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6710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器,尤其涉及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腰大池引流管为侵入性操作,对于意识不清等患者而言,会造成引流管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将引流管再次插入患者的穿刺部位,二次插入引流管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度,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来解决目前医院尚无腰大池引流管固定装置,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患者治疗进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包括第一敷贴、无菌布、橡胶条、定位孔、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第一连接带、第五魔术贴、第二连接带、第六魔术贴、橡胶板、第二敷贴、第一卡条、卡柱、第二卡条、卡孔,所述的无菌布位于第一敷贴前端中侧,所述的无菌布与第一敷贴胶水相连,所述的橡胶条位于第一敷贴后端中侧,所述的橡胶条与第一敷贴胶水相连,所述的定位孔贯穿第一敷贴、无菌布以及橡胶条中端,所述的定位孔为圆形通孔,所述的第一固定带位于第一敷贴左侧,所述的第一固定带与第一敷贴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二固定带位于第一敷贴右侧,所述的第二固定带与第一敷贴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带位于第一敷贴顶部中端,所述的第一连接带与第一敷贴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五魔术贴位于第一连接带后端上侧,所述的第五魔术贴与第一连接带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带位于第一连接带顶部,所述的第二连接带与第一连接带粘贴相连,所述的第六魔术贴位于第二连接带前端,所述的第六魔术贴与第二连接带缝合相连,所述的橡胶板位于第二连接带顶部,所述的橡胶板与第二连接带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敷贴位于橡胶板两侧,所述的第二敷贴与橡胶板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卡条位于橡胶板左侧,所述的第一卡条与橡胶板缝合相连,所述的卡柱均匀分布于第一卡条右侧,所述的卡柱与第一卡条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卡条位于橡胶板右侧,所述的第二卡条与橡胶板缝合相连,所述的卡孔均匀分布于第二卡条内部,所述的卡孔为圆形通孔。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固定带前端还设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的第一魔术贴与第一固定带缝合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固定带前端还设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的第二魔术贴与第二固定带缝合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橡胶条顶部还设有第三魔术贴,所述的第三魔术贴与橡胶条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橡胶条底部还设有第四魔术贴,所述的第四魔术贴与橡胶条胶水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使用时,首先医护人员手握第一敷贴,并将无菌布与患者的腰部穿刺点部位相贴合,在第一敷贴自带粘性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敷贴连同无菌布与患者腰部粘贴牢固,同时,在粘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将定位孔与患者的穿刺点相对应,此时医护人员可将引流管插入橡胶条内的定位孔处,在定位孔的指引下,使得引流管插入患者的穿刺点部位,所述的橡胶条为透明材质,且具有塑性功能,可对引流管实行软夹紧,医护人员再将第一固定带处的第一魔术贴与第三魔术贴相互粘贴,同步,医护人员将第二固定带处的第二魔术贴与第四魔术贴相互粘贴,此时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对橡胶条的两侧形成拉力,最终使得引流管在患者穿刺部位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医护人员再将第二敷贴粘贴与患者两侧的锁骨部位,此时医护人员可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处放入第一卡条和第二卡条之间,医护人员再将卡柱卡入卡孔内,使得引流管和引流袋连接处被固定,通过以上固定方式,最终使得患者腰大池引流管被完全定位,该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结构巧妙,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通过使用该装置,可对患者腰大池引流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对患者起到保护作用,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进度,同时,根据患者身高的不同,医护人员可将第五魔术贴粘贴与第六魔术贴相对应的位置,以此来调节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连接后的长度,确保了该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当患者穿刺点部位或颈部部位出现伤口渗液等现象时,医护人员可将第五魔术贴和第六魔术贴分离即让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分离,使得该装置分为两部分,医护人员再对伤口渗液处的第一敷贴部分或第二敷贴部分进行更换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的局部主视图;

图2是第一敷贴、无菌布以及橡胶条的连接剖视图;

图3是橡胶条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第一卡条、第二卡条和橡胶板的连接主视图;

