔5的中心距离针尖3的垂直距离可以为20mm;针体2弧形段8上的球后注射微孔4的中心距离针尖3的直线距离可以为2~5mm。

针体2的竖直段7连接有用于控制针体2刺入深度的限位卡环6,限位卡环6的位置设置在球周注射微孔5的上方,并且针体2竖直段7的外壁设置有刻度10;限位卡环6能够在针体2竖直段7外侧、带有刻度10的一段长度范围内上下移动并固定,以调节针体2的刺入深度,避免对视神经造成损伤。根据具体使用需要,限位卡环6与针体2竖直段7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等现有的活动连接方式。

针柄1则由上连接腔11,上连接腔11下部设置的防倒流腔12,以及防倒流腔12下部设置的下连接腔13构成;下连接腔13的下部与针体2竖直段7的上端部相连接;为了确认有无回血现象,保证正常注射药液的安全性,在下连接腔13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观察是否回血的透明观察窗18。位于针柄1中部的防倒流腔12内侧上部,设置有中间布置有圆形通孔17的隔板16,防倒流腔12内侧的下部设置有其上带有若干小通孔的筛孔板14。为了在注射过程中出现药液倒流的情况时,能够及时地关闭隔板16中间的圆形通孔17,隔板16和筛孔板14之间设置有圆台形状的柱塞15,圆台形柱塞15位于隔板16一端的上底的直径较大,圆台形柱塞15位于筛孔板14一端的下底的直径较小;并且圆台形柱塞15位于隔板16一端的上底(上端)的直径大于隔板16圆形通孔17的直径,以使圆台形柱塞15在药液出现倒流时,上升后堵住隔板16圆形通孔17,防止药液倒流;圆台形柱塞15的高度要小于中空隔板16和筛孔板14之间的距离,以便圆台形柱塞15能够在防倒流腔12内上下窜动,从而开启或关闭隔板16的圆形通孔17。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在隔板16和筛孔板14之间的圆台形柱塞15为橡胶塞。

该眼球后球周联合注射针头在使用时,首先根据患者眼球的具体尺寸,通过调节限位卡环6在针体2竖直段7外侧、带有刻度10的长度范围内的上下位置,来限制针体2的刺入深度,避免对视神经造成损伤。再将针体2弧形段8末端的针尖3扎入眶腔,并深入到眶腔内,由于针体2弧形段8的弯曲弧度符合眼球和眼眶的解剖结构,所以针尖3深入眶腔后可沿眼眶弧度定向旋转,以通过针体2弧形段8上的球后注射微孔4和针体2竖直段7上的球周注射微孔5,分别在球后、球周同时注射药物;以简化治疗的操作步骤,缩短治疗时间,避免药物误入视神经鞘造成的视神经损伤,降低注射的风险。另外,由于弧形段8末端的针尖3采用无注射孔的盲端结构形式,并且针尖3斜面方向朝向眼球9方向,从而避免了治疗过程中误伤眼球的状况。在正常注射药液之前,需通过下连接腔13侧壁上的透明观察窗18确认无回血现象后,才能够徐徐注入药液。

当注射的药液通过针柄1的上连接腔11被压入到防倒流腔12内时,由于上连接腔11内液体压力大于防倒流腔12内液体压力,所以橡胶材料制成的轻质、弹性圆台形柱塞15被流动的药液往下压,使得圆台形柱塞15的上底与上方的隔板16不相接触,从而药液通过隔板16中部的圆形通孔17进入到防倒流腔12内,再经由筛孔板14上的若干通孔流入到与下连接腔13下部相连的针体2内。在注射药液出现倒流情况时,由于下连接腔13内液体压力大于防倒流腔12内液体压力,所以轻质、弹性圆台形柱塞15被倒流的药液向上抬起,使圆台形柱塞15的上底与上方的隔板16相接触,从而密封住隔板16中部的圆形通孔17,以防止药液倒流、阻塞针头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注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