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849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脑外科手术辅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神经内镜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技术,已经被应用到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该手术的操作,首先要用内镜导引器建立一个手术通道,才能应用内镜及相关器械进行血肿清除。但是,目前临床上还缺少一种方便、实用、操作简单、成本不高的内镜导引器,主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为针筒式,此种类似注射器,插入到血肿位置后,拔除活塞,在通道内进行血肿清除。此装置有以下缺点或不足:1、置入时处于盲插状态,无法观察穿刺深度和进程,易损伤脑组织;2、拔出活塞时候,会产生一定负压,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3、活塞针芯不固定,容易移位,过长则突出套筒外,过短则退入套筒内,两种情况均可造成脑组织损伤。另一种为鸭嘴式,该装置呈鸭嘴状,闭合状态下插入脑组织,到达血肿部位后,扩张开鸭嘴,显露并清除血肿。该装置有以下缺点:1、鸭嘴式结构非圆形,穿刺时容易损伤脑组织;2、到达血肿位置后,扩张鸭嘴时,鸭嘴两侧的边缘会损伤脑组织;3、鸭嘴结构所形成的操作通道,不是封闭的环形通道,而是两侧开放的,这样会造成清除血肿过程中脑组织疝入到通道内,引起脑组织损伤;4、该装置也存在盲插的弊端。由于相应器械的缺乏,临床医生也自行制作各式各样的简易通道清除血肿,大多数较简陋、应用价值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其不仅克服了传统内镜导引器的缺点,而且符合微创手术理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包括内窥管,其特征是,所述内窥管内前端设有气囊,所述气囊连接有输气管,输气管与送气管连通,送气管上设有注气口;在内窥管上设有注液管道,所述注液管道前端与内窥管的前端齐平,注液管道连接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上设有注液口。

优选地,所述气囊设置在内窥管的前端管口处内壁上,所述输气管敷设在内窥管的内壁上,输气管一端与气囊连通,输气管的另一端与穿过内窥管后端处管壁的送气管连通,送气管的另一端伸出内窥管后与防反流注气口连通;所述注液管道沿内窥管纵向设置在内窥管的管壁内,注液管道的前端开口与内窥管管壁的前端面齐平,注液管道的后端与穿过内窥管后端处管壁的输液管连通,输液管的另一端伸出内窥管后与注液口连通。

优选地,在所述送气管上设有测压气囊,所述测压气囊通过送气管和输气管与气囊连通。

优选地,所述内窥管的外壁设置有刻度标记。

优选地,所述内窥管的后端设有固定翼。

优选地,所述固定翼上设有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内窥管的前端管壁为圆滑状。

优选地,所述内窥管包括聚乙烯塑料套管。

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定位好穿刺部位后,从注气口注入适量(如10ml)气体,气囊和测压气囊将膨胀,此时测压气囊的压力就代表气囊的压力,气囊向内窥管外膨出呈半球形,将气囊端朝向脑组织内穿刺,从内窥管的内壁可以观察刻度标记,从而显示穿刺深度,利用注射器通过输液通道抽取脑脊液或病变脑组织液,确定是否到达血肿位置;到达需要的深度后,从注气口释放气体,气囊和测压气囊回缩,内窥管恢复为圆筒状,从而可以在内窥管内使用手术器械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注液管道进行注水进行冲洗;操作结束后,可以缓慢退出内窥管,可以边退出,边观察通道壁脑组织有无出血,并同时进行止血。还可在内窥管内进行引流管的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操作简单,轻便易学。本装置由内窥管及设置在内窥管前端的一个镶嵌式气囊组成,使用时,将气囊充气,即可进行操作,到达血肿位置后,放开气囊,即可进行血肿清除。

2、抽吸、放液操作方便,注液管道可接注射器进行抽吸、少量放液等操作,在内窥管放置过程中抽取脑脊液或病变脑组织液,达到精确确定血肿位置的目的;在手术中利用注液管道进行注水,起到冲洗的作用。

3、微创。内窥管前端设置气囊,气囊充气后表面光滑,在穿刺时候,对脑组织损伤小;内镜管前端管壁为圆滑状,清除血肿过程中对脑组织无损伤。

4、操作安全。前端气囊是透明的,这样在穿刺时候,可以观察整个穿刺过程,及时发现出血点并止血。

5、气囊可反复充气、放气,气囊平时贴附在内窥管的内壁上,充气后在内窥管内前端膨胀且向内窥管前端膨出呈半球形,呈半球形气囊的直径略大于内窥管的外壁直径,保证了在调整通道深度时不损伤脑组织。

6、内窥管的外壁带有刻度,可以显示深度,保证穿刺准确性,避免过深而造成脑深部结构损伤。

7、可用于止血。如果手术过程中,血肿壁出血,可以将气囊充气或充水,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避免了电凝止血对脑组织的副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气囊未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气囊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窥管、2气囊、3输气管、4送气管、5防反流注气口、6注液管道、7输液管、8注液口、9测压气囊、10刻度标记、11固定翼、12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它包括内窥管1,所述内窥管内前端设有气囊2,所述气囊连接有输气管3,输气管3与送气管4连通,送气管4上设有注气口5;在内窥管1上设有注液管道6,所述注液管道6的前端与内窥管1的前端齐平,注液管道6连接有输液管7,所述输液管7上设有注液口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气囊的设置可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进行选材并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注液管道的管径和设置位置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灵活选择。

如图1至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充气式神经内镜手术定位导引装置,它包括内窥管1,所述内窥管1的前端管口处内壁上设有气囊2,所述气囊2与管敷设在内窥管内壁上的输气管3的一端连通,输气管3的另一端与穿过内窥管后端处管壁的送气管4连通,送气管4的另一端伸出内窥管后与防反流注气口5连通;在内窥管1的管壁内设有注液管道6,所述注液管道6沿内窥管纵向设置,注液管道6的前端开口与内窥管管壁的前端面齐平,注液管道6的后端与穿过内窥管后端处管壁的输液管7连通,输液管7的另一端伸出内窥管后与注液口8连通。

在所述送气管上设有测压气囊9,所述测压气囊9通过送气管和输气管与气囊2连通,测压气囊9与气囊2,利用测压气囊9的压力检测气囊2内的压力,使气囊2向内窥管外充分膨出呈半球形且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爆破。

所述内窥管的外壁设置有刻度标记10,可以显示深度,保证穿刺准确性,避免内窥管插入过深而造成脑深部结构损伤。

所述内窥管的后端设有固定翼11,所述固定翼11上设有固定孔12,固定翼11卡压于骨孔周围的颅骨外板上,并通过固定孔借助固定器进行固定,使用操作方便。

所述内窥管的前端管壁为圆滑状,防止内窥管插入过程中损伤脑组织,同时在清除血肿过程中对脑组织无损伤。

所述内窥管采用聚乙烯塑料套管(筒),可用注射器改造,便于取材且无毒无害。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全部保护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例如,气囊的设置位置(内窥管内部前端或内部任何位置)和其选材,注液管道的设置位置(内窥管内部、外壁或内窥管的管壁内)等等,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