图5是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连接主视图。

第一敷贴 1 无菌布 2

橡胶条 3 定位孔 4

第一固定带 5 第二固定带 6

第一连接带 7 第五魔术贴 8

第二连接带 10 第六魔术贴 9

橡胶板 11 第二敷贴 12

第一卡条 13 卡柱 14

第二卡条 15 卡孔 16

第三魔术贴 301 第四魔术贴 302

第一魔术贴 501 第二魔术贴 6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包括第一敷贴1、无菌布2、橡胶条3、定位孔4、第一固定带5、第二固定带6、第一连接带7、第五魔术贴8、第二连接带10、第六魔术贴9、橡胶板11、第二敷贴12、第一卡条13、卡柱14、第二卡条15、卡孔16,所述的无菌布2位于第一敷贴1前端中侧,所述的无菌布2与第一敷贴1胶水相连,所述的橡胶条3位于第一敷贴1后端中侧,所述的橡胶条3与第一敷贴1胶水相连,所述的定位孔4贯穿第一敷贴1、无菌布2以及橡胶条3中端,所述的定位孔4为圆形通孔,所述的第一固定带5位于第一敷贴1左侧,所述的第一固定带5与第一敷贴1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二固定带6位于第一敷贴1右侧,所述的第二固定带6与第一敷贴1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带7位于第一敷贴1顶部中端,所述的第一连接带7与第一敷贴1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五魔术贴8位于第一连接带7后端上侧,所述的第五魔术贴8与第一连接带7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带10位于第一连接带7顶部,所述的第二连接带10与第一连接带7粘贴相连,所述的第六魔术贴9位于第二连接带10前端,所述的第六魔术贴9与第二连接带10缝合相连,所述的橡胶板11位于第二连接带10顶部,所述的橡胶板11与第二连接带10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敷贴12位于橡胶板11两侧,所述的第二敷贴12与橡胶板11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卡条13位于橡胶板11左侧,所述的第一卡条13与橡胶板11缝合相连,所述的卡柱14均匀分布于第一卡条13右侧,所述的卡柱14与第一卡条13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卡条15位于橡胶板11右侧,所述的第二卡条15与橡胶板11缝合相连,所述的卡孔16均匀分布于第二卡条15内部,所述的卡孔16为圆形通孔,所述的第一固定带5前端还设有第一魔术贴501,所述的第一魔术贴501与第一固定带5缝合相连,所述的第二固定带6前端还设有第二魔术贴601,所述的第二魔术贴601与第二固定带6缝合相连,所述的橡胶条3顶部还设有第三魔术贴301,所述的第三魔术贴301与橡胶条3胶水相连,所述的橡胶条3底部还设有第四魔术贴302,所述的第四魔术贴302与橡胶条3胶水相连。

该腰大池引流管固定器,使用时,首先医护人员手握第一敷贴1,并将无菌布2与患者的腰部穿刺点部位相贴合,在第一敷贴1自带粘性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敷贴1连同无菌布2与患者腰部粘贴牢固,同时,在粘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将定位孔4与患者的穿刺点相对应,此时医护人员可将引流管插入橡胶条3内的定位孔4处,在定位孔4的指引下,使得引流管插入患者的穿刺点部位,所述的橡胶条3为透明材质,且具有塑性功能,可对引流管实行软夹紧,医护人员再将第一固定带5处的第一魔术贴501与第三魔术贴301相互粘贴,同步,医护人员将第二固定带6处的第二魔术贴601与第四魔术贴302相互粘贴,此时第一固定带5和第二固定带6分别对橡胶条3的两侧形成拉力,最终使得引流管在患者穿刺部位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医护人员再将第二敷贴12粘贴与患者两侧的锁骨部位,此时医护人员可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处放入第一卡条13和第二卡条15之间,医护人员再将卡柱14卡入卡孔16内,使得引流管和引流袋连接处被固定,通过以上固定方式,最终使得患者腰大池引流管被完全定位,同时,根据患者身高的不同,医护人员可将第五魔术贴8粘贴与第六魔术贴9相对应的位置,以此来调节第一连接带7和第二连接带10连接后的长度,确保了该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当患者穿刺点部位或颈部部位出现伤口渗液等现象时,医护人员可将第五魔术贴8和第六魔术贴9分离即让第一连接带7和第二连接带10分离,使得该装置分为两部分,医护人员再对伤口渗液处的第一敷贴1部分或第二敷贴12部分进行更换即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