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揿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269阅读:70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揿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的针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揿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插入患者体内,运用转动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针灸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皮内针刺法、梅花针疗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皮内针刺法又称“埋针刺法”或“揿针疗法”,揿针疗法是传统医学(中医理论)和现代电化学原理结合的结果,具体而言是将揿针刺入皮内中,固定后能留置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时揿针会在皮下产生微电流,由此会改变局部电位差从而对身体产生刺激,影响并改变相应的皮下对应部位的神经以及组织的活动,以此产生治疗疾病的效果。揿针疗法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刺法安全易被患者接受、适应面较广并且疗效显著。揿针疗法主要适用于神经性头痛、便头痛、胃痛、胆绞痛、关节扭伤、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对减肥和美容也有一定的效果。

传统的揿针大多都是圆圈状结构,并且其与皮肤表面的接触点较小,容易造成局部的压迫损伤,影响了治疗效果,并且也容易从体表脱落;传统的揿针的针尖较粗,渐变性较大,在刺入体内时会给人们带来创痛感;同时在使用传统的揿针时,通常是使用小镊子或拿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对准穴位轻轻刺入,然后用胶布进行固定,或者直接用手拿着揿针刺入体内再用胶布固定,这样的操作不方便也不够卫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揿针,该结构的揿针减少对体表局部的压迫损伤,通过自身带有的粘贴层贴在体表不易脱落,提高了埋针的时间,并且为松叶状的针尖刺入时减少了创痛感,保证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剥离层方便了刺入揿针时的操作且较为卫生。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揿针,包括针体,针体包括为一体的尾部、中部及穿刺部,该针体呈折弯状,尾部水平嵌入固定层内并与粘贴层结合为一个平面;固定层与粘贴层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针体在尾部与中部之间呈折弯状,尾部相对中部折弯嵌入固定层内。

优选地,针体在尾部与中部之间折弯后呈倒“L”状,尾部水平嵌入固定层内,中部与粘贴层和固定层均垂直。

优选地,固定层位于粘贴层的中心,且固定层外表面呈圆弧状,固定层携带着嵌入其中的针体也相对位于粘贴层的中心,揿针刺入体内时,针体周围粘贴均匀,不易脱落,且在用手指按入揿针时,外表面呈圆弧状的固定层给手指带来舒适感。

作为以上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穿刺部上端与中部位于同一垂线上,下端为垂直向下延伸并呈松叶状的自由端;穿刺部与中部均垂直向下,呈松叶状的穿刺部在刺入时能有效减少创痛感。

作为以上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穿刺部与中部之间呈圆滑过渡结构;揿针在刺入体内时,能进一步减小创痛感。

粘贴层上均匀布置多个孔,且粘贴面朝向穿刺部的自由端;粘贴层为无纺胶布,无纺胶布透气性良好、舒适性较强、防水且无致敏性,贴在皮肤表面不影响皮肤的伸缩性和运动。

粘贴层的粘贴面设有剥离层,剥离层可有效保护粘贴层的粘贴面,不会影响其粘性,也能防止其被感染;剥离层为一种离型纸。

剥离层外边缘位于粘贴层的外侧,不仅能保护整个粘贴面,也防止在手持揿针刺入体内时触碰到粘贴面造成细菌感染。

剥离层包括手持部分和截留部分,手持部分和截留部分相邻边缘贴合并相对分离地连接在粘贴层上;从包装盒取出揿针时,截留部分脱离揿针留在包装盒内,手持部分携带着针体刺入体内,防止患者使用时触碰到针体或粘贴层的粘贴面,保证了整个过程的无菌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该揿针针体的尾部嵌入固定层内部并和粘贴层结合成一个平面,有效减少了揿针刺入体内后对体表局部的压迫损伤,通过自身带有的粘贴层贴在体表,使得揿针不易脱落,提高了埋针的时间;并且为松叶状的针体穿刺部刺入时减少了人体的创痛感,保证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粘贴层处设有的剥离层方便了刺入揿针时的操作且较为卫生,保证了无菌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完整结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完整结构正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针体结构图;

图6是实施例3的针体结构图。

图中:1、针体;1-1、尾部;1-2、中部;1-3、穿刺部;2、固定层;3、粘贴层;4、截留部分;5、手持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一种揿针,参阅图1、3和5所示,包括针体1,针体1包括为一体的尾部1-1、中部1-2及穿刺部1-3,该针体1呈折弯状,尾部1-1水平嵌入固定层2内并与粘贴层3结合为一个平面;固定层2与粘贴层3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化方案,针体1在尾部1-1与中部1-2之间呈折弯状,尾部1-1相对中部1-2折弯嵌入固定层2内;优选该固定层2为丙烯酸树脂体。

作为优化方案,针体1在尾部1-1与中部1-2之间折弯后呈倒“L”状,尾部1-1水平嵌入固定层2内,中部1-2与粘贴层3和固定层2均垂直。

作为优化方案,固定层2位于粘贴层3的中心,且固定层2外表面呈圆弧状,固定层2携带的嵌入其中的针体1也相对位于粘贴层3的中心,揿针刺入体内时,周围粘贴受力均匀,不易脱落,且在按入揿针时,外表面呈圆弧状的固定层2给手指带来舒适感。

作为优化方案,穿刺部1-3上端与中部1-2位于同一垂线上,下端为垂直向下延伸并呈松叶状的自由端;穿刺部1-3与中部1-2均垂直向下,呈松叶状的穿刺部1-3在刺入时能有效减少创痛感。

作为优化方案,穿刺部1-3与中部1-2之间呈圆滑过渡结构;揿针在刺入体内时,对针体1边缘处形状渐变感觉较小,进一步减小了创痛感。

作为优化方案,粘贴层3上均匀布置多个孔,且粘贴面朝向穿刺部1-3的自由端;粘贴层3为无纺胶布,无纺胶布透气性良好、舒适性较强、防水且无致敏性,贴在皮肤表面不影响皮肤的伸缩性和运动。

作为优化方案,粘贴层3的粘贴面设有剥离层,剥离层可有效保护粘贴层3的粘贴面,防止其被感染;剥离层为一种离型纸;在实施例1中,该揿针的粘贴层3和剥离层均为圆形。

作为优化方案,剥离层的直径大于粘贴层3的直径,不仅能保护整个粘贴面,也防止在手持揿针刺入体内时触碰到粘贴面造成细菌感染。

作为优化方案,剥离层包括手持部分5和截留部分4,手持部分5和截留部分4相邻边缘贴合并相对分离地连接在粘贴层3上;从包装盒取出揿针时,截留部分4脱离揿针留在包装盒内,手持部分5携带着针体刺入体内,防止患者使用时触碰到针体1或粘贴层3的粘贴面,保证了整个过程的无菌化操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如图4所示,将实施例1中成圆形的粘贴层3和剥离层均改为矩形,其中剥离层的四个边均位于粘贴层3四个边的外侧,不同形状的粘贴层3可以满足揿针在身体不同的区域均能稳当的粘贴在体表,不同形状的剥离层也能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个性。实施例2和实施例1其余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如图2和6所示,将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针体1尾部1-1与中部1-2之间弯折呈倒“L”状改为:尾部1-1一端与中部1-2之间弯折呈倒“L”状,另一端自身弯曲形成一个圆环,这样增加了针体1嵌入固定层2中的体积,增加了整个揿针的稳定性,有利于延长埋针时间。实施例3和实施例1、实施例2的其余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针体的直径为0.2mm,相比传统的皮内针较细,减少了创痛感,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而言,针体1的长度主要有0.3mm、0.6mm、0.9mm、1.2mm、1.5mm五种规格,其中不同规格的针体1配有不同颜色的包装盒进行包装,方便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选择与使用;并且形状不一样的剥离层所对应的包装盒的规格也不一样。

本实用新型的揿针在具体的临床应用时,主要用于在毫针使用后的延伸治疗和进行单独使用的治疗疾病。传统的毫针在一般情况下的留针时间为30min左右,作用的时间较短,再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揿针进行留针延伸治疗,增加累积刺激量,以时效累积量效,从而起到持续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作用,并且在留针期间不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日常生活,为患者带来了便利;在单独治疗疾病时主要适用于痛症、功能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三大类疾病,其中主要包括有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眼和附器、皮肤和皮下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个系统及组织的疾病,可有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近视、扁平疣、失眠、痛经、遗尿、哮喘、偏头痛、便秘等症状。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该揿针针体的尾部1-1嵌入为丙烯酸脂体的固定层2内并和为无纺胶布的粘贴层3黏结成一个平面,改变了传统揿针呈圆圈状结构的针柄结构,减少了在埋针状态时圆圈状结构对体表局部的压迫损伤,并且通过自身带有的粘贴层3贴在体表不易脱落,提高了埋针的时间;并且呈松叶状的穿刺部1-3在刺入体内时相对传统的针体减少了创痛感,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粘贴层3的粘贴面处设有的剥离层方便了刺入揿针时的操作且较为卫生,防止了使用者在使用时触碰到针体1和粘贴层3的粘贴面,保证了整个操作过程无菌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